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星期五
2010年無咩事小回顧
2010年,是瘋狂筆耕瘋狂做嘢的一年,同時又係相當無嘢撈無錢搵的一年。真的要回想的話,有幾件事應該是比較重要的:
第一,我從2010年起3月無教夜校,開始了專心寫嘢的一年,所以本年的撰稿量為歷年之冠,全年達60篇以上。平均每月要寫起碼5篇,想起來確有點多。第二,拜”香港流行歌詞”所賜,我從2010年5月4日在《文匯報》開始了歌詞專欄《詞話詩說》。最好玩的是,寫了十二年劇評,還不如我寫幾個月歌詞專欄──很快便有”香港流行歌詞評論人”一類的稱呼,跟在我的名字後面。第三,我和朱生黃生合著的《詞家有道──香港十六詞人訪談錄》在2010年7月中旬出版了,第一次成為香港書展中的作者,順帶也帶來了多個報章電台訪問。
2010年1月至12月,成文者共65篇,破晒歷年紀錄(2007年20篇、2008年40篇、2009年30篇)。轉載者不在此數。2010年稿件總和雖不少,劇評書評量卻着實不多,終究是分了心寫歌詞專欄,無計。最高興還是終於有機會乘世界盃熱寫咗波經,一圓多年(足)球評夢,得感謝《字花》。還有,今年特意玩了一個叫”華麗致敬”的遊戲,把很多劇評影評書評音樂會和文化評論的稿件,均以周耀輝的歌名來命名,相當好玩:)
2010年盤點計數:
歌詞28篇(1篇for coming)
劇評24篇(2篇for coming)
電影3篇
音樂會3篇
書評3篇
文化專題3篇
足球1篇
2010年點睛選:
〈還有什麼可以送給你──評非常林奕華《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
〈魔幻足球之歡樂世界大套餐〉
〈這個展覽叫張愛玲──評黎海寧舞蹈劇場《雙城記─香港‧上海‧張愛玲》〉
〈給天使看的戲──談訾瀚《老年男女》〉
〈終於黑得可以沒言沒語──人山人海《暗中作樂》聲演會〉
老土啲都要講句,感謝一起走過2010年的各位師友編輯。如果我所做的還是有一點意義的話,我要把所有的,獻給於本年暑假榮休的恩師黃子平教授。
2010年12月23日星期四
不獨立宣言?──進念《舞台姐妹》(2010.12.23)
甫踏出尖沙咀文化中心《舞台姐妹》演出場地,朋友馬上來電問我對於進念《舞台姐妹》的觀感。近乎條件反射的回應,唔,那是「很舞台」的,其實不那麼「姐妹」。我想,大概不少觀眾被《舞台姐妹》一名誤導,錯覺地以為該與早年謝晉談越劇女伶情誼的電影《舞台姐妹》異曲同工,很容易便會把進念《舞台姐妹》誤認為是個圍繞石小梅、講述她與各同業友好情誼的故事。如果回到《舞台姐妹》的演出,《舞台姐妹》原是要談幾位表演者,分別與藝術和舞台之間的承傳牽繫。與其說她們是「舞台姐妹」,倒不如說「舞台同道」──彼此是跨越年齡輩份的藝術知音。
相信不少觀眾,都被《舞台姐妹》的獨特場地設置吸引進場──《舞台姐妹》事先張揚,是次演出要打破傳統舞台格局,逆轉傳統劇場的視點。觀眾將於舞台後方觀看台前的表演,演員則以觀眾席為舞台背景,從而與演員可以一同以嶄新角度審視、認清觀者與演出者、看與被看的關係──尖沙咀文化中心大劇院,赫然成了《舞台姐妹》最奢侈的佈景;觀眾竟然可以坐在舞台後方,面向大劇院的紅色絲絨椅子,細看演員展現與舞台的種種。
《舞台姐妹》的開場是靜態的。先由石小梅坐在「進念椅」上默然望向現場觀眾。一身穿黑色晚裝的她,與一貫崑劇台板上的小生形象迥然不同,有着嫻靜中帶威嚴的味道。然後,再由何秀萍出場回顧並唸出石小梅一生的經歷,包括表演和婚姻的歷程。何秀萍的聲音冷酷淡然的,大概歲月也是如此冷漠似水。這時候,石小梅所示現着的,已不僅僅是一位著名的崑劇演員的奮鬥之路,同時也是一位女性的成長歲月。及後舞台上幾位女演員翩然進場,分別坐在「進念椅」上同時低吟〈遊園驚夢〉。其咿咿哦哦之餘音低廻把觀眾,帶到梨園練功的時空,從群體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六重奏,開始談舞台,也談「女人和舞台」。
緊接著出場的孫伊君,是舞台上六位女角中最年輕的一位,相對於石小梅的凝定,孫伊君以一連串輕快動作、急促跑跳。那長達三十分鐘的秧歌舞,既展現出青春躁動的一瞬,也點出了在場幾位女伶親歷過的革命時代的挑戰。孫伊君演出部分,特別有趣的是她對踏上紅地氈(舞台)的又懼又怕,足踝好不容易要踏上去,三番四次又要縮回來,又躊躇着是否要穿上高跟鞋再上去。該段非常傳神地把表演者的焦慮和渴望具象化。當中還夾雜了胡錦芳、李雪梅、孔愛萍幾位先後出場,分別把玩〈遊園驚夢〉的著名道具金扇子唱出唱辭,再加上幽靈般不斷遊走於大劇院角落的何秀萍,《舞台姐妹》最經典的一幕出現──大劇院的布幔突然被拉開!
大劇院的布幔突然被拉開,《舞台姐妹》六位女角或前或後的站到舞台不同位置,出現了類近於攝影中的「景深」效果。一剎那,相信不少觀眾的確為大劇院這個宏大空間所震撼!如果光是坐在後台看到「大劇院景深」已大感魅惑,觀眾似乎也可以略略感受到舞台演員,為何對表演和舞台總是一往情深。進念在《舞台姐妹》的「大劇院景深」畫面中,亦加入了非常動人的視覺,就是六位女演員,有多個瞬間「同時出現」在台上台下,擺出不同的凝定姿態。這便恰如杜琪峰電影《鎗火》中,六位男角在一幕商場鎗戰中「同時入鏡」的奇特畫面。又再是一剎那,剎那間,觀眾很自然又被感染。舞台就是因為有不同的奮鬥者、創造者,才豐富多姿才可以有那麼多的可能性。
《舞台姐妹》發展至中段,給我的感覺其實相當「程硯秋」。2008年香港藝術節,榮念曾主導的《西遊荒山淚》,在再現京劇大師程硯秋的生平片段時,大量加入了西方經典音樂,藉此探討中國藝術家在中西文化衝擊之下的心路歷程。《舞台姐妹》與之異曲同工,在演出的開首部分演奏巴哈的樂章,這也呼應了石小梅作為崑劇(小生)泰斗,先後跨越行當演過旦角(《西遊荒山淚》)和一身現代晚裝上陣唱崑曲(《舞台姐妹》)的種種破格嘗試,恰恰如同中國古典戲曲藝術遇上巴哈,既匪夷所思又有CROSSOVER的興味。縱然,全劇收束謝幕時何秀萍謂,我們不如把巴哈再奏一遍吧,略嫌突兀。
劇末,《舞台姐妹》出現了石小梅與胡錦芳對坐的場面,多媒體投影出現〈想舞台〉的唱辭,遙想當年舞台姐妹青春正盛充滿夢想,如今過盡千帆韶華不再,甚至漸行漸遠無復當初。這似乎是一種非常情緒性的「不獨立宣言」。然而,觀乎《舞台姐妹》的宣傳定位,所放射的信息其實是相當政治性的,包括性別政治(女性身體經驗)和政權更迭(中國共產黨政治宣傳畫)等等。姐妹情誼從來就不是《舞台姐妹》要探尋的核心。《舞台姐妹》的佈局,最後卻把六位在投身表演事業上的女性的心聲,歸結到對時光飛逝的慨歎。找來Vivienne Tam為女伶們量身訂造高貴晚裝的同時,我卻期待進念可以更積極回應在《舞台姐妹》策劃最初的提問──
「新中國成立六十年,當中政治是如何影響著藝術的發展?藝術家的個人歷史又如何與大歷史的論述對照?」
原載於《信報》文化版,頁59。
2010年12月21日星期二
《詞話詩說》--櫻吹雪(2010.12.21)
《詞話詩說》在五月開張時由林夕寫詞、麥浚龍主唱的〈超生培慾〉打頭陣,年底壓軸一次,則要談另一首林夕寫詞、麥浚龍主唱的作品〈櫻吹雪〉。〈櫻吹雪〉由九月派台至今才亮相本欄,是別有原因的。全因為夕爺的〈櫻吹雪〉罕有地引起網上的熱烈討論,甚至有批評者和支持者為此開火筆戰,情況實在是近年罕見的。究竟夕爺的〈櫻吹雪〉到底是怎樣一回事,竟造成如此惹火的局面?!誠如聽眾對〈櫻吹雪〉的觀感認知,〈櫻吹雪〉的確是一份富有「中國風」韻味的歌詞,當中鋪陳了不少出自著名詩詞的語句意象──
「蘭亭序 墨蹟失足晉代酒意裡 如目送 半生履歷換唐詩四句 號角吹 對酒當歌正欲醉 赤壁火裡我是誰 明月映溝渠 如夢令 夢醒此身再續三國志 憑欄盡處 再千百度覓尋是串數字 掏盡戰衣 五指山中說大志 哪堪精緻用詞 幕幕秘史 茫茫日子 何曾入過詩」
支持者大讚林夕將古詩詞歌賦跨時代串連起當代流行曲,用文字數千古風流人物,援引《蘭亭序》、《三國志》、《滿江紅》、《青玉案.元夕》、《念奴嬌》等詞匯或英雄事蹟入詞,延續古人浩氣,流芳今世,足證當今流行歌詞文學價值含量豐富。批評者卻撰文洋洋千言,質問「櫻吹雪?還是應吹脹?」認為全詞堆疊硬砌,詞句行文似是而非,具體問題如「掏盡戰衣」渾不可解,即使寫作「淘盡戰衣」恐怕亦不知所云。愛之愈深責之愈切,論者擔心這些「十分俗膩」的古典意象,根本就有點亂來,一股腦兒將所有家當都丟出來了,什麼蘭亭序什麼唐詩什麼赤壁.... 最終會ABUSE了夕爺的名聲云云。
作為流行歌詞研究者,目擊上述論戰拳來腳往,實在是又驚又喜。喜的自然是廣東流行歌詞雖然處於唱片工業高度萎縮的大勢中,依然支持者眾,並且願意多番深思咀嚼,進而發文切磋交流觀點;驚的卻是論爭中的論點,往往論據未及開展,便已斷言「林夕已經華麗不起來了」,支持者更如同做中學中國文學科功課,把《蘭亭序》、「憑欄盡處」和「掏盡戰衣」的出處,分別解說一遍,來作為力撐林夕的終極證據。我想,論爭中的雙方似乎都以偏概全、搔不着癢處。究竟〈櫻吹雪〉是「中國風」的A貨,還是林夕談佛論道的產物,一切還須回到歌詞的整體面貌。
令支持者和批評者爭論不休的,只是〈櫻吹雪〉的首兩段。當中所鋪陳的古典文化畫面,目的是要帶出時間長河中更迭多變,人在其中莫可如何、顯赫功名英雄事蹟過眼雲煙的況味。然而,進入〈櫻吹雪〉的核心內容,其實是一組組今昔對比的意象──「那暗花 活色生香印在鈔票裡 凝望白眼 再將千色花見望穿秋水 懷念鳥居 任蝸居改變伴侶 逛京都卻爲誰 靜臥髮堆 橫陳夢裡 遺忘在鬥嘴 來讓我唱:櫻吹雪蕩誰在飛 飛花入泥 泥內有花氣 我見我如無物 這個境界 與何人說起 誰才是我 都拈花一笑忘記」──這裡強調了全詞所要談的,乃是時光流轉物是人非,讓人領悟到凡事不必執着,拈花一笑忘記的境界。
〈櫻吹雪〉全詞重覆得最多遍、又要帶出哲理的hook line「來讓我唱:櫻吹雪蕩誰在飛 飛花入泥 泥內有花氣」,固然用上了修辭格中「頂真」來描述整體場景氣份,同時不可忽略的是,「櫻吹雪」也是花季賞花的常用語,專指「櫻花片如飛雪般隨風飛散」的情狀。因此,〈櫻吹雪〉要談的原是櫻花所象徵着的時間和短暫,從無邊無涯的時間荒漠裡,功名功勳都會隨風而逝,不必過份執着,故謂──「說白了雪花非花 像櫻花非雪作弄人 不用怕 入了神 沒有人 沒有人 沒有人 沒有塵 來讓我唱:櫻吹雪蕩誰在飛 飛花入泥 泥內有花氣 我見我如無物我也非我 與何人說起 神遊異境 寫超生出世遊記 忘記 美不美 詩日記 不說道理」
誠然,〈櫻吹雪〉中「掏盡戰衣」應作「淘盡戰衣」較為合適,「凝望白眼」又確是怪句。可是,在逐字逐句斟酌推敲的同時,歌詞整體所指未必就應該如此輕輕放過,以免流於因小失大。我倒以為可以參考林夕另一首相當「中國風」的姐妹作,來為探賞〈櫻吹雪〉帶來繆思,那就是林夕在2007年寫給楊千嬅的〈一葉舟〉──「隨一葉蚱蜢舟 忘懷心想往那裡走 無形無相 不過一回頭 水中鏡 夢裡酒 還有沒有」
〈櫻吹雪〉
作曲: 于逸堯
作詞: 林夕
主唱:麥浚龍
蘭亭序 墨跡失足晉代酒意裡
如目送 半生履歷換唐詩四句
號角吹 對酒當歌正欲醉
赤壁火裡我是誰 明月映溝渠
如夢令 夢醒此身再續三國志
憑欄盡處 再千百度覓尋是串數字
掏盡戰衣 五指山中說大志 哪堪精緻用詞
幕幕秘史 茫茫日子 何曾入過詩
來讓我唱:櫻吹雪蕩誰在飛
飛花入泥 泥內有花氣
我見我如無物 這個境界 與何人說起
人情是非 都拈花一笑忘記
那暗花 活色生香印在鈔票裡
凝望白眼 再將千色花見望穿秋水
懷念鳥居 任蝸居改變伴侶 逛京都卻爲誰
靜臥髮堆 橫陳夢裡 遺忘在鬥嘴
來讓我唱:櫻吹雪蕩誰在飛
飛花入泥泥內有花氣
我見我如無物 這個境界 與何人說起
誰才是我 都拈花一笑忘記
說白了雪花非花 像櫻花非雪作弄人
不用怕 入了神 沒有人 沒有人 沒有人 沒有塵
由我來獨唱:櫻吹雪蕩誰在飛
飛花入泥 泥內有花氣
我見我如無物我也非我 與何人說起
神遊異境 寫超生出世遊記
忘記 美不美 詩日記 不說道理
原載於《文匯報》副刊文匯園,頁C02。
2010年12月19日星期日
吃得到的葡萄也是酸的──談國光劇團《金鎖記》的改編(2010.12.19)
台灣國光劇團蒞港參與2010年的新視野藝術節,並帶來了由國寶級京劇女演員魏海敏主演的《金鎖記》,自然吸引了無數張迷和國光粉絲趕忙朝聖去。來自台灣的國光劇團一直是「京劇現代化」的代名詞,旨在以傳統京劇藝術的唱做唸打為表演基礎,新編出富有現代人情感思維的當代舞台表演。國光版《金鎖記》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是張愛玲小說第一次以京劇形式演出。自2006年公演以來,國光劇團和飾演女主角曹七巧的魏海敏獲獎無數。2010年在港搬演國光版的同時,《骷顱與金鎖--魏海敏的戲與人生》一書面世,圍繞着《歐蘭朵》和《金鎖記》兩齣創編新戲,深入描繪魏海敏的戲夢人生,足見國光版的含金量。
國光版《金鎖記》由魏海敏主演為錢財嫁入豪門終至性格扭曲變態的女子曹七巧, 國光版大刀闊斧把「金錢」(「七巧貪財自毀一生」)解讀/講述為七巧悲劇的源頭,出現了幾處非常用力的改動。首先是「小劉」這個人物的出現。「小劉」即當年與姜家同日向七巧提親的雜貨店小夥計,並在國光版的前中後段分別出現,時時刻刻提醒七巧和觀眾「嫁入姜家」,其實是七巧自己的選擇,即使她當初只是寧願嫁給一個「眼睛有點兒不方便」的富家子姜二爺(後來才發現姜二爺是個癆病癱子),也不願接受與之情投意合的小夥計「小劉」。原著中不曾出現「小劉」,只有小說末段有這樣一段:
「….(從前)喜歡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祿,她哥哥的結拜弟兄丁玉根,張少泉,還有沈裁縫的儿子。喜歡她,也許只是喜歡跟她開開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們之中的一個,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對她有點真心。」
加插「小劉」這一筆改動用意非常明顯,除了強調「七巧的悲劇」源於自己貪慕虛榮和貪圖富貴的心理,從側面烘托出七巧「七巧自戕」的份量和鮮明形象;這同時也把故事焦點充全調校到七巧身上,削弱和淡化了《金鎖記》原著中對時代與客觀世界的深刻看法。單看國光版,觀眾便自然而然認為七巧的人生是有選擇的。與此同時,「小劉」的多番出現,亦引導全劇調子傾向淺白──即如國光版《金鎖記》開首描繪了七巧嫁給「小劉」後,有兒有女的幸福生活;戲末「小劉」出現質問七巧如當日嫁給自己,一切何至於此。這同樣意味着「小劉」的形象,乃是指向「從此王子和公主快快樂樂生活在一起」的童話生活。
作為張愛玲的讀者,我倒以為國光版《金鎖記》未許不是要維持世界光明的一面,才把張愛玲《金鎖記》簡單化地描繪為「一個壞人的盲動,不幸摧毀了自己和其他(劇中)人的人生」,也輕易把國光版導向「金錢」這個「因」。然而,在張愛玲的寫作系統中,「光明」和「快樂」永遠只是一瞬,而非一個經過選擇後的長遠結果,甚至不曾同情過她筆下的人情。由此觀之,國光版《金鎖記》實在比張愛祖師奶奶仁慈樂觀得太多太多了。
另一個更明顯的例子,就要數到分家後的七巧把小叔子季澤趕走的一場。《金鎖記》原著中季澤在漫長的說辭中,要具體談到請七巧「先賣二房田地套現、再買下三房賣不出去的房子」的細節,七巧才意識到季澤原是來騙錢的,使得愛情的幻滅尤其難堪。而國光版《金鎖記》則是季澤拜訪七巧沒多久,七巧已發難並罵季澤「想必是來騙錢的」。這固然加快了演出節奏,也把「金錢」在七巧心中的份量加重了,往往把一切刻薄和擔心都歸結到怕失去財產這件事頭上。國光版也把七巧強逼女兒纏足,講成覺得有人要騙她家的人和錢,於是把女兒弄得不足戶才安心,《金鎖記》原著則是七巧一時興致到了,戕害女兒,與致過了便放下不管。張愛玲這種樣寫七巧的無端發難,也比國光版寫來更沒由來、更變態了。
