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5日星期三

(被) 《星島》訪問──後九七詞場(2016.05.21)

流行歌詞研究者、文化評論人梁偉詩,最近出版首本個人著作《詞場——後九七香港流行歌詞論述》(下稱《詞場》),對後九七「詞場」論述一番,她歡迎讀者參與討論甚至「自由搏擊」。當今天K-Pop等外語歌大行其道,香港音樂市場持續萎縮,她卻信心十足:「只要有人以粵語為母語,粵語歌一定不會死!我仍然看到粵語流行曲的生命力,只是大家是時候揮去昔日對『流行』的迷思了。」


  文:水月一
  圖:蔡建新、星島圖片庫

  二○○四年,梁偉詩仍然在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做研究生,當時協助專門研究粵語流行歌詞的朱耀偉教授,為香港每一位詞人「開File」,從此打開了歌詞研究的大門,她至今已在這個領域浸淫了超過十年。別以為詞評人只看詞不聽歌,她笑說聽歌還是以音樂為先,歌好聽,歌詞才觸動到自己,從而引起分析興趣和欣賞之情。「有些歌詞,特別難背誦,便是跟旋律有關,歌詞是幫你記住旋律。」

  《詞場》是她把近年專欄文章結集成書,其實之前已有三家出版社向她招手,反而是她想休息一陣子,後來想 要整理回顧,便決定出書,雖然她早已跟朱耀偉合著有《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II》等作品。為甚麼是「後九七」?「我想沿用黃霑博士論文《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評究(1949-1997)》的說法,把一九九七年視為香港粵語流行曲發展的分水嶺。」

  梳理時間流

  該書所寫的詞作,推出時間橫跨一九九八年至二○一四年,以林振強《天下無雙》(陳奕迅唱)起始,到周博賢《雞蛋與羔羊》(謝安琪唱)作結,她不諱言選文揀歌考慮到時代,書中那八十首歌(詞),其分布順序,呈現出一條鮮明的時間流。「這些年來,情歌當然是主流,但近年社會轉變了,集體情緒也變得不一樣,所以流行曲的面貌也有改變,近年就愈來愈多詞人通過歌詞回應社會。」她稱,流行曲是一個地方的另類年鑑,也是處理情緒的商品,「從前處理個人情緒,現在則處理集體情緒。」

  也就是說,她這本文字「精選碟」,不止選自己的All Time Favorite,也別以為後九七詞人便是年輕一代,細閱《詞場》,自會發現梁偉詩很巧妙地把老中青幾代詞人都寫進去,好像黃霑的《Blessing》(張敬軒唱)、鄭國江的《衝上雲霄》(林子祥唱)也有收錄其中,讀者亦找到詞壇中堅分子的林夕、黃偉文、周耀輝的作品欣賞,至於小克、梁 堅、喬星等近年活躍的詞人,在書中也有好詞賞析。書中每篇文章,也不止寫一首歌,好像《枯榮(喬星,2011)》,她便以喬星為張學友《Private Corner》寫了四首歌詞為引子,及後提到他寫給恭碩良的《月球人》,然後才帶出主題那首林憶蓮的《枯榮》,層層比較,互相指涉,縱向橫向並置,令評析更加扎實和立體。她說不同詞人各具風格,許多歌詞,是一看就認得出來,而近年冒起的詞人中,她最欣賞梁 堅。「譬如他的《賭博默示錄》(KOLOR唱),用到『貔貅』、『貪饕』等古文入詞,能夠擴闊粵語流行曲的寫法。」

  「人們常常說香港填詞人來來去去只得林夕和黃偉文,其實許多人都在勤力,也有林夕和黃偉文的年度產量落後於人的時候。他們當然是品牌,但兩人仍然雄霸詞壇的說法,只是錯覺,又或者說,普遍聽眾選擇一個安全的途徑接收流行曲,所以相對單一。」豈不是說,流行曲變形了,但聽眾卻沒有與時並進?「人們看待商品的眼光沒有改變。」

  期待百花齊放

  她坦言自己研究歌詞有盲點,沒有音樂底子的她,總不會以音律的層面分析歌詞。「譬如黃志華評《一絲不掛》(林夕詞、陳奕迅唱)時,會說這首歌以入聲字作押韻,這種分析我便辦不到了。」曲詞編監,她覺得編曲或許更重要,只是自己沒能力研究,也希望有更多熟悉音樂的人,加入分析歌詞的行列(她強調不是「行業」),寬廣歌詞研究的向度,「做大個餅。」

  她笑言今天社會好像已不需詞評人,而網絡上也經常有高手奇人「出招」。「又例如麥浚龍的《劊子手最後一夜》,還自己出導讀呢!」但她覺得這可能是好事,把歌曲、歌詞的詮釋權普及化、開放化,「從而出現更多可能性。」但她仍然提到歌詞研究者的專業性。「應該要對整個流行文化工業有通盤的理解和看法,而看法不是一朝一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