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炙手可熱的英國劇場導演安提‧漢普頓(Ant Hampton),所實驗的「自動劇場」為世界劇場界帶來嶄新的探索可能,至今旗下的作品超過 50 種不同語言的版本。Ant Hampton於1998年以 Rotozaza 名義開始發表一系列涵蓋表演、戲劇、裝置、介入和文字的創作,並經常由未經綵排的「表演者」,按照指示在舞台或公共場所演出。
本年九月,香港話劇團便引入他的《相請不如偶遇》(Etiquette),讓觀眾分別從耳機所發出的指令中,扮演哲學教授與性工作者,體驗在非傳統劇場空間(咖啡室)「演戲」的全新經驗。上月中,Ant Hampton在西九「國際劇場工作坊節」主辦的講座中,分享如何在所開拓的「自動劇場」,融入沒有劇場經驗的人,以及世界各地不同環境製作作品的苦樂,如《另一個人》(THE EXTRA PEOPLE)和《中國提示》(CUE CHINA)等,均要求觀眾即參加者按照聲音、視象或文字的提示來說話或行動,從而激發出每個人心底裡另一個自我,成為表演的一部分。
根據Ant Hampton的闡釋,所以主力以聲音作導航,主要考慮到聲音對於人的大腦,扮演着傳導者的角色,方便延伸和穿透,甚至將個體一分為二,導向從未察覺或探知的領域。對於創作人和劇場導演,「自動劇場」所意味着的即興劇場和非專業演員元素,參加者的回應程度不能估計,完完全全是真正的即興。就着臨時的環境、真實而陌生的「演員」,讓真正有血有肉的人,自動產生戲劇內容;即使是犯錯或沒有遵從聲音指示,演出不能中止,必須「共謀」到底。當Ant Hampton將「自動劇場」的焦點放在可變的元素上,創作人/參加者,儼如共同置身混雜而未知、分享風險的實驗劇場國度。
盛夏訪美,我錯過了香港版《相請不如偶遇》,卻遇上了Ant Hampton在紐約上演的最新作品《另一個人》(THE EXTRA PEOPLE)。《另一個人》的玩法比《相請不如偶遇》更激進,以每半小時每組15人為框架,分段讓參加者入場,然後通過一系列電子化聲音操作,終極達致「7pm入場的參加者表演給7:30pm的看,7:30pm入場的參加者表演給8pm的看」的瘋狂設想。聽起來相當天馬行空,實際操作則借助高科技產品,令人產生「高級版密室逃脫」的錯覺。 甫踏進Ant Hampton所安排好的劇院範圍,參加者便被要求分組(7pm/7:30pm/8pm各有一組),然後交出個人物品,並穿上1至15號的螢光色背心、佩上口罩,務必使別人認不出樣貌。大會隨即指示參加者戴上已附於背心內的智能電話耳筒,1至15號所聽的內容不盡相同。當大家慢慢明白所接收的信息,只有你一人知道,各人便被安排進入真實的劇院空間,坐在觀眾席的特定座位上。這時候,舞台上赫然是(有我朋友在內的)7pm組的15人。他們都披着灰色毛毯在台上亂竄,有人在張貼紙張、有人撕掉紙張、有人收集紙張。
我屬7:30pm 組別、編號是2號,非常清閒又沒收到什麼指令,反觀1和3號卻很忙,1號拿着手電筒負責在觀眾席照來照去,3號則要逐行逐行巡邏。時間一點一滴過去,耳機內的指令要求我們上台,做出一連串的動作,因此台上共有兩組人在進行着。最後更有一個類似交接「儀式」,我們用手按着7pm組員的背,並取去他們披着的灰毛毯。這時候,我們成了他們,7pm組員退場、8pm組員進場坐在觀眾席上。同時,有人把一小瓶眼藥水交到我手上,耳機的指令叫我做出滴眼藥水的動作,我卻馬上想到衞生問題沒有跟從,默默把它放在台邊算了。不久,8pm朋友要上台「交接」了,我們便從出口交回背心離開。
說實話,散場時我的確感到相當困惑。《另一個人》在沒有任何歸納與提昇之下,便急急叫觀眾散去。然而,回想一小時中發生什麼事的話,整個過程原是一次「心的歷險」,我們不斷期待着「有事情要發生」,現實卻與這種期待在戰鬥。無論結果有多平凡或無聊,真正的戲劇,已在每名參加者的心底深處上演了一遍。當然,《另一個人》進行的同時,並沒有說明Ant Hampton「自動劇場」的理念;如果可以,《另一個人2.0》應把缺漏的一塊拼圖補上,起碼讓參加者明白所歷的是什麼險吧。