對於七巧周邊的人物,原著與國光版《金鎖記》的勾勒,也各有側重點。原著中戲份近乎零的姜二爺,在國光版亦出現喝罵七巧、用每月月錢威脅七巧服從自己的場面,也導致後來七巧氣死丈夫的結果,七巧隱然成為「殺夫元凶」!當然,這也是為七巧添上「夫逼妻反」、七巧憤而殺夫的一筆,讓七巧進一步成為所有罪惡的行兇者。可是,張愛玲在《金鎖記》原著中卻強調了「悲劇的循環」,包括了七巧兒媳婦芝壽死後,扶正了長白的小妾絹兒做少奶奶,不久絹兒卻自殺而死;還有七巧死後,言行愈來愈像七巧的女兒長安,也成為七巧的翻版,搭上了肯為她掏錢的男人。
換句話說,國光版《金鎖記》隱然有「七巧變態」,但七巧死後始終會兩過天晴的意思,因為七巧的出現畢竟是一種偶然。在祖師奶奶眼中,世上總有一些人如七巧,不但「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連「吃得到的葡萄也是酸的」。因此,《金鎖記》原著中,張腔冷不防又譏諷一番,死了一個七巧,世上還有千千萬萬個七巧──「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在這一點上,我們甚至可以說寫於上世紀的《金鎖記》原著,較諸新世紀的國光版更深刻也更前衛。回顧國光版全劇的核心唱辭為:「一顆真心盼不到,一點真情早已拋,一絲絲真意竟也如夢杳,一生一世誰與我真情換兩心交?紅顏始為金銀誤,金銀紅顏終伴老」。國光版的主軸和側重點可見一斑。
原載於《文匯報》藝粹版,頁B07。
2010年12月13日星期一
因為你,我不相信時事分析──盤點2010年「土製漫畫」系列(2010.12.13)
香港三聯的「土製漫畫」系列,從2007年發展至今已踏入第四個年頭。其中以今年暑假的一系列本土漫畫結集最具規模,在題材和創作風格上亦特別多元化,包括小克《http://www.bitbit.com.hk》、江康泉《Pandaman之敗時代》、Stella So《五湖四海家常菜》、智海《花花世界2暑假要延長》、貓室《癲噹之神奇玫瑰花》、大眼妹《大婚迷》等等,讓幾位香港本土漫畫家,分別從不同主題和角度書寫香港或展現香港視角。
五種視野看民間百態
移居杭州的小克,在《http://www.bitbit.com.hk》把十年前一個胎死腹中的概念網址,和一眾可愛的動物角色重新整理,從互聯網世界出發,寫出以紅帽子bitbit兔為主角的故事。bitbit兔穿梭於網絡世界與現實人間,有時是網絡瘋狂用家,天天忙於上微博貼照片,還不忘回溯地調侃家庭電腦發展史上的286、386、486到586;有時bitbit兔卻是虛擬世界中抵抗河蟹的小苦主,與客串出場的聾貓絞盡腦汁要翻牆。在網絡世界外,bitbit兔所談的「粵普讀音」對照最令人會心微笑,原來不但粵語人對某些國語讀音感到疑惑,國語人聽到粵語人的說話亦同樣驚恐。bitbit兔的故事聰明之處,乃是藉着互聯網這個全球通用的媒介,連繫起中港之間種種妙趣。中港在互聯網使用上的確似近還遠,如微博與facebook、土豆網與youtube,反過來為中港之間劃界,也為中港遊走於的小克提供不少創作點子。
小克虛擬出網上世界的假熱鬧與真荒誕,江康泉《Pandaman之敗時代》就創造出鋤強扶弱、維護正義的熊猫人Pandaman。在官商勾結民不聊生的世代,針砭時弊具名議政已起不了任何作品,需要超人拯救的欲望往往愈來愈真實。江康泉《Pandaman之敗時代》的副題「以無法為有法!」,隱含了中國傳統文化裏「俠」的意思,寄望於「軌外」的熊猫人Pandaman在2020年,為社會不公平的大小情況作出仲裁,諸如連鎖超市的「明減實加」和政府「強拍」逼遷等。當中所寫的城市雖不具名,卻處處充滿了香港當下的影子;Pandaman造型沉鬱且五官流露悲苦,似乎為香港這個走向衰敗的城市及其「敗時代」,寫下最深沉的漫畫註腳。
從2020年的「敗時代」回到天水圍式現實,由麥圓本執筆、Stella So繪圖的《五湖四海家常菜》野心不小,以天水圍「天廚」鄰舍互助計劃的參與者為骨幹,與攝製隊走進天水圍社區,走訪了來自中國各地的家庭主婦,請她們示範本幫家鄉菜,如港式菜、客家菜、潮州菜、廣府菜和華南地區菜等。《五湖四海家常菜》夾敘夾議,在圖繪食材和烹調之餘,娓娓道來每位新來港婦女的背後的故事和家庭生活,並以作者第一身點評香港政府,在新移民政策上的種種紕漏。例如內地婦女獲批來港後,內地的身份戶籍馬上會被取消,在全無退路的官僚政策下,曲線製造了不少因適應困難而產生的家庭悲劇等等。
智海《花花世界2暑假要延長》、貓室《癲噹之神奇玫瑰花》,分別聚焦於斗室世界的抒寫,在「漫畫互文性」上大玩遊戲。智海在《花花世界2暑假要延長》續寫女孩花花的童稚世界,點出花花與家人寵物相處的溫馨點滴。書中篇首既天真又批判的疑問──為何上班族沒有暑假?令人失笑又窩心。花花的世界富有香港道地的親切感,全因其畫風與「四格漫畫」的說故事方式,大有膾炙人口的「牛仔漫畫」影子,成功把讀者帶進純善溫暖的明亮世界。貓室《癲噹之神奇玫瑰花》更是明刀明槍諧擬戲謔式創作的結果。書中把幾個重要角色小貓和一男一女名為癲噹、戴熊和賤香,並且嘲笑所謂的「百寶袋」失效失靈,明顯針對我們小時候看得爛熟的《叮噹》(多拉A夢)卡通大開玩笑。
凝聚本土觸感
其實,香港「土製漫畫」系列所以一直得到香港讀者的鍾愛追捧,與其別樹一幟的「香港性」不無關係。「土製漫畫」一詞明顯脫胎自廣東話的「土製炸彈」,「土製炸彈」原是一種危險性極高的武器,因大小形狀像個鳳梨,廣府話稱之為「土製菠蘿」。「土製」也意指味着用自己相當本土且「手作仔」的方法,創作/製作某些製成品。而香港三聯的「土製」一名,恰恰強調了這一批漫畫的本土、草根、親切、與香港人有共鳴的特質,因此亦花心思為「土製漫畫」設計了「土製菠蘿」的LOGO。特別是大部分的「土製漫畫」結集,均來自香港各大媒體的漫畫連載;在漫長的連載過程中,漫畫家自然把對香港時事和周邊事物的觀察抒寫其中,盛載了本土獨有的生活、情緒和觸感,即如大眼妹在《大婚迷》中談到兩口子決定結婚後,第一件事便是分頭去申請信用卡,藉此獲得新居家電「慳番一筆」。這種庸常的、生活化的反應便相當「港女」。
「土製漫畫」系列更富特色的還有其語言和字體的運用。「漫畫」作為一種「次文化」的代表,可以容許口語的長篇累幅、喋喋不休,是一種近乎紀實的語言狀態,變相亦在語言認同感上定格在香港語言區,事關香港俗語如「淆底」、「O嘴」的指向,恐怕只有香港人才知箇中奧妙。至於字體沿用手寫字體,也是港式漫畫的傳統,字體的「行氣」亦為漫畫創作選擇了它的讀者。童稚如智海和貓室,端正女性化如Stella So,狂放又歪斜如小克,全為「土製漫畫」系列不同漫畫家風格的展現。
當然,「土製漫畫」令人喜聞樂見的,還有當中對香港本土的深厚感情。在麥兜已上武當響噹噹、喜羊羊從內地反攻香港的大時代,我們或者特別需要從內容到形式,都真正屬於我們的「本土漫畫」──親愛的漫畫家(們),因為你(們),我(可以)不相信時事分析……你們說的就已夠「香港」了。
原載於《信報》文化版,頁59。
2010年12月7日星期二
《詞話詩說》--彳亍(2010.12.07)
為2010年《詞話詩說》年底壓軸(再)出場的,是兩位十二月壽星──林夕和周耀輝。林周二位大師最近分別為麥浚龍貢獻新作〈櫻吹雪〉和〈彳亍〉。既然《詞話詩說》在五月開張時由林夕〈超生培慾〉打頭陣,那麼,兩周後的一欄,再請夕爺大作登場來個2010年首尾呼應,今回就先談周耀輝的〈彳亍〉。老實說,我在網絡上首次看到周耀輝〈彳亍〉,馬上笑了起來。我竊笑,並非因為它是生僻難唸的字眼(「彳亍」讀音為「斥速」),而是條件反射的想到──周耀輝又「玩字」了。
周耀輝可能是當今詞壇,最樂此不疲地「玩字」的詞人。「玩字」不同於「食字」,「借音食字」每每在字詞的讀音上捕捉歧義大玩花樣,如黃偉文〈三角誌〉和林夕〈周升呢〉等等;也有把含有固定意涵的字詞重新詮釋翻出新意,如黃偉文〈到處留情〉,就把「到處留情」的風流之意,改寫為「周遊列國拋下情傷」的「詞語新解」。然而,周耀輝所擅長的「玩字」,又有異於「借音食字」和「詞語新解」,周耀輝「專攻」的其實是「拆字」。他在最新文集《突然十年便過去》的序文〈紙上染了藍〉,就寫上了這樣的一筆──
「我常常覺得『乖』這個字很奇怪,就像是缺了什麼似的。對,是一雙腿。可能是我先學會了『加減乘除』的『乘』。….然後,我發覺,跟『乖』一樣,『良』對我來說也是不完整的字,我想到了『娘』。我不是不明白,女良成娘,但我更覺得是娘必須拋棄作為女人一些珍貴的東西才成就了『良』。」
周耀輝對漢字饒有興味的思考,亦表現在歌詞創作上。2001年寫給譚詠麟的〈得一(イ)半〉,周耀輝故意把「伴」拆成「(イ)半」,全詞取其「孤身一人是不完整的」及「孤身一人只有自己與自己為伴」的一語相關。前者明顯取材自希臘神話,謂一個人被生下來,是不完整的,必須找到自己的配偶,即「另一半」,才是完整的。周耀輝的「拆字」,不但為填詞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成功深化詞意。到了2008年麥浚龍的〈也〉,周耀輝從「也」作為一個可以搭配不同部首的偏旁,想到「也」給合亻或女或牜,會被賦予不同的身份命運來談感情,別緻而深刻。2010年周耀輝「拆字」法再出擊,寫出了〈彳亍〉。
「彳亍」的「彳」原指左步,「亍」是右步。詞語「彳亍」就是緩步慢行之意。周耀輝在〈彳亍〉一詞中,抒寫了「人生天地間」的中國傳統涵意。來到世界的每個人,都是遠行的人,對於會遇上怎樣的人與事一無所知──「風和風之間隔了風波 無數風波 如你信我 換過絲的衣著行入每顆心臟 天和天之間隔了天荒 地老天荒 踏出啞的感覺 行入幾多個軀殼 若你說東風破甚麼 西天降甚麼 只想一覺瞓天光 若你說已到了天堂 太快樂 神遇到 佛碰到 但我希望碰到我」──人與人之間的交集和相遇是不可預計的,我們不但不斷處於空間的急促轉換之中,所有的生命都從母體中進出,最後的生命,又會否在天堂與最愛的人重聚呢?
對於不可知的命運,〈彳亍〉的取態是「遊蕩」、「搜索」和「認識」,周耀輝寫來充滿新詩式想像,願意嚐盡可能或不可能遇上的所有事情──「很想抱月光 很想鑽漩渦 可否跟我沿著甚麼邊走邊看藏著甚麼 方知一切故事在遊蕩 很想到無邊搜索 然後與歲月摔角 為了知生存過不生存過 很想在桂花飄下時 去過 看過 山和海之間永遠蒼蒼 雲雨蒼蒼 如你信我 望向瘋的孔雀行入赤色的浪 身和心之間永遠剛剛 眉眼剛剛 認識新的乾涸 行入浮泥仍在喝」。當中「很想抱月光 很想鑽漩渦」明顯是典型周耀輝式奇句,大有前作〈YES & NO〉的「人可不可以吻煙花 可不可以抱天下」的夢幻意味。
〈彳亍〉踏入全詞第三部分,終於回到「初生的我緩慢站起彳亍走向十方」的核心意象──「經書向前翻 薪火向上燒 初生的我緩慢站起彳亍走向十方 在我的無邊搜索 然後與歲月摔角 為了知生存過不生存過 很想在雨點崩裂時 去過 聽過 華麗與沮喪」。人慢步走向世界,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正如讀經總會向前頁翻書,柴火燃燒時總往上空燒。因此無論願意與否,我們必須向前走,在生存於世間的短暫生命裡參透百般滋味。當然,〈彳亍〉再次令我會心微笑的,是全詞最後一句「華麗與沮喪」。那是「華麗詞人」周耀輝的簽名式。在「華麗對岸」、「華麗心血」、「華麗跌倒」、「華麗中央」之後,〈彳亍〉又再「華麗」一番地與「沮喪」對舉──親愛的讀者,歡迎走進周耀輝華麗鎮,也順便跟他說句生日快樂吧。
〈彳亍〉
作曲:馮穎琪
填詞:周耀輝
主唱:麥浚龍
風和風之間隔了風波 無數風波
如你信我 換過絲的衣著行入每顆心臟
天和天之間隔了天荒 地老天荒
踏出啞的感覺 行入幾多個軀殼
若你說東風破甚麼 西天降甚麼
只想一覺瞓天光
若你說已到了天堂 太快樂
神遇到 佛碰到 但我希望碰到我
很想抱月光 很想鑽漩渦
可否跟我沿著甚麼邊走邊看藏著甚麼
方知一切故事在遊蕩
很想到無邊搜索 然後與歲月摔角
為了知生存過不生存過
很想在桂花飄下時 去過 看過
山和海之間永遠蒼蒼 雲雨蒼蒼
如你信我 望向瘋的孔雀行入赤色的浪
身和心之間永遠剛剛 眉眼剛剛
認識新的乾涸 行入浮泥仍在喝
很想唱驪歌 很想探洪荒
可否跟我沿著甚麼邊走邊看藏著甚麼
方知一切故事在遊蕩
很想到無邊搜索 然後與歲月摔角
善惡多 生命更多 味更多 道更多 路更多
經書向前翻 薪火向上燒
初生的我緩慢站起彳亍走向十方
在我的無邊搜索 然後與歲月摔角
為了知生存過不生存過
很想在雨點崩裂時 去過 聽過 華麗與沮喪
原載於《文匯報》副刊文匯園,頁C02。
2010年11月29日星期一
我的回憶不是我的──《利瑪竇的記憶宮殿》(2010.11.28)
有理由相信,進念對中西交流、陌生人在異地的一類crossover課題特別感興趣。順手拈來,就有2008年香港新視野藝術節的《上帝來到中國》和香港藝術節《西遊荒山淚》。《上帝來到中國》以歷史系教授授課口吻和架勢,講述傳教士在中華帝國崩盤前的各種社會活動和思想傳播,《上帝來到中國》中照本宣科的「課堂」形式,在劇場表演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同年《西遊荒山淚》採取較為軟性的表現手法,把全劇主題化為一個中國人(京劇大師程硯秋),在三十年代種種西方現代空間之間的轉換。進念並特別在《西遊荒山淚》正式公演前,於香港富有130年歷史的伯大尼修院小教堂內,舉行紀念程硯秋逝世五十周年的清唱會,體驗程氏在異地另一種空間的演唱感受。2010年的《利瑪竇的記憶宮殿》大有汲取前事得失的意思,重新思考如何表現一個「他者在異鄉」的故事。
進念所要處理的《利瑪竇的記憶宮殿》的隱性文本是多元而複雜的。除了史景遷的原著小說《利瑪竇的記憶宮殿》所談的利瑪竇故事,還有利瑪竇本人在《西國記法》中,向我們展現的一組組「老大中國」形象。當然,也少不了聖經作為利瑪竇信仰信念支柱的重要經文片語。誠然,《利瑪竇的記憶宮殿》的文本複雜性,其實還是遠低於大歷史話劇《萬曆十五年》,《利瑪竇的記憶宮殿》真正的野心和考驗,自是其銳意圓融各種表現元素──歌劇、木偶戲、視覺投影、教堂空間音效等──而又具有故事性和表演性的一次契合。
進念在《利瑪竇的記憶宮殿》巨型傳單上已印上「武」、「要」、「利」、「好」四個大字。這就是利瑪竇來華後的記憶法要旨,並載於他所寫的《西國記法》,利瑪竇通過他的一套獨特記憶法,記載了他在華所看到的幾個角落的光景,結合空間和心像來辨認中國文字。順理成章,在九龍聖依納爵小堂上演的《利瑪竇的記憶宮殿》劇場演出,也強調了空間和心像兩項重要元素,夾雜了利瑪竇的航海歷程、心理掙扎和他在《西國記法》中展示過的多幅版畫;至於利瑪竇與中國人的交集的場面,則多以木偶充當中華百姓,造就「他者」與「異族」交流對碰、面面相覻的奇異畫面。
《利瑪竇的記憶宮殿》把史景遷的同名小說,改編為七幕歌劇,連序幕終章前後共九幕。《利瑪竇的記憶宮殿》每幕均以圖像或某特定場景為敘事核心,如序幕由一眾木偶所扮演的小孩,從觀眾席奔跑到教堂前圍攏利瑪竇講述前塵;第一章的「第一個記憶形象」則在聖依納爵小堂的十字架旁投影了一個大大的「武」字,意味着要從人類漫長的鬥爭啟發出「傳教」、「宣道」的越洋行動。有趣的是,男低音田浩江(飾演利瑪竇)的唱辭中,卻在在描繪出歐洲各國互相攻伐和掠奪殖民地的事蹟。這使令人不禁大感疑惑,「傳教」、「宣道」的越洋行動,究竟又是不是殖民的另一種形式?
