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30日星期五

《詞話詩說》五四開鑼















由5月4日起,文匯報副刊將會出現一個談歌詞的專欄《詞話詩說》, 由我每周寫1500字解讀一首歌詞, 逢周二出版。

"詞話詩說"借用了"長話短說"的詞組,意指由我(詩)來談流行歌詞。
"詞話"固然是中國文學特有的”談詞體”, 而"詩說",原來也有2個用法:

1. 指詩的欣賞, 如"詩說"乃是"研究詩歌"的古籍之名(宋. 劉克撰),
跟"詞話"(如"人間詞話")的文體彷彿是一對兒;
2. "詩說"兩字又可作動詞, 如"詩說中國五千年", 指通過文學窺探歷史;

說實在,我覺得"詞話詩說"四個都是”言”字部好得意,
又可以"食"到"詩詞"兩個字,分別指我本人和要講的東西,
好好玩:)

2010年4月25日星期日

到處都是傳奇(2010.04.25) 


                   
2008年香港藝術節的林兆華《建築大師》,不但是當年最火速爆滿的劇場節目,更為「先鋒大師林兆華」晚近轉向經典戲劇改編的代表作品。除了改編易卜生暮年壓卷之作《建築大師》(The Master Builder,一譯《大匠》,1892),林兆華的經典戲劇改編還有《趙氏孤兒》、《茶館》、《浮士德》等。相對傳統話劇對經典名著的改編,林兆華劇場傾向在表演形式與場面調度的實驗層面下功夫。《建築大師》就把建築事務所裝置成一個黑漆漆的地洞,建築大師索爾尼斯長時間仰臥在「地洞」外的血紅大班椅上沉思。整個舞台更儼如一個大紙盒,隨着主人公心境豁然開朗的狀態打開「盒蓋」,再出現一道「天梯」,讓建築大師就一直爬上黑暗深處,指向「從『天梯』最高點摔死」的深刻諷喻。

2010年香港戲劇節的林兆華《老舍五則》再接再厲,把老舍五篇短篇小說歷史性搬上舞台,包括〈柳家大院〉、〈也是三角〉、〈斷魂槍〉、〈上任〉、〈兔〉。《老舍五則》由小媳婦嫁入貧戶的悲劇〈柳家大院〉打頭陣。同樣是黑漆漆的舞台,懸空吊着一條巨型麻繩,麻繩上打着圈圈,分明是吊頸尋死工具。舞台中央赫然停着剛自縊而死的紅衣小媳婦屍身,身旁則圍了一圈「涉案」的丈夫、家翁、小姑、鄰居和算命先生等等,從眾人的對話折射出小媳婦飽受凌虐的悲慘命運。在眾人自我開脫的「各自表述」中,小媳婦「屍體」一次一次坐起來喊:「我不冤!我該死,死了我就解脫了。」最後,並以家翁為了籌措兒媳婦的殮葬費、將女兒嫁出去換禮金的送嫁場面作結。場景轉換之間、五個和尚為死人發喪的誦經聲中,兒媳婦解開紅衣、披在小姑子身上作嫁衣,預示出貧戶的悲劇循環。

〈柳家大院〉所以作為《老舍五則》開卷的第一則,相信與當中幾個主題因子貫穿了「老舍四則」有關,如貧戶悲劇循環、買賣婚姻、傳統價值的陷落、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壓迫、和低下層的求存掙扎等。〈柳家大院〉所採用的色彩設計(血紅與幽黑對比)和舞台佈置(空蕩蕩舞台以懸在後方的粗陋葦簾作為襯景),亦相當配合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那既艱難又殘酷的社會處境。〈柳家大院〉打響頭炮後,〈也是三角〉荒唐混世的兩名逃兵竟生「二夫娶一婦」怪異念頭,似乎相對能夠說服觀眾,婚姻原是跟財力掛鈎的赤裸現實,到處都是傳奇。根據資產財富多寡,看似奇異的婚姻模式就應運而生。即使廿一世紀的中國貧困山區,同樣有五兄弟共娶一妻的「共妻家庭」;後現代資本主義的港澳財閥,依然有「男人三妻四妾好平常」的齊人局面。

