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8日星期日

蜷川幸雄的《千刄千眼》書評 (2016.08.27)


  
台灣兩廳院的「在兩廳院遇見大師」系列,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套表演藝術叢書。秉持編纂宗旨「為世人樹立標竿的經典人物」,自2007年,先後出版PINA BAUSCHPETER BROOKROBERT WILSON七位表演藝術界大師的專書,涵蓋舞蹈、音樂、劇場。系列不完全是「大師」的研究或評傳,而是因應不同藝術家的特點,決定內容面向--- PETER BROOK 《空的空間》以同名的劇場理論經典作重點詮釋;ROBERT LEPAGE《創作之翼》則是以藝術記者與他的貼身長篇訪談為內容主軸---藉此將「大師」的生平、創作經驗與藝術理念選輯成文字紀錄,垂範後世。

蜷川幸雄的《千刄千眼》是該系列中的最新出版。剛於本年五月過世的蜷川,乃是日本劇場界的國寶級大師50年代已踏上演戲之路,60年代成為日本小劇場運動的領軍人物;70年代以降,開始以日本傳統元素改編「新派莎劇」享譽劇壇,攀上舞台表演藝術的高峰。蜷川「新派莎劇」系譜中,包括《馬克白》、《奧賽羅》、《哈姆雷特》與遺作《一報還一報》等32部作品。至於《千刄千眼》一書,前半是蜷川自傳、後半是隨筆。書中大部份篇幅講述電視台出身的蜷川,在劇場世界的種種歷練,後來因緣際會執導明星舞台劇,由此開發出明星擔綱演出「新派莎劇」的華麗舞台風。

所謂「千刄千眼」,就是蜷川對於劇場導演與劇場觀眾之間的想像:「假如觀眾席裡坐着一千名青年,他們手裡就等如握着一千把利刄。我想,我得打造一個足以對抗千把利刄的舞台。那就是我的使命。」用今天的話,蜷川鐵了心要以自己的藝術形式KO觀眾、衝擊觀眾、降伏觀眾。另一方面,蜷川又比任何人都代入觀眾角色:「我覺得大家應該回頭當個認真生活的人,試着想想,看戲對於生活者來說,到底具備什麼意義。」只有彼此都「認真」對待戲劇,這門藝術才真正有希望和閃光。

原載於《香港01》書評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