明顯地,《利瑪竇的記憶宮殿》無意探尋宣教與殖民的微妙關係,《利瑪竇的記憶宮殿》的心思在所,其實是在教堂實地,將劇場表演形式與具耶穌會宗教意味的儀式性空間融為一體。在這一點上,《利瑪竇的記憶宮殿》在第二幕的敘述上漸入佳境,乾脆投影了利瑪竇《西國記法》中「使徒在波濤中掙扎」的版畫圖片,同時也出現了儼如「聖母」形象的電腦模擬頭像,並以「電腦化聲音」說出安慰利瑪竇的話。這部份的操作,非常獨特地考慮到聖依納爵小堂聖壇壁上掛着耶穌受難的十字架,把版畫圖片則全然投影覆蓋到十字架,儼然是「使徒掙扎但耶穌卻在他們當中」的意思。至於「聖母」發話的模擬大頭像置於十字架左側,「聖母」在耶穌像前向利瑪竇作出訓示,也加強了「聖母」教誨的力量。
當然,的確有觀眾較難接受「聖母之音」變成「電腦化聲音」。然而,從《利瑪竇的記憶宮殿》的佈局觀之,它所要顧及的元素的確蕪雜多樣。令人期待的,還有擅長電子音樂的許敖山在聖堂的現場演奏,日本的形體表演者川口隆夫串演奴隸、印度侍從、穆斯林官員和乞丐。不過,我倒以為來自台北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木偶場口」,每每營造出巨大的感染力。包括第三幕由木偶飾演的回回女子高鼻深目,大有異國情調;第五幕利瑪竇覲見中國皇帝,木偶侍從如螻蟻簇擁而上要他跪在大殿候旨;還有第七幕講述「索多瑪的人們」,由木偶演活妓男妓女滿街的鬼蜮氣息。這一系列的場面,都讓木偶這種相對靜態的「演員」,壓抑化為一眾黑暗喧鬧場面,不但吻合了在真實聖壇前的演出氣氛,也把晚期中華帝國的窒息感釋放到觀眾席上,似乎可以體現得到利瑪竇置身其中的迷惘和無力。
作爲紀念利瑪竇逝世四百周年的演出,《利瑪竇的記憶宮殿》的引人入勝之處,恰恰便是其實空間(聖依納爵小堂聖壇)和心像(利瑪竇的故事)的融合。當然,《利瑪竇的記憶宮殿》在劇場表現技法上紛繁多變,相對而言就是內容上的難免單一,利瑪竇多番的矛盾掙扎,往往很快被「畫外音」(即「電腦化聲音」)所安慰安撫;聖依納爵小堂聖壇上的投影,也出現了不少東方主義式的漢字堆疊。《利瑪竇的記憶宮殿》所抽繹的文本內容也點到即止,如「武」、「要」、「利」、「好」四個大字所以出現於利瑪竇所寫的《西國記法》,主要源於他對中國社會的觀察──西北角,有一個農夫正在拿著鐮刀在割稻,那是「利」。西南角,一個女人抱著一個孩子在戲耍,那是「好」。──可是演出中只是把點出了幾個大字,未能將之更深刻和具體地連繫到利瑪竇的記憶法。
說穿了,所謂「利瑪竇的記憶宮殿」,其實是把利瑪竇快速學習中國文字的一套獨特方法作為隱喻,「漢文字──>所指」被演繹為「利氏版畫文字──>利瑪竇故事」和「利氏故事──>實驗教堂劇場」。或許連逝世400年的利瑪竇,也竊笑我的回憶不是我的,《利瑪竇的記憶宮殿》也就是(進念如何閱讀和再現)中西交流、「他者在異鄉」的一次奇妙註腳。
原載於《文匯報》藝粹版,頁B07。
2010年11月23日星期二
《詞話詩說》--公仔箱(2010.11.23)
2009至2010年度,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金帆音樂獎、最佳歌詞最後五強──林夕〈一絲不掛〉、黃偉文〈小團圓〉〈陀飛輪〉、夏至〈Traveling〉、藍奕邦〈斗零踭〉。縱然最後決選依然是林夕黃偉文的「雙偉文」之爭,並由黃偉文〈陀飛輪〉掄元,入圍候選的〈斗零踭〉,卻使得藍奕邦「唱作詞人」的身份,再度浮出歷史地表。2001年,藍奕邦以「曲詞創作人」姿態踏入香港流行樂壇,並憑創作旋律如張學友〈樓上來的聲音〉、林憶蓮〈ENCORE〉等嶄露頭角。
在歌詞創作上,藍奕邦要到2005年盧巧音偏鋒概念大碟《天演論》中的〈敵托邦的拾荒姑娘〉,才為人所注意。書寫戰爭殘酷與女性頑強生命力的〈敵托邦的拾荒姑娘〉題材新穎、筆觸細緻獨特──「風裡灰塵 化做漂亮雪紡 要是缺乏頭紗 以繃帶編織紗網 荒廢紙皮 化做美麗晚裝 配合戰代頭盔 到醫院探訪 這個姑娘 每日快樂拾荒 要是缺乏耳環 戴起金色子彈殼 不見天堂 世俗救治無方 困在這敵托邦 也找得到嚮往」──當中冷眼觀世情和強烈現實嘲諷,與詞壇大師林夕〈一念天堂〉〈隔岸觀音〉、周耀輝〈女書〉〈露西〉〈笛卡兒的長生殿〉和武林怪傑喬靖夫〈步天歌〉、〈送魂經〉和〈阿修羅樹海〉分庭抗禮毫不遜色。
2009年,藍奕邦擔任歌唱選秀節目《超級巨聲》評審後聲名鵲起、從「憂鬱才子」成為「金句王」後,藍奕邦更回溯性指出過去為劉德華創作歌詞〈不是我的我不要〉,已流露率真性情、深具個人風格,可是其人其詞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注意。2010年是藍奕邦在歌詞創作上豐收的一年,分別為陳奕迅楊千嬅寫出〈講男講女〉和〈斗零踭〉,「唱作詞人」聲勢一時無兩。然而,真正充份突顯其「率真敢言」的個性化作品,則要數到新鮮滾熱辣之作〈公仔箱〉。
望名生義,藍奕邦寫給周國賢的〈公仔箱〉,想當然是要回顧自己在《超級巨聲》持續曝光後,人氣洶湧而至所見盡的種種光怪陸離現象。可是,〈公仔箱〉卻逆轉聽眾的想像,在歌詞首段已大談在殘酷現實中的成長困惑──「悟空沖天氣勢 如放入世 會被你狠批 唐三藏發光的智慧 未應用得到先中計 馬里奧假使跳進鬧市內都狠狠跌低 誰未接受了 童稚每日流逝…」──悟空唐三藏馬里奧皆為當紅動漫人物,專門冒險闖關,詞人卻毫不諱言即使英勇如此,在現世必然處處碰壁不得要領。
藍奕邦的〈公仔箱〉,不禁令人想起林海峰在《三字頭》大碟中的〈億萬少年彼得潘〉和〈玩具大王〉,彼此皆是藉成年人蒐集玩具,來探討成長和拒絕成長的課題。林海峰秉持幽默抵死談大男人與小玩具的情結,藍奕邦〈公仔箱〉充滿捍衛靈魂的悲憤──「世界再混亂 我忍我忍 每個也逐漸 埋沒惻隱 更要捍衛靈魂內 還剩餘着那一份真 假使公諸於世再不吸引 把它鎖於箱裡如像珍品 童真怎可以放置於街邊 撲面惹埃塵 叫大眾俯瞰 (是你們太低等 當做個贈品) 人性的醜與惡 令米奇與米妮也喘息 我望見綠野 像染着血跡 赤子之心 仍舊是桃紅色」
藍奕邦曾盛讚「爛泥詞人」李峻一寫詞「用字簡單直接,通俗但感人」。其實藍奕邦的筆觸行文,亦傾向直白控訴自然流露,故此詞中坦言如果赤子之心和真誠惻隱不容於世,那只好將之如同收藏公仔般,鎖於箱內不受污染。〈公仔箱〉不但以退守一隅為抗世之姿──「成長 不鼓勵脫韁 不可像萬能俠翱翱無暇來技癢 唯有執起槍立心打仗 誰叫現實使我也可賣賬 把天真看成異相…藏在懷內那一份真 把它鎖於箱裡更加吸引 把它鎖於箱裡微熱輕滲 如鑲起一個趣緻的公仔 名叫童真 外界別要挨近 你不愛別走近」──同時也為「公仔箱」一詞帶來嶄新詮釋。廣東話中的「公仔箱」原指電視頻道台、電視節目,亦泛指娛樂圈,藍奕邦筆下的「公仔箱」卻被演繹為保持真我的最後堡壘。
有趣的是,藍奕邦〈公仔箱〉大玩「公仔箱」一詞,靈感未許不是來自林夕〈觀世音〉和黃偉文〈金剛經〉。林夕〈觀世音〉原不是談觀音大士,而是描繪「觀察世間種種聲音」的點點滴滴;黃偉文〈金剛經〉也不是唸誦佛經,為其「英雄系列」中慨嘆「KINGKONG也有難唸的經」的自強之歌。藍奕邦〈公仔箱〉同樣走上逆向思維之路出人意料。觀眾期待「金句王藍奕邦」的同時,坦白說,我更期待的「唱作詞人藍奕邦」。
〈公仔箱〉
曲:周國賢
詞:藍奕邦
編:周國賢
製:周國賢+Goro@heearmusic
悟空沖天氣勢 如放入世 會被你狠批
唐三藏發光的智慧 未應用得到先中計
馬里奧假使跳進鬧市內都狠狠跌低
誰未接受了 童稚每日流逝
人大了後 有哪些能留低
*世界再混亂 我忍我忍
每個也逐漸 埋沒惻隱
更要捍衛靈魂內 還剩餘着那一份真
假使公諸於世再不吸引
把它鎖於箱裡如像珍品
童真怎可以放置於街邊
撲面惹埃塵 叫大眾俯瞰
(是你們太低等 當做個贈品)
人性的醜與惡 令米奇與米妮也喘息
我望見綠野 像染着血跡
赤子之心 仍舊是桃紅色
成長 不鼓勵脫韁
不可像萬能俠翱翱無暇來技癢
唯有執起槍立心打仗
誰叫現實使我也可賣賬
把天真看成異相
世界再混亂 也需要忍
野獸也漸漸 來露真身
你也休想可榨取 藏在懷內那一份真
把它鎖於箱裡更加吸引
把它鎖於箱裡微熱輕滲
如鑲起一個趣緻的公仔 名叫童真
外界別要挨近
你不愛別走近
原載於《文匯報》副刊文匯園,頁C02。
2010年11月22日星期一
超錯─談潘源良的「非情歌」(2010.11.22)
去年夏天,有Beyond御用詞人之稱的劉卓輝,「復出」替夏韶聲新碟創作了〈大國崛起〉等歌曲,被著名樂評人馮禮慈稱之為「老馬有火」,意指在活躍於上世紀的資深詞人,終於再次出山寫詞,為當下的香港詞壇帶來更豐富更多樣的作品。這樣說來,同以「樂隊詞人」著稱的潘源良,身兼足球評述員的同時,卻從不間斷筆耕詞壇;近年潘源良在林憶蓮《本色》(2005)大碟的幾首作品,和以足球語彙入詞的麥浚龍〈人牆〉(2008)等皆盡見個人風格。
在眾多資深詞人之中,潘源良尤有創作「非情歌」的傾向,曾謂情歌也可以非常社會性,認為這也是中國文學的傳統,古人亦有借愛情故事暗藏政治涵義。潘系「非情歌」中特別以〈你還愛我嗎?〉、〈十個救火的少年〉、〈今天應該很高興〉指涉現實,如同寓言故事論及九七前途問題、六四事件和香港移民潮等重要社會課題。其中〈今天應該很高興〉甚至被詞評人譽為「無一字說悲的悲歌」,裡面愈講聖誕普天同慶,便愈覺港人移民星散的悲哀。潘源良之後,近年敢於書寫各式各樣社會時事題材,就只有「樂壇長毛」周博賢(先後寫出指涉菜園村的〈石徑〉和寫於516公投前夕的〈女兒雄〉)。因此,在民怨沸騰的今天,潘源良再度寫出指涉現實的「非情歌」〈超錯〉,自然是令人喜出望外,又在情理之中了。
陳奕迅全新EP《Taste the Atmosphere》中,有一首Hidden Track,就是潘源良所寫的〈超錯〉。《Taste the Atmosphere》尚未推出,已有粉絲網友把〈超錯〉的youtube版本貼到各大社交網站,並留下「與民主黨的絕情歌」的註腳。其實,姑勿論〈超錯〉所講的「超錯」者是否民主黨,單從潘源良把全詞命名為「超錯」,明顯就是指向香港政治狀況。原因再簡單不過,本年香港政改方案出台,特首曾蔭權一夥把「香港政改方案2010」的宣傳口號訂為「起錨」,取其船隻「起錨」出發之意。可是,「爛方案」不得人心,「起錨」二字被坊間惡搞(Kuso)為「超錯」,寓意大錯特錯、恨錯難返。「爛方案」正被嘲弄個體無完膚之際,眼見大勢已去「起錨」無望,一向的反對者民主黨卻突然倒戈親政府,為通過「爛方案」創造了戲劇化條件。
「好睇過戲」的A1頭條為潘源良〈超錯〉帶來繆思,重拾過往寫「非情歌」(情歌也可以非常社會性)的思路,娓娓道來主人公被愛人出賣的心痛悲憤──「努力到努力過之後 好與醜都已經受夠 我恨我再沒法遷就 只有走走了不回頭 愛是靠信念來殿後 欺騙的怎可廝守 覆水難收 絕望難救 美麗到最後變醜陋 不要假裝作好朋友 你若有理會我感受 記掛我不要講出口 抱着我你用這雙手 跟那位暗中緊扣 口不對心 心不對口」──全詞開首謂彼此經過多年努力厮守,如今被瞞騙被背叛,一切已變得絕望不可挽回。當中「你用這雙手 跟那位暗中緊扣 口不對心 心不對口」,也明顯指涉事件中直通天庭,出賣選民的政黨。
有說政治乃是「化不可能為可能」,為國家社稷謀福祉。如果只是為着追求更大的民主理想作出策略性妥協,相信亦可得到理性選民和大眾的理解;關鍵是事件中的政黨, 變節後竟擺出一副「你唔妥我下次咪選我丫笨」、「選民可以用選票來表態」的嘴臉。不但渾忘了在過去風雨飄搖的年頭,支持者如何對之全心全意不離不棄,還砌辭狡辯為「世事本荒謬 得到的多數非獨有 引導我笑著去忍受…」。因此,〈超錯〉的副歌部分,則是被拋棄者與之決裂後、思索着如何遙望前路的悲鳴──「超錯 是我太情多 仍然未夠 去應付如果 不過 若是這結果 留低只有我 我以後還可 伴著螢火 (火中有火) 繼續狂歌 (歌中有歌) 超錯 錯」
面對波譎雲詭的形勢和無耻之徒,主人公也只能自責自嘲「是我太情多 仍然未夠 去應付如果」。一個巴掌拍不響,「超錯」的,除了出賣自己的愛人,還有「好天真好傻」的自己。恰恰是一直以來對對方充滿了相信,從來沒有兩手準備,才淒然得到滿盤皆落索的下場。然而,人生在世,還是不得不堅守信念向前望,即使事情不得不如此,還得保有心中一團火和希望之光。
潘源良〈超錯〉的出現,不禁令人想起在創作領域,一直有所謂「江山不幸詩家幸」的黑色幽默的說法,意指災難性的政治環境和現實條件,往往會為文學藝術帶來意想不到的刺激,綻放出燦爛繽紛的創作火花。有文學研究者就曾笑謂,「安史之亂」的發生,原是要為了造就一個杜甫。這樣看來,潘源良的〈超錯〉,大概會讓不少「好天真好傻」的我們,恨得牙癢癢吧。
〈超錯〉
作曲:John Laudon
填詞:潘源良
編曲:John Laudon
監製:葉廣權
努力到努力過之後 好與醜都已經受夠
我恨我再沒法遷就 只有走走了不回頭
愛是靠信念來殿後 欺騙的怎可廝守
覆水難收 絕望難救
美麗到最後變醜陋 不要假裝作好朋友
你若有理會我感受 記掛我不要講出口
抱着我你用這雙手 跟那位暗中緊扣
口不對心 心不對口
超錯 是我太情多 仍然未夠 去應付如果
不過 若是這結果 留低只有我
我以後還可 伴著螢火 (火中有火)
繼續狂歌 (歌中有歌) 超錯 錯
你別說世事本荒謬 得到的多數非獨有
引導我笑著去忍受 閉上眼可會感悔疚
抱著我你用這雙手 跟那位暗中緊扣
口不對心 心不對口
超錯 是我太情多 仍然未夠 去應付如果
不過 若是這結果 留低只得我
我以後還可 伴著螢火 (火中有火)
繼續狂歌 (歌中有歌) 高歌
超錯 錯…
原載於《信報》文化版,頁59。
2010年11月9日星期二
《詞話詩說》--愛你枕邊暖(2010.11.09)
林一峰林二汶在九月份的《一峰不能藏二汶演唱會2010》上,兄妹檔「大賣家庭溫暖」,尤以一峰揶揄二汶的改編詞〈終身美麗〉(肥妹版)引起全場哄動──「肥妹體積偉大 如若相比心胸更闊大 我以兄長身份敬禮 你當我姐妹亦無所謂..」「一峰二汶」唱和互窒,每每予人溫馨窩心感覺之餘,又不失又潮又型的味道。且看早前在YOUTUBE廣泛流傳、由一峰負責曲詞二汶主唱的〈愛你枕邊暖〉,所抒發對於「師奶辛苦操持家務」的讚嘆就夠得意有趣;再加上二汶模仿不同年代女歌手,如薜家燕鮑翠薇葉蒨文彭羚衛蘭衛詩薜凱琪等人的歌聲唱出〈愛你枕邊暖〉,使得一首似乎只是兄妹之間的曲詞遊戲,特別清新可喜。〈愛你枕邊暖〉不但在社交網站也得到很多的LIKE,網上點擊率甚至已超過24萬人次!
