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7日星期四
《詞話詩說》──小團圓(2010.05.25)
香港不少流行詞人深受亦舒影響,樂於在詞作中向亦舒致敬,如黃偉文成名作〈活得比你好〉和後來的〈葡萄成熟時〉、林夕〈亦舒說〉〈她成功了他沒有〉、林若寧〈如果凳會說話〉〈有過去的女人〉等。聽眾或許較少注意的是,詞人對祖師奶奶張愛玲的愛,其實也不遑多讓。夕爺阿Y不但先後寫過〈華麗緣〉,周耀輝更反其道而行,寫出佈滿張系意象(如秧歌、張看、心經)的〈我不懂張愛玲〉。2009年年初,張愛玲遺作《小團圓》在萬眾矚目下哄動出土,固然引起文壇健筆學者專家群起探問,也造就了「零度看張」的黃偉文〈小團圓〉在去年年底隆重登場。
張愛玲《小團圓》雖然不具備傳統意義上「自傳體小說」的特點(如缺乏第一人稱「我」),觀乎小説前言中的說法,張愛玲從構思《小團圓》伊始已打定主意要寫自己的故事。阿Y寫給王菀之的〈小團圓〉亦捕捉了這一點,在歌詞佈局上設置全詞開首A段為「對張愛玲說的話」──「翻開你的小說/ 快樂是消失於哪篇/ 聰明何處才累積到/使你學會望闊點/鏡破了/看著那閃亮而不是碎片」。這裡點出了詞人眼中的張氏特質──張著文字一向悲金悼玉,善於捕捉華麗絢爛的一瞬,卻從不垂青廉價溫情以至「大團圓」;反而在小眉小眼小恩小惠中流露出驚人的世故,對庸俗的小幸福保持安全適當的距離。阿Y〈小團圓〉就乾脆用上了一些流傳甚廣的張愛玲事蹟──「誰的書/寫到盡處居然會如願 /自傳中/千轉萬轉竟如初所算/在最壞時候懂得吃捨得穿不會亂/其實你又怕苦又怕酸/難免/做個壞一點的打算/缺陷才像圓/人生方好演」
「誰的書寫到盡處」、「自傳中千轉萬轉」緊扣張愛玲晚年與世隔絕、僅以文本文字為歸宿的傳奇特質。這裡指向張愛玲從《半生緣》和《怨女》的改寫,一直到最後的《對照記》,所展示出一條通向過去的心理軌跡。其中「在最壞時候懂得吃捨得穿不會亂/其實你又怕苦又怕酸」,更是張氏年輕時酷愛服裝衣飾、拿第一筆稿費去買口紅,甚至在太平洋戰爭香港受轟炸時,只顧着上電影院看電影等「張氏本事」的濃縮鏡頭。最後,「小團圓」一詞本已是非常張愛玲式冷眼揶揄,阿Y「做個壞一點的打算/缺陷才像圓/人生方好演」,恰恰拿捏了張氏看透世情的玲瓏剔透,呼應中國「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傳統智慧。根據張氏的說法,快樂愉悅也不過是撒手的一瞬罷了。
〈小團圓〉的A段,精準地再現了張愛玲的性格和文字特點,B段才進入阿Y個人發揮部分和人生感悟的層次──「一起約好過年/缺席人物多於往年/ 只能齊集仍在的臉/趕快地拍下照片/你要記/記住這歡聚而不是太短/在最壞時候懂得笑哭得出不會亂/其實我亦怕苦亦怕酸/難免/做個壞一點的打算/錯誤才越甜/在最壞時候想一遍這一點好片段」。回到現實世界,飯聚友好愈來愈少的情況的確並不罕見,詞中反而強調珍惜當下記住歡樂,最終,這些吉光片羽可能會倒過來成為逆境時的精神支撐點。
當然,〈小團圓〉中最有趣的是阿Y的自嘲──「其實我亦怕苦亦怕酸」──如果看過阿Y的專著和專欄文章,自是對阿Y的「既怕苦怕酸又尖酸刻薄」會心微笑,即如阿Y嫌棄瑞典斯德歌爾摩「無野買」,結果離境時才發現斯德歌爾摩「小器」,曲線對他進行大報復云云。另一方面,「其實我亦怕苦亦怕酸」相信亦是很多香港聽眾的寫照。被納入張系傳人的黃碧雲,甚至揶揄過張愛玲大有港式包租婆的尖酸刻薄。看來在這一點上,香港其實很張愛玲,張愛玲也很香港!
至於王菀之〈小團圓〉的MV,就營造出王菀之參加某人葬禮的場面。MV近乎深秋黃昏的暗黃色調,配以王菀之所戴的西式華麗浮誇禮帽,還有嘴角世故且略帶嘲諷的笑意,正好吻合了張氏「華麗與蒼涼」的獨特風格。作為其臨終絕響的《小團圓》也是這一風格的迴光返照。令人目眩的是,近日亦有張愛玲作品《雷峰塔》壯烈回歸,未知五月壽星阿Y,會否繼〈小團圓〉後興致大發再寫一闕〈雷峰塔〉?
〈小團圓〉
作曲: 王菀之
填詞: 黃偉文
編曲: 馮翰銘
監製: 馮翰銘
翻開 你的 小說
快樂是 消失於哪篇
聰明 何處 才累積到
使你學會 望闊點
鏡破了 看著那閃亮 而不是碎片
誰的書 寫到盡處 居然會如願
自傳中 千轉萬轉 竟如初所算
在最壞時候 懂得吃 捨得穿 不會亂
其實你 又怕苦 又怕酸 難免
做個壞一點的打算 缺陷才像圓
人生方好演
一起約好過年
缺席人物 多於往年
只能齊集 仍在的臉
趕快地拍下照片
你要記 記住這歡聚 而不是太短
誰的書 寫到盡處 居然會如願
自傳中 千轉萬轉 竟如初所算
在最壞時候 懂得吃 捨得穿 不會亂
其實你 又怕苦 又怕酸 難免
做個壞一點的打算 缺陷才像圓
誰的書 寫到盡處 居然會如願
自傳中 千轉萬轉 竟如初所算
在最壞時候 懂得笑 哭得出 不會亂
其實我 亦怕苦 亦怕酸 難免
做個壞一點的打算 錯誤才越甜
在最壞時候 想一遍 這一點 好片段
原載於《文匯報》副刊文匯園,頁C03。
PS.下周預告:周耀輝〈上春風的課〉。
武俠新世紀 媒體大挪移(2010.05.24)
--專訪「武道狂」 喬靖夫
編按:今時今日,不論你寫字、拍片、搞新媒體,最難獨善其身,Poemography、Videography,就算不是專家,也得硬着頭皮踏進去,才能讓你的文本(text)發揮最大意義。過去,人家說寫武俠小說最賺錢,其實換個說法就是最受讀者歡迎,今日在「跨界無處不在」的語境下寫武俠小說,要裝備何種「軟蝟甲」,才能繼續冒險?跨界評論人梁偉詩,最近為本報與著名填詞人兼武俠小說家喬靖夫做訪問,這位近年風格與九把刀遙遙呼應的作者,最近面臨新挑戰,值得江湖中人參考。
文 梁偉詩 攝 黃仲文
八、九十年代是「金庸電視劇」的黃金期,為了心急要知道劇情發展,一個小學生─我─就這樣踏上了閱讀之途。回想起來,跨媒體製造讀者的生產循環,早在二、三十年前已隨着時代巨輪悄沒聲降臨。只是過去名著與跨媒體「副生產線」之間的關係傾向低調,偶有金庸作品和三國故事分別被改編為《金庸群俠傳online》和《真‧三國無雙online》等網上遊戲,亦鮮有以此來衡量小說成就:「你睇金庸幾勁,勁到有《金庸群俠傳》玩喎!」最近,得到文壇名宿倪匡點名稱讚的香港武俠小說家喬靖夫,在《武道狂之詩》(下稱《武道狂》)卷五後記中隆重宣佈,《武道狂》將開發漫畫、動畫、遊戲等一系列跨媒體產品。喬氏粉絲固然超興奮,究竟身在風眼中心的原作者喬靖夫,對小說創作進入了「一條龍服務」的武俠新世紀有何看法?
「視覺系」默默地起革命
吃漫畫電影電玩奶水長大的喬靖夫,毫不諱言《武道狂》與傳統武俠寫作己存在本質上的差異:「我想我的文字本身已有漫畫味、game味和電影味,尤其我幾乎是第一代看《龍虎門》、高達長大的讀者。因此讀者看《武道狂》的時候,已有一種在看『文字漫畫』的感覺。當《武道狂》提供給他們跨媒體的想像又真的落實去做,讀者就會覺得很興奮。這與金庸小說盛行的時代,『看小說只是看小說』的情況不太一樣。金庸創作的時候,根本不會考慮電影漫畫等媒體。到我這一代作者,已很自然地用影像或game的形式來想像小說畫面。再加上《武道狂》的包裝,也想吸納較年輕、喜歡看漫畫的讀者,特意請來漫畫家門小雷設計封面和插圖,來營造漫畫feel。所以很難說是讀者心態轉變還是我去迎合讀者!」
時移勢易,「視覺系」筆觸似乎已在武俠小說傳統寫作模式中,默默地起革命。《武道狂》卷一開首荊裂迎着風的大頭close-up,就像極了打機時的「開機畫面」。
喬靖夫笑言這也是「打機打大」的結果:
「是呀,這的確有點像《街霸》的opening movie,舊式的武俠小說就較少有這樣的描寫,通常開首部分都寫得較沉實。我相信我這種『開機畫面』的寫法是有點配合時下讀者『睇嘢』的習慣。對他們來說,『嘢』不一定是書,可以是看周遭任何東西的方法。所以當你要講一個故事,必須要在第一分鐘已非常吸引眼球,而且令他們覺得自己所看的是一些『好型好cool』的東西。這種寫法在我的其他小說如《吸血鬼獵人日誌》已出現,應該說,這是我的寫作取向之一吧。」
武者是一種特殊的存在
《武道狂》作為創作路上的一次標誌性轉型,喬靖夫坦言《武道狂》的構思除了已隱伏跨媒體的潛意識,同時也涉及「武俠小說如何創新」的問題:
「傳統武俠小說的寫法較古典,會直接寫人物心態,例如『赫然見到某某便大吃一驚』,武打場面中又會滲入很多回憶和道德考慮。我就傾向用一些短句,來寫一些很快的動作,甚至不介意用不是很規範的文字,如『某某是最強的存在!』來表達情緒營造氣氛。另一方面,《武道狂》亦嘗試用現代角度來詮釋武俠世界的人和事。例如武者所追求的『強』,背後只是一些很單純的意志、信念和尊嚴。武者在世界上是一種特殊的存在,既像騎士般『沒有血統繼承的貴族』,又像是學者、藝術家。
「《吸血鬼》《殺禪》的寫法卻有點師法外國小說的寫作模式,較為需要讀者去推敲。《武道狂》在新題材新意念之外,反而要顧及武俠小說本身的寫作傳統,例如宋梨和童靜就是典型的武俠小說女角,荊裂和燕橫又是傳統的『一奇一正』。而且《武道狂》的寫法也與自身的轉變有關,我在《吸血鬼》《殺禪》的時代已試過很多東西,所以《武道狂》刻意嘗試從冷硬筆鋒變得較易『入口』的情況不太一樣。也想證明一下自己可以寫出這種風格,正如詹瑞文在舞台劇之外,也會去拍電影呀。」
作為一個傳統武俠小說讀者,筆者認為《武道狂》的獨特之處,卻恰恰在於「大道陣劍堂講義」的設置。「大道陣劍堂講義」每每以現代運動科學解釋武功概念,對中國武術門派的源流特點亦有所涉獵。這種「武學原理舉隅」轉移到跨媒體產物又會以怎樣的一種形式呈現?