令我感覺異樣的反倒是〈斷魂槍〉和〈兔〉,前者講述落魄鑣師沙子龍,原係厲害武術斷魂槍的嫡系傳人,江湖人士孫二魁慕名拜師學藝。孫二魁自報家門之前,即席在舞台上耍拳法顯身手,台上翻騰啪啪作響台下即時忘情鼓掌叫好。類近的情況也出現在〈兔〉,男旦陳小秋即席唱戲、柔弱高音愈飇愈高,原是展示男旦徒有大志卻先天不足,葵青台板下的觀眾不知就裡不停喝采。一時間彷如時空錯置於康城柏林威尼斯影展,台上播放卻是東方主義大雜膾的《霸王別姬》《變臉》《菊豆》《紅高粱》。同屬下半場演出的〈上任〉,更用上了像極杜琪峰《黑社會》電影系列的「排排坐講數」場面,突顯官場中黑白兩道如何龍蛇混雜。想當然的是,《老舍五則》傾向呈現近現代中國社會的各個稜面,到處都是傳奇。可是,〈斷魂槍〉和〈兔〉的兩種「表演藝術」的拖曳處理和〈上任〉的誇張講數場面,似是喧賓奪主地遮蓋了,老舍用冷酷抽離並略帶嘲諷的口吻所建構的魔幻現實世界──近現代中國。

老舍其實是一位相當擅長冷眼旁觀地幽默諷刺、又富有想像力的現代作家。在留洋歸國後的1932年,即寫出魔幻寓言《貓城記》,四年後更誕生了經典代表作《駱駝祥子》。這些作品背後都有明顯的「老舍風」,從繁瑣細碎的生活形式、人性矛盾,體現人性和社會現象中的悲喜劇況味,到處都是傳奇。既喜且悲、啼笑交織。假使過於着眼《老舍五則》的「世界(觀賞)性」,對中國傳統藝術的部份太過割捨不下,不免對「老舍風」有所削弱。正如〈斷魂槍〉孫二魁一身好武藝,在喝采叫好聲中一施展,「沙子龍的鑣局已改成客棧,東方的大夢沒法子不醒了」中關於「老大中國」沉痛思考,亦彷彿隨風而逝。同理,〈兔〉中陳小秋的聲若遊絲和大帥欲對之飛擒大咬的神情氣韻,令人嘻哈倒絕。陳小秋在「下海」兩年後潦倒而死的悲慘結局,也只是以液晶體字幕交代,似未能深化全局。使得《老舍五則》倒像是開了個好頭,中後段的呼應和震撼力卻稍稍有欠。

順帶一提,場刊中附有老舍次子舒乙〈《老舍五則》從何而來〉。當中點出六項老舍短篇小說的特點,包括一、故事有頭有尾,又有心理和細節的描寫;二、以人物描寫為重點;三、不說教、不直接點題;四、人物都是小人物,筆觸又有人文關懷;五、在寫法上盡量創新;六、具有批判性,立意於救民強國。作為一個現代文學讀者,或者不難發現上述六項寫作特點,並不獨見於老舍短篇。現代文學意義上的「短篇小說」,有異於中國古典短篇小說,嚴格來說,要到晚清才昂然進入中國文壇,又為近現代作家的創作實踐所充實。那麼,2010年《老舍五則》既是首演,如何讓「先鋒大師林兆華」與「老舍風」更水乳交融互為主體,未來還可走得更輕盈真切──帶着老舍的眼,到處都是傳奇。
  

原載於《文匯報》藝粹版,頁B09。(2010.07.02轉載於《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人文版,頁24。篇名易為〈做一場給世界看的戲?〉

2010年4月20日星期二

「啫喱熊」效應與「香港融資電影金像獎」(2010.04.20)















