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0日星期六

《敢觀舞台》──澳門藝術節2018──鈴木忠志《特洛伊女人》 (2018.06.30)


對於以表演者的形體,作為劇場最關鍵的表演載體、表達工具,日本劇場大師鈴木忠志Suzuki Tadashi文化就是身體》一書曾謂「所謂的表演,可以說是去研究人,或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把這個結果以訊息=意見傳達給別人,並且享受這個過程的一種行為模式,或是它是一種遊戲。我們也可以換種說法,表演是刻意地展現自己的身體給別人看,表達話語給別人聽,以這兩種重要的行為基礎的遊戲。若從世界的角度來看,這項歷史悠久的遊戲,從古希臘時代開始算起已有二千五百年的累積。...遊戲的背後隱藏着個人或群體的願望,試圖去評論自己所生存的當代現狀,甚至是新模式來主導他人的想法跟行動。這些人把語言當工具,運用從源頭一脈相承而來的身體技術,將注視自己的觀眾召喚進來,藉此來實踐個人或者群體的願望。這種為了有效傳達訊息=意見』的行為模式或是遊戲,在歷史當中累積,然後被眾人所共享,便逐漸稱之為演技。

謂「演技」,也就是表演之技藝、表演之技法。從遊戲、宗教儀式到追求藝術性的戲劇,鈴木忠志強調表演者的身體與劇場一體化。戲劇使用人的身體進行表演,表演者的動物性能量、表演之技藝、表演之技法,是戲劇得以成為可能的大前提。表演者通過身體傳情達意,很多時候,甚至是戲劇舞台上的唯一。誰去表演,戲劇呈現出怎麼樣的一套「表演性」或表演之技藝、形體質素質感,便顯得特別重要。這樣看來,今屆澳門藝術節的鈴木忠志《特洛伊女人》,就是一次相當有代表性的鈴木系劇場演出,讓人一窺鈴木形體訓練體系的「表演性」。與過往由鈴木忠志改編的《酒神》、《李爾王》等經典都不一樣,脫胎自古希臘悲劇的《特洛伊女人》,相當缺乏故事性,舞台上只有第一場和最終場在當下發生,其餘演出大部分的所述時間,皆為劇中的孤獨老婦的痛苦回憶。



創作於1974年的《特洛伊女人》甫開場,一切塵埃落定,戰爭結束,特洛伊城亦已陷落,只有老婦獨坐於墳場,憶起戰爭上被滅門的慘況,並且在廢墟前等待着被帶走為奴。她所呢喃着的往事和憂懼,文本來自古希臘戲劇家歐里庇得斯的《特洛伊女人》,她的獨白,甚至大有古希臘悲劇一人獨唱、訴說悲慘命運的況味。《特洛伊女人》固然寄託了日本在二次大戰戰敗後衰頽的精神面貌,和把能劇表演性圓融在劇場中的實驗性;然而,《特洛伊女人》的舞台流動狀態,所設定的不同角色在舞台上穿插,包括士兵、信差、老者、賣花女,還有站在舞台中央的神像,赫然便是鈴木形體訓練體系下的簽名式。



由於東方人身形較西方人矮小,論高大頎長,在劇場視覺上必定大大吃虧。因此,鈴木忠志從日本傳統歌舞伎、能劇獲得靈感,非常重視舞台上足部呈現「腳的文法」。在演員形體訓練中,要求演員穿上「足袋」(按Tabi,足趾分叉的日式白襪子),讓他們以一種靜止的姿態往前往後、高高低低、向左向右移動。這都是演員足部與能劇舞台地板接觸,而創造出來的步伐移動特點。否則演員穿上現代的鞋子後,足部動作就被限制住,像踩、滑、鴿趾走、弓腿步等行走的方式,都大打折扣。《特洛伊女人》中一字排開的三名士兵,就在全劇第一章和最終章以「鴿趾走」進場,兩名老者也是「弓腿步」的踐行者。這都在在以「腳的文法」交代身份符號、角色扮演。最後的賣花女,除了一襲紅衣外,步韻更是活潑、跳脫、輕快的,與蹣跚的老婦,組構成勝利者與失敗者的兩極構圖。