「『大道陣劍堂講義』的出現完全是無心插柳。寫《武道狂》卷一第一段的時候,正想寫燕小六要插對方一劍,當時想加入武學原理的文字,但又擔心那一劍要寫上三頁之久,就像《足球小將》射一球要講三集。那太慢了吧。為了顧及動作描寫的速度感,只好把武學原理抽起,在後面詳述。然而,如果全書第一章就有這種設置,就應該每一章也有。沒想到無心插柳就成為《武道狂》獨有的特色。如果改編的話,媒體的轉變也會使得着重點有所不同,如電影會較重視氣氛營造、人物形象等等。電影和遊戲始終是real time,較難保留武學原理這種資料性講解。漫畫的可能性會較高,不過屆時可能要另外想辦法來傳達這種意念。說不定當我想到另一種形式取代的時候,會比『大道陣劍堂講義』更有意思也未可知。」
從便衣到軍裝
《武道狂》的成功,讓喬靖夫被眾口一譽為最具潛力的「新晉武俠小說家」。那麼,喬靖夫對於武俠小說這種「具中國特色的浪漫主義」,又有什麼看法呢?
「傳統武俠小說與世界較為抽離,看不到他們所做的與普通人有何關係,寫『俠』的也不多。一般的情況都只是集中在江湖中的恩怨情仇,缺乏『社會派的武俠小說』來控訴現實。其實香港本身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承繼了中國『以武犯禁』的人文精神,香港的社會氛圍又特別適合孕育追求個人自由的武俠小說。正如金庸筆下最受歡迎的人物,也往往是破格的、非典型的軌外人物。因此中國人一定會喜歡看『武俠』的,不管多低潮依然有市場,關鍵是有什麼爆出來而已。
「至於我的《武道狂》從卷一開始由武人平息一場武鬥,到武者之間的精英選拔制度和門派運作,都在為全書『武』的元素定調,稍後整體格局更會『從門派到社會再到國家』。目前《武道狂》的構想,『從武到俠』大概會有十多卷,『什麼是武者』的問題亦會進一步深化。十多年前,我最想做武俠小說家,但第一部武俠小說沒有出版,雖然後來轉而創作其他類型故事,也一直有隱性的武俠元素。我認為我沒有別人眼中的改變那麼大。現在開宗明義寫武俠小說,『新晉武俠小說家』一類的稱呼令我有點困擾,只是從前是『便衣』,現在就名正言順是『軍裝』啦!」
《武道狂》中來自日本鹿兒島南端的「武家之女」虎鈴蘭,筆者認為是書中一個非常成功的角色。除了引入亞洲另一種武學流派的背景,日本武人的世界觀亦參與了《武道狂》的故事發展。我正疑惑虎鈴蘭的設定,可能與電玩遊戲經常出現「日本妹」形象有關,喬靖夫卻笑言虎鈴蘭的角色原型其實是舒拉寶娃,正好與海外歸來的「電波少年」荊裂相映成趣!這些非常嶄新的元素,與《武道狂》相當傳統的「連載」味道摻雜交融。用喬靖夫的說法,就是把個人的小說創作定位為「通俗中有啲嘢」。
想當然的是,「通俗而不從俗」的確不易為,尤其是進入「媒體大挪移」、追求官能刺激的武俠新世紀,如何讓心血創作在「一條龍服務」的當下依然保持自我,未許不是一道難題。不過,一個硬幣總有兩面。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大眾媒體才是現今所有資訊最重要的流播平台,媒體力量又是如此無遠弗屆。談到武俠新世紀,喬靖夫始終不脫文人式「良好願望」─寄望跨媒體可以回過頭來製造讀者─如果通過「媒體大挪移」令讀者願意接觸文字世界,那才是功德無量呢。
副稿 「遊戲武俠」盛衰史
文 李卓賢
以武俠文本開創武俠類單機遊戲的好處,在於動作細節、場景關卡、玩家自由度、情節開放性等均比其他類型的遊戲類型更豐富,因此單就華人開發的單機遊戲而言,武俠題材在九十年代初已源源不絕,像《軒轅劍》系列(大宇,1990-2010)《風塵三俠之金箭使者》(漢堂,1993)、《萬里長城》系列(龍緣科技,1993-1994)都是引為佳話的作品。可是真正把武俠小說搬到電腦遊戲舞台的,則要數台灣智冠科技的貢獻。
1993年智冠推出了《射鵰英雄傳》與《笑傲江湖》。這兩款遊戲與今天常見的武俠小說遊戲大相逕庭,《射鵰英雄傳》是解謎遊戲,玩家控制郭靖,使用不同物品與指令讓情節推展。《笑傲江湖》則是一款即時動作遊戲,玩家控制令狐沖,由最初一個連打盜賊也幾乎小命不保的肉腳,搖身一變成為九劍強手,附帶一提,遊戲以殺死岳不群與東方不敗勾結倭寇作結,後面附帶的下集預告更沒有下文,其不倫不類常被玩家引為笑柄。
不過智冠科技沒有就此灰心,1994年推出了兩款改編金庸武俠小說遊戲,一是《倚天屠龍記》,遊戲由張無忌目睹父母之死至謝遜力戰神僧以後出家,雖然做得精彩,卻怎也比不上同年推出的《金庸群俠傳》,遊戲講台灣玩家「江湖小蝦米」飛越時空到達金庸武俠世界,需要集齊十四天書(就是十四部金庸小說)成為武林盟主才能回到原來的地方,遊戲過程中玩家除了練武升呢,亦可以結交金庸武俠小說人物並收編為同伴,同時也能經歷不同事件如幫助胡斐報仇、與令狐沖任我行大戰東方不敗、協助楊過找回小龍女,遊戲會根據玩家的功過決定善惡,看看最後誰出來阻止小蝦米回到原來的世界。遊戲除了為七八十後玩家集體回憶,也掀起年輕讀者閱讀金庸小說的熱潮。
《金庸群俠傳》前後,正是改編武俠小說為電腦遊戲熱潮,如《鹿鼎記:皇城爭霸》(智冠,1994)、《天龍八部》(歡樂盒,1997)、《鹿鼎記》系列(歡樂盒,1997-2000),也有改編自古龍小說的《楚留香傳奇:血海飄香》(第三波,1995),與新派武俠小說鼻祖還珠樓主的《新蜀山劍俠》(智冠,1996),但怎樣也不及原創遊戲《仙劍奇俠傳》(大宇,1995)矚目,帶動了強調畫面與音樂質素的「俠客+愛情角色扮演」武俠小說電腦遊戲,如1997智冠推出的《神鵰俠侶》,然而集「仙劍」大成者,應是改編自古龍小說、由宇峻科技推出的《新絕代雙驕》系列(1999-2006),遊戲開發團隊由最初忠於原著,及後從原著慢慢發展出江小魚與花無缺的雙主角模式,甚至發展出二人後代的故事,與及燕南天和江楓的前傳,使遊戲以開放度、創意、畫音俱佳見稱。
踏入千禧年有不少武俠小說人物躍於電腦熒幕,如《古龍群俠傳》(華義,2001)、《天龍八部》(智冠,2002)、《真倚天屠龍記》(智冠,2004),在大潮之下,一些較近年的武俠小說家如黃易的《大唐雙龍傳》和《尋秦記》(智冠,2001)也走進遊戲世界分一杯羹。不過改編始終源於原著,劇情與人物設定的突破有限,近年武俠類的單機遊戲主導權已由「改編經典」轉易至「原創作品」手中,當中以《軒轅劍》與《仙劍奇俠傳》兩大系列至為強勢,後者甚至拍過電視劇。
或者有先見之明,2001年遊戲商Chinese Gamer推出了《金庸群俠傳Online》,以武當、少林、華山、古墓等不同門派的割據勢力成為遊戲世界,玩家要加入不同門派學武功,除了打怪儲點升呢,又要吃飯喝水、創立門派、做工賺錢、結婚產子。這些遊戲與原著小說之間,其實沒有太大關係,情節大都簡化成短小的任務(Quest),人物頂多是作為提供任務時出現的NPC(Non-Player Character)。
無可否認《金庸群俠傳Online》可說是國產Online遊戲先行者,網絡上的評論指它甚至確定了往後華人Online遊戲的經營模式,在2002年是台灣最受歡迎的網絡遊戲,不過正因如此,此遊戲最先受到外掛及新興網絡遊戲衝擊,雖然2004年推出了第二集,也不斷推出新資料片,卻無以為繼。其他仍在經營的武俠小說Online有《古龍群俠傳Online》、《黃易Online》,改編自韓國小說《墨香》的《墨湘Online》,但武俠小說故事已不是電腦遊戲世界的主流,相信需要新的題材或新的創作概念,才能有所突破。
原載於《信報》文化版,頁46。
2010年5月18日星期二
《詞話詩說》──陀飛輪(2010.05.18)
詞迷之間流傳着這樣的兩句話:「林夕引進門,皈依黃偉文」。被譽為香港詞壇「兩個偉文」的夕爺(林夕原名梁偉文)阿Y,的確又是香港流行詞壇並峙的雙峰。阿Y詞風刁鑽、巧思不絕,Y系最為人津津樂道更是儼如各式「時裝line」的系列歌曲。如「小姐系列」:〈不歡樂小姐〉、〈怕上鏡小姐〉和〈超友誼小姐〉;陳奕迅「病態愛情」系列:〈大開眼戒〉、〈防不勝防〉和〈十面埋伏〉。其中阿Y在何韻詩的「性別系列」中大放異彩,〈光明會〉、〈嘆息橋〉、〈願我可以學會放低你〉、〈露絲瑪莉〉、〈勞斯.萊斯〉、〈汽水樽裡的咖啡〉、〈查理淑儀〉和〈金剛經〉等等,首首破格精緻別出心裁。隨年齡增長而心態有所轉變,阿Y近年積極發表「成年男人玩具系列」,包括〈葡萄成熟時〉、〈人車誌〉、〈裙下之臣〉、〈沙龍〉,和收錄在陳奕迅EP《Time Flies》中的〈陀飛輪〉。
「成年男人玩具系列」的獨特之處,在於阿Y非常善於捕捉不同「玩具」形式的特點,如〈葡萄成熟時〉以釀酒過程比喻情感經歷,藉探討「成熟」和「守候」之間的關係;〈人車誌〉點出公路上飛馳是紓壓的「異質空間」,為駕駛者帶來快感;〈沙龍〉則描述了在飛逝時光中,試圖通過攝影留住時光的「人之常情」。〈陀飛輪〉不但以「我的美酒跑車相機金錶也講究」,與之前四首「玩具詞」遙相呼應,在寫法上亦異曲同工,專門在「玩具」與人生感悟之間釋放繆思--如年少時青春無限不用戴手錶,後來才驚覺要努力向前,結果到了擁有一切時才發現時光如逝水、年華漸去。
究竟「陀飛輪」一名與手錶有什麼關係呢?「陀飛輪」英語為Tourbillon,法文作whirlwind,是鐘錶製造過程中一種擒蹤裝置設計,由1795年Abraham-Louis Breguet發明。「陀飛輪」的設計相當於鐘擺,可以抵銷影響擺輪及游絲運作的力量,包括地球引力的不平衡,使鐘錶行進更加準確。「陀飛輪」貴為鐘錶製造中最具挑戰性及最有價值的工程和高級技術,同時也是收藏家及高價錶中最受歡迎的複雜設計,也成為高級消費品的代名詞。阿Y〈陀飛輪〉中,「手錶」這項玩具更揉合「時間」與「金錢」兩種元素於一身,並融會「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古老諺語,悉心佈置了兩者戲劇化的衝突,把「時間」「心跳」與「金錢」「名錶」對立起來。