作為一位「城市旅人」式曲詞創作人,林一峰自1999年出道至今,作曲數量顯然比寫詞的多出很多。林一峰所寫的流行歌詞卻每每帶來不一樣的驚喜,如為at 17所寫的〈The Best is Yet to Come〉展現出同齡詞人少有的達觀,也有向潘源良名作〈今天應該很高興〉致敬的〈今天應該更高興〉,還有一次過為許志安回顧歌唱之路的〈安哥之歌〉。這次本欄要談的,就是林二汶新大碟《一峰歌.二汶唱》中的〈愛你枕邊暖〉。〈愛你枕邊暖〉以家庭主婦為第一身,剖白「師奶」辛苦持家的生活點滴,是市面少有的「師奶歌」──「超市減價起勢換印花 慳得要慳 兩手三袋米從未手軟 今季新裝未如換套煲深得我心 玉手巧廚最懂得精算 衫褲洗晒晾完又摺 捽過窗口大門地板光潔洗我心 浴巾包着你柔順溫暖 執枱打掃敷臉電髮 洗碗乾碗睡前換被單都不氣喘 第二朝醒來再上演一遍」
在「忘我」的自述中,〈愛你枕邊暖〉真正要闡述的,其實是「師奶」的價值觀。「師奶」沒有自己的興趣和生活圈子,每天所接觸的,就是與家庭有關的白米廚具等消耗品,終日與洗衣機廚房為伴。能令「師奶」最有成就感的,就是成功慳錢和儲得超市印花來換煲。「師奶」世界就這麼一點點大,實在令人不得不感到枯躁乏味。可是,〈愛你枕邊暖〉的好玩之處,卻揭示了「師奶」所以願意過這種生活,為家庭出心出力,原是出於對家人的愛護,並扛上一切細碎煩人的瑣事。即使所有事情永遠也只是重覆又重覆,「師奶」也不介意「第二朝醒來再上演一遍」 。
〈愛你枕邊暖〉寫出「師奶」刻苦耐勞之餘,同時也強調了「師奶」的孤獨感──「飯我為你煮 湯我為你添 洗了大半天 我獨自在窗邊 (站了大半天 小腿粗了點) 家我為你守 數我為你睇 深諳電視劇發展 喜愛大團圓 儘管你有鼻鼾仍愛你枕邊暖 一見任劍輝 總有白雪仙 走過大半生 小玉有李十郎 (郭靖也有黃蓉) 不需這麼淒怨 只要你愛我未變遷」──「師奶」默默完成了所有家務,驀然發現「洗了大半天 我獨自在窗邊」,原來只有自己一人面對一切。於是,只好自我安慰這只是與丈夫內外分工合作的一種方式。亦由於家務繁忙不大容許有奢侈的啫好,電視劇便成了「師奶」的惟一娛樂。「師奶」的價值判斷的來源,亦完全出於電視劇橋段如任劍輝vs白雪仙、小玉vs李十郎、郭靖vs黃蓉。而且作為一種思想資源的循環,「師奶」自然也走不出,為另一半付出一切仆心仆命的命運。
類近涉及電視劇的歌詞題材,卻令我想起林夕寫給黃耀明的〈翡翠劇場〉──「用無敵旋律開餐 用肥皂長劇送飯 僭建這世界 替那恩怨聚散拍板 總有三角戀一番 總有子女去爭產 每晚有 剎那生老病 急轉彎 (轉眼間)」──夕爺的張愛玲口吻,不斷揶揄電視劇劇情的荒誕和對人釋放着的「毒素」。當然,林一峰在〈愛你枕邊暖〉畢竟要強調的是「家庭溫暖」,〈愛你枕邊暖〉由始至終也是一首「師奶頌」,無意對「師奶」和「師奶生活」作更深刻的思考。的確如此,「家庭」誠然是個人在社會上、世界上的最後依據。我們大概不能選擇自己的家庭,到底是怎樣的一副模樣,可是我們都難以抗拒對「家庭溫暖」的想望和〈愛你枕邊暖〉所編織的溫馨好夢。
〈愛你枕邊暖〉
作曲:林一峰
填詞:林一峰
編曲:何秉舜@goomusic
監製:何秉舜@goomusic
超市減價起勢換印花慳得要慳
兩手三袋米從未手軟
今季新裝未如換套煲深得我心
玉手巧廚最懂得精算
衫褲洗哂晾完又摺
捽過窗口大門地板光潔洗我心
浴巾包著你柔順溫暖
執檯打掃敷臉電發
洗碗乾碗睡前換被單都不氣喘
第二朝醒來再上演一遍
飯我為你煮 湯我為你添
洗了大半天 我獨自在窗邊
家我為你守 數我為你睇
深諳電視劇發展 喜愛大團圓
儘管你有鼻鼾 仍愛你枕邊暖
飯我為你煮 湯我為你添
站了大半天 小腿粗了點
家我為你守 數我為你睇
深諳電視劇發展 喜愛大團圓
(儘管你有鼻鼾) 仍愛你枕邊暖
一見任劍輝 總有白雪仙
走過大半生 小玉有李十郎 (郭靖也有黃蓉)
不需這麼淒怨 只要你愛我未變遷
原載於《文匯報》副刊文匯園,頁C02。
2010年11月5日星期五
重回那天那地──《崇禎祭遊紫禁城.紫禁城遊記》(2010.11.03)
2010年《崇禎祭遊紫禁城.紫禁城遊記》重演,為進念繼2008年《臨川四夢湯顯祖》後,另一個與《萬曆十五年》交錯上演、同樣以明朝文化格局為底本的「崑曲.劇場」。《崇禎祭遊紫禁城.紫禁城遊記》由胡恩威執導、崑劇編劇高手張弘操刀,寫出了博采兩家之所長──以崑曲的唱辭和藝術特點,既談中國古典建築及其文化涵義,又涉及到明末亡國之君心路歷程──的進念「崑曲.劇場」。
《崇禎祭遊紫禁城.紫禁城遊記》的隱性文本,乃是趙廣超的文化建築著作《大紫禁城:王者的軸線》,適逢以此書為底本的《我的家在紫禁城》展覽在太古坊ArtisTree隆重登場,似乎同時為「遊城」帶來嶄新視角。其實,早於2009年由黃耀明參演的《大紫禁城》,進念已積極展示出對於目前世界上保存完整、規模最大的帝王宮殿建築群「大紫禁城」的興趣。2009年,《大紫禁城》畢竟要兼顧當代劇場表演和電子音樂的考慮,若干篇幅把「紫禁城遊記」之眼安排在黃耀明飾演的燕子身上,還有現代感十足的《大紫禁城》主題曲〈飛飛飛〉,使得《大紫禁城》儼如一齣夾雜了崑曲元素的真人演出MV。
《崇禎祭遊紫禁城.紫禁城遊記》反其道而行,採取相對純粹的「崑曲.劇場」表演策略──崑劇編劇張弘參考了趙廣超《大紫禁城:王者的軸線》,捨棄了平面敘述的歷史書寫,藉崇禎這亡國之君的感情和視角,回溯性審視「大紫禁城」的古建築美學及空間哲學,並側寫中國最後一個漢族皇朝滅亡一刻的故事。《崇禎祭遊紫禁城.紫禁城遊記》的時空凝定於崇禎帝直奔煤山的一刻,崇禎遇見明成祖永樂年間的建宮木匠幽靈蒯祥。全劇便由蒯祥為崇禎帝領路及細述紫禁城所蘊含的典章制度和歷史文化。
《崇禎祭遊紫禁城.紫禁城遊記》的舞台裝置以簡約為本,再加上胡恩威的「舞台簽名式」──在儼如手提電腦式九十度矗立的舞台一角,放置了點燃了的古銅色香爐一座。這裡,的確把《臨川四夢湯顯祖》舞台上相同位置的「現代透明玻璃大花瓶+血紅色大玫瑰」所象徵着的現代意識,一轉而為沉重綿長的歷史象徵(香爐)。值得注意的,還有與木匠幽靈蒯祥闡述「大紫禁城」建築理念的同時,舞台投影屏幕即時出現「天圓地方」、「九五之尊」的建築擬象,鳥瞰式加上色彩的瞬間變換,具象化了「大紫禁城」對天人關係、陰陽五行和宗法禮制的布局設計。
想當然的是,如果《崇禎祭遊紫禁城.紫禁城遊記》單純從紫禁城的神聖軸線(南北)、午門一直逐點逐點依書直說到神武門,自是趣味有欠。因此編劇張弘也少不免要把冷笑話鋪陳一番,從陰陽之說扯到帝主後宮佳麗三千、太監只算半個男人之類的笑位;還有從宮門上釘子數目暗合大易之數,笑言宮門的釘子原是要造來給人「碰」的,所以才有「碰釘子」之說云云。的確如此,作為嚴肅地談中華古建築文化和歷史情懷的《崇禎祭遊紫禁城.紫禁城遊記》,無疑是凝定沉重的表演課題。聲光化電、插科打諢理所當然是配菜,當中由石小梅扮演的崇禎帝,所表現出「遊便是祭,祭便是遊」,才是全劇副題「崇禎祭遊紫禁城」的神韻精髓所在。
編劇張弘在場刊中透露,為《紫禁城遊記》設計敘事視角時,首先想到明成祖朱棣,再想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最後敲定明末亡國之君明思宗崇禎帝。《紫禁城遊記》必須找到一個對「大紫禁城」的歷史和血緣有感情的人,才是「遊祭-祭遊」(普通話諧音:「遊記-記遊」)中對的敘事者。而壓在台板上的石小梅,演活了一個既憂傷迷茫慚愧自憐,又沉緬在先祖歷史背影中的崇禎帝,甚至渾忘妻子兒女已然死去的情狀。最後,舞台上垂下巨型自縊白綾一縷,紅光投入一瞬,崇禎帝惘然泛淚。末段,唱辭把崇禎的境遇與「大紫禁城」歷盡的興亡多變互為主體作結,結構緊緻言外有意──「三尺白綾送終場,半樹枯槐弔君王,萬古塵埃殘畫稿,紫禁宮闕閱興亡」。
筆者在年前談《臨川四夢湯顯祖》時,曾謂「當擅於演唱《臨川四夢》的專業崑曲演員已經在手,真正考驗導演眼光反而是如何組織故事框架。」《崇禎祭遊紫禁城.紫禁城遊記》成功找到「崑曲.劇場」和胡恩威的折衷──建築是胡恩威的老本行,並曾揚言「相信建築可以改變世界」──《崇禎祭遊紫禁城.紫禁城遊記》在胡氏對建築的敏感度之上,揉合了趙廣超《大紫禁城:王者的軸線》的專業研究、崑劇編劇高手張弘的巧思、崑劇翹楚石小梅的細膩演繹。在蒯祥的指引下,重新審視「大紫禁城」的建造意念,完成了別家、去國、辭祖、祭宮的,還有重回那天那地、見證(告別漢族帝主治下中華帝國的)最後儀式的你我他。
原載於《信報》文化版,頁48。
《詞話詩說》--葉問風中轉(2010.11.02)
詞壇鬼才林敏驄可說是八十年代最受爭議的詞人。林敏驄的情詞如寫給譚詠麟的〈幻影〉、〈愛在深秋〉、〈愛的根源〉感人至深,充滿了語言實驗的張國榮〈少女心事〉、〈無心睡眠〉、〈戀愛交叉〉和梅艷芳〈夢伴〉等的遣詞造句,往往不按理出牌,其中〈少女心事〉「眉毛裡濃濃似飽滿的心」儼如填塞音符的文字試驗,琅琅上口之餘摸不着頭腦者甚眾。明擺着要「無厘頭」到極致的鍾鎮濤〈香腸蚊帳機關槍〉、〈非洲黑森林寫真集一日遊〉,迹近失控脫軌,流於瘋瘋顛顛。即使如此,林敏驄卻是香港詞壇奇想澎湃的一位獨特詞人,縱然在九十年代後漸見減產,林敏驄在2010年的翩然出山卻令人充滿期待。
陳奕迅的全新EP《Taste the Atmosphere》,大有在林夕黃偉文以外另闢蹊徑之意。《Taste the Atmosphere》分別邀得劉諾生、周禮茂、因葵、潘源良和林敏驄等資深詞人助陣,其中充滿搞笑意味的〈葉問風中轉〉就是出自林敏驄之手。〈葉問風中轉〉歌名一出,很自然會被為是「食住葉問條水」的噱頭之作。的確如此,從〈葉問風中轉〉開首的林敏驄陳奕迅對話,可知「肥仔」陳奕迅正向林敏驄飾演的「葉師父」拜師──「葉師父,可唔可以收我為徒?」「黐線!駛開啦肥仔!!」「唔得?冇嘢呀嗎?!」──類似的爆笑對話,明顯是林敏驄在九十年代跟曾志偉合作電視節目《冇有線電台》中,無厘頭對白的搬演。同時,這也將〈葉問風中轉〉情境化地鎖定為一名肥小子要與「葉師父」糾纏不休的滑稽場面。
於是,〈葉問風中轉〉的開首出現了徒兒和師父兩把聲音,肥小子描述自己學師點滴,也不忘抒發自己對詠春的嚮往──「遇師公遞熱茶 情願來為師父淋花 詠春威力無窮 如練成其他不用怕 木樁不是木頭 游刃如情感的木瓜 蛋撻雖是彈牙 其實係師公食架…. 遇宗師遞熱茶 平日來為師父通淋巴 詠春威力無窮 如練成其它不用怕 內心怎亂如麻 情願如情感的傻瓜 練功不練內容 其後來混身都是痛…」「遇宗師遞熱茶」、「為師父淋花」,自是傳統拜師學藝橋段中的常見場面。然而,整段肥小子的自述,其實大有林敏驄拼湊字詞、順口惹笑卻難懂的獨特詞風。「平日來為師父通淋巴」固然是現代笑料,費解句式如「木樁不是木頭 游刃如情感的木瓜」,斷句大概是「游刃如情感/的木瓜」,而非「游刃如/情感的木瓜」。那麼,究竟「游刃如情感/的木瓜」所指為何?實在百思不得其解。
〈葉問風中轉〉同時夾雜「葉師父」教功夫的動作口訣──「右手伸直…雙掌平推…雙腿下垂…唔准抽水…再嚟!」唸唸有詞之間,「葉師父」卻順勢唸出1083式罐頭聲音「1234567876543210 請記住我電話號碼 唔該」。就是這樣半瘋不癲的「亂講野」狀態,「BaLaBaLa風中轉吧…黐手黐根黐花花 BaLaBaLa 師父責罵 葉問話我好到家 葉問問我食唔食蝦 葉問話你先跳ChaCha 葉問問我食唔食瓜 葉問話睇得好化 葉問鬧我大條道理 葉問話我骨格精奇 葉問問我去邊恕做 Gym 葉問在風中打轉」──副歌儼如夢囈,似乎在現實生活中給「葉師父」責罵的肥小子,在幻想中卻每每給詠春大師葉問稱讚,葉問還叫他跳舞和食蝦,有講有笑,讓肥小子大感「葉問鬧我(就)大條道理」,現實中的「葉師父」罵他卻深深不忿。
參照過往林敏驄天馬行空的寫詞風格,〈葉問風中轉〉也未必有着嚴密的佈局,刻意把「肥小子與葉問」和「肥小子與葉師父」兩個虛虛實實的世界並置。說不定但求過癮好玩,便對當紅炸子雞「葉問」大造文章。不過,〈葉問風中轉〉最後「獎門人」式饒舌唱詞(RAP)的確又相當林敏驄──「葉問,你是我的靈魂,葉問,咪再成日閉目養神…你成日著長衫,我都有時著裙,葉問,你嘅日子已經來臨…」當然,〈葉問風中轉〉還有一個隱形的互文對象,那就是林振強寫給周潤發的〈飛砂風中轉〉。發哥〈飛砂風中轉〉那種「麻甩佬亂講嘢」又帶點人生感悟的滑稽懺悔,或許沒想到今天會與〈葉問風中轉〉這個傻憨肥小子相映成趣呢。
〈葉問風中轉〉
作曲:Eric Kwok
填詞:林敏驄
編曲:蘇德華.
監製:Joseph Ip
「葉師父,可唔可以收我為徒?」
「黐線!駛開啦肥仔!!」
「唔得?冇嘢呀嗎?!」
遇師公遞熱茶 情願來為師父淋花
詠春威力無窮 如練成其他不用怕
木樁不是木頭 游刃如情感的木瓜
蛋撻雖是彈牙 其實係師公食架
Ba La Ba La 風中轉吧 Ba La Ba La 出手啦
Ba La Ba La 出手砌吧 葉問話武術如浪花
Ba La Ba La 師父訓話 Ba La Ba La 玩玩吓
Ba La Ba La 師父責罵 葉問話我好鬼馬
[右手伸直… 雙掌平推…
雙腿下垂… 唔准抽水… 再嚟!]
遇宗師遞熱茶 平日來為師父通淋巴
詠春威力無窮 如練成其它不用怕
內心怎亂如麻 情願如情感的傻瓜
練功不練內容 其後來混身都是痛
Ba La Ba La 風中轉吧 Ba La Ba La 玩玩吓
Ba La Ba La 出手砌吧 葉問話武術如畫畫
Ba La Ba La 身體向下 黐手黐根黐花花
Ba La Ba La 師父責罵 葉問話我好到家
葉問問我食唔食蝦 葉問話你先跳 Cha Cha
葉問問我食唔食瓜 葉問話睇得好化
Ba La Ba La 彷佛見著 彷佛真的師公出馬
幅相彷佛師公媽媽 葉問話:「吓?唔係呀化?」
[1234 5678 7654 3210 請記住我電話號碼 唔該]
Ba La Ba La 風中轉吧 Ba La Ba La 玩玩吓
Ba La Ba La 出手砌吧 葉問話武術如畫畫
Ba La Ba La 身體向下 黐手黐身黐脾罅
Ba La Ba La 師父責罵 葉問話我好到家
葉問問我食唔食蝦 葉問話你先跳 Cha Cha
葉問問我食唔食瓜 葉問話睇得好化
葉問鬧我大條道理 葉問話我骨格精奇
葉問問我去邊恕做 Gym 葉問在風中打轉
Rap :
[葉問,你是我的靈魂,葉問,咪再成日閉目養神
我個名叫做Eason你瘦過條藤我就有啲肥屯屯
你成日著長衫,我都有時著裙,葉問,你嘅日子已經來臨
你家陣紅到發紫我要做埋你嗰management
你有冇出過閃卡,有冇出過攬枕?
我話比武招親,你話當我抅痕
我想你教我武功你又話對牛彈琴
咁多部戲你都有份睇到我溫溫燉燉
葉問,我一見你我就會手震,
葉問,你一見我就頭痕,
葉問,我已經長大成人,
葉問,你好嗱嗱林教我用張摺櫈,
我帶你上獎門人,李小龍個龍呀,
葉問個問…葉問你做乜揸住我條橡筋?喂喂喂,葉問,做乜咁快走人呀?]
原載於《文匯報》副刊文匯園,頁C02。
2010年10月26日星期二
《文明單位》--流行歌詞(2010.10.25)
文明單位---歌詞創作
主持:鄧小樺、胡世傑
嘉賓︰梁偉詩(【詞家有道】作者之一)
http://programme.rthk.org.hk/channel/radio/programme.php?name=radio2/89&d=2010-10-25&p=3436&e=119717&m=episode
2010年10月25日星期一
世界請看着我──「多媒體無限」系列的《非常搞作》、《迷走都巿II》(2010.10.24)
跟評論人朋友說要把《非常搞作》和《迷走都巿II》一起寫,朋友馬上瞪大雙眼連說這是「不可能的任務」。事關《非常搞作》主要走簡約路線,在非常簡約的舞台上大玩「紙皮」這種日常生活元素和形體動作。而《迷走都巿II》則一如龔志成的固有風格──「阿龔個台出咗名好多嘢」──人多道具多枝節多音效多,是名副其實的多媒體音樂劇場。
即使如此,仔細看來來自瑞士《非常搞作》的賣點也不遑多讓,在簡約主義中強調《非常搞作》是一場旋轉人生,一首結合音樂、馬戲、美學及舞藝的現代詩篇,音樂和動作衍生的人物,與台上裝置靈活互動,盡情發揮內蘊的意念。其實「多媒體」的「聲光化電」特質,相信觀眾看過的也不少,反倒是《非常搞作》如何融合馬戲的表演方式,才特別的耐人尋味。事實上,《非常搞作》非常聰明地把舞台佈置成一個不斷轉動的黑膠唱盤,舞台的角落赫然有一位「打碟」DJ在不停捽碟。DJ與巨型黑膠唱盤上的演員,儼然操控者與被操控者的關係。
舞台上巨型黑膠唱盤上的演員齊默曼,造型大有卡夫卡《變形記》中K的意思,清癯的臉配以筆挺的西裝並手挽公事包,舉手投足之間自有一種滑稽感。因此齊默曼為暗灰色西裝配上「傻豹」式領帶,再穿插於眾多「紙皮」當中,似乎也相當順理成章。《非常搞作》的獨特之處,恰恰在於活用了原為舞者的齊默曼的滑稽惹笑氣質,把旋轉的巨型唱盤變身為舞台/舞池。DJ隨意捽碟,齊默曼就隨着音樂扭動身軀,角色再分不清是自願或被迫暴露人前,儼如當代身不由己的城市生活中,瀕臨憂鬱邊緣深陷煩惱之中。
當然,《非常搞作》的最大賣點還有「紙皮」。香港俗稱為「紙皮」的瓦通紙,通常被用作紙盒子,裝卸物品後便會將之遺棄。《非常搞作》卻抓住了「紙皮」看似脆弱其實非常靈活、能承受重量的特質,把「紙皮」摺疊成種種我們意想不到的形狀和物件,如公事包、桌椅、枱燈、工作間、起居室等等。齊默曼就在DJ即興播放的音樂中,跟種種「紙皮」造成的傢俱和空間演戲;也少不了把「紙皮」造成千千萬萬個齊默曼身影,齊默曼再逐一趨前做動作扮鬼臉,演出別人眼中的千千萬萬個自己。
《非常搞作》的齊默曼在短短一個小時中,不但要與音樂共舞,還得與「紙皮」精心周旋。這也折射出《非常搞作》對於當代城市生活的閱讀──人們都如同「紙皮」能屈能伸,任人擺佈,還可自成一國,可惜不能長久也不穩固。這脆弱的特性,就像人的存在。我們甚至不妨把話說到底,人們大概也不免如「紙皮」般,大可被用完即棄。
在探討當代城市生活的層面上,龔志成《迷走都巿II》的挖掘可能更為徹底。《迷走都巿II》開宗明義,要重新整理十年前的製作《迷走都市》,融合多種媒體──音樂、聲音 、錄像、雕塑、形體、表演及文字,繼續發掘城市迷失的詩意情感,紀錄都市人的瘋狂、悵惘,旨在反映城市生活多感官多面向的存在狀態。龔志成眼中的城市生活,幾乎完全是蕪雜混亂而歇斯底里的──《迷走都巿II》由龔志成的小提琴獨奏開始,阿龔忘情演奏中長髮紛飛,帶出細碎而迷幻的集體情緒。
在晦暗燈光下,林二汶幽靈般登場,清冷歌聲先後唱出〈沒有季節的城市〉、〈難道〉、〈刮目〉、〈塑膠〉等特邀邁克、周耀輝填詞的歌曲,旁邊同時夾雜「光管人」和「膠管人」四竄──「光管人」龔志成拿着家居光管不時在黑暗中揮動;「膠管人」的造型更具原始人氣息,近乎赤裸的身體上緊纏上白色膠水管,儼如蠶蛹般赤着腳在扭動身體,還有,搬(舞台上的)東西。一時間,富有家居生活氣息的光管和膠水管,為《迷走都巿II》帶來一種荒謬感,「光管人」和「膠管人」也營造出一股近乎精神分裂的盲動和疏離。
《迷走都巿II》中真正「迷走都巿」的部份,由演員李鎮洲和舞者松島誠串演。兩人飾演街頭相逢的兩名陌生人,基於某些原因開始爆笑攀談,廣東話和日語交叉使用,還夾雜英語,在鬧出語言笑話的同時,突顯出當代城市人真正溝通的不可能。這時候,不要忘了李鎮洲和松島誠身處之地的背景投影,恰恰是中環街頭,兩人西裝煌然的打扮,自然也是都是城市人的身份武裝。我們也可以注意到,在跳躍的劇場敘事中,末段李鎮洲在手握羽毛「投奔大自然」的狀態下,連鞋襪亦脫下,乾脆赤腳走着走着,寓意走出城市困鎖。最後,龔志成卻戴上「皇冠」坐到「皇座」上,我反倒以為是一種壓倒性的象徵秩序,最終還是牢不可破。那麼,手握羽毛所象徵着的解放,又是否一種徒然呢?
我想,《迷走都巿II》的本真是真正的蕪雜,它從來沒有想過要說一個完整的故事,反而沿襲「阿龔個台出咗名好多嘢」的舞台風格,輪番把一切阿龔認為有趣的羅致其中。包括田中真聰 ( 日本 ) 的機動雕塑,關尚智、盧樂謙、又一山人、黃國才的視覺藝術作品及朱迅拍攝有關九龍皇帝曾灶財的書法生活錄像紀錄;駐港葡藉錄像藝術家Joao Vasco Paiva為演出度身特製的錄像油畫;李文生的雕塑作品,以及本土時裝設計師張力操刀製作服裝等等。
觀眾看罷《非常搞作》和《迷走都市II》,大概還是感到不可思議的。在孕育於瑞士和香港兩種似乎風馬牛不相及的文化奶水的創作中,竟然同樣捕捉解構了當代城市人的生活和情感。身處繁華的都市,複雜的思想、交錯的情緒使人漸漸淹沒在生活、情感、工作等洪流中,「抑鬱」和「迷失」似乎成了繁華都市的特殊現象。《非常搞作》和《迷走都市II》對於都市生活的種種回應慧黠睿智,世界請看着這種靈光,也請看看我們自己,說不定可以把一切看得更澄明剔透。
原載於《文匯報》藝粹版,頁B06。
2010年10月20日星期三
排名不分先後左右忠奸──《東宮西宮9之十大九官》(2010.10.20)
在官商勾結、民不聊生的世代,針砭時弊乃至具名議政,彷彿是一件冒天下大不韙的事。近月,轟轟烈烈罵人寸人的議事者紛紛得到「無得撈」的滅聲下場,苦主包括官台電視部《頭條新聞》的太后與小豪子、官台第二台《四手亂彈》的梁東,還有生菓日報的時事評論人陳雲等等。當中令進念胡恩威最有感觸,應是「梁東被封殺事件」。事緣早前香港財爺曾俊華訪問台灣誠品書店時,「被點播」了My Little Airport的Donald Tsang, please die,財爺礙於身份只聽了十多秒便撤退敗走。事隔數天,梁東在電台文化節目《四手亂彈》中播出足本的Donald Tsang, please die,以引起關於「西九」的節目話題,事後梁東卻突然被炒、節目亦被封。當天《四手亂彈》的受訪嘉賓,就是進念的胡恩威。因此《東宮西宮9之十大九官》,很容易令人產生好奇──胡恩威會為梁東報上一箭之仇嗎?抑或在會自覺地在議政禁忌上急煞車?