回歸十多年,香港電影風光不再,不少電影評論者更認為香港電影已死。早在1995年,《明報月刊》更已有「香港電影已死」的專號,認為香港電影日漸失去活力和票房,「港產片」更成為低成本爛片的代名詞。偶爾有愛好香港電影的國內朋友抱怨,每年收看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腦海中都禁不住浮現「日暮西山」四個字。全因為「香港電影」骨子裡已是「中港合拍片」,從題材編劇選角語言取景均以大中華市場取向為依歸;香港本土電影的市場佔有率持續下降,「香港電影」似乎也走上了中港融資的不歸路,香港本土電影的光輝歲月一去不返。

四月十八日晚上,第二十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圓滿閉幕。陳可辛監製的《十月圍城》在2010年金像獎金榜題名之日,即創造了香港金像獎提名紀錄,共獲得 19項提名。結果頒獎禮上《十月圍城》一如所料以大贏家姿態橫掃多項重要獎項,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造型、最佳動作設計、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情況一如去年最佳電影《葉問》,以「中港合拍片」的人力物力等充裕條件角逐多個金像獎獎項,並擊敗許鞍華小本經營的《天水圍的日與夜》,榮登去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寶座。

然而,2010年度的第二十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具戲劇化之處,卻不在於盡收天下兵器的「中港合拍片」如何擊潰資源短絀的「港產片」;而是年初公佈提名名單之初,羅啟銳執導的《歲月神偷》尚未在港正式公映,被提名的資格受到質疑。香港電影金像獎主辦單位即排眾而出謂,《歲月神偷》的確曾在某本港小院線上映數天,故此被提名資格殆無疑問。當媒體和觀眾還未回過神來、正極力追捧《十月圍城》和《赤壁》之際,文藝氣息濃重的《歲月神偷》竟異軍突起在德國柏林電影節取得水晶熊獎,一時間香港政府官員立馬現身邀功,謂《歲月神偷》得到香港電影發展基金贊助經費三百多萬港元(佔全片製作費三分之一),事實證明有關部門眼光獨到云云。媒體更是西瓜倒大邊,一夜之間《歲月神偷》成為問鼎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女主角的頂頭大熱門,導演羅啟銳張婉婷和飾演兄弟的李治庭鍾紹圖,佔據了整整半月的娛樂版文化版頭條報道。面臨清拆的香港永利街,亦受惠於《歲月神偷》實地取景而逃過厄運。這時候,香港電影評論界卻帶來德國柏林電影節水晶熊獎的資料。水晶熊獎原是兼顧十多歲少年觀影取向、示現民主而增設的獎項,原不具備專業評審標準的水晶熊獎,更有可愛別號「啫喱熊」(即果凍熊)之稱。《歲月神偷》的九歲孩童敘事視角,正好特別吻合德國柏林電影節少年評審的口味。

第二十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評獎結果,也明顯受到「水晶熊效應」影響,大手筆將兩個重要獎項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分別頒發給《歲月神偷》的羅啟銳和任達華。首先,羅啟銳的《歲月神偷》劇本犯駁處處。從不掩飾自己精英身份和心態的羅啟銳在片中描述六十年代香港時,充份流露出對香港社會底層生活的不理解。文藝腔的極致更發展出在六十代中國大陸兵荒馬亂時,片中角色竟然特意回大陸看牙醫,完全無視當時中港時局的實際情況。同樣競逐最佳編劇的(韋家輝歐健兒)《再生號》的非一般敘事結構和(司徒錦源、鄧力奇、銀河創作組)《意外》的奇詭想像和逼力,做夢也想不到竟會輸於天真可愛的「啫喱熊」手上。

