2017年12月16日星期六

《敢觀舞台》──「一桌二椅.一帶一路」2017 (2017.12.16)


2017年是香港旗艦實驗劇團「進念.二十面體」,創團三十五周年。進念在十二月發表了一桌二椅一帶一路城市四面鏡牆十一位藝術家榮念曾策劃跨越城市交流合作展演」,參與表演藝術家包括Gizem Bilgen(伊斯坦堡)Chey Chankethya (金邊)Jitti Chompee (曼谷)、中馬芳子 (大阪/紐約)Astad Deboo (孟買)Martha Hincapié Charry (波哥大/柏林)、柯軍 (南京)Saar Magal (特拉維夫)Didik Nini Thowok (日惹)Fadi Waked (大馬士革/柏林)、李俊樂香港)等。
一桌二椅一帶一路2017的展演項目概略可分為兩部分,首一帶一路」表演藝術大師班,由不同背景和藝術取向的大師,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員進行工作坊,如活躍於紐約和大阪藝術界的日本編舞家中馬芳子,解構什麼是舞蹈,講解舞蹈和身體、空間的關係;孟買編舞家Astad Deboo,示範印度傳統舞蹈、進行身體平衡工作坊;印尼日惹舞蹈家Didik Nini Thowok則展示跨性別表演藝術,示範爪哇傳統舞蹈等。然後,由他們指導的學員演出一桌二椅作品與大師們主演的一桌二椅」,分別12月上旬的兩個周末,在搖身一變為鏡房裝置的香港文化中心劇場上演──Didik Nini Thowok (日惹)的紅面具與印尼形體的細緻;Astad Deboo (孟買)讓柔若無骨的雙手展演出一齣劇場,並以飽含哲學色彩的蘇菲旋轉,帶領觀眾進入冥想世界;柯軍 (南京)將昔日在進念舞台上呈現過的《夜奔》心路歷程,精煉為與「一桌」抵死纏綿;最後榮念曾與李俊樂合作的段子,「一桌」頓然變成從天而降的長方形框子,口琴聲、波浪玄熒投影才是無處不在的「二椅」。──一桌二椅一帶一路」明顯是過往一桌二椅」系列的進階版,以先導大師班,深入各種傳統藝術的底蘊。 

另一方面,榮念曾的一桌兩椅」與後來繼續發展「實驗傳統」系列,原是一體之兩面,前者固然專門為藝術家搭建的實驗舞台,後者往往便是所催生的探索傳統表演藝術與當代戲劇舞台的踫撞結果。早在九十年代,榮念曾已主催一年一度的《中國旅程》(藝術節),促進兩岸三地劇場工作者的交流。《中國旅程》以中國戲曲「一桌兩椅」為創作基礎,指涉一國兩制與海峽兩岸。中國戲曲在其他進念實驗劇場亦積極以「中國符號」,象徵傳統與現代、中國與香港連繫的紐帶,如2000年《四大發明》已然出現京劇高手唱京戲、樂手拉着二胡高唱〈客途秋恨〉等場面。 


及至2001年進念始以《一人劇場獨腳騷》串燒形式讓不同背景、不同藝術形式和行當的表演者同場交流切磋,如崑劇、川劇、形體劇場、粵劇等。2002年的《佛洛伊德尋找中國情與事》,更把中國傳統戲曲劇目獨立成篇,排演出一個富有題旨的實驗傳統劇場。2002年《獨腳戲》的一支則發展出《諸神會──實驗傳統藝術節2005》三部曲:《群英會》、《雜種實驗》及後來大放異彩的《挑滑車》。由四位國家級戲曲演員身穿西服擔綱演出的《諸神會I:群英會》先是崑曲〈牡丹亭〉、秦腔〈拾玉觸〉、河北梆子〈杜十娘〉及京劇〈挑滑車〉,最後更聯合創作出兼具四個劇種特色的實驗〈群英會〉。《諸神會II:雜種實驗》讓秦腔、陝北民歌及現代流行音樂共同構建出〈黃河船伕曲〉、〈陝北民歌實驗室〉、〈香港馬伕實驗室〉及〈雜音時代〉四種相當民間和在地的聲音。在這種「大雜燴」的創作基礎上,《諸神會III:挑滑車》便可謂《佛洛伊德》與《獨腳戲》百川歸海的一次示範。 

2009年香港藝術節委約的《錄鬼簿》,以南京台北曼谷加達四城為核心。曼谷泰國古典舞劇演員Patravadi Mejudhon、台北市京劇演員李寶春、南京崑劇演員柯軍及耶加達古典爪哇舞蹈家Sardono W. Kusumo,以「鬼」為題、各自以本身的戲劇形式來演繹鍾嗣成《錄鬼簿》精神;他們在專注在自己的傳統表演藝術時卻又積極營造其共性──集中火力展示「手」的幽靈姿態和人鬼的微妙界限。2013年的《大夢》《無邊》《坐井》,同樣是鏡房裝置的香港文化中心劇場為主場,每一齣展演皆為一次「一桌二椅」。《大夢》以石小梅的崑曲美聲打造「水」、《無邊》山口百惠的歌聲帶來「風」,還有《坐井》中下一代對上一代意識形態的模仿,談「天」。 


萬變不離其宗。「一桌二椅」作為實驗劇場的創作框架,在「一桌二椅一帶一路2017,連也不妨完全轉化,一桌」既是文化中心劇場的舞台,也是為世界藝術家搭建的舞台;「二椅」毋寧是表演者和我,香港和世界。

原載於《文匯報》文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