〈陀飛輪〉所以出現了前四首「玩具詞」未見的「矛盾掙扎」(例如紅酒、名車和攝影器材也可以是高級消費品),主要是建基於「陀飛輪」的的另一個隱喻──「平衡」。「陀飛輪」設計技術的核心思想乃是通過對「平衡」的精密掌控,追求時計的準確性。當我們不免身陷「用我尚有換我沒有」的煉金術式「等價交換」現實,〈陀飛輪〉如果叫人放棄工作自然是不切實際的。因此〈陀飛輪〉銳意把「時間」和「金錢」的對立關係推演到極致,曲線演繹「失衡」的狀態──「曾付出幾多心跳/來換取一堆堆的發票/人值得命中減少幾秒/多買一隻錶….靈魂若變賣了/上鏈也沒心跳」──明顯地「把壞話說在前頭」,人生路自己決定。
另一方面,〈陀飛輪〉令人會心微笑的,也在於阿Y巧妙地把幾個名錶品牌「勞力士」、「伯爵」、「蕭邦」都鑲嵌進詞中──「勞力是無止境/活著多好/不需要靠物證/也不以高薪高職高級品搏尊敬/就算搏到/伯爵那地位和蕭邦的雋永…」──聽陳奕迅唱歌就恍如置身名錶品牌巡禮。這種寫法也是「成年男人玩具系列」中〈陀飛輪〉所獨有的。既是悉心經營「時間」和「金錢」的對立,如果詞中出現CASIO或TITUS等大眾化品牌,恐怕便難以製造「靈魂換名錶」的戲劇化效果。
想當然的是,集「潮人」、「時裝精」、「購物狂」於一身的阿Y,來寫「名錶」和「陀飛輪工藝技術」自是手到拿來入型入格。「人面跟水晶錶面對照」一句更是大行家露一手的結果──「陀飛輪」錶面設計都必定可以讓人透過玻璃看清「陀飛輪」的運作。然而,〈陀飛輪〉的「小資」(以至「大資」)特質在「張廿蚊」肇事期間難免身份尷尬,甚至被KUSO為〈窮飛龍〉(副題為「小市民心聲」)──「勞力得幾多鈔票/煤電水單搾乾鈔票了/窮又燶剩低散銀只夠/多買一隻蕉/最低工資出鞘/如何保一家的需要/糧頭用到盡了貸款救助不了」。
〈陀飛輪〉遇上「張廿蚊」自是意料之外。無論如何,相比起〈葡萄成熟時〉,〈陀飛輪〉內藏機關之餘又寫得淺白易懂,令原本難以獲得共鳴的高級消費品,符號化為同時具有Y系簽名式和人生哲理的混合體。觀乎陳奕迅2010年《DUO》演唱會中將「成年男人玩具系列」聯合演繹時的熱烈反應,即使不明白什麼是「陀飛輪」的聽眾,相信對「Time is Money」的現實亦深有所感。
〈陀飛輪〉
主唱:陳奕迅
作曲:Vincent Chow
填詞:黃偉文
編曲:Gary Tong
監製:Alvin Leong
過去十八歲 沒戴錶 不過有時間
夠我 沒有後顧 野性貪玩
霎眼廿七歲 時日無多 方不敢偷懶
宏願縱未了 奮鬥總不太晚
然後突然今秋 望望身邊應該有已盡有
我的美酒跑車相機金錶 也講究
直到世間個個也妒忌 仍不怎麼富有
用我尚有換我沒有 其實已用盡所擁有
*曾付出 幾多心跳
來換取 一堆堆的發票
人值得 命中減少幾秒 多買一隻錶
秒速捉得緊了 而皮膚竟偷偷鬆了
為何用到盡了 至知那樣緊要*
勞力是無止境 活着多好 不需要靠物證
也不以高薪高職高級品搏尊敬
就算搏到 伯爵那地位和蕭邦的雋永
賣了任性 日拼夜拼 忘掉了為甚麼高興
Repeat*
記住那關於光陰的教訓
回頭走天已暗
你獻出了十寸時和分
可有換到十寸金
還剩低 幾多心跳
人面跟水晶錶面對照
連自己 亦都分析不了 得到多與少
也許真的瘋了 那個倒影多麼可笑
靈魂若變賣了 上鏈也沒心跳
銀或金都不緊要 誰造機芯一樣了
計劃了照做了得到了 時間卻太少
還剩低幾多心跳 還在數趕不及了
昂貴是這刻我覺悟了
在時計裏看破一生 渺渺
原載於《文匯報》副刊文匯園,頁C01。
PS.下周預告:黃偉文〈小團圓〉。
哪裡會是個天堂──《天水圍的夜與霧》(2010.05.18)
由鮑起靜陳麗雲主演的《天水圍的日與夜》,在去屆香港電影金像獎(2009)連奪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女配角四項大獎。2009年3月其姊妹作《天水圍的夜與霧》更成為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開幕電影。早於《日與夜》之先已準備開拍的《夜與霧》,縱然姍姍來遲,還是不負眾望在「中港合拍片」環伺下,許鞍華任達華張靜初分別憑《夜與霧》,角逐本屆(2010)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三個重要獎項。
經歷《天水圍的日與夜》的寫實震撼以後,許鞍華「天水圍」系列一下子晉身誠意電影的代名詞。全因為天水圍作為香港低下階層聚居的一個邊緣社區,儼然是香港各式社會問題的縮影,甚至被冠以「悲情城市」之稱。香港著名詞人林夕就寫過〈天水.圍城〉(李克勤主唱),探討天水圍社區正在發生的問題。這不但引起社會迴響,〈天水.圍城〉也成為香港流行歌詞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首歌曲。因此一旦把電影鏡頭瞄準天水圍,便幾乎等同於直面社會現實和醜陋、罔顧票房收益的「行為藝術」。而許鞍華處理「天水圍」故事時,也在《日與夜》和《夜與霧》採取了兩條截然不同的說故事進路。
首先與觀眾見面的《日與夜》走平實溫暖路線,如實地勾勒了癡呆長者、單親媽媽和無心向學的純善兒子等「社會邊緣人物」,如何相濡以沫面對艱難生活的社會側影。任達華張靜初擔綱的《夜與霧》則以一宗2004年天水圍天恒村滅門慘案為藍本,聚焦於中港婚姻的危機和困境。許鞍華的劇組甚至花上了一年多時間採訪慘劇家庭的鄰居、跑到女死者四川家鄉採訪,才寫成《夜與霧》;藉此追蹤出男女主人公的社會網絡,透視中港婚姻問題的癥結。
《夜與霧》的開首以倒敘方式,讓觀眾隨着倒敘的足印重新審視了一段典型「老夫少妻」關係,如何走上不歸路。故事講述在港早有妻兒的中年漢李森(任達華),北上尋歡時認識了年輕貌美的四川姑娘王曉玲(張靜初)。由於阿玲懷孕而令李森決定離婚再娶。原為裝修工人的李森,曾經憑一己的「財力」和「手藝」改善了阿玲娘家的生活條件,同時也把妻女都申請到香港去。少妻到香港時,才發現丈夫只是個領取政府綜援金過活的失業漢,加上李森中年失業極度自卑,逐漸在精神及肉體上虐妻,最終步向悲劇結局。《夜與霧》嘗試把「老夫少妻」的故事放在社會網絡中剖析──失業老夫在妻子來港後失去身份上的優勢,只有性和暴力才能維持其強者位置,家庭也隱然成了暴力和血腥的溫床;又在如天水圍充滿了缺乏娛樂的大陸新來港婦女,只有河畔月費五十元的健康舞班才可慰寂寥。這些新來港婦女也缺乏求助意識,往往在家庭暴力發生後才驚覺局面已一發不可收拾。
細心的觀眾或許會注意到,《天水圍的夜與霧》在本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並沒有得到最佳編劇的提名。其實編劇方面亦是《夜與霧》最為人所詬病之處。這主要是《夜與霧》花上大量筆墨描述老夫少妻在四川娘家一段生活,當中觸及了老夫的暴力傾向、好色成性。包括因為肚子餓而殺死少妻娘家小狗,和覬覦更年輕漂亮的小姨子等等。這種處理手法被認為過於獵奇,不但疑似九十年代香港血腥暴力的「奇案片」,更錯把「老夫愛用暴力解決問題,結果殺死妻女」的慘案歸結於個別男人的變態心理。換句話說,香港影評人認為四川一段,似是模糊了中港婚姻危機的焦點──把中港婚姻危機的「普遍性」,錯置為獨獨李森才具有暴力傾向的「特殊性」。
作為一個香港觀眾,我倒以為四川娘家生活一段的重要性,恰恰在於揭示出「港男」李森的自信來源和香港身份,如何影響他處理自己的夫妻關係。李森在香港只是一個低學歷低技術的裝修工人,甚至不懂得培育與髮妻所生的獨子,獨子結果淪為倚賴妓女為生的「馬伕」。然而,李森在四川卻出錢出力為阿玲娘家裝修蓋房子,一手一腳讓「農村現代化」,也被阿玲娘家的親友尊稱為「工程師」。無怪乎當已來港的阿玲與李森鬧翻後躲到深圳妹妹的家,李森與小姨子混亂廝打,李森很自然便罵了一句「連”米飯班主”你都打?!」甚至用刀指嚇過少妻跟他唸「如果沒有你,我沒有今日!」當然,《天水圍的夜與霧》的重點,自然不是塑造一個有着強烈佔有慾和暴力傾向的變態殺人狂,而是要娓娓道出倫常慘案件背後所包含的社會問題、人心及制度化的荒謬。可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如何拿捏《夜與霧》所要探討社會問題的「普遍性」和躁夫殺人的「特殊性」,的確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任務。
《夜與霧》的躁夫,由於念念不忘把大陸妻子帶到香港來的「功績」,順理成章把少妻視作禁臠──每天當李森騎單車送兩個女兒到幼稚園上學後,便裝成顧客到王曉玲任女侍應的茶餐廳監視著她。當被虐打的少妻得到區議員的五百元救濟,李森第一句便質問兩人是否有一腿。因此,《夜與霧》片中分別多次出現,對於天水圍屋村高樓群和四川竹林,從下而上儼如迷宮又高又不見天日的拍攝鏡頭,正好暗示了當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沒有改變時,要扭轉困局的不可能。同樣的情況亦出現在阿玲向區議員、社工、警察等官僚體系求助不果,也恰恰暴露出新移民婦女正處身沒有出口的「無物之陣」。香港這座都市迷宮也成了悲劇的幫凶。
值得一提的是,《夜與霧》中少妻被老夫殺害一場,張靜初穿上印有英國國旗的T裇。有影評人認為,這是指向以老夫為代表的「港人反殖民意向」。我卻認為,那是暗指少妻得到香港身份(英國國旗T裇)後,才不自覺的步步走向死亡深淵。的確如此,不少中港婚姻都如《夜與霧》般,由希望開始失落結束。滅門慘案只是其中一個最徹底最極端的例子罷了。哪裡會是個天堂?!