鈴木忠志的演員歸納過,鈴木的形體訓練與舞台演出二為一體。身處其中幾乎不必區分什麼是訓練、什麼是演出。訓練就是演出,演出就是訓練。鈴木忠志坦言畢生致力在舞台上找回「完整的身體」。他的形體訓練體系並非簡單地套用改造後的能劇或歌舞伎的形體風格,而是深入應用這些傳統劇場裡的理念與特性,重振身體的感知與表達能力。五種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 為人類基礎的覺知,以及那些當下因外界刺激而產生決定或修正的法則,集合起來就是所謂「文化」。《特洛伊女人》或許故事性稍遜,所追求的恰恰是鈴木只此一家的「身體文化」,也印證了「文化就是身體」。


原載於《文匯報》文化版。

2018年6月29日星期五

《世說詩語》──黑人教練烏卒卒 (2018.06.29)




兩場塞內加爾賽事,鏡頭焦點竟然都不是利物浦大將文尼,而是塞國黑人教練施斯(Aliou Cisse)。第一場戰勝波蘭時,旁述大談施斯的辮子頭,甚有非洲風情。第二場對日本,42歲的施斯特別被提及的,除了是本屆世盃最年輕教頭,更是惟一一位黑人主教練。同一天晚上,BBC由杜奧巴擔任夢幻講波團嘉賓,提及愈來愈多非洲球員到歐洲搵食,踢球質素都有所提高。這樣說來,怎麼我們總是較難想像:「愈來愈多黑人教練去歐洲搵食,令歐洲整體戰術質素都有所提高」?
施斯於19992005以球員身份效力國家隊,2012U23國家隊助理教練熬起,2015接手大國腳帥印。根正苗紅,出征世盃似乎也順理成章。然而,原來這並非常態。1998至今,世盃歷史上只有7名黑人主教練在決賽周逐鹿中原。2017非洲國家盃,16支參賽隊伍中只有3支由黑人執教。據悉非洲素有聘請白人擔任主教練的傳統,較傾向歐洲或南美教練。「黑人教黑人」那麼萬中無一,「黑人教白人」又如何呢
先撇開退役球星韋拉、亨利等「名宿特例」,比較具現實參考價值的是地球上最受歡迎的英超。英超黑人職業球員雖高達25%,黑人教練近年就只有白禮頓的曉頓(Chris Hughton)。今季季尾,卻峰迴路轉出了個戴倫摩亞(Darren Moore)。事緣西布朗經歷三任主帥愈教愈頽,最後五輪護級,死馬當作活馬醫,隊內黑人教練摩亞臨危受命。孰料戰術務實的摩亞才是「對的人」,五場不敗更使他成為英超四月份最佳領隊。可惜膚色卻讓他一直沒被看見,球隊仍難逃降班命運,恨不相逢於未嫁。

縱然摩亞的故事有多警世,英式足球畢竟是歐洲中心主義的競技遊戲。即使英格蘭嘗試推動轄下球會招聘教練、訓練員時的「朗尼條例」(Rooney Rule,提高不同人種在甄選時的平等權利。在世界發展足球的目光中,歐洲白人男性依然是教練首選,中國國家隊主帥就是意大利名帥納比。無論戰績如何,彷彿已找來最好的來看門口,盡晒人事。

言歸正傳,施斯的出現到目前為止,依然只是「伴碟的蕃茄」。塞國整體粗枝大葉的踢法、呆板的進攻板斧,委實難竟全功。可是,白人教練帶領的世盃隊伍瀕臨出局,那就是位不稱職的教練;黑人教練成績欠佳,只因為他終究不是白人。
原載於《蘋果日報》港聞版。

2018年6月26日星期二

《世說詩語》──聾貓.龍婆.盲公陳 (2018.06.26)




世盃熱浪,誓要將所有人和事捲進去。男人睇波,女人又(有指南教埋你) 睇,連動物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2010世盃德國奧柏豪森的八爪魚Paul成功預測所有賽果後,人類食髓知味,總要拉埋動物落水。後起「神選」之秀包括瑞士天竺鼠Shiva及英國食人魚Pele等等。飛禽走獸魚類全民皆估,動物也瘋狂。

世盃2018,率先出場的「神獸」是俄羅斯葉卡捷琳堡動物園中的狐猴Spartak,黑白毛色捲成一團時,貌似一個毛茸茸足球。揭幕戰前,測試讓牠在放有香蕉的俄羅斯及沙特阿拉伯膠杯中二選一,結果狐猴瘋狂衝向沙特。第二名參賽者是英國神豬Marcus,佳績有貼中特朗普當選與英國脫歐;英超預測百發百中,收過死亡恐嚇,似乎相當堅定可靠。神豬占卜,在32個分別插上決賽周國家隊國旗的果子中任選四個,比利時、阿根廷、尼日利亞和烏拉圭是謂四強,真箇豬一般的神算。第三名候選佳麗是日本櫪木縣那須動物王國的灰鸚鵡Olivia,曾經在巴西里約奧運期間七算五中。首輪世盃賽事,日本對哥倫比亞的國旗中,鸚鵡選中美洲異族,被日本網民笑罵不愛國。

