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恒久遠,藝術有潮有唔潮。縱然辨識度極高的巨型吹氣公仔在維港提早畢業,藝術交易會依然衣香鬢影觥籌交錯。每個藝術範疇,未能免俗地年年有新趨勢,創新是條狗追逐着創作人與觀眾們,招式漸老不妨改頭換面崔護再來。劇場表演藝術的「新」,在不同演出節目中如同光譜橫陳,跑快點、走慢些、原地踏步,各有市場和目標觀眾。世界是個大商場。
近年,劇場界以Immersive Theatre (按: 多譯作虛擬實境劇場或沉浸式劇場)跑贏大市。BROADWAY以外,Sleep no more成為Immersive Theatre的佼佼者,是最成功的文化大都會表演藝術品牌。從倫敦、波士頓再到紐約發揚光大,現在又被移植到上海。過往敝欄就討論過以Sleep
no more為代表的Immersive Theatre,意味着歐陸商業劇場的多樣性,進入超成熟和高智商階段。從觀眾參與到偷窺,一切建基於心理層面的快感消費,藝團與觀眾的關係也從「賣藝—觀賞」急轉到「設局--歷險」。這樣看來,今屆香港藝術節及澳門藝術節共同委約、比利時劇團Ontroerend Goed創作的《金錢世界
£¥€$》(LIES),又再為Immersive
Theatre開拓全新劇場可能和更切身的心靈體驗。
《金錢世界 £¥€$》是一齣真人版「大富翁」。劇場變成賭場「實境」,每位觀眾都是一所銀行/企業/公司或一名金融玩家,都得坐到賭桌下注,八人一桌。在荷官主持下,首先動用身上港幣現金兌換賭場籌碼,每次「投資」就是擲骰子,用最簡單的賭博象徵單次「投資」,結果可能是1:2、2:5、5:15。如果不是擲骰子點數太低而輸掉,玩家都得將利潤留作儲備並繳稅予政府。每張賭桌又必須與其他賭桌聯繫,組構成國際金融市場。有時候遊走於各大賭桌的金融代表,繪聲繪影兜售不同顏色的bonus,玩家可以選擇這些投資工具分散投資風險。間或得到「派彩」,意味着bonus「投資」相當成功。
《金錢世界 £¥€$》的遊戲規則——玩家都得捲入這種屯積財富,再投機取得更大利益的操作——完全抽空投資行為的(相對)理性部分,如投資生意的行業工種等選擇。獲利與否只由骰子點數大小決定,買入(不同顏色)債券也毫無參考。愈抽象和簡化的投資行為,恰恰複製及證明現實世界中貌似理智穩健的投資,背後與賭博並無二致。金錢來去、變大縮小,都是幕後翻雲覆雨手所要的結果。贏錢的玩家腎上腺素上升、輸掉資本的心跳冒汗。最後二十分鐘驚心動魄的「大跌市」中貧富距離一秒逆轉:
同桌的富婆,堆疊等身的大量籌碼瞬間蒸發;我盲買的黑色bonus,則在國際金融市場崩潰後,被確認為惟一「被救市」對象。黑色bonus價值急升後,我便由全賭桌最窮的投資者(資本最少),搖身一變為票面身家高達四千萬的贏家。在這場「大審判」中,我沒有一絲獨特的投資眼光,連買了哪種bonus也不知道,只是剛巧買中金融大鱷決定拯救的黑色bonus。
這大概是場黑色幽默。活在環球金融、地方智慧的國際城市,我們對股票債券、對沖基金、高風險投資、貨幣系統,甚至切身如MPF,又知道多少? 更多的情況,現實更接近《金錢世界
£¥€$》中被抽空一切的買賣決定、融資關係,受到現場氣氛、大市走向、孤注一擲、窮極無聊等非理性的心理狀態影響。玩家都是泥沼中被纏得死死的羊群,無知衝動且徒勞地掙扎。《金錢世界
£¥€$》,安排在大館F倉的賭場進行饒有深意,所有人都在這融資的大籠牢,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時至今日,Immersive Theatre的確衍生出多重變奏。即如今屆香港藝術節的《家》和NO LIMITS的《感官重組》——前者銳意堆砌種種家庭元素,一家子既共享生活空間,又有慶祝生日結婚生子畢業等倫理責任,於是邀請大批觀眾上台開派對;後者讓觀眾躺在病床上、模擬只剩下聽覺的病人,封閉起常用感官,單憑聲音重新認識世界——這都明顯是比較單薄和容易操作的構思。相對之下,《金錢世界 £¥€$》複雜得多,比利時劇團Ontroerend Goed設定遊戲框架,荷官、金融代表、玩家同時是演員,不斷推動市場氣氛和投資走向。原來觀眾也不用特別有意識扮演金錢遊戲玩家,屁股決定腦袋,坐到賭桌人人自然那麼如狼似虎、咬牙切齒地貪婪嗜賭。
當然心跳冒汗。不只心跳冒汗。
原載於《文匯報》文化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