原載於《21世紀經濟報道》人文版,頁24。
經歷《天水圍的日與夜》的寫實震撼以後,許鞍華「天水圍」系列一下子晉身誠意電影的代名詞。全因為天水圍作為香港低下階層聚居的一個邊緣社區,儼然是香港各式社會問題的縮影,甚至被冠以「悲情城市」之稱。香港著名詞人林夕就寫過〈天水.圍城〉(李克勤主唱),探討天水圍社區正在發生的問題。這不但引起社會迴響,〈天水.圍城〉也成為香港流行歌詞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首歌曲。因此一旦把電影鏡頭瞄準天水圍,便幾乎等同於直面社會現實和醜陋、罔顧票房收益的「行為藝術」。而許鞍華處理「天水圍」故事時,也在《日與夜》和《夜與霧》採取了兩條截然不同的說故事進路。
首先與觀眾見面的《日與夜》走平實溫暖路線,如實地勾勒了癡呆長者、單親媽媽和無心向學的純善兒子等「社會邊緣人物」,如何相濡以沫面對艱難生活的社會側影。任達華張靜初擔綱的《夜與霧》則以一宗2004年天水圍天恒村滅門慘案為藍本,聚焦於中港婚姻的危機和困境。許鞍華的劇組甚至花上了一年多時間採訪慘劇家庭的鄰居、跑到女死者四川家鄉採訪,才寫成《夜與霧》;藉此追蹤出男女主人公的社會網絡,透視中港婚姻問題的癥結。
《夜與霧》的開首以倒敘方式,讓觀眾隨着倒敘的足印重新審視了一段典型「老夫少妻」關係,如何走上不歸路。故事講述在港早有妻兒的中年漢李森(任達華),北上尋歡時認識了年輕貌美的四川姑娘王曉玲(張靜初)。由於阿玲懷孕而令李森決定離婚再娶。原為裝修工人的李森,曾經憑一己的「財力」和「手藝」改善了阿玲娘家的生活條件,同時也把妻女都申請到香港去。少妻到香港時,才發現丈夫只是個領取政府綜援金過活的失業漢,加上李森中年失業極度自卑,逐漸在精神及肉體上虐妻,最終步向悲劇結局。《夜與霧》嘗試把「老夫少妻」的故事放在社會網絡中剖析──失業老夫在妻子來港後失去身份上的優勢,只有性和暴力才能維持其強者位置,家庭也隱然成了暴力和血腥的溫床;又在如天水圍充滿了缺乏娛樂的大陸新來港婦女,只有河畔月費五十元的健康舞班才可慰寂寥。這些新來港婦女也缺乏求助意識,往往在家庭暴力發生後才驚覺局面已一發不可收拾。
細心的觀眾或許會注意到,《天水圍的夜與霧》在本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並沒有得到最佳編劇的提名。其實編劇方面亦是《夜與霧》最為人所詬病之處。這主要是《夜與霧》花上大量筆墨描述老夫少妻在四川娘家一段生活,當中觸及了老夫的暴力傾向、好色成性。包括因為肚子餓而殺死少妻娘家小狗,和覬覦更年輕漂亮的小姨子等等。這種處理手法被認為過於獵奇,不但疑似九十年代香港血腥暴力的「奇案片」,更錯把「老夫愛用暴力解決問題,結果殺死妻女」的慘案歸結於個別男人的變態心理。換句話說,香港影評人認為四川一段,似是模糊了中港婚姻危機的焦點──把中港婚姻危機的「普遍性」,錯置為獨獨李森才具有暴力傾向的「特殊性」。
作為一個香港觀眾,我倒以為四川娘家生活一段的重要性,恰恰在於揭示出「港男」李森的自信來源和香港身份,如何影響他處理自己的夫妻關係。李森在香港只是一個低學歷低技術的裝修工人,甚至不懂得培育與髮妻所生的獨子,獨子結果淪為倚賴妓女為生的「馬伕」。然而,李森在四川卻出錢出力為阿玲娘家裝修蓋房子,一手一腳讓「農村現代化」,也被阿玲娘家的親友尊稱為「工程師」。無怪乎當已來港的阿玲與李森鬧翻後躲到深圳妹妹的家,李森與小姨子混亂廝打,李森很自然便罵了一句「連”米飯班主”你都打?!」甚至用刀指嚇過少妻跟他唸「如果沒有你,我沒有今日!」當然,《天水圍的夜與霧》的重點,自然不是塑造一個有着強烈佔有慾和暴力傾向的變態殺人狂,而是要娓娓道出倫常慘案件背後所包含的社會問題、人心及制度化的荒謬。可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如何拿捏《夜與霧》所要探討社會問題的「普遍性」和躁夫殺人的「特殊性」,的確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任務。
《夜與霧》的躁夫,由於念念不忘把大陸妻子帶到香港來的「功績」,順理成章把少妻視作禁臠──每天當李森騎單車送兩個女兒到幼稚園上學後,便裝成顧客到王曉玲任女侍應的茶餐廳監視著她。當被虐打的少妻得到區議員的五百元救濟,李森第一句便質問兩人是否有一腿。因此,《夜與霧》片中分別多次出現,對於天水圍屋村高樓群和四川竹林,從下而上儼如迷宮又高又不見天日的拍攝鏡頭,正好暗示了當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沒有改變時,要扭轉困局的不可能。同樣的情況亦出現在阿玲向區議員、社工、警察等官僚體系求助不果,也恰恰暴露出新移民婦女正處身沒有出口的「無物之陣」。香港這座都市迷宮也成了悲劇的幫凶。
值得一提的是,《夜與霧》中少妻被老夫殺害一場,張靜初穿上印有英國國旗的T裇。有影評人認為,這是指向以老夫為代表的「港人反殖民意向」。我卻認為,那是暗指少妻得到香港身份(英國國旗T裇)後,才不自覺的步步走向死亡深淵。的確如此,不少中港婚姻都如《夜與霧》般,由希望開始失落結束。滅門慘案只是其中一個最徹底最極端的例子罷了。哪裡會是個天堂?!