被譽為「香港第一齣成功政治喜劇」的「東宮西宮系列」,始於2003年董建華的沙士時期,進念因利成便以「議政」名義開闢了全新劇場空間,直接在劇場層面上融合了諷刺時弊、議論朝政、凝聚公意等社會功能。「劇場」在進念手上似乎不再是自說自話的藝術空間,同時被擴大為一個社會上相對公共的發聲場域。至於《東宮西宮9之十大九官》,開宗明義要向「十大九官」開刀,看慣電視新聞片上「十大九官」猴戲的觀眾,未許不是不想看進念,如何以耍寶猴戲調侃猴戲,為鬱悶的普羅大眾吐一口烏氣。
《東宮西宮9之十大九官》首段〈十大九官頒獎典禮〉模仿流行樂壇頒獎禮的形式和架勢,由「假音人」陳浩峰唱出多首流行曲改編詞,並頒發多個獎項給鬍鬚曾、熄匙華、謀地月娥、Error鄭、孫微調、模糊衛蘭等「九官」。觀眾自然唾手可從〈樓價大過天〉(〈戀愛大過天〉)、〈失墓園〉(〈失樂園〉)、〈Form 5歲月〉(〈光輝歲月〉)略窺香港政府在政策上「特膠」之處;作為「香港問題大巡禮」和《東宮西宮9之十大九官》的開端,只破不立「唱衰佢」略顯平淡,可謂是接下來高潮位〈東宮西宮Inception〉、〈反潛植〉和〈ixxx〉之前不敢搶戲的小頭盤。
〈東宮西宮Inception〉、〈反潛植〉部份諧擬了李安納度迪卡比奧主演的《潛行凶間》的大橋段,先讓演員排排坐如同捐血般為港人建造夢境,建構出今日香港崇尚「發展-起飛-賺錢」的單一價值觀。《潛行凶間》中的暗號陀螺,在〈東宮西宮Inception〉中赫然變成金錢符號($),使得香港人終日如夢如幻的生活在「搵錢至上」的太虛幻境之中。當然,熱爆全場的便要數到〈反潛植〉中黎達達榮的動畫,煲呔曾自爆多年「反潛植」敵對人士的成功案子只有一個──「卿姐」!〈東宮西宮Inception〉、〈反潛植〉挪用「夢」、「洗腦」等《潛行凶間》的情節,為「賺錢至上」、「卿姐變節」等魔幻色彩濃烈的現實「解畫」。更魔幻荒誕的,自然少不了買「挨風科」(iphone4)的香港全民狂颷。
網絡世界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面貌和人際關係,人人趨之若騖的「挨風科」(iphone4),也驚見科技如何輕而易舉將人的生活社交模式幾乎連根拔起。
《東宮西宮9之十大九官》的〈ixxx〉,由曾兆賢扮演新產品發佈會的Steve Jobs,全英語介紹「i骨灰龕」,侃侃而談「挨風科」內置高達五千個骨灰,足以解決香港骨灰龕短缺的社會問題,將「iTunes」也變成「i墳」,也可以讓用家隨時打齋問米等等。Facebook也搖身一變為成了Gravebook,仙遊者甚至可以從中建立群組,開展死後的新生活!
誠然,〈東宮西宮Inception〉、〈反潛植〉和〈ixxx〉,的確增添了自《東宮西宮5》(胡恩威獨挑大樑)後所欠缺的幽默感,超碼較諸《東宮西宮6之七彩包青天》的照本宣科,已表現出較心思的「劇場軟着陸」;關鍵是《東宮西宮9之十大九官》在痛罵「十大九官」之餘,舞台上不斷強調香港出現種種層面的社會問題,「普選」是不能解決的,問題是在公務員制度,即如熄匙華不是環保專家卻要管環保政策云云。可是,《東宮西宮9之十大九官》的說法,近乎「小罵大幫忙」,似乎把「香港不幸」歸因於公務員問題便可為一切開脫,完全無視於「未落實普選」所曲線助長的官商勾結、目中無人!《東宮西宮9之十大九官》避重就輕的結果,使「十大九官」亦只淪為《東宮西宮》用來「祭旗」的巫術娃娃。
「十大九官」很不幸地成為《東宮西宮9之十大九官》所要嘲弄的主角,在〈升官無敵掌門人-起錨〉中必須通過獎門人式遊戲節目讓鬍鬚曾、熄匙華、謀地月娥、Error鄭、孫微調、模糊衛蘭等「九官」出醜露乖。《東宮西宮》的傳統環節〈八重奏〉、〈香港家書〉依然保持把胡恩威的議政文章,逐字逐句唸出來的刻板表演風格。在「馬尼拉挾持人質事件」後,〈香港家書〉可能比較好寫,稍為配合新聞畫面已夠觸動人心;然而,先撇開「小罵大幫忙」(「普選」不能解決社會問題,問題是在公務員制度)的嫌疑不談,《東宮西宮》系列的老觀眾如我者,依然覺得要扭轉不斷被詬病為「把針砭時弊降格為初中水準的公民教育」的硬傷,才是《東宮西宮》系列的當務之急。
縱然,我也很痛恨那些排名不分先後左右忠奸的「九官」們,我也很想唔洗用腦罵個痛快淋漓毒舌天下。
原載於《信報》文化版,頁48。
2010年10月12日星期二
《詞話詩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2010.10.12)
《詞話詩說》開張近半年,得到不少讀者詞人支持轉載,謹此特別多謝大家捧場。在一次電台訪問中,談及《詞話詩說》的隱性構思,原是以「每周一詞」的編排,每次連續兩周介紹來自同一詞人的兩首詞,描繪出詞人起碼兩種不同風格特色。本欄自八月底改版改為「雙周一詞」後,《詞話》亦被壓縮為「一人一詞」,今天卻要為黃偉文破例──2010夏秋之間,黃偉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隆重登場。
何韻詩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如過往由無敵組合「黃偉文+何韻詩」雙劍合璧、寶劍出鞘震懾人心。發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同時,黃偉文在微博留言,謂「已為何韻詩完成了”五行詩”系列:金-〈金剛經〉、木-〈木紋〉、水-〈水花四濺〉、火-〈惹火〉、土-〈沙〉,現在她命中應該什麼都不欠了。」我倒一廂情願地認為「五行詩」系列:「金」,該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才對。除了「金」在五行中意指金屬,形象化為斧頭,因此「金剋木」往往有砍伐斫傷之意;更重要的是,黃偉文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確把「鋼鐵」與當代女性處境互為主體,融會「武裝」、「打仗」、「鋼盔」、「戰地」、「鐵臂」、「軍隊」等軍事意象,把相當具象化的「既脆弱又堅強」的情感狀態,發揮得淋漓盡致。
「鋼鐵」原非必然要與戰爭扯上關係,然而,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名便很難不與戰爭有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俄語:Как закалялась сталь)原為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寫於1933年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通過主人公的成長道路,闡明人在革命的艱難困苦中戰勝敵人也戰勝自己,亦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國、人民的利益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創造奇蹟、成長為鋼鐵般的戰士。革命者在鬥爭中百煉成鋼,是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不但與俄國巨匠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同樣為自傳體小說開創先河,同時亦為社會主義思潮中的「紅色經典」。
阿Y〈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自然不會錯過來自同名小說所蘊含的革命和文化意涵。全詞開端已圍繞著主人公的成長展開故事──「從頭溶掉我多災的信仰 鑄造更光更亮 淋過冷水 也等得漫長 隨着每個打擊 我會愈強 最難舌劍唇槍 怎樣武裝 和人言打仗 其實這鋼盔 天天加厚 最後令我 站着亦牽強 我縱是內傷 但強人 哪可休養」──女主人公自詡是個「強人」,有趣的是詞中積極從不同的側面,來突顯「強人」鋼鐵般的心志從何而來。通過災難、挫折、打擊、打仗,甚至內傷,反過來塑造出女主人公鋼鐵戰士的形象。
從「紅色經典」的革命需要,革命戰士百煉成鋼固然可喜可賀。阿Y〈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從女性的情感層面上着墨,煉成鋼鐵戰士可能並非心底所願──「我變做了鋼鐵 但未完全勝利 無人晚上會記起 我都想可以脆弱到 仿似瓷器 極易碎那顆心 就如玻璃 我變做了鋼鐵 屹立茫茫戰地 形成最礙眼對比 若我得到常人 戀愛運氣 又哪用鐵金剛 一雙鐵臂」──女主人公剖白,從另一角度觀之,成功煉成鋼鐵恰恰是一種失敗,無人會覺得女鐵人需要去記掛和愛護。這時候,縱然有一雙鐵臂,反而渴望脆弱如瓷器。在世俗的愛情裡,脆弱,說不定可以得到更多更多。
走筆至此,〈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未許沒有「港女」寫照的意思。比較有意思的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還是勇於承認「堅毅至此原來回不去」。如果成長也是命運和際遇,百煉成鋼也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絕非士多啤梨蘋果橙那樣健康餐單式選擇。於是,末段還睿智地自嘲,脆弱原是有條件的,如果得到讓自己變成瓷器的人,就會矜貴膽小慢條斯理貪生怕死──「我都想可以脆弱到 仿似瓷器 亮白而無瑕 猶像花樽精美….若我得到談情 慢條斯理 讓我用我真身 愛你 以後我貪生 又怕死」
有說愛把歌詞寫成系列的阿Y,打算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納入何韻詩〈光明會〉以來的「英雄系列」。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又必須要在何韻詩的中性形象和「既脆弱又堅強」的歌聲中才有效果的。「黃偉文+何韻詩」或許會引發深思,鋼鐵,或許就是某些事的缺席才煉成的。如果何韻詩一直是瓷器,你還會想知道鋼鐵是怎樣煉不成的嗎?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作詞 黃偉文
作曲 vincent chow
編曲 王雙駿
監製 王雙駿 hocc@goomusic
從頭溶掉我多災的信仰 鑄造更光更亮 淋過冷水 也等得漫長
隨着每個打擊 我會愈強 最難舌劍唇槍 怎樣武裝 和人言打仗
其實這鋼盔 天天加厚 最後令我 站着亦牽強
我縱是內傷 但強人 哪可休養
我變做了鋼鐵 但未完全勝利 無人晚上會記起
我都想可以脆弱到 仿似瓷器 極易碎那顆心 就如玻璃
我變做了鋼鐵 屹立茫茫戰地 形成最礙眼對比
若我得到常人 戀愛運氣 又哪用鐵金剛 一雙鐵臂
如何強硬到孤單都嚇退 要滴過幾次淚 才夠建築 永生的身軀
然後我掃得低 一支軍隊 先知過去如水 堅毅至此 原來回不去
無奈我有點 迫不得已 發育直到 墮地亦不碎
卻困着肉身 沒人來 也出不去
我變做了鋼鐵 但未完全勝利 無人晚上會記起
我都想可以脆弱到 仿似瓷器 極易碎那顆心 被情人收起
我變做了鋼鐵 屹立茫茫戰地 形成最礙眼對比
若我分到常人 戀愛運氣 又哪用我手中 這利器
我變做了鋼鐵 但為誰人獻技 前無去路至記起
我都想可以脆弱到 仿似瓷器 亮白而無瑕 猶像花樽精美
我變做了鋼鐵 每日重臨戰地 眉頭再沒樂與悲
若我得到談情 慢條斯理 讓我用我真身 愛你
以後我貪生 又怕死
原載於《文匯報》副刊文匯園,頁C02。
2010年10月9日星期六
《詞家有道》書評--為什麼連李克勤都要讀《詞家有道》?(2010.10.09)
文:袁兆昌
流行產業工作者若不理解產業脈絡,會帶來哪種程度的自毀?
且看最近Moov音樂為李克勤搞迷你秀,現場邀來周博賢花半首歌時間談〈挨風科〉(iphone4)創作意念,豈料周氏談到大眾消費陋習時,克勤插口:「咁冇乜問題?」經此一問,真假颷音如何出神入化,回氣吞吐如何氣定神閒,也未必準確演繹詞意?假如克勤不是故意搞氣氛,大概需要讀讀黃志華、朱耀偉、梁偉詩合著的《詞家有道──香港16詞人訪談錄》惡補一番。
《詞家有道》(下稱《詞》)朱耀偉在序文揚言,七百年後,香港流行曲歌詞可列為香港文學。對歌詞創作敏感的克勤,未必不會發現朱序以林若寧詞名「七百年後」的巧妙換喻,意在期許不久將來,歌詞可成為香港文學重視的體裁之一。於是克勤會發現三位採訪者不斷探討詞人對文學的看法,欲為詞人整理另類的創作緣起,頗見作者論式的「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序》),堅信詞人之詩言志其來有自,克勤只需沿溪而行即見洞天。
如果克勤尚未讀過香港流行歌詞本行的歷史,未體會《詞》的野心與重要,或可回顧朱耀偉與黃志華在不同作品,為讀者探索了確鑿的香港流行曲歷史脈絡,探首窺察一二。三聯書店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始分別推出二人歷年以來的研究成果,為粵語流行曲確立歷史座標。去年7月有後起之秀匯智出版社,為二人出版首部合璧之作:《香港歌詞導賞》(下稱《賞》),由出版社洽商歌詞版權,兩位學者先引全首才細意推敲,為讀者導賞歌詞文本的文學與文化痕跡。
從《賞》的(研究者)第三身細讀到《詞》的(詞人)第一身自述,詞人本位或曰口述歷史,是流行產業工作者(如克勤)必須知悉的。初探如克勤或可視為入門,鑽研如健吾則可視為佐證。克勤將會讀到學者不斷追問16詞人的文學觀點,甚至發現學者亟需印證的渴望:流行歌詞與文學的關係、口語入詞的成因、先詞後曲的可能、「非情歌」的創作空間……簡直是流行產業工作者歷來執勤所紀錄的員工手冊,而且對答的一字一句都有辯證效果與現場感。詞人在《詞》時有反駁學者觀點,補充學者未觸及的想法,並為歌詞創作發展研究回饋詞人親身經歷,例如鄭國江提及身份(教師、詞人)之間的微妙衝突、黎彼得親述某種歌詞於政治環境的不容許、盧國沾談八十年代歌詞的文學進步、周禮茂談廿年前自己所填的「中國風」……克勤認識詞人生存處境、創作潮流與文學發展後,便可從詞人今天的作品中,珍惜作品容許發揮的口語入詞、文化批評與文學手法,歌藝與投入感豈有不提昇之理。
《詞》既有歌詞研究鐵腳(黃志華、朱耀偉),也有文化評論人梁偉詩參與,增添幾位標誌流行曲復蘇的詞人名單,讓他們親述在音樂工業盛衰的年輪夾縫,香港流行曲的發展光譜。同時又有點評前輩、平輩與後輩的作品,在書中前後呼應、互相對談,局部精巧如劉卓輝拜服周博賢能寫〈我愛茶餐廳〉,周博賢愛聽周耀輝〈忘記他是他〉、林夕〈傳說〉〈似是故人來〉、黃偉文〈囍帖街〉等,透顯詞人在蕪雜的流行文化中,如何接受品味考試,並分享不同年代詞人詞作的創作氛圍。在梁偉詩的訪談中,有補遺如喬靖夫寫〈深藍〉與《天演論》的整體意念,有備林夕首徒林若寧所寫社會題材的〈七百年後〉與〈花落誰家〉的創作背景。
彼岸台灣街頭已可聽見My Little Airport在收音機點播(去年8月筆者耳聞目睹),近日台灣誠品書店晤曾俊華亦不忘緊貼政治化氣象,點播一首My Little Airport供他老人家察民意聽民情;華語流行曲潮流已傾向那些網路流傳並貼近民情的歌曲,身為流行產業工作者,若不了解香港音樂工業內外,音樂人與詞人如何追求這種貼近的藝術,唱出詞人心聲以言其志,還有可以為繼的理由嗎?
九十年代文化評論人周華山,早就有為香港開列上世紀八十年代各路明星定位與歌詞創作的關係,始讓人明白當年為何大家只會買寶麗金卡式帶。克勤也是造星運動的既得利益者,若非當年情歌上榜歷久常新的司空見慣,依賴引自日本的抒情調子改編麻木歌詞,再好的歌手也不過活在「亞太區最佳男歌手」林峯式情歌霸權裡,意義多大,心裡有數。
〈挨風科〉或者是拯救克勤的歌曲。只管隨調子於卡拉OK室共鳴大放的年代過去了,再與校長颳起情歌老風的年代也過去了,要在在歌手缺席的年代仍有老到喉音,挽留聽眾的心並不困難──買一冊《詞家有道》細讀,以期駕馭詞人「志之所之」,了解詞人「在心為志」,為社會題材「發言為詩」。
原載於《信報》書評版。
2010年10月2日星期六
日日八杯水--《一峰不能藏二汶演唱會2010》(2010.09.29)
《一峰不能藏二汶演唱會2010》上,林一峰笑謂宣傳演唱會時,媒體問他演唱會有何賣點,他說「賣音樂」後竟得到「咁我好難寫過喎」的回應,於是又想到回答「賣DREAM」,不過恐怕會得到更鄙夷的嗤笑。作為《一峰不能藏二汶》的觀眾,我覺得對於演唱會賣點,最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賣家庭溫暖」──各位千萬不要笑,也別以為在香港娛樂工業中「賣家庭溫暖」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果張繼聰、謝安琪與張敬軒合組「親屬團」或衛蘭衛詩的「姐妹檔」,相信就難以營造出「一峰二汶」式得意窩心之餘又潮又型的味道。
甫踏進伊館演出場地,觸目皆是超市割價傾銷的雞蛋黃色「爆炸型」價錢牌,而且全是「超低價」的$1.99、$2.99、$7.99,一切似乎回到價廉物美快樂無憂的年代。「爆炸型」價錢牌妙處還在於呼應了林一二的出場。林一二放棄了從台中央緩緩升起的傳統做法,讓虎背熊腰的二汶從台側通道推着超市購物車,直衝出來,而綁着巨型大蝴蝶的超市購物車上,還坐着身形嬌小的一峰!