鶯鶯燕燕,在俄羅斯聖彼得堡隱士廬博物館聾貓Achilles面前,都成了跑龍套。聾貓不但準確算到俄羅斯勝出揭幕戰,還再下一城在後來的俄國對埃及時捧俄。雖然聾貓一口氣食晒兩家茶禮(貓糧),畢竟先俄後埃,一次過滿足人獸願望。聾貓神算令人深信不疑,除了因為「非人類」,更因為牠是聾的。

千古以來,人類都將聾啞、失明、白癡、瘋子,視為天神的信差。肉身的缺陷或閉鎖,反而受到上天祝福,性靈直達天庭,處處洞悉先機。出現在荷馬史詩《奧德賽》的先知特伊西亞斯(Tiresias),少年時無意中看了女神雅典娜的裸體「被失明」(:一說為得罪天神赫拉)。雅典娜於是淨化了他的耳朵,使之聽懂鳥語、並賜予預言能力作補償。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中預言King Oedipus「殺父娶母」的是盲人先知。近年預言強國崛起到51世紀世界末日的保加利亞靈媒Baba Vanga,赫然也是盲眼龍婆。

道成肉身後,世盃聾貓已被安置到博物館附近的貓咖啡店暫住,潛心進入神算狀態,修煉成大笪地盲公陳。神獸唔易做,又要愛國又要準確,不負如來不負卿。


原載於《蘋果日報》港聞版。

2018年6月22日星期五

《世說詩語》──厲害了,我的燈 (2018.06.22)


 
有一種出色的神,不管在什麼地方,就好像漆黑中的螢火蟲一樣,是那樣鮮明,那樣出眾。那憂鬱的眼神,唏噓的鬍渣子(或裙子),神乎其技的燈力,還有那身上穿着那件國家隊波衫,都深深迷住了球迷。不過,雖然燈力是這樣出色,但是行有行規,不管怎麼樣,也逃不過被苦主稱為「燈神」!


傳說中的「燈神」,網絡大典是這樣寫的: 明燈,又稱燈神,是指一些在賭博、股市或體育賽事結果下注或作出預測的人,但出來的結果往往和他投注或預測的相反。好些網民會刻意投注明燈預測相反那方,藉此贏大錢。這些預言者就猶如佛家中所述的「苦海明燈」般,指引了萬千網民的財路。被明燈點名的球隊,會被稱為「被祝福」。「燈」漸漸亦成為動詞,被明燈預言而大熱倒灶的球隊,被稱為「燈死」。明燈的「命中率」則會被稱為「燈力」。

總有大量苦海眾生,孜孜不倦尋找大隱隱於市的「燈神」蹤跡。燈無常形,「燈神」今天可能是某區LULU,明天被認為係謎一樣的燒山,最後竟被揭發為愛國愛港的政黨民X聯。「燈神」原籍海外,有大量分身。其中球王比利堪稱「燈界宙斯」,所有被他吹奏或睇好的隊伍,盤古初開以來皆提早畢業,無一倖免。其他「燈神」為隱藏身份,通常刻意表現出對「燈神」稱謂的抗拒。某區LULU拒認「燈神」,自謂著德國波衫捧德國非常正路,墨西哥狂數德國一比零,與人無尤。謎一樣的燒山,由抗拒「燈神」身份到乾脆以量販韓牛轉移大眾視線,繼續樂此不疲估邊個輸邊個,燈力媲美長程導彈波及北美洲希拉利,無遠弗屆。至於近日彈起的民X聯,旗下直播賽事的街坊法會釋放龐大念力,加上臉書出長輩圖表態儼如死亡之吻,阿根廷德國通通贏唔到。是謂一念無明,亦是一燈地獄。

以為躲起來,球迷就找不到了嗎,沒有用的。更多的時候,「燈神」猶如彌賽亞散落人間。不少球迷縱然瞓身支持愛隊,每每事與願違,急痛攻心懺悔自己有睇直播/無睇直播/剛買了波衫/無著紅底褲等等等等,親手燈親心頭肉。人人皆可為堯舜,人人亦可為「燈神」,務求與愛隊產生神秘而親密的聯繫,愛恨交纏。32強馳聘沙場只有一國成王,自然滿天神佛,人盡可燈。你相信就存在。
原載於《蘋果日報》港聞版。