原載於《21世紀經濟報道》人文版,頁24。
2010年5月16日星期日
青草最好是青色--《高木正勝香港音樂會》及《張懸城市音樂會》(2010.05.16)
日本音樂旅人高木正勝的香港音樂會副題為「ULBU─ 無邪之地的想像imagination of the submerged land……」,開宗明義地要以人類共通語言:影像與音樂,重構沉沒的地圖,與我們一起返回無邪之境地。驟眼看來,「影像與音樂」的交匯共融,似乎不是什麼前無古人的壯舉。高木正勝卻一直別樹一幟,在抽象與實在、溫柔與暴烈的影像中融會自己的獨特音樂風格。2006年並獲《Res》雜誌選為十位將影響世界的電影、錄像、設計、音樂及媒體藝術的新晉藝術家之一。不少香港觀眾對高木正勝的認識,大概源自對2007年《憶蓮Live 07》音樂會的印象。《憶蓮Live 07》中高木正勝貢獻了液態化跳躍鮮明的光影設計,使得〈天衣無縫〉的影像video成為音樂會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一幕經典畫面。
人未上場騷未開。2010年高木正勝香港音樂會文案已經非常吸引──「聽說,五千年前在印尼附近曾經有一大片陸地叫做『太陽』。在她永遠沉沒在太平洋之前,太陽的子民有些往北走,有些向南逃。他們的足跡遍及整個亞洲,在無邊的土地植根。儘管文化語言大不同,唯有黃皮膚黑頭髮為太陽的印記。將失落的地圖重新拼湊,原來我們本是同根生。」明顯地,生於日本京都的高木正勝並沒有把音樂創作鎖定於古都,反而定位在亞洲的遼闊幅員。縱然他的音樂夥伴依然是以日本樂手為主導,音樂風格卻因為旅人經歷而大有太平洋小島民俗風情,輕軟窩心又富自然詩意。在香港音樂會上,高木正勝更邀得2006年開始發片的本地音樂創作團隊儉德大廈暖場演出,演奏出相對沉重和氣息冰冷的城市感音樂。
小休後「紅裙一度」的高木正勝和他的團隊登場。高木鋼琴彈奏的作品均為哼唱的實驗音樂,從〈Homicevalo〉、〈Ceremony〉、〈Girls〉到〈NARAHA〉,先後讓來自薩拉熱窩女團員和日本田日晴香的清亮抒情女聲隨意吟唱,松平敬的渾厚男中音並一人分飾多種聲音,還有佐藤直子的具太平洋島國風情的民俗敲擊樂,動用原始樂器如響鈴噹噹即迴蕩出世外桃源的寬懷愜意。可是最具高木正勝簽名式的,始終是與音樂同步的多媒體投影。香港音樂會中隆重登場的六個部份,我姑且稱之為「牛奶女」、「金蜜糖」、「草綠馬」、「頭髮女」、「畫油畫」和「海水岩漿」。
首先,「牛奶女」以白色為主色,白色液態的流動畫面勾勒出一幅幅女孩肖像,狀如希臘雕像,晃動的牛奶讓不同女孩面貌不斷更替、瞬息萬變。接着「金蜜糖」狀的液態流動成威尼斯琉璃店中的馬兒或花瓶,「草綠馬」更用條條青草組構而成青草地和馬鬃飛揚。其中我特別喜歡「頭髮女」部分,投影中長髮女孩青絲飄飄,蕩來蕩去黏住手肩腰,騷騷的感覺像螞蟻繞心,非常嫵媚。「畫油畫」的典型一筆一筆顏料畫出新天新地後,最後以「海水岩漿」壓卷。「海水岩漿」時而翻去覆來時而洶湧凝定,配合佐藤直子的民俗敲擊樂,直來直往率性歡快毫不忸怩,又吻地心熔爐的熱烈內核隱喻,與「ULBU─ 無邪之地的想像」遙相呼應。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林憶蓮擔任嘉賓的encore部份,在沒有多媒體投影下與高木正勝合唱兩首高木作品〈Light〉和〈Ageha〉。〈Light〉為高木正勝較早期之作,每次到異地都會請當地歌手合作即興哼唱。由於沒有既定歌詞,憶蓮哼唱起來隱約有用意大利語唱聖詩的韻味,純淨無邪。〈Ageha〉據悉在高木正勝心中是蝴蝶對話,主要流露大自然萬物淡淡交匯呼應的感覺,也實踐了高木正勝希望通過音樂融會世界的願望。的確如此,超越語言將世上各個共同體的劃分──「將失落的地圖重新拼湊,原來我們本是同根生。」
幸福的香港觀眾在高木香港音樂會之後一周,又迎來台灣張懸的《城市音樂會》。張懸是一位特別擅長Folk Rock的台灣曲詞編全能創作女歌手,在大中華地區一直得到不少live house朋友的喜愛,張懸亦因此被冠上「live house女皇」的美譽。作為林一峰LYFE Music的五周年鉅獻,《張懸•城市音樂會》與較早前的《my little airport 浪漫九龍塘音樂會》同樣主打「主流偏小眾」的獨立音樂路線。張懸來自於有着深厚城市民歌背景的台灣,而且特別有着一種從容溫暖的個人氣質,2007年〈寶貝〉一曲即風靡大中華地區觀眾。
首次在香港演出的《張懸•城市音樂會》選擇了壽臣劇院,亦相當吻合live house的近距離即興表演形式。音樂會中〈My life will〉、〈信任的樣子〉、〈無狀態〉、〈我不和你談論〉、〈討人厭的字〉、〈如果有一件事是重事的〉、〈紅豆〉、〈嫁禍進行式〉、〈南國的孩子〉、〈牡蠣之歌〉、〈關於我愛你〉,還有encore部分的〈beautiful woman〉、〈城市〉都率性隨意。live house常見的「少說話多唱歌」亦預示《張懸•城市音樂會》所帶來的另一種聽賞經驗。首先是張懸在live音樂會中演唱的聲音,遠比在張懸專輯或其他媒體所接觸的來得更有磁性和質感,如〈我不和你談論〉的倔強堅持情緒在live聲音中特別有感染力;選唱王菲〈紅豆〉雖然忘詞重來依然溫婉可人又富青春感。
對於張懸努力要在台上講廣東話和想了半天終於想出「歌手要自己拉椅子」的「梗」(即爛gag),自是哄堂大笑。我倒特別愛看無拘無束的張懸在台上興奮跳來跳去大叫「我今天超開心,那麼多人來看我」,和〈信任的樣子〉、〈無狀態〉歌詞中「抗世式剖白」的我行我素之間的強烈反差。自詡夢想是「成為一個很大方的結他手,寫一本自己喜歡的書,一直唱歌,有機會嫁掉」的張懸歌曲,總是流露出「以從容的態度與世界堅持着」的奇異氛圍,這又令我想起my little airport《介乎法國與旺角的詩意》的有趣和睿智。當然,live house的表現形式也驚喜迭見。首場《城市音樂會》張懸獨唱到底後,我想,live中是否從〈紅豆〉換上了後來的〈愛情轉移〉或許不是最重要的。高木正勝和張懸的香港音樂會,先後為香港示範了回到不同風格音樂和形式的live,還有創作和聽賞亞洲音樂無盡的可能性──音樂最好還是live,正如青草最好是青色。
原載於《文匯報》藝粹版,頁B07。
2010年5月13日星期四
在沙漠也找到巴黎──談《前進十年》(2010.05.13)
2009年2月台北華文戲劇節,香港代表分別發表了八篇以香港戲劇/劇場為題的研究論文,從香港演出場地發展到香港翻譯劇的重演情況均有所涉獵。其中有兩位香港劇評人不約而同在異地大談前進進──〈把實驗劇場進行到底:論前進進十年〉、〈從進入符號到發現異常:陳炳釗作品中的異常性初探〉──研討會上,由表演場地牛棚歷史到實驗劇場特色引介討論,前進進一下子成為最具特色最可寫的香港劇場。的確如此,作為最重要的香港實驗劇場之一,前進進的萌芽、成長、發展種種過關斬將的點滴,同時也是一部微型的香港(小)劇場發展史。就在不少香港實驗劇場開始有點「藝齡」的當下,2010年年初《前進十年──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十周年紀念特集》終於誕生了。
由小西和陳國慧主編的《前進十年》,主要分為三部分:「前進法度」、「繁花似錦」、「評泊有聲」。首先,「前進法度」由前進進主腦陳炳釗和五位劇評人林克歡張秉權小西陳國慧鄧正健,分別從劇場創作人和劇評人角度,回顧前進進的發展史、梳理出前進進在城市劇場和教育劇場所扮演的角色,乃至於所展現出的小劇場空間開拓和承傳精神等等,可謂為《前進十年》的回顧口吻和前進進藝術位置定調。第二部分「繁花似錦」則大有「阿婆口述史」的意思,情商朱瓊愛訪問前進進骨幹成員鄭綺釵、杜偉德,還有馮程程和一眾1999年間參與前進進青年劇場「i-D兒女」輪番自白。至於「評泊有聲」顧名思義,在陳炳釗和參與者以外引入第三界別聲音緯度,收錄十篇出自港澳台專業劇評人手筆的前進進評論文章。
談前進進,往往不能不由九十年代香港(小)劇場的全盛時期說起。全因為回歸前後對香港及自身的種種省思,縱然沒有出現與社會抗衡的台式「劇場運動」,香港實驗劇場(或另類劇場)在九十年代卻如雨後春笋般此起彼落,陳炳釗就是當時重要實驗劇場「沙磚上」的核心成員。某程度上,前進進的表演形式和藝術理念亦與「沙磚上」時期的思考有所牽繫。因此,如果注意到香港近十年間(小)劇場發展的話,《前進十年》其實也不獨盛載了前進進的發展,同時也旁及了九十年代末,即在實驗劇場狂飇後第二波的(小)劇場足印和側影。
從保存香港劇場資料來說,《前進十年》以前進進為主軸/主角,無疑可以理出一條清晰線索,讓讀者通過編者的歸納來探知「這十年間(前進進)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讀罷全書更會感受到一種奇異的熱血沸騰,如何微妙的牽引着「劇場人」。然而,退一步想,其中若干背景的詳略取捨未許不能重新斟酌。即如當大夥兒都興高采烈地回顧「前進進」的得名,原是對熊仔叔叔故事坊「慢慢走」的對照對揚時,「沙磚上」與「前進進」一段因緣卻被輕輕帶過,反倒是「臨流鳥工作室」與「前進進」分工界定,和陳炳釗在兩者之間作取捨的心路歷程卻鉅細無遺。「繁花似錦」部分「i-D兒女」的自白,亦展示出前進進「青年劇場」這張溫床,的確培育出不少現今香港文化界和劇場界的中堅份子。「i-D兒女」沉緬回憶熱情澎湃,所談及的「學費回贈」等細節亦親切可人,大有紀念冊和同學錄的溫軟窩心。
