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5日星期六

《敢觀舞台》──光影、詩意、童趣——《十浪進劇場(首回)之光浪》 (2020.07.25)


當我們說喜歡進劇場,其實我們喜歡的是什麼? 當我們說進劇場的作品充滿詩意和童趣,這種美學印象究竟來自舞台上哪些物質條件? 進劇場在疫症稍緩的五六月,舉辦一系列「回顧+展望」的活動,以參與式workshop進行的《十浪進劇場(首回)之光浪》為第一炮,讓原本由一月開始、卻被疫情打亂的《十浪進劇場》 ,慢慢追回進度。

《十浪進劇場》為年前進劇場《演員運動》星期一聚會的延續篇,由進劇場聯合藝術總監陳麗珠Bonni,邀請多位與進劇場合作多年的朋友,分享各自在美藝上的愛好和偏執。《十浪進劇場(首回)之光浪》邀得長期緊密合作的燈光及立體紙藝設計師「神父」劉銘鏗,從一粒星說起。「神父」酷愛自製燈光及紙藝裝置,近年在進劇場的《演員運動》及《島物詩游——也斯進劇場》,亦與Bonni作出不同的光影實驗。Bonni形容他為「高興時會打前空翻的燈光設計師,他將對世界的感受轉化成立體書的靈魂。」《十浪進劇場(首回)之光浪》就是一次親近光、摺摺紙、聽聽劇場光影背後二三事的聚會,讓一張白紙打開無窮故事。 

「光浪」雖云是探尋光於劇場的(使用)奧妙,但workshop卻類近於藝術治療的互動。首先是摺紙,進劇場的演出一直有不少與紙有關,如《樓城》的紙櫈,聯繫到堅實又脆弱的香港生活。「神父」從引導大家摺出相對複雜的立體Omega Star開始,熟悉紙的觸感後,每人又再得到一張A4白紙,可以隨意改變它的形狀。有的把它捲成貝殼狀,有把它摺成一條隧道,這時候「神父」的小電筒光線穿梭其中,造就光影中的神秘語言,彷彿讓我們回到進劇場的創團之作《魚戰役溫柔》、後來的《白屋》,乃至近作《島物詩游——也斯進劇場》所營造的「小寶島」長洲之美。光影擔負着真幻之間最原始的「手作」式劇場元素。當光影也化身小電筒在大家掌握之中,「神父」再讓大家在漆黑中如螢火蟲般行走,然後合力在布幔中組成圖案,最後配合音樂變成「光浪」。 

作為進劇場老觀眾老粉絲,剎那間還是挺感動的。二十多年過去,原來一直感受美、感覺到童真、童趣的,從來就不是高科技投影或設計繁複的形體動作,一切都來自赤子之心和最簡單的「手作」美藝。劇場藝術讓我們同呼吸共命運,齊齊回到最原始的瞬間,童年的玩意和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趣味。聚會中稍稍輕鬆的段落是Bonni與「神父」細說喜歡的劇場空間,如台北兩廳院的實驗劇場。我卻默默地想起進劇場2010年在藝穗會演出的《Marcovaldo——乙城的四季》。改編自卡爾維諾《馬可瓦多》的《Marcovaldo——乙城的四季》,把輕軟純真的馬可瓦多故事與喧鬧紛繁的香港渾成一體,觀眾似乎都很難重述出一個具體的故事,反倒令人念念不忘的是舞台一隅的「開放式房間」,完場後我還跟隨着紀文舜扮演的兔子,從舞台中打開着的台左閘門離開劇場,直接站到馬路旁。藝穗會場外車如流水馬如龍,依然人間煙火式紛紛擾擾。

言歸正傳,疫情期間幽閉的隔離生活不免沮喪。劇場人甚至悲嘆說,懷疑劇場可能需要關掉一年半載或以上。然而,這恰恰是最好的自我梳理時機。進劇場以外,前進進在五、六月時就曾一連六星期推出七個網上節目,包括一夜限定的演員牛棚暢聚和四個讀劇及演後討論,也有廣播劇式的讀劇跨平台放送,主力回顧舊作舊事。進劇場反其道而行,《十浪進劇場》則是陳麗珠與劇場朋友以「生活與藝術」為主題,分享啟發靈感和創作生活經驗的聚會,以不同養份啟發探索、靈感和實踐,為業界及觀眾帶來豐富的交流、凝聚繼續前進的力量。這同時是進劇場開展新兩年計劃《SEED 楔子2020》的第一章。承接自《CAT •拾肆》及其中《演員運動》的花火,自然要繼續探尋劇場的不同的可能性。又將有一系列向外探尋的活動,像「演員運動」的後續、國際戲劇大師班及《愛在...》演出計劃。《愛在...》將延續《國際演員運動》的實驗成果,以馬奎斯《愛在瘟疫蔓延時》為藍本,總結對文本、肢體和空間的實驗和想像——懸宕的表演藝術,在懸置的時空中歇歇腳,來日再上路,飛得更高更遠。

原載於《文匯報》文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