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8日星期日
別將音量收細──台北LIVE HOUSE表演空間探微(2011.09.18)
早前台北的人文LIVE HOUSE女巫店瀕臨結業,引起台港不少音樂文化界人士對「城市音樂空間」生態的關注和討論。而香港在柴灣青年綜藝館逐漸打響名堂、成為舉辦小型音樂會必然之選的同時,半地下的LIVE HOUSE”HIDDEN AGENDA"(位於牛頭角工業大廈的音樂演出場地),又無奈面臨「工廈活化政策下」的逼遷命運,究竟「城市音樂空間」如何影響流行音樂文化的生成發展?素以街頭音樂演唱和人文LIVE HOUSE著稱的台灣,恰恰為大中華示範了不一樣的可能性,那麼,我們或許可以觀摩台灣的經驗,探索多元音樂文化土壤中的蓬勃生機。
台灣全島,街頭音樂表演多不勝數、音樂表演空間無處不在。單講台北市,九月份將在多個捷運站出口舉行「捷運出口音樂節」,還有盧廣仲於九月九日早上六時半開唱的「清晨西門町演唱會」等等。即使規模小至素人歌手在夜市空地獻唱,畢竟也是一種拓展音樂空間和聽眾群的嘗試,一切緊扣生活而開展。上月訪台,筆者走訪了台北著名的live house「河岸留言」和前身為華山台北酒廠中五館的「LEGACY TAIPEI 傳 音樂展演空間」,嘗試從表演空間營運者的角度,略窺台北live house如何成為流行音樂文化發展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說起台北live house,自然不得不提赫赫有名的「河岸留言」。「河岸留言」又有「大河岸」和「小河岸」之分,「大河岸」專指首先發跡的西門紅樓店,「小河岸」為規模較小的公館店。甫踏進「大河岸」,映入眼簾的便是紅磚墻上的幾個黑色襯底的血紅大字──「河岸留言」,周邊還有慶祝「河岸留言」十周年的標語、海報和藝人們留言的祝福語句。我在企宣人員希蝶引領下進入綵排現場。放眼看去大名鼎鼎的「河岸留言」竟樸素如一般喝酒聊天的BAR,只是小圓桌的盡頭搭着簡單的舞台、樂器和投放影像的投影裝置。根據希蝶的描述,「河岸留言」的老闆開店原是自娛,沒想到後來竟成了台北live house文化的重要根據地──
「”河岸”老闆本身是一位吉他手,所以投資live house特別重視音響效果和現場氛氛。我們首先發展的是西門紅樓的”大河岸”,場地最多可以容納500人左右;”小河岸”卻是後來發展的,聽眾人數大概可以到100多人。當初搞”大河岸”的時候,主要有一個想法是讓即使較小眾的歌手,都可以有與聽眾近距離交流的機會。後來再辦”小河岸”,”大小河岸”便有了分工,讓不同風格路線的歌手在”小河岸”取得迴響後,再在”大河岸”規模稍大的場地以歌會友。有時候,大牌歌手如萬芳、范曉萱雖已名氣很大,也會因為喜歡我們的”小”和獨特空間氣氛,樂意在”河岸”演出。」
說着說着,希蝶便把我帶到「大河岸」的「紀念墻」。墻上掛滿「大河岸」演出歌手的簽名海報和唱片,從伍佰張懸到新生代的盧廣仲劉子千,均為「河岸留言」的表演常客。看來西門紅樓從日治時代的娛樂樣版重鎮,到成為台北市市定的三級古蹟再發展成藝文創意空間,也是指向城市中的藝文凝聚能量。成立十周年的「河岸留言」,無疑在歌手成長和拓展聽眾的基礎上,發揮了細水長流的滲透力量。至於成立近兩載的「台北音樂傳記-LEGACY」,在奠定台灣城市音樂文化的層面上,更富有移風易俗的雄心壯志。「LEGACY」的企宣主任莊子沅,甚至直言不諱「LEGACY」的出現,多少想改變聽眾看LIVE的取態──