Yesterday Once More為《一峰不能藏二汶》的「追憶似水年華」氣氛定調,營造了輕軟溫馨感。接着的〈三〉和〈藍精靈〉把人捲進了童年的溫馨歷史背影,尤其是對〈藍精靈〉這卡通片主題曲有記憶的,大概就是我們這些食《IQ博士》、《叮噹》卡通奶水長大的一群。充滿童心的空氣中,還夾雜了林一二的「打情罵俏」,才進入二汶SOLO一段。與荒井合作JAM鼓部分,大有才藝表演的意思,流露出非主流音樂的動感。值得一提的還有二汶的「牛扒衫」,「你以我係豬扒其實我係牛扒」的歌衫,比一峰的「水果衫」更具家庭化的質感。除了水果鮮肉所指向的居家感覺,「牛扒衫」也是近期的話題之作──LADY GAGA不但在九月的《VOGUE》封面和MTV Video Music Awards中穿上印有牛扒花樣的「牛扒衫」,還揚言稍後會用真牛肉造衫──這也是文首所謂的「得意窩心之餘又潮又型」的精心策劃。
二汶的〈無忘花〉〈伴娘等嫁〉分別唱出一峰作品和老式鬼馬伴娘歌,大有單身自強的意思。最有趣的,當然要數到由二汶拋下的花球竟由一峰緊緊接着,也開始了一峰SOLO段,和與Hong Kong Melody Makers的多聲道和唱〈火奴魯魯〉〈黃沙萬里〉。徐小鳳名作〈黃沙萬里〉,在眾人合音下唱出一峰少有的磅礡氣勢,接下來林一二合唱與電視劇《大時代》眉目互通的〈紅河村〉,順理成章串連起英文組曲There's no such thing、Just a little longer、In love again的民歌氣息和《一峰不能藏二汶》的第一個小高潮「經典重唱」──〈怯〉〈你是我的男人〉〈細水長流〉。
舊歌重唱本來沒啥稀奇,大有玄機的卻是林一二介紹歌曲的方法。二汶說〈怯〉原來描繪了「媽咪對老豆的心情」、一峰又說〈你是我的男人〉是一首「十幾年前媽咪話我實唱得好好聽」的歌。這些充滿「家庭溫暖」的台詞,令緊接着由一峰包辦曲詞的師奶頌〈愛你枕邊暖〉,發揮超強震撼力──「超市減價起勢換印花慳得要慳 兩手三袋米從未手軟 今季新裝未如換套煲深得我心 玉手巧廚最懂得精算 衫褲洗哂晾完又摺 捽過窗口大門地板光潔洗我心 浴巾包着你柔順溫暖 執枱打掃敷臉電髮 洗碗乾碗睡前換被單都不氣喘 第二朝醒來再上演一遍 飯我為你煮湯我為你添 洗了大半天我獨自在窗邊 (站了大半天 小腿粗了點) 家我為你守 數我為你睇 深諳電視劇發展 喜愛大團圓 儘管你有鼻鼾仍愛你枕邊暖」
如果「家庭」對一眾宅男中女,還是有點遙不可及,林一二還是準備了The best is yet to come、〈一期一會〉、〈始終一天〉、Forever friends作為心靈雞湯,安慰台下一顆顆寂寞的心。「家庭溫暖」除了鏡頭中的林爸爸林媽媽、好朋友黃偉文梁祖堯忘情撐場,自然少不了兩位非常居家表演嘉賓的任先生和丁太。首先是師奶殺手任賢齊,把十多年來滲透力超強的〈對面的女孩看過來〉又演一遍,令人忘掉當年台下的女孩已全成了小師奶黃臉婆。這時候,二汶模仿眾女歌手聲線再唱一遍〈愛你枕邊暖〉,唱到「小玉有李十郎,丁太有丁子高」,丁太楊千嬅以《志明與春嬌》的女主角身份唱出〈永遠的玫瑰〉。ENCORE前最後一歌曲,卻是觀眾最期待、由一峰揶揄二汶的〈終身美麗〉肥妹版──「肥妹體積偉大 如若相比心胸更闊大 我以兄長身份敬禮 你當我姐妹亦無所謂..」
如果在YOUTUBE看過聽眾對〈終身美麗〉肥妹版的留言:「很溫馨的一首歌,內容讓我笑翻了….能擁有如此的一份手足情真的太好了。」「好溫馨,我都好想做林二汶,有哥哥的愛,多富有。」或者便會知道,聽眾如何將對於「家庭」的想像和期望投射到林一二(再加上林爸媽)身上。尤其是有不少林一二的歌迷,對於人生中某些取向,都有着不一樣的選擇。那麼,很自然便會想到,如果我也可以像他們那樣,不管在社會和人生路上遇到怎樣的挫敗和排拒,最終都會得到「家庭」如同日日八杯水的無限量支持,那可有多好呀!
誠然,「家庭」的確是個人在社會上、世界上的最後依據。我們大概不能選擇自己的家庭,到底是怎樣的一副模樣,可是我們都難以抗拒對「家庭溫暖」的想望。林一二既有先天優勢可以在舞台上「把家庭進行到底」,自然毫不吝嗇大演「家庭」妙趣──《一峰不能藏二汶》的整體演出從台詞到歌衫(寫上1或2的T裇和太空水果衫),都在在在把「家庭」氣息緊捉不放。末段,甚至讓二汶推着同一台綁着巨型大蝴蝶的超市購物車,把一峰推回後台!縱然,我們最想聽的〈一峰不能藏二汶演唱會綵排之工作很難〉結果也泡了湯,還是心滿意足的回家去了。
原載於《信報》文化版,頁41。
《詞話詩說》--粒糖有毒(2010.09.28)
與同為2005年出道的張敬軒、張繼聰及方大同合稱「唱作四小強」的王菀之,大概是「四小強」中與創作歌詞淵源最深的一位。成名作國語歌〈我真的受傷了〉,由王菀之一手包辦曲詞編唱,奠定其「唱作人」身份。及後〈手望〉等詞作雖然在遣詞用語上略顯稚嫩,其具童話色彩的詞風仍不失清新溫婉。2009年壓軸創作大碟《On Wings Of Time》,雖被王菀之自嘲為入行以來得到最多業內人士和樂迷好評的大碟,同時也是她銷量最差的大碟。然而,《On Wings Of Time》中出自王菀之手筆的〈她扔了根火柴〉、〈月亮說〉、〈迷失藝術〉等,寫來詞意圓滿優美且展現出難得的從容,與《On Wings Of Time》中林夕談大智若愚的〈大笨鐘〉和黃偉文扺死到肉的〈低科技之歌〉、〈小團圓〉分庭抗禮毫不遜色。其中〈粒糖有毒〉可謂是王菀之一系列女性化作品中,最別樹一幟、脫穎而出之作。
〈粒糖有毒〉以百老匯歌劇為主旋律,奠定了輕快佻皮又鬼馬的肯肯舞式情緒。〈粒糖有毒〉中王菀之的唱腔亦略帶諧趣冷笑風格,與〈粒糖有毒〉所指向的「糖衣陷阱」和唯利是圖的人性陰暗面互相呼應。全詞由一顆糖果開始──「口中的一粒糖一咬有毒 發惡夢 玻璃杯中的酒怎看也濁 太過俗 有可人兒裝可憐露出嚇人尾巴」──糖果是甜膩的零食,與毒藥沾不上邊;酒杯透明應可清晰看清酒液的濃淡有致。可是,世事從沒如此純粹,永遠是有益有毒、是清是濁說不清楚、看不透澈,連可人兒也有露出狐狸尾巴的可能。
〈粒糖有毒〉冷眼嘲笑世情、譏諷真假難辨,身為娛樂圈中人可能感受尤深──
「一出街手牽手搶鏡壓軸 你最熟 畫面中瀟灑增金句到肉 再放毒 有可人兒裝可憐露出殺人狂功架 任你自尊變賣 任你良心變壞 拿著是非的所有人宣佈假票任你拉 為戴到金腰帶 連朋友都要賣 人情換高帽當世人知道堡壘便瓦解」。有人為了搶版面故意擺出手牽手的親熱姿態,有人胡言亂語、指桑罵槐,也有的扮作弱者陰謀計算別人。為了得到注意和背後的潛在利益,甚至有人自我貶抑、出賣良心,彷彿從中可以得到媒體的「假票」。其中最有趣的,恰恰是「為戴到金腰帶…」一句。廣東俗語有所謂「殺人放火金腰帶 修橋補路無屍骸」,意指殺人放火者富貴多金,樂善好施者卻不得善終,指摘天道循環往往失序失據。〈粒糖有毒〉便藉「金腰帶」這具有負面性質的象徵事物,嘲諷世人為得到富貴利益無所不為,背叛朋友出賣人情等屢見不鮮。
其實,像〈粒糖有毒〉如此直指人心險惡的詞作不多見,由女唱作人執筆所書尤為難得。近年較能揭露人性陰暗面如謝安琪的〈字裡行奸〉,指斥八卦雜誌受眾的集體病態心理,卻出自有「維園阿伯」之稱的周博賢之手。王菀之〈粒糖有毒〉寫來卻直率自然毫不造作,又兼有初出茅廬小女子「娃娃看天下」的滑稽感。詞末語帶自嘲的看透世情、心地澄明──「別要甚麼也賴 別信淚水最大 藥引被吹熄竟繼續攻擊真相任你擺 其實甚麼最賣 其實上天最大 回望自己的一塊田給蛀爛 你別費解 在華麗水晶燈背後 只有一聲聲拜拜」
很多人喜歡諉過於人,也懂得製造眼淚大賣場博取同情。成人世界中假作真時真亦假,禁毒大使可能正正是吸毒者藏毒者,販賣玉女外殼者卻未必沒有機關算盡。有時苦苦埋下的伏線會前功盡廢不得要領,有時候真相又會被隨時歪曲被利用,到最後才發現沒什麼是必勝之算。人在做天也在看,凡事因果循環,枉費心機之餘,到頭來「華麗水晶燈背後」未許就不是一場空。
《On Wings Of Time》標誌着時間之翼飛過時間海,過盡千帆莫衷一是。隱然流露世故和智慧的王菀之把全詞命名為〈粒糖有毒〉,固然言簡意賅揭示要旨。與此同時,這也意味着「糖衣」、「甜食」永遠是能夠成功吸引人的必要條件。如果有毒的是老鼠藥蛇蠍毒液,那就再自然不過,「粒糖有毒」卻令人匪夷所思。因此,〈粒糖有毒〉譏諷虛情假意之餘,也有「醒世恒言」的意味──凡事不要只看表面,即使那是個看上去很美、充斥着五光十色俊男美女的花花世界。
〈粒糖有毒〉
歌手:王菀之 作曲:王菀之 填詞:王菀之
口中的一粒糖一咬有毒 發惡夢
玻璃杯中的酒怎看也濁 太過俗
有可人兒裝可憐露出嚇人尾巴
一出街手牽手搶鏡壓軸 你最熟
畫面中瀟灑增金句到肉 再放毒
有可人兒裝可憐露出殺人狂功架
任你自尊變賣 任你良心變壞
拿著是非的所有人宣佈假票任你拉
為戴到金腰帶 連朋友都要賣
人情換高帽當世人知道堡壘便瓦解
do do do…… do……
口中的一粒糖一咬有毒 發惡夢
任你自尊變賣 任你良心變壞
拿著是非給所有人宣佈假票任你拉
為戴到金腰帶 連朋友都要賣
人情換高帽當世人知道堡壘便瓦解
別要甚麼也賴 別信淚水最大
藥引被吹熄竟繼續攻擊真相任你擺
其實甚麼最賣 其實上天最大
回望自己的一塊田給蛀爛你別費解
在華麗水晶燈背後只有一聲聲拜拜
原載於《文匯報》副刊文匯園,頁C02。
2010年9月14日星期二
《詞話詩說》--買一送一(2010.09.14)
在網絡搜尋器輸入「買一送一」四個字,馬上出現大量促銷信息──「XX酒店the SXXX自助午餐買一送一,至10年11月14日。X Light夏日美白精選75折及買一送一優惠,至10年9月2日。中X信用卡尊享XX集團32間食府5折優惠及飲品買一送一,至10年9月30日。XX航運九月大優惠,由今天起購買往返港澳船票一套,即享有買一送一優惠.... 」。
看來「買一送一」已成了消費主義社會促銷的不二法門,又往往造成消費者樂於撿便宜貨、商家促銷成功的雙贏局面。香港既是個消費至上的大資社會,香港人個個皆不免被打造成「一得閒就行街買衫」、「買得多慳得多」的消費主體,「買一送一」自然就是家常便飯了。最近,星加坡唱作人陳奐仁和ABC歐陽靖合作發片開騷,第一PLUG就是探討消費主體心理的〈買一送一〉。
星加坡唱作人陳奐仁和香港歌手合作RAP歌已有前科,當年還取得相當優異的成績。那就是2004年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金帆音樂獎最佳歌詞獎得獎作品〈香港地〉。〈香港地〉由陳奐仁、MC仁和填詞大行家陳少琪合作填詞,內容道盡後沙士時代「生於斯長於斯」的香港人心聲。當中「同熱愛這遍土地 大家刻骨銘記 愁或喜 生與死 也是香港地」,切中了瘟疫過後百廢待興的不離不棄,瞬間唱至街知巷聞。事隔數載,陳奐仁再與另一位「MC人」歐陽靖合作,唱出好笑扺死的〈買一送一〉。
〈買一送一〉以歐陽靖叫賣式RAP詞開始──不斷重覆「好抵 好抵 就算唔買都埋黎睇 好抵 好抵 一家大細都埋黎睇」,很快便讓聽眾如同置身於大賣場叫賣聲中。接着陳奐仁從旁觀者的角度,用國語唱出對於血拼、大平賣下,消費者心理的反思──「小小的甜頭 值不值得我們拼命找折扣 賺到了小便宜之後 難道就富有? No!」千萬別小覻「小小的甜頭」,每每就是「小小的甜頭」令消費者產生「愈買愈着數」的錯覺,於是不由自主的愈買愈多,甚至買下不少根本不想買,也用不了的東西。
歐陽靖則從消費者心態,講出消費時格價殺價、買得便宜貨時所產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價錢有乜野相差 你考唔到呢個格價專家 難聽D就叫搵着數 我只係想睇住個數簿 筍野唔係成日執到 買棵菜搭兩條葱都好 冇錯慳得就慳 但係小便宜我係唔會貪 買野買鞋買衫 其實最緊要係心水岩 買一送一 聽落就好抵 但係買咗兩個連一個都唔使」。前半段談到購物總想價廉物美、價錢超值。可笑的是,對於某些人來說,「買到平野」卻是他們的自信泉源。結果買多錯多,貪小便宜而來的貨品雖多,卻也怎也動不了。「買一送一」、「聽落好抵」一類的銷售策略的確遺害無窮。
如果〈買一送一〉只是停留在消費主體的「貪平」消費心理,可能較難開展出全詞的深廣度。可幸B段陳奐仁部分進入了社會宏觀的描述,剖析「貪平、貪小便宜」原是香港社會的集體心理,結果造成不了社會問題──「大公司OT?不給!等花紅沒機會 裁員把紅字變黑 可又亂投資 說是為了減稅 搞到員工好累 結果利潤都沒 貪小便宜吃大虧」。這裡談及很多大公司都不肯付員工的超時工資和花紅,省下的錢卻又亂投資。於是惡性循環,員工心灰意冷之餘,也間接使公司走上不歸路。
說穿了,所謂「貪平、貪小便宜怕錯過」的社會情緒,背後其實隱伏了短視無望、「攞得幾多得幾多」的末世集體心理。因此,〈買一送一〉便發出了「整天斤斤計較太無奈 成大事者不做小買賣」的呼聲。如果夠清醒、看得清欲望的無理擴張,那也意味着面對「大甩賣」、「最後清倉」的情狀,也可冷靜衡量自己所需,甚至不當一回事。正如陳奐仁在詞中的反詰:「這算是什麼機會?huh? 跳樓甩賣 不致於狂買 吐血清倉 不致於割脈」
與〈香港地〉異曲同工的是,〈買一送一〉通過廣東話RAP和國語唱詞的並置,達致一種文化混雜的效果。這也是RAP歌那麼容易入口和流傳的關鍵。當然,很多時候RAP也因為它的廣東話成份,被認為市井低俗。參照〈香港地〉的成功個案,反倒是廣東話成份才能帶出某些香港社會情狀的神髓。就好像〈買一送一〉,如果缺少「好抵 好抵 就算唔買都埋黎睇 好抵 好抵 就算唔買都埋黎睇」這熟悉不過的叫賣RAP,你還會「埋黎睇」嗎?
〈買一送一〉
作曲:陳奐仁
填詞:陳奐仁、歐陽靖
主唱:陳奐仁、歐陽靖
好抵 好抵 就算唔買都埋黎睇
好抵 好抵 就算唔買都埋黎睇
好抵 好抵 就算唔買都埋黎睇
好抵 好抵 一家大細都埋黎睇
Hanjin
小小的甜頭 值不值得我們拼命找折扣
賺到了小便宜之後 難道就富有? No!
MC Jin
究竟有D乜野咁抵 你話我唔買都要埋黎睇
識野咪唔會中計 咪當含住條金鎖匙出世
價錢有乜野相差 你考唔到呢個格價專家
難聽D就叫搵著數 我只係想睇住個數簿
筍野唔係成日執到 買棵菜搭兩條葱都好
冇錯慳得就慳 但係小便宜我係唔會貪
買野買鞋買衫 其實最緊要係心水岩
買一送一 聽落就好抵
但係買咗兩個連一個都唔使
Hanjin
小小的甜頭 值不值得我們拼命找折扣
賺到了小便宜之後 難道就富有? No!
Hanjin
大公司OT?不給! 等花紅沒機會
裁員把紅字變黑 可又亂投資 說是為了減稅
搞到員工好累 結果利潤都沒
貪小便宜吃大虧
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六個七個
把握這好機會 便宜貨最難追
“什麼?”貨有問題也不能退
這算是什麼機會?huh?
跳樓甩賣 不致於狂買
吐血清倉 不致於割脈
整天斤斤計較太無奈
成大事者不做小買賣。
小小的甜頭 值不值得我們拼命找折扣
賺到了小便宜之後 難道就富有? No!
小小的甜頭 值不值得我們拼命找折扣
賺到了小便宜之後 難道就富有? No!
小小的甜頭 值不值得我們拼命找折扣
賺到了小便宜之後 難道就富有? No!