原載於《文匯報》文化版。
本年九月,香港話劇團便引入他的《相請不如偶遇》(Etiquette),讓觀眾分別從耳機所發出的指令中,扮演哲學教授與性工作者,體驗在非傳統劇場空間(咖啡室)「演戲」的全新經驗。上月中,Ant Hampton在西九「國際劇場工作坊節」主辦的講座中,分享如何在所開拓的「自動劇場」,融入沒有劇場經驗的人,以及世界各地不同環境製作作品的苦樂,如《另一個人》(THE EXTRA PEOPLE)和《中國提示》(CUE CHINA)等,均要求觀眾即參加者按照聲音、視象或文字的提示來說話或行動,從而激發出每個人心底裡另一個自我,成為表演的一部分。
根據Ant Hampton的闡釋,所以主力以聲音作導航,主要考慮到聲音對於人的大腦,扮演着傳導者的角色,方便延伸和穿透,甚至將個體一分為二,導向從未察覺或探知的領域。對於創作人和劇場導演,「自動劇場」所意味着的即興劇場和非專業演員元素,參加者的回應程度不能估計,完完全全是真正的即興。就着臨時的環境、真實而陌生的「演員」,讓真正有血有肉的人,自動產生戲劇內容;即使是犯錯或沒有遵從聲音指示,演出不能中止,必須「共謀」到底。當Ant Hampton將「自動劇場」的焦點放在可變的元素上,創作人/參加者,儼如共同置身混雜而未知、分享風險的實驗劇場國度。
盛夏訪美,我錯過了香港版《相請不如偶遇》,卻遇上了Ant Hampton在紐約上演的最新作品《另一個人》(THE EXTRA PEOPLE)。《另一個人》的玩法比《相請不如偶遇》更激進,以每半小時每組15人為框架,分段讓參加者入場,然後通過一系列電子化聲音操作,終極達致「7pm入場的參加者表演給7:30pm的看,7:30pm入場的參加者表演給8pm的看」的瘋狂設想。聽起來相當天馬行空,實際操作則借助高科技產品,令人產生「高級版密室逃脫」的錯覺。 甫踏進Ant Hampton所安排好的劇院範圍,參加者便被要求分組(7pm/7:30pm/8pm各有一組),然後交出個人物品,並穿上1至15號的螢光色背心、佩上口罩,務必使別人認不出樣貌。大會隨即指示參加者戴上已附於背心內的智能電話耳筒,1至15號所聽的內容不盡相同。當大家慢慢明白所接收的信息,只有你一人知道,各人便被安排進入真實的劇院空間,坐在觀眾席的特定座位上。這時候,舞台上赫然是(有我朋友在內的)7pm組的15人。他們都披着灰色毛毯在台上亂竄,有人在張貼紙張、有人撕掉紙張、有人收集紙張。
我屬7:30pm 組別、編號是2號,非常清閒又沒收到什麼指令,反觀1和3號卻很忙,1號拿着手電筒負責在觀眾席照來照去,3號則要逐行逐行巡邏。時間一點一滴過去,耳機內的指令要求我們上台,做出一連串的動作,因此台上共有兩組人在進行着。最後更有一個類似交接「儀式」,我們用手按着7pm組員的背,並取去他們披着的灰毛毯。這時候,我們成了他們,7pm組員退場、8pm組員進場坐在觀眾席上。同時,有人把一小瓶眼藥水交到我手上,耳機的指令叫我做出滴眼藥水的動作,我卻馬上想到衞生問題沒有跟從,默默把它放在台邊算了。不久,8pm朋友要上台「交接」了,我們便從出口交回背心離開。
說實話,散場時我的確感到相當困惑。《另一個人》在沒有任何歸納與提昇之下,便急急叫觀眾散去。然而,回想一小時中發生什麼事的話,整個過程原是一次「心的歷險」,我們不斷期待着「有事情要發生」,現實卻與這種期待在戰鬥。無論結果有多平凡或無聊,真正的戲劇,已在每名參加者的心底深處上演了一遍。當然,《另一個人》進行的同時,並沒有說明Ant Hampton「自動劇場」的理念;如果可以,《另一個人2.0》應把缺漏的一塊拼圖補上,起碼讓參加者明白所歷的是什麼險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