回到歷史,不少劇團在九十年代末把大量資源投入青年劇場活動中,「I-D兒女」、「熱血BB」、「次世代」等活動更催生了一股「青年劇場」風潮。參考周暉、小西在「香港劇場與教育會議2000」所發表的〈誰的「青年劇場」〉一文,便可知「青年劇場」通常都指那些「要加video同埋有小小唔明」的劇場,當時也有所謂「青年劇場三大陣營」的說法,包括前進進的「I-D兒女」和非常林奕華的「愛的教育」等。究竟前進進的「I-D兒女」與其他「青年劇場」有何不一樣呢?具體操作又有哪些傾向呢?可惜「繁花似錦」部分似是少年成熟記事簿,「1999年他們跟當時的一眾I-D兒女齊集在油街高座七樓又窄又長的排練室,玩樂吃喝,唱歌跳舞...」一類的說法俯拾皆是,似是未能反照全局。
當然,《前進十年》作為一部劇團史料,通過「似水十年」圖表和劇照所展示的成績有目共睹。有論者甚至乾脆將前進進譽為香港(小)劇場的龍頭劇場。筆者倒以為作為一個實驗劇團所流露的文化底氣和藝術視野,才是「前進進所以為前進進」的必要條件。早在〈文學與劇場的探戈〉一文中,筆者已討論過前進進近年相當積極探討「文學與劇場」之間的可能性。陳炳釗更可能是香港劇場中,最樂意告訴別人「我在讀什麼書」的劇場導演。
即如2005年把奧立佛‧薩克斯的《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搬演為同名劇場演出,探討人心底深處的傷痛和精神疾患的隱喻。2007年改編香港作家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延續自「臨流鳥劇場系列」以來對九七回歸前後香港身份的多重省思。意念來自村上春村《睡》、傅柯《瘋癲與文明》的《N.S.A.D. 無異常發現》,也在「文學與劇場」基礎上實驗「文學、理論與劇場」的融合。2008年拍夥潘惠森祭出「惡搞(文學)劇場」的大旗,《老鼠‧復仇‧劍》(試劍版)惡搞魯迅〈鑄劍篇〉。同年公演的《死亡與少女》、《鯨魚背上的欲望》和剛於上月圓滿結束的「文本的魅力」系列,更先後由前進進和三位香港劇場導演,再現晚近歐陸經典劇本。
另一方面,自我意識強烈的前進進,非常敏感於「劇場與劇場」乃至「劇場與社會」之間的微妙變化。除了主催橫跨2004、2005年的「導演工作室」系列,編纂出香港六個劇場導演(陳炳釗彭家榮鄧樹榮許樹寧陳麗珠李鎮洲)的「導演風」;還有近年《哈奈馬仙》、《賣飛佛時代 My Favourite Time》,進一步探索和展示「劇場-文化產業-文化消費」在新紀元的酷異景象。機緣巧合地,2008年《哈奈馬仙》適逢「『PIP文化產業』化」的劇界標誌性轉向出台,使得同年6月在前進進牛棚劇場舉行的一場「文化產業趨勢下的演藝路向討論會」,儼然成為「以劇場論劇場」的《哈奈馬仙》最具前瞻性的場外註腳。
由此可見,在戲劇甚至表演藝術的市場化的時代巨輪中,前進進的文化底氣和藝術視野殆無疑問,對於媒體、市場、社會亦富有相當的洞察力。縱然文字註定只是一種權宜的媒介,在記憶中的打撈、追蹤、推敲永遠也能是草率的勾勒;2010年《前進十年》力圖重現前進進在不同時段的不同取向,畢竟難能可貴地為香港劇場研究作出一次血肉豐滿的整理。從觀眾的經驗來說,前進進與別不同之處可能恰恰在於「牛棚睇騷」的獨特感受。那麼,單單細讀《前進十年》始終還是遠遠不夠。用現今樓盤廣告慣技,或者應該這樣說──熱烈歡迎光臨牛棚睇騷,牛棚前進進非凡感受,讓你在沙漠也找到巴黎。
原載於《明報》世紀版,頁D04。
2010年5月11日星期二
《詞話詩說》──一絲不掛(2010.05.11)
林夕是著名的「佛家詞人」。林夕本尊不但念珠不離身,更開創了在樂壇頒獎禮上「多謝如來佛祖」的致謝先河,近作另闢蹊徑如〈太陽照常升起〉、〈不來也不來〉、〈生死疲勞〉、〈顛倒夢想〉也禪意迭出。最近林夕在陳奕迅EP《Time Flies》發表的〈一絲不掛〉,同樣延續了「林系佛line」的品牌式創作傳統,在大路情詞中隱然佈置了韻味深長的佛家語和中國傳統文化意象,使得〈一絲不掛〉既意象綿密又棉裡藏針,聽眾仿如追隨其智慧結晶上天入地。
驟眼看去,〈一絲不掛〉原是一個老掉了牙的「重遇舊愛」故事。開端(A段)即以男主人公第一身講述前度情人再度出現,讓他止水不波的心泛起漣漪,並回憶起從前相戀時儼如被對方牽着走,予取予攜;男主人公不但受情人所「遙控」、直至「勒到呼吸困難才知變扯線木偶」,更毫不諱言一直沉溺於「綑綁」、「纏繞」、「欲斷難斷」中不能自拔。林夕在就這個庸常的愛情故事中,巧妙地選取了一個非常獨特的意象──「絲」。「絲」通常指衣物衣飾,「一絲不掛」一般解作赤身露體脫光光。林夕〈一絲不掛〉的「絲」卻另有所指,當中的「絲」即絲線,如釣絲、風箏的絲線。通過「絲」,主體可以操控處身另一端的客體。〈一絲不掛〉的「如一根絲牽引着拾荒之路 結在喉嚨內痕癢得似有還無掛」就是指上釣的魚兒在痛苦掙扎;副歌部分,也直言如果把這份情割捨掉,便如「斷線風箏會直飛天國」。
林夕〈一絲不掛〉全詞最嚴密的裝置,則是緊扣了「一絲不掛」在佛家語中的涵義。「一絲不掛」一解為一縷衣飾,源出《楞嚴經》:「一絲不掛,竿木隨身」,專指超然灑脫毫無牽掛,絕無患得患失的念頭,絲毫不受塵俗的牽掛,是很高的修持境界。「一絲不掛」又作「寸絲不掛」,指魚類不受釣絲的糾纏掛礙。《景德傳燈錄•普願禪師》:「陸(亙)異日又謂師曰:弟子亦薄會佛法。師便問:大夫十二時中作麼生?陸云:寸絲不掛。」陸亙的意思是,我一天到晚不受任何俗念的牽掛,是謂大超脫。
回到林夕〈一絲不掛〉,〈一絲不掛〉並非勸導聽眾要心無掛礙的勵志歌或宗教宣傳歌。林夕反而表現出過盡千帆、極具智慧的「扭橋」,乾脆把「一絲不掛」的佛家意味倒過來用──即割捨不下泥足深陷固然是勘不破情關,無法心無掛礙。可是,對於凡夫俗子,愛情真正讓人神魂顛倒的,正是因為有所束縛,因此道出天問式慨嘆:「難道愛本身可愛在於束縛?」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一絲不掛〉反過來為凡夫俗子追逐感情、愛得死去活來自我解說──愛令人生活有重心、有牽繫。只要有愛的對象,個體再也不是獨立蒼茫的生命體,而是有哭有笑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紅塵中人。
值得注意的是,〈一絲不掛〉發展到「難道愛本身可愛在於束縛?」一句,全詞本已非常完整,題旨亦相當清晰;最出人意料卻是最後一句畫龍點睛的低迴詠歎:「無奈你我牽過手 沒繩索」,神來之筆把「繩索」與「絲」產生連繫。這裡的「繩索」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紅線」或「赤絲」。中國傳說中一直謂「中國愛神」月老每每為有緣男女「扯紅線」,把「赤絲」繫在兩人足上玉成其事。七十年代顧嘉煇作曲、葉紹德填詞的〈啼笑因緣〉,就曾寫過「赤絲千里早已繫足裡」的傳統意象。因此〈一絲不掛〉中「無奈你我牽過手 沒繩索」對於「有緣無份」的感嘆,同樣牢牢緊扣在「赤絲」隱喻上,通過文化意蘊把詞義推深到另一層次。
觀乎此,林夕〈一絲不掛〉其實是一首設計非常周密的作品。由「絲」作為核心衍生出絲線、釣絲、風箏絲和赤絲,想像出「遙控」、「勒頸」、「綑綁」、「纏繞」、「捨割」等來描述一段感情關係,並動員一切與「絲」有關的意象,連過渡句「以為青絲 不會用上餘生來量度」,亦以「青絲」指代煩惱(青絲->煩惱絲->煩惱)。〈一絲不掛〉一系列「絲」語組織起來渾然天成,仔細咀嚼自得箇中三味。正因為〈一絲不掛〉指向操控者與被操控者的關係,也為〈一絲不掛〉官方MV帶來靈感,透過沙畫投影概念讓陳奕迅在「白紙」上翻滾。沙畫藝術家海潮就在黑暗中施展其「翻雲覆雨手」,把陳奕迅玩弄於股掌之間。
〈一絲不掛〉
作曲:Christopher Chak
填詞:林夕
編曲:Gary Tong
監製:Alvin Leong
分手時內疚的你一轉臉 為日後不想有甚麼牽連
當我工作睡覺禱告娛樂那麼刻意過好每天
誰料你見鬆綁了又願見面
誰當初想擺脫被圍繞左右 過後誰人被遙控於世界盡頭
勒到呼吸困難才知變扯線木偶 這根線其實說到底 誰拿捏在手
不聚不散 只等你給另一對手擒獲 那時青絲 不會用上餘生來量度
但我拖著軀殼 發現沿途尋找的快樂
仍繫於你肩膊 或是其實在等我捨割
然後斷線風箏會直飛天國
這些年望你緊抱他出現 還憑何擔心再互相糾纏
給我找個伴侶找到留下你的足印也可發展 全為你背影逼我步步向前
如一根絲牽引著拾荒之路 結在喉嚨內痕癢得似有還無
為你安心我在微笑中想吐未吐 只想你和伴侶要好才頑強病好
不聚不散 只等你給另一對手擒獲 以為青絲 不會用上餘生來量度
但我拖著軀殼 發現沿途尋找的快樂
仍繫於你肩膊 或是其實在等我捨割
然後斷線風箏會直飛天國
一直不覺 綑綁我的未可扣緊承諾 滿頭青絲 想到白了仍懶得脫落
被你牽動思覺 最後誰願纏繞到天國
然後撕裂軀殼 欲斷難斷在 不甘心去捨割
難道愛本身可愛在於束縛
無奈你我牽過手 沒繩索
原載於《文匯報》副刊文匯園,頁B16。
PS.下周預告:黃偉文〈陀飛輪〉。
2010年5月8日星期六
第五個現代化--評chelfitsch《三月某五天》(2010.05.09)