另一方面,金像獎評獎對大勢所趨的《歲月神偷》嘉獎情切,更把獲兩片提名的任達華最佳男主角獎,從《天水圍的夜與霧》轉移到《歲月神偷》頭上錦上添花。從影多年獲多次提名的任達華終於掄元,相信很大程度上是金像獎「媳婦熬成婆」的香港本土情結在起作用(情況一如前後七次角逐影帝不果的劉青雲,終於在2007年憑《我要成名》奪得第二十六屆最佳男主角),「成就傳奇」的評獎結果亦出現在最佳女主角惠英紅身上。試問有什麼比第一屆封后的得獎人,在二十八年後崔護再來重登寶座來得更感動人心?!由此觀之,賽前呼聲最佳男主角獎呼聲最高的王學圻落選,亦與耗資萬萬金圓鉅製的《十月圍城》大贏家身份有關──既然大片都鐵定要橫掃多獎,倒不如把一些個人獎項頒給小本經營的片子,務求皆大歡喜──反正王學圻已得過本年度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及香港亞洲電影大賞的雙料影帝,小金人嘛,少一個也沒關係呀。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整個第二十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的詭異氣氛。所謂「詭異氣氛」,並非來自歌手在「向李小龍致敬」部分唱出與李氏無關的《龍的傳人》一曲,而是來自頒獎嘉賓和得獎人言談間對「紀錄片」和「中港合拍片」的深刻焦慮。張經緯導演的紀錄片《音樂人生》,連奪台灣金馬獎的最佳紀錄片和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最佳電影,在本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亦被提名最佳電影。關鍵是只花了九萬港元拍成的紀錄片《音樂人生》,竟與水銀瀉地的《十月圍城》平起平坐,似乎也太讓大片投資者掃興,於是頒獎禮竟容許大量對「紀錄片」的揶揄──「大家都去拍紀錄片,美術和服裝設計都要執包袱啦!」──想當然的是《音樂人生》最後只得最佳新晉導演獎,總算對大片投資者有所交代。還有《十月圍城》各項得獎者也不斷為「中港合拍片」背書──「合拍片都可以拍出好東西」、「合拍片也可以很香港」之類的心虛言論多如繁星如金句。可以想見,明年第三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在資金因素下,依然會是「中港合拍片」一片獨大的天下。「香港電影金像獎」可能再也名不副實,實際上已成為「香港融資電影金像獎」。

二十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得獎名單:

最佳電影:《十月圍城》
最佳導演:陳德森《十月圍城》
最佳編劇:羅啟銳 《歲月神偷》
最佳男主角:任達華《歲月神偷》
最佳女主角:惠英紅《心魔》
最佳男配角:謝霆鋒《十月圍城》
最佳女配角:葉璇《意外 》
最佳新演員:李治廷《歲月神偷》
最佳剪接:鄺志良 陳志偉《竊聽風雲》
最佳美術指導:麥國強《十月圍城》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吳里璐《十月圍城》
最佳動作設計:董瑋、李達超《十月圍城》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陳光榮、金培達《十月圍城》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歲月輕狂《歲月神偷》
作曲:盧冠廷 填詞:羅啟銳 主唱:李治廷
最佳攝影:黃岳泰《十月圍城》
最佳音響效果:Steve Burgess 吳江《赤壁:戰天下》
最佳視覺效果:吳炫輝、鄭志盛 譚昆《風雲2》
新晉導演:張經緯《音樂人生》
最佳亞洲電影:《禮儀師之奏鳴曲》


原載於《21世紀經濟報道》人文版,頁23。

2010年4月10日星期六

八陣圖與旅客(2010.04.11)




《夜奔》為明中葉戲劇大師李開先名作《寶劍記》僅存兩折戲之一,大部份篇幅以林沖為第一身,來講述林沖被「逼上梁山」的心路歷程。《夜奔》固然是與《思凡》並峙的高難度唱做文本,「夜奔」所意味着的「出走」、「投奔」、「叛逆」、「決裂」、「重生」,使得《夜奔》直面欲望身份、「跨越」臨界點的文化意涵一直得到不同藝術形式的青睞。1999年徐立功尹祺導演、劉若英黃磊主演《夜奔》,就闡發了傳統《夜奔》的「跨越」主題,講述民初一對未婚夫妻同時愛上戲子林沖的異色故事。傳統戲曲中的《林沖夜奔》唱辭「丈夫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也為中國文化研究者視為鮮見於戲曲文本的男性自白代言體。甚至最近鬧得熱烘烘的GOOGLE離岸事件,亦被煞有介事的稱之為「谷歌夜奔香港」。