MC Jin
好抵 好抵 就算唔買都埋黎睇
好抵 好抵 就算唔買都埋黎睇
好抵 好抵 就算唔買都埋黎睇
好抵 好抵 一家大細都埋黎睇
原載於《文匯報》副刊文匯園,頁C02。
PS.下期預告:王菀之〈粒糖有毒〉。
2010年9月12日星期日
一個人在途上──雲門舞集《流浪者之歌》(2010.09.12)
近日香港財爺曾俊華訪問台灣誠品書店時,「被點播」了My Little Airport的Donald Tsang, please die榮登政情版/副刊文化版的妙趣話題,亦成為Facebook上最多網友讚好的文化新聞。早在一個月前,鬍鬚曾欣賞表演藝術的新聞,亦曾登陸政情版/副刊文化版。當時的報道焦點,主要講述鬍鬚曾到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重看雲門舞集的演出──曾氏認為《流浪者之歌》中幽幽的蒼涼歌聲和意境,猶如梵音,洗滌觀眾心靈;同時又讚揚雲門舞集另一齣《花語》表現出獨特意境,前半部色彩絢爛、飛躍跳脫,下半場黑白為主、莊嚴肅穆。
鬍鬚曾賞析作品的觸覺,看來相當敏銳。我等My Little Airport粉絲,雖然悵惜曾氏沒有把Donald Tsang, please die整首聽罷再點評,還是希望阿P的聲音頑強地滲透人間,來日敞開司長心扉。而自嘲寧聽JAZZ也不要My Little Airport的鬍鬚曾,倒也着實表現出對雲門舞集《流浪者之歌》的好奇和關注,還肉緊地向記者披露了林懷民對他所說,《流浪者之歌》中合什僧人的演出玄機──被稻米直灑頭頂的舞者,所以可從開始到終場一直保持合什的站立姿態,原來舞者頭上戴有保護頭盔並以化妝掩飾。合什的雙手亦緊緊地被包紮,故此雖不動如山達九十分鐘之久,仍絲毫無損。
《流浪者之歌》至今已演出超過160場次。所以令雲門粉絲和非雲門粉絲都百看不厭,《流浪者之歌》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幾乎是雲門舞集在宗教課題上多次嘗試後「集大成」的跨界演出。雲門舞集登陸香港以來,曾把聚焦於不同課題、不同思想領域的作品,如《行草三部曲》藉着中國書法演繹出較具文人氣息的「文化中國」。書法乃是中華文化中修身修心的一種方法,這種較抽象又具象的藝術形式,往往滲入大量書寫者的個人風格和藝術興味。雲門舞集「寓藝於操」,在書法中滲進強烈的太極、道家思想。《水月》《薪傳》,則分別來帶來在「水中撈月」、「水中追月」後的看破和「薪盡火傳」的宗教氛圍、繼往開來的文明精神等等。
至於《流浪者之歌》的創作,除了圓融雲門傳統以來在文化和宗教上的探索,同時與林懷民在靈修世界的追求密不可分。《流浪者之歌》脫胎自赫曼赫塞的同名佛傳小說,刻劃求道者佛陀的流浪生涯。林懷民從前亦曾經是惘然失措的「離家遊子」,在1994年暫別雲門後出走印度菩提迦耶,在佛的淨土潛心修道,體悟到熱烈渴求悟道的欲望,正是得到的最大障礙;也感歎佛陀原是凡人,也有過凡人的痛苦掙扎。因為慈悲心才將自身的修為與苦思,為眾生指點救贖之路。因此《流浪者之歌》的舞蹈包含了瑜伽、拳術、太極和冥想等元素以外,更意味深長的是,盛載了林懷民求道時的省思。林懷民甚至說過:「如果哪一天我走了,《流浪者之歌》是我惟一想要留世的舞作,因為它很寧靜。」
《流浪者之歌》由首段〈禱告一〉開始,舞台上左方赫然出現了一名禪定僧人,自天而降的稻穗不斷往僧人頭頂上飛墜,靜默中非常懾人。稻穗飛墜之聲漸漸築起一道聲音之泉,產生了一種內在的節奏,令人不由自主屏息靜氣地傾聽。聲音之泉下開〈聖河〉的跋涉場面,麻黃披搭的舞者彷彿以最原始方法要到聖河,表演出信徒朝聖的堅貞和決心。這部份由群舞帶動,忽前忽後或聚或散出,緩緩前行間配以喬治亞民歌,襯托出富民俗色彩的體追求和奮進。之後舞群退去,〈禱告二〉由舞者李靜君獨舞,帶着抖動的身體語言,傳達卑微仰望之姿,隨即又靜坐修心,追尋平和歡喜的寧靜世界。
進入第二部分,《流浪者之歌》的〈跋涉一〉震撼人心。緩慢進場的大群舞者手持枝椏如杖輕搖慢晃,聖河後的鏡頭已轉到山間野嶺。枝椏狀的拐杖聚集起來又成了虛擬的樹林,林中眾人迷途驚惶。樹下東奔西顧的亂象,其實是人面對不可知的未來、人心浮動的倒影。如果參照林懷民八度訪印的經驗,亂象反倒是啟發省思的契機──在那塊陌生的貧窮神秘的土地上,與當地的僧人並肩坐在菩提樹下,慢慢感染到一種平安喜樂、靈魂就像接受了一次全新的洗禮一樣。
及後〈樹祭〉與〈禱告三〉,大有〈聖河〉與〈禱告二〉的影子。〈樹祭〉沿用〈跋涉一〉的枝椏如杖,卻於樹梢繫上小金鈴,在暗黑的林子中頓時金光(靈光?)閃現,群舞亦將祭祀的氣勢一瀉而下。與〈聖河〉異曲同工的是,與〈樹祭〉同樣表現出對大自然的敬畏和自身深切的恐懼,人在其中渺如塵土。〈禱告三〉中舞者林佳良在舞群撤退後,從禱告的動態中,流露出前所未有的澄明寧靜與喜悅。而〈跋涉二〉依然描繪信眾人在旅途緩徐行,不過篇幅較為短小,主要是營造〈火祭〉高潮前的沉靜安穩。
剎那間,〈火祭〉中的舞台從黑暗被火照亮,坐在前排如我者頓覺陣陣熱火、焦味撲面。火是人類自主的開端。掌握了火,人才開始從茹毛飲血的原始世界,邁出世界的嶄新一步。〈火祭〉中信眾手握火盆,張揚火焰靈光,彷彿人逐漸自覺掌管命運,放在人面前的還有光明和希望。〈火祭〉自是《流浪者之歌》的重頭戲,我卻特別欣賞〈火祭〉後的〈禱告四〉,〈禱告四〉大有《薪傳》的色彩。帶有祭祀氣息的禱告中,預示着在光明和希望當中還得保持敬畏之心,在謙卑悲憫中歡喜自在。
最後,不得不提雲門謝幕後,由舞者林心放在鋪滿沙子的舞台上不斷畫圓,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在看罷一整晚揉合舞蹈、瑜珈、打坐、靜修、體操、武術、拳術、太極等等紛繁的形體演出後,心裡頓時感到寧靜大安。所謂身無所依、心無所安便是流浪者,《流浪者之歌》最後為我們帶來最大的禮物,哪怕只是一個人在途上。
原載於《文匯報》藝粹版,頁B06。
2010年9月10日星期五
終於黑得可以沒言沒語──人山人海《暗中作樂》聲演會(2010.09.10)
全球首個完全黑暗中的聲音演出《暗中作樂》,並非一次人山人海香港演唱會或音樂會,而是一次聲音空間化/空間聲音化的劇場實驗──《暗中作樂》從一開始就要求聽眾卸下行裝、進入「看不見」的角色扮演,再置身於一處名副其實「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空間。當現場聽眾連最基本的目測能力都失去,就特別需要依賴視覺以外的感官。例如握着繩結入場時,驚懼之餘也會發現地面赫然是有凹凸的設計,產生觸感。座位區更有沙地和草地之分,全賴嗅覺、觸覺、手感判斷自己處身何地。
把我們帶進《暗中作樂》場地的「黑暗天使」,由義務工作的視障人士擔綱。「黑暗天使」在黑暗中不斷溫婉安慰,即使一點都不害怕,天使們還是處處貼心提醒。明顯地,《暗中作樂》的布置就是要把現實生活中的強勢/弱勢、健視/視障在黑暗中大逆轉。一剎那,天使們才擁有習慣使用視覺以外其他感官的壓倒性優勢。這固然非常有效地,使聽眾馬上「設身處地」體會到弱視人士的不容易;另一方面,我們絲毫無懼大呼過癮,那是因為知道再漆黑也只是短暫的。可是對於一些朋友,某種感官的喪失卻是漫長無盡的。
事隔多天,我還是不肯定該去怎樣透過文字「再現」這次《暗中作樂》聲演會。也許這也得靠文字,失去視覺後聽覺極度敏感放大,歌詞中一字一句、配合不同樂器的輕重搭配點滴在心頭。不難發現,《暗中作樂》乾脆圍繞「睇」、「聽」、「講」展開「單媒體」劇場實驗──聽眾超級冷靜坐在座位上,給AT 17輕柔的一句「不要着燈 能否先跟我摸黑吻一吻」(〈大開眼戒〉)惹得心頭一震,提示着有時候黑暗中才是「赤裸相對」的微妙時刻。〈大開眼戒〉原是一顆定心丸,發放「黑暗也很美」、「黑暗中大開眼界」的正面信息。
《暗中作樂》繼續提昇黑暗電撃力量,黃耀明在毫無朕兆下唱出鋼絲密碼〈黑房〉,再熟悉不過的〈黑房〉的歌詞內容赫然變成一種「述行語言」(performative language),彷彿貼在耳邊的宣言──「終於黑得可以沒時沒間 在右面或碰著誰人便吻吧 終於黑得一切狀態在雲集 在入面是一片熱岩能暴發 感官的張開 生死的掩蓋 我要你舌尖舔著我要害 有你故我在 黑暗裡永遠現在…」──聽覺被無限放大的情況下,〈黑房〉宣告了一切歸零的原始狀態,把人帶到「沒時沒間」、「沒人沒獸」、「沒言沒語」永遠現在的感官世界。不少明哥粉絲愛煞〈黑房〉、倒背如流,卻從沒想像過可以如此貼近詞中細緻描摹的黑房空間,感覺無比震撼。從《我的廿一世紀》時代已酷愛〈黑房〉如我者,冷不防給〈黑房〉偷襲得手,澘然淚下。
進入〈黑房〉狀態後,《暗中作樂》還是從個人觸感,〈I just called to say I love you〉、〈Shall we talk〉回到鼓勵溝通共融的大前提。這時候,靜默的黑暗空間出現了熟悉的電話鈴聲和sms響聲,聽眾正納悶(因為場地不准開手機)之際,卻是〈下落不明〉的迷幻電子前奏驀然響起。由林二汶和陳浩峰男女輪番唱出,在維園紅館河東廣東的回憶中蹓躂時,想要尋回故人的微妙心理,可惜曲終反高潮地以「你所打0既電話暫時未能接通」的電訊公司罐頭錄音作結。既然都市中尋找知音是永續的突圍表演,陳浩峰所唱的〈色盲〉便預示着前不路未清、迷途不知返的睿智,色弱色盲盲目迷途也有它們的好,沒有哪種才是絕對的好,甚至自言自語也很好。〈自言自語〉在AT 17娓娓道來沒有范曉萱的跌宕起伏,取而代之是一種「心是灰色的、我是透明的」溫婉剖白。從「睇」、「聽」到「講」,《暗中作樂》沒有呼天搶地相濡以沫,反而強調了自信自足隨性所之的精神世界。末段,自足的世界連語言都可以隱退,讓李昇的鋼琴演出自我抒懷。語言畢竟是權宜相對的工具。
靜默過後黑房世界內傳來颱風消息廣播,暴雨下的煞車聲、地面積水被踢飛、人們摩肩擦踵的腳步聲,都場景化了狀況下人們倉皇離去的情態。在風暴肆虐中,可能更能體現都市群己關係的真象。這時候,黃耀明唱出〈這麼遠 那麼近〉的都市疏離中蜻蜓點水式溫情──「我坐這裡你坐過嗎 偶爾看着同一片落霞」──都市中的相遇感動永遠都是短命的,聚散匆匆之間己完成了生生滅滅的循環。《暗中作樂》也不是盲目樂觀的信徒,〈這麼遠 那麼近〉看透世情,記得一剎感動已是功德無量。因此最後人山人海大合唱〈Hey Jude〉畢竟是良好願望的標示,人生在世終究是要相信點什麼的。
作為全球首個完全黑暗中的聲音演出、前所未有的視野革命,《暗中作樂》的確創意無限。聲音演出的人山人海與聽眾同樣是在黑暗中活動,還要兼顧操作音效、彈奏樂器、唱歌和聲、跟觀眾玩聲音人浪等等重大使命。我反倒認為場中不斷播放陳志雲古巨基等各個界別的嘉賓呼籲似是蛇足,終於黑得可以沒言沒語,是不是可以把這些慈善騷的公式元素都去掉?終於黑得可以沒言沒語,我特別喜歡完騷後藝人、視障樂手和義務工作的「黑暗天使」,都不必多話一同出來接受掌聲,圓滿這一次聲音劇場化的實驗歷程。
原載於《信報》文化版,頁49。
2010年9月4日星期六
一場遊戲--談《星光大戰》(2010.09.04)
健吾將歷年散見於各大媒體的文章結集成《星光大戰──娛樂文化青筋暴現評論集》。從《超級星光大道》第一季到《星光傳奇賽》追看成精如我者,不禁大感好奇。我等「星光精」總以為瘋魔萬千觀眾的,自有其在概念構思、具體操作、行銷策略,以至意識形態上的獨到之處。即使香港觀眾從2009年7月,才開始看港版的《星光》和《巨星》,或者都可以感受到,《星光》《巨星》以來看的講的都太平庸太山寨太聒噪不休,從而衍生的理性分析實在不多。這時候,健吾《星光大戰》或者就是一扇窗戶,讓觀眾多看一點點。
自詡喝林夕黃偉文奶水長大的健吾,除了慣性在行文滲入大量流行歌詞狂打暗號外,在《星光大戰》五個章節的命名,均用上了五句「流行詞海」的金句,劃分出全書五大塊區域。首章「哭,你為了感動誰?」隆重登場,開宗明義要概括以台灣《超級星光大道》為代表的奇觀(哭)本質,並以此來搖撼受眾、創造粉絲(感動)。這部分不但把素人選手與現役歌手處境的交叉對照,頭號特殊任務更在於先後訪問台灣「星光之父」王偉忠和香港「星光冠軍」羅力威,同場加映juicy八卦的香港同志先生選舉;同時,也把視野拉闊到中港台以外選秀目,旁及英美日泰種種選秀節目的妙趣鏡頭。
第二、三章是娛樂工業的定格聚焦鏡頭。第二章「唱這歌,美好前程跟我去追尋」訪問了大中華娛樂工業的資深歌手──縱貫線,讓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和張震嶽從「行內人+歌手」身份為大中華娛樂工業把脈。第三章「願我可以學會放低你」以楊千嬅、容祖兒、林峰等港星為香港集體平庸化的徵兆,探討香港社會整體氣氛以至普遍表皮消費的問題。在人人想成名、做明星搵快錢的年頭,第四、五章「如何做戲,如何提示你….」、「男孩像你也像我百萬個不只….」談及不少亞洲娛樂工業從業員,如日本女諧星、台灣星光大道的形象師、新西蘭劇集的製作人員,在不同娛樂機制、工作崗位的具體操作和得以成功的關鍵點。作為香港流行文化研究者,也樂見健吾在〈萬國歌詞鐵板論〉中,談泰印日韓的流行歌詞與香港的參照對比,透視出真正單一呆滯的,原非香港流行歌詞,而是香港的戀愛生活和愛情觀!
外在世界是反照自身的鏡子。《星光大戰》的副題為「娛樂文化青筋暴現評論集」,這等同於宣告,書中順理成章要寫出個人化的觀感隨想。健吾既是本港晚近著名的日系才子,筆下自然滲雜不少東瀛經驗、國際點滴。單看談日本人愛於新年期間看馬拉松直播,就令人驚訝於東瀛在野球足球相撲以外的多元愛好。可是,香港永遠只有英超英超英超,正如有X電視語帶譏諷的推銷語:「你唔裝英超,第日同親友飲茶,無話題過噃….。」香港病態單一的集體焦慮情緒,由此可見一斑。
同為「星光精」,筆者曾先後以「星光大道」為圓心,談論有關主持人、評審老師和踢館者的特質和個案,自然希望健吾評論娛樂文化可以更「青筋暴現」、更「一鎗斃命」、更「深入深喉」。例如朱天文在《巫言》曾畫龍點睛提過的台灣「全國綜藝化」,並將之戲謔為「綜藝島」。又如《超級星光大道》第二季最後五強同為台灣本土原住民,「星光」舞台的熙來攘往,原是台灣原住民(以至整體社會)階級流動艱難的倒影。而在J2和有X電視轉錄剪輯「台灣星光」和「湖南超女」時,為何大量多汁多汗多淚的鏡頭都會被剪掉?為什麼香港的歌唱比賽,只會產生喬寶寶和「道路收費員」,而非蕭敬騰林宥嘉?這一些些問題,還有很大的探討餘地。當然,這也讓我們更期待健吾的《星光大戰》下集大結局。
如果真的有《星光大戰》下集大結局,讀者大概還希望每篇篇末均有出處說明,和稍為梳理一下文章之間的時序跳躍。就目前所見,不乏「2010-2007-2009」等暈頭轉向式時間斷裂,全賴字裡行間旁敲側擊。最後,請容許筆者這「星光精」回答健吾在第一章首篇篇末的提問過過癮──
我知我知,星光幫的第四屆冠軍是方宥心。那穿鼻環而且唱得很好的台灣《超級偶像》女參賽者叫鍾舒淇,是鍾舒漫的妹妹。我知我知,那是一場遊戲──
那是一場遊戲,或者,也是一場夢。
原載於《信報》文化版,頁34。
2010年9月3日星期五
(被)《星島》訪問--後九七詞人 多面睇(2010.09.03)
(圖:我最中意呢D影唔到我個樣的相。圖為我與周博賢"黑暗中對話",哈哈。)
記者:水月一
不管本地音樂工業怎樣萎縮,流行曲仍然是一首接一首,對幕後創作人的需求仍然很大,好像以妙筆為歌曲注入靈魂的填詞人,近年也冒起不少叫人關注的後起之秀。不過,暫時而言,坊間對他們的作品研究不多,而他們面對的處境,也較少人談論,讓整個歌詞界的局面,尚未得到清晰的描繪。
突破流行曲格局
浸會大學中文系的梁偉詩,在最近出版的《詞家有道——香港16詞人訪談錄》(其餘兩位作者為黃志華和朱耀偉)中,執筆寫作四位後九七詞人——喬靖夫、李峻一、林若寧和周博賢的訪談文章,她對這些「後林夕」、「後黃偉文」時代的新興詞人,自有一套看法。
在訪問之初,梁偉詩表示以一九九七年作為研究分水嶺,把這個時間以後出道、發表詞作的填詞人,歸類為「後九七詞人」,當中,尤以上述四位創作人的歌詞風格最為突出。「先說喬靖夫,雖然他的詞作產量不多,但創作風格相當特別。」「喬老大」寫小說起家,關於他的詞作,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相信是於二○○○年為詞人摘下「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年度最佳歌詞獎」、盧巧音主唱的《深藍》。
或許跟寫作人的背景有關,他創作的歌詞或多或少摻進了小說寫作技巧,好像特別重視開段的吸引性和布局,經常在「A段」以細膩和詳盡的筆觸,布置場景。「譬如《步天歌》開首便描繪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很有電影感;《女吸血鬼的情歌》則取材自他的小說《吸血鬼獵人日誌》,詞人把他在書中描述女吸血鬼的文字,放進歌詞裏,以作互相輝映。」喬靖夫在詞作中善於營造場景,重點往往留待至結尾才揭曉,顛覆了普遍流行曲在Chorus要求擲地有聲的苦心經營,頗有突破性。
另一位詞鋒突出的後九七詞人,要數周博賢,雖然他在二○○五年才出道,詞齡很短,但其充滿本土情懷和社會意識的作品,叫人印象深刻。「作品最與別不同的地方,是視點、角度特別,好像《我愛茶餐廳》,他不是一味讚好,反而巨細無遺的從星洲炒米、西冷扒,談到『英超西甲轉播深宵間』,聽後你定能領略茶餐廳的可愛。」周博賢讀法律出身,思想理性,重細節,加上曾往多倫多學習音樂,耳濡目染的不是林夕、黃偉文等主流填詞人的歌詞世界,所以創作歌詞能夠別樹一幟。「他有不少歌詞批判、關心社會。在他之前,應該也有類似的填詞人,但這類作品卻偶一為之,不像周博賢那樣持之以恒。」
梁偉詩又覺得周博賢不止時事觸覺敏銳那麼簡單,譬如填寫周柏豪的《乞丐王子》,他先以「犀利哥」切入,繼而探討近日討論熾熱的最低工資話題,視野廣闊而深邃。「他對社會公義追求強烈,所以會特意以此入詞,其他詞人甚少有這種意識。」
應持開放態度
貴為林夕大弟子的林若寧,最受人關注的,是於二○○五年在《林夕字傳》為作品批註,可見他對師傅的歌詞了解甚深。記得林夕與林若寧,剛於年初替李克勤專輯《Threesome》包辦全碟的填詞工作,封面三人分別於左、中、右登場,許多樂迷都在此作首見林若寧的真身,甚至以為他是剛踏進填詞界的新人,其實作風低調的林若寧,填詞至今已有九年,作品超過四百首之多,是產量最豐富的後九七詞人。
「他盡得林夕的真傳,是毫無疑問的,好像《慕容雪》、《叮叮車》、《我在橋上看風景》的融情入景寫作手法,就很有《再見二丁目》的影子,又例如劉美君的《蝙蝠》,寫出了以倒吊即相反角度看世界,亦足證他填詞的睿智。」比較林夕,梁偉詩覺得林若寧的詞作感情傾向內斂,會點到即止。「詞如其人,他本身就是一個內向、寡言的人。」對於林若寧能否青出於藍,她表示難以估計,但他的填詞基本功,是相當上乘,讓他能夠駕馭不同題材的歌詞。
至於二○○二年憑藉《爛泥》走紅的李峻一,及後亦不乏如《無賴》、《電燈膽》等好評之作。「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非常『K歌』,筆觸傾向淺白通俗,好像寫給陳小春的《臭草》,便全以廣東話填詞,這歌最能凸顯他的填詞風格。」事實上,李峻一也不諱言愛寫「草根的故事」,亦有不少監製特意找他寫同類型的男人自白、懺悔歌。
正因如此,梁偉詩認為他是眾多後九七詞人之中,最急於想轉型的一位。「他覺得這樣下去,或會局限自己創作的可能性,於是在二○○六年為獨立樂隊壞碑唇專輯《搞三搞四》,填寫全碟歌詞,內容圍繞社會邊緣女性,包括性工作者、二奶、失蹤少女、單親媽媽。」雖然創作方向有別於主流廣東歌,但描寫人物一直是李峻一關心的題材,他在《電燈膽》中,不也是從第三者的角度出發?「他很擅長刻畫人物心理,《搞三搞四》的偏鋒歌詞,便是成功之作,只是這些詞作未必適合現今的主流音樂工業。」