2018年6月19日星期二

《世說詩語》──女人唔識波 (2018.06.19)


 
世盃開鑼例行公事,大量「開波兼男友失蹤時間表」及標榜「享受足球不只是男生的專利:世盃最強懶人包」等求生手冊,在媒體空群而出,積極打救大部分「唔識波」的香港女性。討論「女人(是否) 唔識波」之前,且容我先講個小故事。
英國電視講波環節《Football Daily》,是個圍繞足球賽事發表個人意見的清談節目。歐國盃2016前夕一集大談出線心水,主辦單位整蠱主持,安排當時新任曼聯領隊的摩連奴(Jose),在控制室即時傳送信息挑機。耳窩暗藏接收器的清潔女工(Josie),錄影中多次打斷主持,高聲發表對歐洲各隊的看法。當然那些全是摩佬意見,並涉及數據分析。觀眾目擊主持由輕蔑、傻眼,到摩佬現身時的奴顏婢膝,十分過癮。這場名為Jose & Josie的番外篇,除了突顯人類跟紅頂白時變臉速度之快,同時展示出在「懂足球」這件事上的性別和階級性。
摩佬貴為當代球壇身價最高的名帥,自然是線上「最識波」的社會上層男性代表。在「女性與足球」的光譜中,相對於女子足球員、足球女教練、女球證、球隊女軍醫、足球女評述員、體育女記者、球星WAGs、體育專欄女作者一系列女性,中年發福又其貌不揚的基層清潔姐姐,又彷彿理所當然地「最唔識波」。當真人騷節目愈是在「清潔姐姐原來好識波」背後祭出摩佬,恰恰便再度坐實「女人唔識波」的社會成見。
幸別誤會,本文無意為「女人唔識波」這件事平反。事實上「男人唔識波」也不在少數,更不是什麼奇聞。我就有很多男性友人連曼聯和曼城,球會和國家隊也搞不清楚。對世界種種事物的認知和判斷,教育、階級、種族因素所導向的興趣差異,甚至遠遠大於性別。最近,英格蘭前鋒華迪太太莉碧嘉(Rebekah),獲某博彩公司邀請擔任球場以外的視像球證,目前正與前英超球證希斯利密鑼緊鼓練習。另一邊廂,在伊朗境內女性被禁入球場觀看男子作賽的情況下,富裕的現實版「越位女球迷」空群抵俄觀賞世界盃。每位最低消費數萬港元,一嚐自由空氣。 
想深一層,「女人唔識波」不單不是「性別問題」,而是「唔係問題」。真正充滿焦慮的是主流媒體背後的父權,笑「女人唔識波」之餘,卻又千方百計想「女人識吓波」。
原載於《蘋果日報》港聞版。

2018年6月15日星期五

《世說詩語》──俄羅斯大恐集 (2018.06.15)


世界盃2018終於開鑼。

早於2010,國際足協已宣佈世界盃2018主辦權,由()鐵幕國家俄羅斯奪得,國際(尤其是參賽國家)應老早有心理準備。不知怎的,關於俄羅斯世界盃,總是報道列強如何膽戰心驚征俄。去年年底,英格蘭公共衛生局將俄羅斯評估為「高風險疫情區」,國腳被建議注射狂犬疫苗。阿根廷自備廚子和三噸食物如牛肉、豬肉、煉奶、馬黛茶等,保證食物安全。比利時乾脆私人訂製床褥到俄羅斯。「床褥門」後來成為洩露比軍入選球員名單的花邊消息,乃是後話。
相對家鄉食物、睡眠質素,球員與其家人的人身安全及備賽軍情,似乎更為要緊。其中英格蘭異常騰雞,除了不少球員自掏腰包請保鑣保護WAGs,為防間諜,英軍在俄訓練基地竟被改造成一座堡壘,不但拆掉外牆加建四米高的圍牆、每隔5米就設有監控攝像,還有警察和保安人員24小時巡邏。說實話,過往世界盃東道主南非和巴西,恐怕要比俄國更「第三世界」一點,怎麼都不見得有這樣龐大的心理陰影面積?
這大概都與長久以來的國際恐俄情緒有關。三月中下旬,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IS公開一張在球場上處決美斯的改圖,圖片左下角配有俄羅斯世界盃字樣,角球旗綑上炸彈,令人不禁對ISIS發動的2017聖彼得堡地鐵自殺式恐襲,猶有餘悸。差不多同一時段,英國境內發生俄羅斯涉嫌毒害英國前情報員父女案件。英國首相文翠珊宣佈驅逐23名俄羅斯外交官,取消與俄國高層聯繫,並呼籲國際社會制裁俄羅斯。26個歐美國家與英口徑一致,驅逐143名俄羅斯外交和情報人員,為冷戰高峰期以來西方國家最大規模的驅逐俄外交官行動。身嬌肉貴的英國皇室,遂對世界盃期間是否赴俄觀戰不置可否。球迷層面上,也是禁忌多多,被勸諭不要在俄展示性小眾傾向,或說出有種族歧視成份的言語等等。
這樣說來,自備糧草、保鑣、床褥與圍牆,實在無可厚非。尤其體育比賽中,「人」的主觀因素包括身體機能、情緒狀態,實在太關鍵。把衣食住行打點完美,原屬競技戰略一部份。據說單車運動中就有所謂marginal gains的概念,意謂將種種備賽競賽細節逐步堆疊,一點一滴累積成較大優勢。說不定,世盃最後決勝關隘,就是某人床頭的玩具熊