進念是香港藝術節的常客。香港藝術節委約進念發表的,也往往是由榮念曾親自主理的最新實驗傳統之作。2008《西遊荒山淚》以中國「四大名旦」之一程硯秋的事蹟為骨幹,描摹程硯秋事蹟的同時,也在程氏crossover中西藝術的實驗基礎上思考深層的文化問題。2009《錄鬼簿》為1996《錄鬼簿》的續篇,同樣以「亞洲作為方法」航向泰國印尼台北南京的表演藝術。四地表演者各自以本身的戲劇形式,來詮釋和應對元代《錄鬼簿》的藝術精神。一次又一次與傳統對話後,2010《夜奔》作為繼《挑滑車》及《西遊荒山淚》後的「實驗中國傳統三部曲」終章,早在2004年已於奧斯陸「挪威與中國建交50 年」的外交場合公演過;及至2010,經過具體化的《夜奔》為榮念曾傳統戲曲實驗作出階段性總結。

作為實驗傳統戲曲的壓卷之作,有異於《西遊荒山淚》中讓工生角的石小梅串演旦角、《錄鬼簿》武生柯軍反串旦角的易服式「跨越行當」。《夜奔》除了是實驗崑曲文化傳統的嘗試,也是質疑當代社會文化的雙重「跨越」。《夜奔》的首兩段演出與《西遊荒山淚》在結構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均以西方音樂襯底,緊扣着象徵傳統的紅腰帶開展「故事」──

先是楊陽一身清簡的武生打扮並繫上紅腰帶,加上進念招牌的一桌兩椅。楊陽檢查好椅子的擺放後,慢慢「演出」《夜奔》的行當。然後在心事重重中脫下紅腰帶,斜放在呈長方形的舞台造成對角線的效果,恰恰把舞台分割成對等的兩半。楊陽就圍繞着平鋪在地上的紅腰帶作勢跨越、猶豫不決,表演出既驚且怕患得患失,又欲碰而不得的矛盾掙扎。第二部分柯軍登場,靜臥在地上的紅腰帶赫然變成所審視和思考的客體。身穿西裝皮鞋的柯軍較諸楊陽流露出更沉重的情緒,紅腰帶所標誌着刺眼、但與他一身灰西裝格格不入的色調,似是難以融入現代世界續放光芒。

《夜奔》曾事先張揚全劇共有林沖、檢場和演員三個角色。當中傳統中國劇院的「檢場」已站在台側六百年、靜觀《夜奔》這台戲的歷史變化,還有林沖和演林沖的演員。這三個角色同時在柯軍、楊陽和楊永德身上游移不定。到楊永德出場,一身便服的楊永德呢喃出進念一貫自我質疑的台辭:「我是林冲,我不是林冲;我是林冲,我不是林冲」,突顯出對「林沖」身份的接受與拒絕。有論者認為「我是某某,我不是某某」在實驗了千百回後,已昂然榮升循環永久再用的榮念曾式罐頭對白。在《夜奔》的「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前夕,作為林沖自我暴露的套路,還是相當簡單直接的一種過渡手段。

不少《夜奔》觀眾相當喜歡「紅腰帶隱然把舞台分割成傳統和現代兩個區塊」的一段。其實中段的「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反倒相當具《夜奔》故事神采。在《水滸傳》中,「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乃是「林沖雪夜上梁山」的重要前奏,講述林沖折返山神廟避風雪,並掩門用大石與風雪對抗。縱然只是殺人前夕的靜默場景,外面草場火燭必必剝剝地爆響、刮刮雜雜地燒著,門外傳來奸人步響和說話聲音,最後山神廟內的林沖一怒誅邪並雪夜上梁山。「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對聲音的刻劃演化為進念《夜奔》的鼓棍擊桌,熒幕上所投影了的大片大片雪花飄落的場面。當然,這也投影了各式榮念曾式辯證問題──他會不會有些犬儒?他是不是不夠積極?他會不會有些軟弱?他是不是不夠自信?