日本「超寫實」劇場創始人岡田利規的《三月某五天》,可能是2010年香港藝術節中最具爭議性的劇場戲碼。所謂最具爭議性,並非單單指向《三月某五天》整體演出的好壞,同時也包括台下觀眾的直接反應。且看觀賞第一場的朋友,如是說:「我昨晚看了,看到有些觀眾中途離場,聽到有的完場時說他們就像看了如故事所述一樣的爛透秀。」我回應道:「坐在我前兩行的小姐,甫開場二十分鐘已走人啦。」跟我同樣看第二場的朋友,忍不住要說句公道話:「我是覺得不錯的。但演出實在不易令人接受。」
且勿誤會本文只憑部份「用腳投票」的觀眾意願,即為《三月某五天》舉牌打分數。反倒是對於《三月某五天》竟能如此具爭議性深感興趣──沒有中間路線,只有喜歡與不喜歡,而且接受與不接受它的人又是這樣勢鈞力敵。如果一齣劇場表演是有點成績的話,具爭議性也一張隱形成績表。起碼有人討論,起碼有一半人喜歡。《三月某五天》所以如此與眾不同,明顯建基於它的表演形式。
《三月某五天》開宗明義以「反情節、反演技的超自然方法,讓五男二女演繹活生生的自我、矛盾、荒謬、虛無、千奇百怪…」。當中「反情節、反演技的超自然方法」,就是讓演員以一身便服站在台中央,用輕鬆閒聊的口吻,道出他的好友在「三月某五天」的經歷:「有天他一睜眼,發現自己身在情人酒店,然後他發現自己身邊還睡着個女孩。」第三者的轉述後,敘述者又換成酒醉的當事人Minobe,講述發現自己竟與陌生女孩發生關係的驚訝:「這妞是誰呀?」如是者又再引出一名戲院女孩Miffy,講述並重再現她在戲院認識「佐藤」Azuma的經過和對答。全劇就是這樣以日常生活的「閒聊」、「對話」和略帶誇張重複的身體語言和所述內容,帶動「劇情」的發展,並讓一個接一個的「素人」用他們本身的言說方式,表達日本青年的普遍情緒。而那一年的三月,赫然便是2003年美國揮軍伊拉克前的兩天。
《三月某五天》這種近乎無事發生、乏善足陳的東京青年生活形態浮世繪,乃是對照轟轟烈烈的國際戰爭的一面鏡子。日本作為美國的死忠「盟友」,國家宣佈響應出戰伊拉克的同時,東京青年卻是積極徹底的漠不關心。與酒醉男瘋狂做愛的涉谷女Yukki只關心酒店提供的安全套數量:「只有兩個?國家認為國民在一晚只需要兩個安全套?…於是我們便自行買過,這晚的活動頻率不高,只用了兩打而已。」還有寓散步於反戰遊行的街頭青年Yasui和Ishihara,一面喝着飲料一面指指點點:「這家銀行是美資的嗎?」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部份觀眾所不能忍受的,恐怕就是這種「得個講字」、「hae住來做」的表演形式。《三月某五天》似乎過於逆反觀眾對於小劇場的固有演出和敘事方法,結果造成苦心「趕客」的奇異現象。關鍵是這種「淨係聽都嫌悶」的表演形式,其實非常成功地處境化了日本青年處身極端無力、無所事事困獸之鬥。如果《三月某五天》的觀眾連看一齣個半小時的「日本風情畫」,也悶得非走不可;那麼,《三月某五天》要觀眾「設身處地感受日本社會的窒息感」的指向性便成功了一大半。導演岡田利規作為日本當代最矚目的劇場導演,這種「淨係聽都嫌悶」的戲劇語言自是其出奇制勝之道,所揉合的青年人俚語和片言隻語所涉及的東京多個地名,儼然是從自我表述甚至自言自語所建構的「東京都市生活疏離圖」。
《三月某五天》這種自我言說方式和日本都市疏離感書寫,予人相當村上春樹(乃至太宰治)之感,並得到香港青年劇評人的稱許,坦言「我終於看到寂寞的形狀」、「我反而覺得是尷尬的優雅」。從類近於長鏡頭的平淡如水,近乎日記式白描所營造的「寂寞」、「尷尬」和「優雅」,與日本小說的自我言說方式有着一種遙遠的呼應。回顧日本從現代文學以來,就有所謂「私小說」的寫作傳統,經常出現小說主人公自我剖析、自我質疑和喃喃自語的片段。當中沒有驚世駭俗的情節和口號式的對白,只有一些疑似多餘人、逃遁者、孤獨者等「素人」的平鋪直敘、三心二意、無味自責。當然,《三月某五天》決定用上這種七個「素人」流暢地口口相接、不斷轉換視角和敘述位置,本身其實是相當文學乃至於小津安二郎式的手法,不論形式或語言所指向也不是傳統戲劇和劇場觀眾。換句話說,《三月某五天》對觀眾是有要求的。
順帶一提,《三月某五天》演後網上討論踴躍,某大日系名筆引述謂《三月某五天》所以受到劇場觀眾的熱烈追捧,主要是是「東京-都市-疏離」的主題因子在港依然大有捧場客。我倒以為在香港演出的日本劇場「又young又有hae味」不算多。與其說是戀日情結,倒不如說是廿一世紀青年及社會集體情緒,需要一種更獨特更像真更貼近心靈的表演形式。《三月某五天》既是東京「Y世代」生存實錄,迷失一代的超現實虛無寫真,同時也是後現代資本主義都市的世界性群像,恰恰也是「四個現代化」以後的「第五個現代化」。因此《三月某五天》的背景,不光是「那一年的三月美國揮軍伊拉克前的兩天」,也是2010年3月你我步入劇場看《三月某五天》前後的每個日子。
原載於《文匯報》藝粹版,頁B07。
PS.華麗密碼再現, "第五個現代化"。
2010年5月4日星期二
魔幻足球之歡樂世界大套餐(2010.05.04)
(圖:國米淘汰巴塞後,摩連奴被熱情粉絲包圍)
巴塞隆拿對史特加
如果觀眾唔知,真係以為巴塞輸緊波架。係吔潘san,你睇吓D球員幾拼搏,係咁追個波喎。美斯睇落真係好抵請架。哇,史特加好彩踢唔到個波啫。係吔潘san,你睇鏡頭影住果個西班牙女仔,都幾上鏡喎。同意呀阿丘,哎吔,不過呢球都相當醫院喎。係吔潘san,唔係美斯實可以梅開二度或者大演帽子戲法甚至大四喜呀。不過我睇希比都踢得好辛苦喎,唔知亨利有無安慰吓佢呢。係吔潘san,求先亨利射列文果陣,十足以前響阿仙奴練波咁。同意呀阿丘,如果賽果不變都係二比零,咁就巴塞贏架啦。係吔潘san,全歐最強巴塞呀,真係無邊隊球隊想對巴塞架。同意呀阿丘,咦,哥迪奧拿的髮線明顯又向後退啦。係吔潘san,我地響過去一年,的確見證咗哥迪奧拿的髮線同髮量的變化喎。
XXXXXXXXXXXXXXX
2005歐聯冠軍對利物浦
利物浦用上俯拾皆是的一切示範與足球血肉相連。不管是街道、食肆、商場,還是巴士私家車車身,舉目皆是「2005歐聯冠軍利物浦」的標語和圖像。連民宿主人與我們閒聊時也是指着滿屋的利物浦和愛華頓海報紀念品大談特談,晏菲路球場的展覽廳固然把賽事精華日播夜播,「2005歐聯冠軍利物浦連追三球反勝」儼然被演繹為利物浦隊以至利物浦城市精神(也可以說2005歐聯冠軍後,不復當年勇而被迫無「新貨」上市!)。其實願意將利物浦和愛華頓相提並論大概是民宿主人的待客之道,兩隊勢成水火的仇口,在現實世界簡直演化到七情上面的地步。猶記得問人晏菲路球場如何前往,原是愛華頓球迷的路人甲即語帶不屑的揶揄:「咁既的地方你地都好去?!」且悻悻然離去。看來富豪球會利物浦與走工人路線的愛華頓之間,真箇「階級鬥爭」終日互藐。英格蘭北方大城紐卡素,則對紐卡素隊有相當不一樣的「邊緣感情」。作為北方邊陲城市,紐卡素人對紐卡素隊可以代表北方,在大英帝國核心工業英超聯中打拼,感到非常自豪。2009年5月紐卡素宣佈降班後,民風相對淳樸的紐卡素還是普遍樂觀--我們會再回來。相對之下,英格蘭中部諾丁罕的足球氣氛卻截然不同,對於兩屆歐聯冠軍、一度淪落英乙的諾定咸森林,實行封口政策「無眼睇」。偶爾有醉酒佬恨得牙癢癢抱怨森林不爭氣,識趣的酒保還是跟我們聊聊羅賓漢比較經濟實惠。
XXXXXXXXXXXXXXX
車路士對國際米蘭
嗶的一聲,螢光綠色衫的球證又吹罰啦,佢向安歷卡攞出兩張牌──一張係「機會」一張係「命運」。咁安歷卡就揀咗「機會」,球證馬上朗讀內容:「犯規者要即時跳火圈乙次」。極有效率的旁證便搬出火圈一個,熱情澎湃的觀眾為作出鼓勵,即攞出好多紅手巾出來揮動並吶喊助威,跳-跳-跳!嘩,真係說時遲那時快,安歷卡見群情洶湧,面燶燶拿拿聲朝火圈縱身一跳,話咁快跳完啦,只係右邊袖口俾火燒燶咗少少。連敵方領隊摩連奴都忍不住遙距豎起拇指讚好。安歷卡的粉絲更唔知從邊度弄來法式公雞二隻,送俾偶像當獻花咁話。…..球證又再吹雞,比賽繼續。另一邊廂,車仔眾將見安歷卡跳罷火圈,心中起火,有英超容祖兒之稱的艾辛相當狠截咁截擊正要帶球前進的伊度奧,兩位非洲足球代表似乎一D都無對同鄉手下留情喎,艾辛情急之下拉跌咗伊度奧,球證又再吹罰。呢次伊度奧在「機會」、「命運」之間揀咗「機會」:「受侵犯者可以選擇球賽提前十分鐘或延遲十分鐘結束」。國米正在領先,伊度奧詭異一笑,就揀咗提早十分鐘讓同袍收工沖涼。史丹福橋大球場內的所剩時間就由16min變為6min,摩帥撅起嘴,安察洛堤霎時面如玄壇。
XXXXXXXXXXXXXXX
足球論壇對魔幻粉絲
我曾經是網上足球論壇的常客。網上足球討論區很多時候不談策略陣式球隊優劣,只有瘋狂灌水和倒瀉粉絲的愛──「沙仔去阿仙奴啦!」「亨利我永遠支持你….千祈唔好去曼城呀!」「美斯仔個女友都幾靚女喎!」我在2007年美洲國家盃時,曾經在某足球俱樂部,轉貼過一篇湯禎兆分析南美足球技術特點的文章,沒想到即時遭到球迷喊打叫囂。湯文把美洲國家盃所以場場多波入,歸因於南美足球崇尚進攻「有前無後打死罷就」,結果即時挑動了南美球迷的敏感神經。先別論湯文觀點是確診還是武斷,網上足球論壇原不傾向條分縷析以事論事三省吾身,波衫消息組隊捧場則無任歡迎。狂熱和愛,原是揪心揪肺死去活來,跟粉絲解簽根本就是與他們的神祗過不去。根據2006年世界盃時,希臘粉絲鄧小樺的講法,粉絲崩潰時更出現魔幻自責症候群──「都係我腳頭唔好,唔係點會次次睇直播捧場都輸波?!」為了愛隊出線,魔幻粉絲堅決立誓唔睇愛隊直播(贏咗先睇番錄播云云)。畢竟世上原無不敗之師,06/07摩帥與車仔輸於曼魚,07/08的巴塞亦屈居皇馬之下,2009年洲際國家盃地上最強西班牙也爆冷被美國踢出局。魔幻粉絲下詔罪己的心靈行為,原是一種化被動為主動的身份建構,把自己放大到──我(重要到)可以陀衰愛隊──的關鍵位置。