原載於《蘋果日報》港聞版。

2018年6月12日星期二

《世說詩語》──名宿.講波 (2018.06.12)


足壇名宿,當然是素有名望的足球從業員,年紀明顯更是阿叔。現今足壇前線競爭激烈,三十出頭退下來,唔去中東中超賺退休金,轉型講波食開口飯,保持人氣,彷彿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一直對名宿講波充滿好奇,主要是他們前半生的訓練和生活,應該與講波有些距離吧。特別是當代足球評述,原是breaking views,涉及對於具體部署、戰術、陣式的評議,甚至要追溯特定踢法的專業知識和歷史發展。曾經煮過飯,並不代表深諳煮飪之道;曾經落場踢過波,也不等於擅長分析與言說吧。 

世盃開鑼前夕,英國BBC公佈講波強陣,由連尼加、李奧費迪南、林柏特、杜奧巴、奇連士文、舒利亞、薩巴列達等,領銜夢幻講波團。名宿或名叔,縱然好些持有國際教練牌,節目中大都以評論嘉賓身份出現,即使談談經驗和花邊,已有收視gimmick。一不小心像願賭服輸著底褲(: 最後折衷為波褲)主持節目的連尼加;或派膠多過浪花的加利佬,名帥輪流開佢波,也是另類球賽邊緣風景。 

名宿講波,我推薦舒利亞。老舒敢於批評個別球員的表現,而且做足功課。分析曼城「逼搶」戰術,詳細講述「逼搶」是長時間訓練的結果,實戰時至少要有三名球員,以至全隊一齊執行;並回顧在紐卡素時代,分別在96Terry Venables98Glenn Hoddles麾下,如何通過「逼搶」設下縛手縛腳的天羅地網。另一名好好睇的講波佬係林伯特,球員時代表現冷靜有頭腦,相傳智商超過150,擔任評論嘉賓時往往一針見血,講解後場「造波」關鍵、韋斯咸如何製造陷阱焗對手。相對老舒,林伯有更強的時間意識: 球賽進行多久、打成幾比幾,球員要隨之作出應變。也就是過往車路士時代講求的tactical periodization 

名宿講波的另一好玩之處係「玩感情」。雲加退位,現場問亨利想唔想取而代之,亨利即時神色尷尬。歐聯決賽,連尼加請來林伯特、謝拉特和里奧費迪南助陣,一吹雞鏡頭close up謝四面容扭曲,真係情何以堪,唔喊仲講到嘢實在好叻仔。 

世盃2018,名宿講波又有新鮮事。「宇宙惟一港女」摩連奴,將夥拍前曼聯門將舒米高,於世界盃期間幫「俄佬台」RT講波四日,宣傳片亦於三個月前推出。精通七國語言的摩佬,唔知到時用咩語言講波呢。


原載於《蘋果日報》足球版。

2018年6月9日星期六

《敢觀舞台》──「製作人」再定義──「製作人網絡會議及論壇」四部曲 (2018.06.09)