如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只有榮念曾式辯證問題仿宋字體隆重登場,自然是機械的。可是熒幕前柯軍楊陽師徒重現的學藝中的點撥過程,卻把傳統的傳授裝置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心理矛盾決裂臨界點。當西裝革履的柯軍指點楊陽的舉手投足間,身穿西服的楊陽卻光着腳丫,意味着學藝的未完全。接下來卻是楊陽在獨腳戲中逐一脫去衣服,赤腳似乎也無礙於生存,汗流浹背氣喘喘的當下,倒也呼吸得很好。這種隨着服裝轉變來探索傳統藝術在當代的文化處境,儼然是《西遊荒山淚》中的戲曲唱腔、爵士歌聲和電影嘈雜交織的變奏。相對於《西遊荒山淚》從聲音呈現的文化交雜狀態和世界圖景,《夜奔》尤其顯得靜默、沉重和心事重重,只有傳統鼓棍與現代白色木桌敲擊之聲,與熒幕上的月球影像默默奏出二重唱──宇宙之大,彷彿你我都是無處容身的林沖,不知何去何從。

香港藝術節之後,《夜奔》將直奔上海世博表演場。在儼如八陣圖的時代巨輪,《夜奔》和崑曲這個旅客,將被鑲嵌進新上海新中國的新地圖。我倒一廂情願的以為,《夜奔》談傳統藝術的當兒也是夫子自道。「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可能只比「八陣圖與旅客」多出一場大雪紛飛而已。

原載於《文匯報》藝粹版,頁B08。

PS.華麗密碼, "八陣圖與旅客"。

2010年4月4日星期日

華麗致敬繼續玩



















〈還有什麼可以送給你〉(評非常林奕華《華麗上班族》)

〈從桃花源竟踩到地雷震〉(評7A《灰闌》)

〈如果感覺有顏色〉(評進劇場《乙城的四季》)

〈我的都市沒有你的詩〉(評瘋祭舞台、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女侍╱侍女》)


〈到處都是傳奇〉(評林兆華《老舍五則》》)(後轉載於《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篇名易為〈做一場給世界看的戲〉 )


〈第五個現代化〉(評chelfitsch《三月某五天》)

〈歡樂世界大套餐〉(《字花》特稿之魔幻足球)

〈八陣圖與旅客〉(評進念《夜奔》)

〈青草最好是青色〉(評《高木正勝香港音樂會》及《張懸城市音樂會)

〈哪裡會是個天堂〉(評《天水圍的夜與霧》)

〈沙漠也找到巴黎〉(談《前進十年》》)

〈跟珍芳達做健身操?!〉(談前進進「文本的魅力」)

〈給自己的信〉(談Quattro Station《屋子要塌下來》)

〈給天使看的戲〉(談訾瀚《老年男女》)

〈魔戒三部曲之四〉(談《true/本當(真的)》

〈我們都抑鬱了〉(談全劇場《極樂花園 E-GARDEN》)

〈我所知的兩三事〉(談非常林奕華的「城市三部曲」)

〈佛洛依德笑我?!〉(談W創作社與《柯迪夫》)

〈世界第八奇觀〉(談《斷食少女.K》)

〈一場遊戲〉(談《星光大戰》)

〈終於黑得可以沒言沒語〉(談人山人海《暗中作樂》聲演會)

〈一個人在途上〉(雲門舞集《流浪者之歌》)

〈日日八杯水〉(林一峰林二汶《一峰不能藏二汶演唱會2010》)

〈排名不分先後左右忠奸〉(東宮西宮9之十大九官》)

〈世界請看着我〉(「多媒體無限」系列的《非常搞作》、《迷走都巿II》》)

〈重回那天那地〉(《崇禎祭遊紫禁城.紫禁城遊記》)

〈我的回憶不是我的〉(《利瑪竇的記憶宮殿》)

〈因為你,我不相信時事分析──盤點2010年「土製漫畫」系列〉

〈吃得到的葡萄也是酸的──談國光劇團《金鎖記》的改編〉

〈不獨立宣言?──進念《舞台姐妹》〉

〈愛將我們撕開──《後代》〉

〈別說我購物狂──前進進《Hamlet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