「台灣喜歡音樂的朋友分很多種,包括流行音樂掛、非流行音樂掛、小眾音樂掛等等。然而,台灣的聽眾卻太習慣"假日搭舞台拉音響、免費聽歌手唱一整天"的本土表演模式。全台灣幾乎每個地區和節目辦活動都會請歌手唱歌,例如黑鮪魚文化節、宜蘭清水節,也會請到像李玖哲這種級數的歌手參與。在太多平台和媒介可以接觸到音樂和演出的情況下,台灣觀眾還沒有買票看演唱會的習慣。某個程度上來說,小巨蛋和台北國際會議中心的空間實在太大,似乎不大適合創作型和較INDIE的歌手開唱。那麼,像”大小河岸”和” LEGACY”的優勢便剛好出現了。」
的確如此,在我的童年記憶中,看香港演唱會的經驗來自很小的時候,被帶到紅館看張國榮的首個個唱,當時的表演嘉賓還是「新人梅艳芳」。作為香港觀眾,「買票看演唱會」彷彿與穿衣吃飯同是日常生活一部份。近年不少香港朋友在遊台之時,亦樂於到「LEGACY」看演出,亦有愈來愈多的香港歌手進軍LEGACY。全因為觀眾人數約在1000人左右的「LEGACY」,往往瀰漫着一種獨特的近距離親切感,即使站在全場最後一排,聽眾跟舞台的感覺還是相當接近。莊子沅認為,這也與「LEGACY」自由奔放的經營理念息息相關──
「” LEGACY”排滿椅子的話,基本容納觀眾約650人,全站位的話可以到1200人。我們本身採取較為像小劇場、自由調度的感覺,與上萬人的小巨蛋和三千人的台北國際會議中心,都不太一樣。” LEGACY”不僅歡迎有實力的年青歌手來演唱,也樂意扮演跳板的角色,幫助歌手積累觀眾和舞台經驗,如創作歌手型的徐佳瑩、謝和弦;” LEGACY”也建立了必須配合現場樂隊、唱LIVE的基本原則。逐漸地, 即使經濟效益不一樣,從內容到形式都較少限制的”LEGACY”,也營造出與大場地不一樣的表演氣息。就像周華健、庾澄慶、張震嶽他們來演出,就不是"唱人數"而是"唱氛圍"。」
單就在「LEGACY」觸目所見,「哈林庾澄慶不插電演唱會」和「盧廣仲慢靈魂演唱會」便各顯其趣。哈林的排滿椅子略顯大氣,舞台語言卻如在家門口唱歌般隨性所之,獻唱搖滾版〈想念你〉、藍調版〈新不了情〉和牛仔版的〈情非得已〉外,還有與觀眾在上台互飇舞技;盧廣仲的幾乎全唱上新唱片歌曲,場內全站位如開變裝派對,廣仲畫上鬍子來變臉,也有春麗漢堡神偷造型的觀眾來個舞台大合照。
從「河岸留言」和「LEGACY」營運理念所見,他們對於場地與歌手之間的關係,都有着一個「魚幫水、水幫魚」的基本想法。尤其是西門紅樓和華山文創區均為從古蹟發展出來的藝文展演空間,它們周邊亦有共生的創意市集、藝文基地、公共展覽場地、電影放映空間、人文茶座等,沉澱出濃厚的文化氣息。因此「河岸留言」和「LEGACY」對於音樂表演空間的認知和理解,早早已拋開「拼人數」的原始想法。台北文化產業的發展,正正告訴我們文創真正需要的是宏觀視野、自由多元和累積據點。香港的西九,我們要PLAY IT LOUD,不要一個請大家屏息將音量收細的豪宅區,你明白嗎?
PS. 有讀者反映,「小河岸」應先於「大河岸」開店營業的。
就着有關疑問,必須說明的是,我是根據"河岸留言"公關的現場回應原文照錄的。
後來我又再看了一次他們的網頁. "小河岸"的確是先於"大河岸"開店營業的。
我所寫的"「大河岸」專指首先發跡的西門紅樓店,「小河岸」為規模較小的公館店...首先發展的是西門紅樓的「大河岸」,場地最多可以容納500人左右;「小河岸」卻是後來發展的..."
我想,應該這樣理解,「大河岸」的確是指西門店, 但"大"未必指先開業, 該是指空間較大而且是主軸.
"發展"亦該是指有意識的與「小河岸」, 組成有規模的進階配套關係. 不光指開店時間的先後.
延伸閱讀:"愛音樂節 愛聽 Live!"
"今年流行什麼?──夜探台北華山之「搖滾嘻哈大舞廳」"
原載於《明報》世紀版。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