連續四年參加「製作人網絡會議及論壇」 (Producers’Network Meeting and Forum, PNMF ),令人對表演藝術世界愈來愈好奇。由西九主辦的PNMF,從2015年至今已是第四年。每年五月,PNMF均以表演藝術網絡平台的姿態,通過公開論壇與閉門討論的形式,介紹表演藝術的世界走向和各種在地新思維。誠然,廿一世紀的表演藝術的話語權和領導力依然在歐美,作為亞太地區的一個相對有着地理條件、文化資源的城市,如何(繼續)擔演它在藝術文化上的角色,香港的情況就非常有趣。



2015年西九推出「製作人網絡會議及論壇」(PNMF),打從第一屆就銳意「由零開始」,重新討論「製作人」的定義。PNMFP,是Producer,即「製作人」的意思,香港一直譯作「監製」。「監製」在香港舞台表演藝術的領域中,大都指向藝術行政的一類工種的從事者;實際情況多是一手包辦聯絡、接洽、文書、財政等管家型實務。PNMF開宗明義,介紹「製作人」在歐陸語境中,原來有着更寬廣、更高層次的意涵。「製作人」是舞台表演藝術的核心角色,有實則的權力覆蓋範圍,從製作策劃、摸索藝術風格、尋覓發表機會、謀求國際合作,事無鉅細均需涉獵。在創作上,不但主導探索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甚至站在評論人或觀眾發展的角度審視一切,達致質量上的平衡。因此,舞台表演藝術的「製作人」與藝術家,本是一種共生關係,相輔相成,精益求精。這種「製作人」再定義(re-define),進一步推動思考「創意製作人」(Creative Producer) 本身所需要具備的藝術思維、文化修養,以至人際網絡等主觀條件。



2016年,亞太地區不少新場地陸續落成,如台北的淡水雲門劇場、台中國家歌劇院、高雄衞武營文化藝術中心,加上快馬加鞭的香港東九文化中心、西九戲曲中心。華語地區的新場地,為表演藝術領域帶來的契機和挑戰,使得第二屆PNMF開始進入亞洲地區節目策劃、場地運營、觀眾拓展和跨界合作的領域。由不同藝術機構營運的場地,在舞台表演藝術路線和節目內容的訂定自然有所不同。於是,製作()與場地之間的關係,一下子便由「人求地」變為「地求人」。製作人如能與場地有較成熟的合作關係,逐漸便可跳出單純的供求買賣框框,甚或進入策展軌道、拼湊藝術資源。因此之故,2017年第三屆PNMF特別着重建立亞洲以至歐美表藝工作者的溝通網絡,以舞蹈作為出發點,帶動不同的合作模式,把作品帶到更多主流或非主流的場地,也關注到中國大陸的表演藝術市場的最新發展(如烏鎮戲劇節、上海國際藝術節),和駐場策展人、項目製作人的專業位置。



2018年的第四次PNMF,感覺上開始進入第一階段的收割期。除了由香港陳頌瑛擔任召集人的亞洲舞蹈核心小組「Asia Network for Dance (AND+)」宣佈成立,也橫向剖析「製作人」與藝術節之間的具體操作。如英國Dance Umbrella藝術總監兼行政總裁Emma Gladstone,以入主倫敦老牌舞蹈節Dance Umbrella講起,主張引入新舞蹈家和舞蹈表演形式,重新打造四十年老店為舞蹈界的前衞先鋒。大陸獨立策展人水晶大談在上海古蹟及旅遊勝地「新天地」石庫門,發展出饒有愛丁堡藝穗節興味的「表演藝術新天地」藝術節,破格地把長廊舞蹈劇場、咖啡劇、水中畫投影等玩味較重的嶄新表演形式,向非傳統的觀眾靠近。



台灣資深藝評人兼表演藝術策展人耿一偉,在《文化領導力40關鍵字》手冊中談及在藝術文化上「願景」之重要:「文化領導者不只對他們的社群,對國際社群也同樣背負責任。一位文化領導者必須要有願景,而且有能力去溝通這個願景。通常這個願景是獨特,而且具有轉化力;即使面對動亂的時光,也透過這個願景表現了穩定性與確定感。而文化領導者也必須讓他們的行動與願景之間保持一致性。」這樣看來,重新認識「製作人」和他們的領導力,可謂是藝術文化的「願景」的必由之路。想當然的是,亞洲城市的表演藝術生態與歐美迥異,不能完全複製。如何站在一個專業角度和高度,思考藝術與人的關係,讓專業審美判斷,打開觀眾的眼睛,才能是真正的「藝術的力量」。打開一扇門,看見門後的大海。


原載於《文匯報》文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