XXXXXXXXXXXXXXX
阿根廷對尼日利亞
歡迎家庭觀眾又再番嚟08年北京奧運的鳥巢,收睇男足金牌決賽。今日係8月23號,北京氣溫高達40幾度,大家真係熱到飛起喎。求先大家睇到啦,踢踢吓大會都唔忍心d球員咁辛苦,破例俾咗5分鐘「飲水時間」呀。係吔鬼SIR,「飲水時間」喎,我講咗咁耐波都見過呀。鳥巢足球賽事真係零舍有中國特色架。係吔肥SAM,今屆阿根廷同尼日利亞爭金牌,你本人睇好邊隊波咁呢。我當然睇好阿根廷啦,有個世界級防中艾邦丹斯利響度,贏面高d咁啦。係吔鬼SIR。同意呀肥SAM,咳…….唔好意思,世界級防中係馬斯查蘭奴先啱。係吔鬼SIR,艾邦丹斯利係守門員先真,今次仲無嚟北京添。哎…突然直播畫面又出現咗少少問題,咁要同家庭觀眾「洒個冧」先。同意呀肥SAM,今次球王馬勒當拿都有來北京睇波喎咦。係吔鬼SIR,佢仲帶埋前妻,女友同囡囡來北京喎。同意呀肥SAM,呢d咪真男人真本事囉,嘻嘻…..kamkam……係真球王真本事先至啱。
XXXXXXXXXXXXXXX
西班牙對玲玲大師
2010年世界盃熱身賽,法國對西班牙之後,大家對法國領隊杜明尼治的星座排陣愈來愈感興趣。西班牙媒體更嘀咕,人腳麻麻的法國對壘地上最強西班牙,居然只失兩球。為咗響世界盃上登頂,西班牙國家隊重金禮聘了香港風水命理大師玲玲姐,為西班牙排陣。精通紫微斗數的玲玲姐覺得要發揮一隊球隊的最大威力,最理想就是將「紫微十四星曜」都排進去,包括左右中場必須係「太陽太陰」雙劍合璧,用沙維恩尼斯達就最啱,前場應該要有殺氣,最好係「七殺、破軍、貪狼」的殺破狼組合。殺破狼亦有「竹籮三限」之稱,咁先能夠發揮最大的殺傷力。所以前場可以排上費比加斯大衛施華夾韋拿。西班牙的「紫微星」就係隊長門神卡斯拿斯,由於守龍門要訣在於「藏」,所以玲玲姐建議實行「雙龍門制」,以「武曲星」域陀華迪斯同場同時頂住龍門大關,咁就必勝無疑啦,同時亦可解決域陀華迪斯長期無得正選的尷尬情況。賸餘的「廉貞天府天相天梁天同」,就係馬達碧基艾比奧爾沙比阿朗素沙治奧拉莫斯和相當唔好老脾的嗌交「巨門星」佩奧爾了。呢個6-2-3的陣式,就係玲玲姐的精心佈陣,主教練迪保斯基就當然係講求臨場變化的「天機星」。至於王子費蘭度托利斯與大鬍子古爾沙,由於命宮無正曜,恐怕對國家隊無甚助益,與法國的查斯古特同一命運,玲玲姐只能暫列兩名鋒將冷坐後備板凳。
XXXXXXXXXXXXXXX
肥馬對土人巫師
2006年世界盃期間《蘋果日報》刊登了一項球迷性格分析:「捧阿根廷:狂野,善良,無拘無束,叛逆,瀟灑,渴求英雄,追求精神生活,不滿足於機械化生活。」這二十年多來的阿根廷足球散發着輕靈又慓悍、脆弱又硬朗的獨特氣質,兼具浪漫和神秘,如馬勒當拿、風之子肯尼基亞、後馬時代的安迪加和當紅炸子雞美斯和阿古路。有說足球是阿根廷在這個世界上的唯一名片,馬勒當拿的「茅躉王」形象也超級深入民心。根據「國家性格」,阿根廷可算一個奇怪的南美國家,和巴西相比其實更歐洲化,氣質上卻更具有美洲的浪漫和神秘的氣息,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就鬼馬得很。2008年年底,阿根廷足協任命馬勒當拿做大國腳教頭,國民超興奮,本土及國際體育媒體卻差不多冇人睇好。可是,那是阿根廷,她自有一套浪漫價值觀;國家隊所反映的國家性格,更在阿根廷足球這門國球中表露無遺。近年阿根廷國家隊一直糾纏在要華麗定要成績的兩難,貝隆夫人的「別為我哭泣,阿根廷!」成為每次阿根廷在大賽中大熱落敗必然奏起的哀音。2009年10月在風雨飄搖中晉級世界盃決賽周,肥馬在國家隊結黨營私的醜聞更無日無之。可是,那是阿根廷,肥馬是神話還是笑話根本不重要,關鍵是阿根廷人的奇異思路──對上一次登上世界頂峰的是1986,咁由肥馬壓陣美斯阿古路呢班黃金一代咪岩數囉──浪漫率性到咁,為講波佬提供無數話題的肥馬,將與南非準備出動作法念咒的土人巫師真係各自各精采。
原載於《字花》第廿五期 (May–Jun 2010),頁28-29。
《詞話詩說》──超生培慾(2010.05.04)
(圖:〈超生培慾〉官方MV)
歌詞的力量無遠弗屆,華文世界也有着很多熱愛粵語流行歌詞的朋友。偶爾會注意到愛詞人說,廣東歌只聽陳奕迅黃耀明,再加一個麥浚龍的已經很足夠,不必再關心其他。這種說法或許非關歌聲,主要是這幾位歌手的唱片製作和風格都別樹一幟,造就了不少大膽破格的精采歌詞浮出歷史地表。麥浚龍〈超生培慾〉就是最近非常具爭議性的一首流行歌曲。所謂「具爭議性」又同時包括〈超生培慾〉MV和歌詞解讀兩個方面,而兩者又湊巧地互為影響。既是《詞話詩說》新張開鑼,今天也來湊湊〈超生培慾〉的熱鬧吧。
麥浚龍〈超生培慾〉單曲尚未PLUG上台,YOUTUBE已廣泛流傳題材偏鋒的〈超生培慾〉官方MV。由麥浚龍和日本AV女優蒼井空主演的〈超生培慾〉MV,捕捉了林夕歌詞中「不懂反應也好 不懂跑跳更好…. 不擔心變數 不必計數 沒有呼吸的你最易抱」幾句副歌的意思,肆意通過影像把〈超生培慾〉演繹為一個「戀母+戀屍」的故事。〈超生培慾〉MV交代了小男孩親眼目睹母親在浴室上吊自殺,其母其時更身穿連身裙、無名指戴有銀介指。小男孩長大後就是「戀母+戀屍」的麥浚龍,專門把無名指戴上銀介指的年輕女子騙到家裡,替她們穿上一模一樣的深灰連身裙後,便把她們弄死再藏屍閣樓。AV女優蒼井空在MV中,就飾演這個無辜受害的女子。
〈超生培慾〉官方MV無疑意識非常大膽,配上方大同甜蜜如軟糖的旋律,甫在YOUTUBE登陸便惹來網友議論紛紛。最有趣的是,TVB版〈超生培慾〉MV銳意把當中偏鋒意念淨化,描述麥浚龍飾演的深情男子癡戀植物人女子,整個畫面均圍繞男子如何為女子扮靚化妝。然而,無論是官方MV還是TVB的淨化版,MV導演對〈超生培慾〉的理解,始終不免將林夕詞中「不懂反應也好 不懂跑跳更好…沒有呼吸的你最易抱」對號入座為死屍和植物人。如果一首歌詞讓至少兩位MV導演有這種理解,究竟〈超生培慾〉所要說的又是怎樣的一回事呢?!
〈超生培慾〉的詞義其實相當清晰貫徹,首段「沿著你早已絕版的臉抹下去 神情如鐵石從不累 難道你知我易哭所以笑下去 這一張嘴 隨地老天荒 不下垂」中「絕版」、「從不累」、「地老天荒不下垂」已明確指出主人公所愛的並非一個生命體,這個「不懂反應」、「不懂跑跳」的對象更只是「戀愛的玩具」。詞中更極寫戀上死物「她」的原委和好處,就是「也許因你不懂拍掌 不懂讚賞 一吻是一吻沒虛妄幻想 不會需要玫瑰彼此都不會受傷」。因此〈超生培慾〉表面上彷彿在談一個人活生生的人戀上死物「她」的故事,進一步思索的話,便會發現林夕詞中所要暴露的卻是當代都市人精神生活的困境。
當〈超生培慾〉愈是用第一身口吻描述愛人「不動不笑」有多好,愈是映襯出有多懼怕面對真實的人和人倫關係。正如詞中疑似宅男的剖白,面對死物「她」不但令他安全感大增,甚至極度享受與死物相處的滿足。在現代都市人的世界裡,虛假的東西(如打遊戲機、抱人形公仔)所帶來的真實滿足絕不遜於真實世界,現實的人與事反倒令人手足無措退避三舍。〈超生培慾〉最後一段乃是深化全局的關鍵句群──「閑來為你灑一抹香水惹一身暗香 跟血肉薰染後勾引味覺一樣 而愛也單純到 會忘掉智商 生命未能人造 傾慕亦能人造 來 親一親 毋須念及前途 人所謂熱情流露 最終亦為一抱 不擔心變數 不必計數 沒有呼吸的你最易抱」──乾脆單刀直入剖白寧捨真人,強調與「不會計算變卦」的死物相處反而率性單純。用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就是宅男買來周秀娜的人形攬枕抱抱,遠比費盡心思結織女友談情說愛,來得更省時便捷、更無愁無煩惱。
那麼,我們或者不難理解〈超生培慾〉的「宅男剖白」為何會在MV中被演繹為「戀屍狂」的一系列變態鏡頭。全因為當代都市人的生活愈來愈電子化、網絡化、數碼化,群己關係愈來愈「宅」化和孤立的時代已經降臨。只有束手無策地在斗室之內任由欲望滋生,對於非常「宅」的我們,才是一種解脫和超生。
〈超生培慾〉
作曲 : 方大同 填詞 : 林夕 編曲 : Jerald 監制 : Juno/Jerald
沿著你早已絕版的臉抹下去 神情如鐵石從不累
難道你知我易哭所以笑下去 這一張嘴 隨地老天荒 不下垂
不懂反應也好 不懂跑跳更好 誰 想漫步 誰想步入殊途
誰稀罕一句你好 說話未及擁抱
聽不到控訴 不必懊惱 從沒有身軀比你更易抱
原諒我只顧自己逼你作伴侶 仁慈在你並無恐懼
誰像你給我自小所向往樂趣 不妒忌誰 誰才是戀愛的玩具
不懂反應也好 不懂跑跳更好 誰 想漫步 誰想步入殊途
誰稀罕一句你好 說話未及擁抱
聽不到控訴 不必懊惱 從沒有身軀比你更易抱
也許因你不懂拍掌 不懂讚賞 一吻是一吻沒虛妄幻想
不會需要玫瑰彼此都不會受傷
閑來為你灑一抹香水惹一身暗香 跟血肉薰染後勾引味覺一樣
而愛也單純到 會忘掉智商
生命未能人造 傾慕亦能人造 來 親一親 無須念及前途
人所謂熱情流露 最終亦為一抱
不擔心變數 不必計數 沒有呼吸的你最易抱
原載於《文匯報》副刊,頁C03。
PS.《詞話詩說》五四開鑼,適逢本blog兩周歲,
熱烈預告下周將會談林夕〈一絲不掛〉。
最後,必須鄭重聲明--我不是JUNO的粉絲,
夕爺〈超生培慾〉的取材佈局遣詞真係超好,呢點毋庸置疑。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