面對由歷代眾多出色的本地填詞家,所建立出來的歌詞世界,作為後九七詞人,應該怎樣突圍而出?「李峻一也提到,為甚麼所有標準,也來自林夕那些猶如新詩的歌詞?為甚麼好像黎彼得那般寫詞,就被認為通俗?」李峻一為藍奕邦填寫的《浮木》,很新詩,也很受歡迎,但他就覺得造作,反而以邊緣人物入歌,他就大呼過癮、有難度。「只是市場太接受林夕、黃偉文那一套模式了,而聽眾對非情歌的歌詞,也未必受落,甚至產生接收上的困難。」此外,唱片工業也是新進詞人能否突圍而出的關鍵,他們有沒有得到偌大的創作空間,好好發揮,至為重要。因此,音樂製作人、聽眾應該抱開放態度,接受新詞,讓後起之秀逐漸成長,整個唱片工業才會健康而全面,才有未來。
原載於《星島日報》文化廊,頁E07。
2010年9月1日星期三
香港歌詞對對談──粵語流行歌詞與粵語文化(2010.09.01)
燠熱的七月,為着推普辦亞運的緣故,廣州爆發了「粵語保育」維權運動。7月11日的廣州街頭集會上,與會者合唱了〈半斤八兩〉、〈IQ博士〉、〈光輝歲月〉和〈海闊天空〉等粵語歌曲,來傳達「捍衛粵語」的精神。粵語流行歌詞既是粵語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語言結晶,「唱(粵語)歌明志」固然言簡意賅表明心跡,然而,在大中華流行音樂市場上,粵語流行曲的生存空間高度萎縮卻是不爭的事實。
八月底在香港舉行、以「粵語流行歌詞與粵語文化」為題的《詞家有道──香港16詞人訪談錄》新書發佈會,更被以「粵語文化」身份註冊的微博用戶關注上載,視之為探討「粵語文化」的一次文化活動。就着粵語流行歌和粵語的特點和未來走向,發佈會上的流行歌詞創作人喬靖夫、周博賢和流行歌詞研究者朱耀偉、黃志華,又有着怎樣的關注點呢?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教授朱耀偉認為,粵語文化一直是香港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環,香港卻幾乎沒人保衛過粵語。粵語流行曲也不僅僅是唱片工業的產物,在香港文化中也擔當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可是,粵語流行曲的影響力卻正在慢慢淡化:
「廣州『粵語保育』的維權集會唱粵語流行曲,令我悲喜交集。當中最新的歌曲〈海闊天空〉已是十多年前的作品,彷彿後來的粵語流行曲都不值一提。其實喬靖夫所寫的哲理化歌詞、周博賢一系列富有社會意識的歌詞,都呈現出粵語流行曲多樣化的面貌,可惜似乎都沒有成為主流。幾年前,林夕亦批評過香港政府在政策上,沒有保育和推動過粵語流行曲這種重要的文化產物。長遠來說,推動粵語流行曲對香港文化的長足發展,是很有幫助的。所以我剛完成的計劃,就訪問了香港詞壇『老中青』三代詞人,想看看他們對粵語流行曲的看法。」
面對大中華市場,粵語流行曲的生產可能變成唱片工業中的雞肋。對於「隔籬飯香」的華語地域,粵語流行曲有時又以「舶來品」的身份客串出場,別有風味。資深詞評人黃志華慨歎,在「粵語保育」的維權集會上,廣州人唱出香港生產的粵語流行曲,表現了對粵語流行曲的強烈感情,反觀香港人卻好像並沒有很珍惜粵語流行曲:
「較早前,我才發現2008年的台劇《無敵姍寶妹》主題曲就是粵語流行曲〈情花開〉,插曲還有溫拿的〈LOVE〉等等。你看看,香港已沒有再回顧這些歌曲了。粵語流行曲通俗的一面,亦沒有得到重視。許冠傑之後,黃偉文以粵語入詞的『新廣東歌運動』也不太成功。許冠傑以前的粵語流行曲發展,就更被忽略了。」
根據廣州巿政協的調查表明,八成廣州巿民反對電視台改用普通話播音。對於原有提案說改播普通話的理由之一,乃是為了促進人口素質和文化程度的提高。由此證明在某些人眼中,語言等級鮮明,換了一種語言,似乎就會令一個城巿一夜變得文明。這些「語言文明論」令人啼笑皆非,如今香港粵語流行曲的衰落,可能更為「填詞從業員」警惕萬分。被視為「(年)青(一)代」詞人的周博賢,毫不諱言青年人都以唱台灣國語歌或日韓歌曲為時尚,香港粵語流行曲所面對的瓶頸,源於香港音樂工業操作的嚴重傾斜:
「香港一直只以娛樂工業的運作方式,來看待粵語流行曲的生產和傳播。但是,我們在許冠傑時代已知道,粵語流行曲每每紀錄了某一時段的社會狀況。粵語流行曲是一個如此重要的載具,我認為它與皇后碼頭同樣值得保育。至於在廣州『粵語保育』維權運動發展中,香港目前大概只處於協助呼應的位置,對之還沒有很具體的保育行動。」
此緣身在此山中,單純從唱片工業的角度,考掘粵語流行曲的處境可能還不夠。當紅武俠小說家兼詞人的喬靖夫「賣文」多年,從「文人」角色和社會經濟發展觀之,香港詞人儼然是香港最重要的文人之一:
「這二十年來對香港影響最大的文人是林夕,無數香港人每天都用他所寫的文字來表達內心情緒。粵語流行曲曾經有過非常風光、非常無敵的日子。如〈上海灘〉遠至蒙古也有人唱;〈楚留香〉因為『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一句,在台灣更成為出殯歌曲。七、八十年代粵語流行曲威力無遠弗屆,如今香港與大陸此消彼長,令香港文化產物的位置、影響力大不如前。這是市場因素所致的。另一方面,正如周博賢所講,粵語流行曲的確紀錄了香港的精神面貌和社會變遷,非常有文化價值。」
「我想,這與粵語不被作為一種書面語也有關係。你將粵語口語入詞,彷佛是一件十惡不赦的事。其實不少大陸作家也不是以標準漢語來寫作,往往夾雜很多方言,但又不會被認為格調低俗。這涉及寫的人是誰,如黃霑〈大時代過客〉中一句『笑0既果個係我』,已是非常口語的歌詞,如果你在學校功課中把這句寫出來,一定不會被老師接受。又如許冠傑的歌詞也有大量口語,聽眾又很喜愛。這與創作人的身份密切相關。」
香港人對自身語言文化的輕視,大概是中國與香港分別處於「中心」與「邊緣」的結果,使得香港人自我形象低落、自我認同亦日漸下降。感同身受的朱耀偉,也笑言有類似的「童年創傷」:「小時候聽黃霑寫的〈問我〉,就有一句『我係我』。可是,如果在中文功課上出現的『係』字,就會給老師打上大交叉。我長大後看《紅樓夢》,才發現當中也有很多『係』字,但我相信沒人會給曹雪芹打大交叉吧。香港人對書寫粵語的鄙視,我想,背後是隱含了一種自我鄙視心理吧。」
周博賢對香港人的自我鄙視心理,非常一針見血:「對書寫粵語的鄙視,我相信這是香港整個教育氛圍製造出來的。例如寫詞時,『幾時』是可以用的,非常HARD CORE的口語如『邊恕』、『"目及”女仔』就比較難用上。」在旁邊點頭連連的喬靖夫補充說:「這也涉及香港音樂工業。能否接受創作人創作出較另類的東西。如我在2005年替盧巧音的《天演論》唱片寫詞,就完全沒有考慮市場。九十年代初音樂工廠的幾張唱片,就是想要做一些高質素、有品味的粵語流行曲,才生產出《皇后大道東》那幾張唱片,當中〈似是故人來〉、〈赤子〉等歌曲就非常厲害。我甚至至今還不是很明白K歌要具備一些什麼元素。」
這不禁令筆者想起,朱耀偉曾經在《歲月如歌》一書剖析「四大天王」的K歌時期,是粵語流行曲「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曾經有學生剪輯黎明的大熱歌曲片段在課堂連續播放,結果發現「首尾呼應」、「結構緊密」──也就是說每首K歌的相似度非常高。當香港市場慣性接受這種歌曲,兩岸又愈來愈開放,粵語流行曲的市場很自然愈來愈萎縮。那麼,粵語流行曲的可能性便愈來愈低。黃志華亦坦言在K歌化的大環境下,個別音樂人的努力不免顯得勢孤力弱,惟有放眼將來:「那時候,郭啟華入主華星的年代,做過『非池中』的音樂計劃;劉以達單飛後,也創作了《劉以達與夢》這張另類唱片。近年,周博賢為謝安琪,創作過不少在市場上比較受歡迎的粵語流行曲。對拉闊粵語流行曲在風格上、題材上的可能性,可能有正面影響。」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周博賢笑言特別喜歡黃志華這「比較受歡迎」的說法。的確如此,如果觀眾細心一想,謝安琪PLUG上台、較為流行的歌曲都是大路情歌:「目前距離我想藉粵語流行曲移風易俗、改變社會的目標依然很遠,可能到死也不會成功。反而我相當看好網絡的力量。你看MY LITTLE AIRPORT發表的歌曲,阿P一唱完在網絡上即可接觸到聽眾,反觀目前兩個免費電視頻道對於粵語流行曲的推動力有限。如果主流媒體可以更開放、網絡平台又更具影響力,相信情況會有所不同。」
時至今日,甚至有人懷疑,香港還有沒有主流和最受歡迎的事物。2008年初,香港文化博物館便舉辦過有關粵語流行曲的一系列展覽和研討會。這令粵語流行曲愛好者心情非常複雜──一方面博物館有心保留粵語流行曲的東西、談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自是好事一椿;另一方面,粵語流行曲竟然會被「博物館化」,令人不禁啼笑皆非──粵語流行曲彷彿大勢已去,才需要博物館來保存文物!
想當然的是,「粵語流行曲博物館化」,絕非粵語流行曲的理想出路。在《詞家有道──香港16詞人訪談錄》新書發佈會上,填詞從業員、流行歌詞研究學者和資深詞評人,均就着粵語流行曲發展和面對的難題,毫無保留的提出種種想法和疑慮。恰恰因為敢於正視病癥、直探病源,作為粵語流行曲和粵語流行歌詞的愛好者,所看到的並非喬靖夫、周博賢、朱耀偉、黃志華四位「文藝中年」互吐苦水,而是忍痛查察身處的「絕境」如何「絕」的鑑證實錄,並由此窺探出柳暗花明別有洞天的契機。
後記:
如果有一種媒體還是香港文化和粵語文化的重要載體,如果有一些旋律還能令你感動,如果有一種文字書寫「腰心腰肺」得讓你笑完又哭、又破涕為笑。那就希望不必等到兩鬢斑白時,你才知道粵語流行曲和粵語流行歌詞,與你生活和心情如何緊緊相依。但願那像花瓣飄落下游生根般,在你的心中佔有一個最佳位置。我們的都市,老早就有了你的詩。
原載於《信報》文化版,頁36。
2010年8月31日星期二
《詞話詩說》--迷博(2010.08.31)
網絡世界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面貌和人際關係。近年的FACEBOOK和微博更成為大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創作取材自生活,難怪身為FACEBOOK和微博玩家的詞人,亦忍不住要以網絡生活和體驗入詞,如黃偉文的〈面書〉、小克〈博愛〉分別以不同角度討論這種交友網站的特性──阿Y揶揄FACEBOOK其實是「互相窺看那隱私」的工具,FACEBOOK也每每暴露出「從未怕街坊太留意 唯獨怕街坊詐不知」的不安全感。移居杭州的小克在〈博愛〉,宏觀地捕捉了微博「藏著階級暗示 娛樂圈的花紙」、「繁字簡體兩備….一土兩國 河蟹不到….」微妙狀況。而新近談微博的黃仲凱〈迷博〉,則從「微博粉絲」的心理活動,突顯微博與眾不同的情感功能。
喜歡香港流行歌詞的朋友,對黃仲凱或許不會感到陌生。黃偉文曾在〈香港有班填詞人〉一文中,表明香港流行詞壇「並不如很多人眼中所見的青黃不接」,並點名稱讚四位新晉詞人:甄健強、林若寧、方杰和黃仲凱。阿Y稱讚黃仲凱的歌詞有情懷有創意而且最自成一家,雖然傳世的作品較少,單看他為何韻詩所寫的〈娃鬼回魂〉的確表現鬼馬。後來在陳奕迅〈天公地道〉、古巨基〈空肚食早餐〉、〈I have a Dream〉,黃仲凱亦先後流露了世故和古靈精怪兼備的風格。
黃仲凱〈迷博〉收錄於古巨基《時代》大碟。當中除了活用了「關注」、「粉絲」、「搶沙發」、「一百四十字」等微博術語外,同時巧妙地把「微博神話犀利哥」 的發跡過程融入其中──「關注關注不怕多 你的粉絲 有我 所聽所見巧笑麼 地鐵碰上一隻駱駝 期待你實況直播 對上一秒鐘 你怎麼過 寫句感覺哼句歌 搶張沙發 坐坐 寫到這裡有點火 電器送錯怎可收貨 我望你 你望我 下個下個 字數得一百四十個 用這面放大鏡發現更多 從犀利哥眼裡掠過」
短短幾十字,黃仲凱已把微博的基本特質描寫透徹。微博可謂是一種「實況直播」的傳播工具,微博「粉絲」又特別喜歡「搶沙發」(即做第一位回應者)。微博玩家可以把一切瑣事無聊事都往微博裡發,只要不超過遊戲規則「一百四十字」便可以了。微博雖然不等同於真實,但作為一面誇大現實的「放大鏡」,就曾經捧紅過寧波帥丐「犀利哥」。黃仲凱〈迷博〉同時巧妙地在「微」和「博」 二字上大造文章──「微妙無比 新世界 連結起 博大精深的張三李四 為你奉獻新奇 能跟你 同愁同喜 真世界 沒法比 你拒絕我 現實裡緊張你 但網絡裡沒法阻止我 如此關注你(遙遙望你)」
「微博」二字原是「小型博客」的意思,它的字數限制(140字)遠比一般博客吃緊。黃仲凱〈迷博〉指出,微博原是「微妙無比、博大精深」的代名詞。全因為微博可連繫不同玩家,造就遠勝真世界的網絡新世界;其博大精深之處更在於把名人路人素人的奇言妙事都共冶一爐。最致命的更是微博的「關注」功能。一旦建立了微博中的朋友關係,名為「粉絲」的某某便可以名正言順的「關注你」,即使正在「關注你」的,原是你在現實中所拒絕的人。〈迷博〉在這裡以「粉絲」的視角和價值觀,描繪出竟然可以「關注」可望不可即的對象,心中竊喜的微妙心理。換句話說,「粉絲」在虛擬世界中能隨意化不可能為可能,例如「關注」黃耀明方大同何韻詩容祖兒阿SA阿嬌吃什麼早餐、做什麼運動、什麼時候哈哈大笑等等。即使那只是(他們願意讓「粉絲」知道的)一鱗半爪。
當然,「迷博」背後所隱伏的,其實是一顆顆現代都市人的寂寞心靈,我就不只一次看過微博玩家狂呼「請關注我」。明目張膽的招蜂引蝶,只因為有人遙遠的「關注」總好過無人「關注」。對於「粉絲」──「走進走進這太虛 你的故事 排隊…連載的小說說下去 讓每段答上答發力再推 未肯睡只要有伴侶」──別人繽紛的世界是自己無望枯躁人生的一種虛擬救贖。當「粉絲」每天都要走進「關注」對象的微博中「轉發」、「關注」一番,生活便有了重量,和「伴侶」。
如果有一天,我也狂呼「請關注我」,拜託大家都不要笑,都慷慨地「關注」我吧。
〈迷博〉
曲:伍卓賢
詞:黃仲凱
編:John Laudon (On Your Mark)
盬:古巨基
關注關注不怕多 你的粉絲 有我
所聽所見巧笑麼 地鐵碰上一隻駱駝
期待你實況直播 對上一秒鐘 你怎麼過
寫句感覺哼句歌 搶張沙發 坐坐
寫到這裡有點火 電器送錯怎可收貨
我望你 你望我 下個下個
字數得一百四十個
用這面放大鏡發現更多 從犀利哥眼裡掠過
微妙無比 新世界 連結起
博大精深的張三李四 為你奉獻新奇
能跟你 同愁同喜 真世界 沒法比
你拒絕我 現實裡緊張你
但網絡裡沒法阻止我 如此關注你
走進走進這太虛 你的故事 排隊
好友好友灌點水 逐個去票選你是誰
你贈我 我贈你 下句下句
連載的小說說下去
讓每段答上答發力再推 未肯睡只要有伴侶
微妙無比 新世界 連結起
博大精深的張三李四 為你奉獻新奇
能跟你 同愁同喜 真世界 沒法比
你拒絕我 現實裡喜歡你
但網絡裡沒法阻止我 遙遙望你
公開你的瑣碎事項
任由別人在門外看
笑笑說說再想想
微妙無比 新世界 連結起
博大精深的張三李四 為你奉獻新空氣
可跟你 同愁同喜 真世界 沒法比
呼吸到你 無論你置身何地
要有價值談論你
原載於《文匯報》副刊文匯園,頁C02。
PS.從本周起本欄兩周一次,敬告。
2010年8月28日星期六
2010年8月22日星期日
我所知的兩三事──談非常林奕華的「城市三部曲」(2010.08)
林奕華如是說:「如果說《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讓人看到了職場的殘酷、《男人與女人之戰爭與和平》讓人見識了愛情的角力,那麼這次『城市三部曲』的收尾篇——《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將讓都市人看清自己的幸福正在被物化、被控制、被吞噬。」
在《蝸居》、《維多利亞壹號》等樓房話題之作熱爆的世代,善於掌握社會情緒、將滲透日常生活的主流價值觀疑問化劇場化的林奕華,在《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再次以都市為本位,大談「幸福」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被房地產化和物欲化的故事。先後參與上海世博與2010年度香港新視野藝術的《遠大前程》,與2009年發表的《華麗上班族》、《戰爭與和平》被列為非常林奕華「城市三部曲」。《遠大前程》所要談的「房子」,作為都市生活的終極成功指標,又似乎相當順理成章躋身「城市三部曲」終章,上演拆解「房子-未來-幸福」之間千絲萬縷關係的精采一課。
《遠大前程》的寶貝(李心潔)和小鬼(王耀慶)是一對臨時演員,專門在樓房名車展銷會上扮演富貴夫婦,為在場準買家製造「擁有房產/名車=得到幸福」的幸福錯覺和消費氣氛。兩人私下卻是既要互相依存又錙銖必較的「貧賤怨偶」。直至建築師摩西(楊佑寧)以半年為期,把寶貝僱用為「在豪宅中等待分娩的幸福孕婦」,要從中得到「幸福家園」的設計靈感,「房子-未來-幸福」赫然被拔高到都市價值的最高位置。
挾着「城市三部曲」終章的血緣和聲勢,《遠大前程》沿用了《華麗上班族》以來中產明亮的風格,在舞台中央放置了永遠興建中的「幸福家園」,舞台前沿不斷敷演無數真假活劇──假富貴VS真名牌、假懷孕VS真求子、假風水VS真炒樓、假幸福VS真斂財、假看見VS真覺悟….。與其說都市價值是向上流動、把機會轉化為財富地位,倒不如說都市才是最懂得製造真假迷霧,撩動人們欲望之眼的巨獸。「城市三部曲」真正要處理的,同時也是欲望的滋長、欲望的衝動、欲望的填補和欲望的(不)滿足。
從這個角度看來,同樣出自張艾嘉之手的《遠大前程》,的確最接近《華麗上班族》的傳統寫法──從一個核心女角的成長、覺悟、最後解脫(或沉淪),描摹出女性作為被欲望對象本身的欲望和掙扎。《戰爭與和平》則是想要搬演「脫線喜劇」(Screwball Comedy)的故事框架(男女鬥氣)之下的脫線產物。當中愛情欲望化的奇觀式處理,使得演出整體如脫韁野馬,與《華麗上班族》相較之下細膩有欠。《遠大前程》卻或多或少懷抱着複製《華麗上班族》的成功的意思。劇中甚至安排住進豪宅的寶貝,遇上一個會「喪失生命中最寶貴東西」的劫數(如同張威喪失權威和親信),再從心眼出發選擇未來之路。《遠大前程》甚至布置了多次出現的意大利畫家Amedeo Modigliani名畫Woman with Black Cravat為全劇點題。Modigliani筆下的眼睛多為核桃形且不點眼珠。Modigliani認為,必須徹底地瞭解一個人的靈魂,才能畫出一個人的眼睛。眼睛作為靈魂的隱喻,固然嘲諷了《遠大前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不了解,也為結局的「看見」埋下伏筆。
想當然的是,《遠大前程》應是「城市三部曲」中最尖銳最切中人心的一個課題。畢竟有資格追逐權位的始終是少數、經歷「脫線喜劇」般情路的男女也不多。可是,買得起買不起房子、該什麼時候該買房子、該買怎樣的一套房子,無疑是香港人(城市人)最庸常、最無日無之又不可逃避的心理掙扎和現實考慮。《遠大前程》最後讓寶貝選擇了所愛的人,不再陷溺於「房子-未來-幸福」的都市價值泥沼,自是超脫可喜。對於「房子-未來-幸福」與現實之間的緊張關係,《遠大前程》亦只是點到即止。其實譯自Great Expectations的《遠大前程》,光是譯名也隱含了反諷──對於普羅大眾來說,買房子的願望原是不遠也不大,「房子-未來-幸福」不過是再卑微不過、逐呎逐吋買來的一席之地!
綜觀《華麗上班族》、《戰爭與和平》與《遠大前程》,非常林奕華的「城市三部曲」始終只是一個回溯性的組裝概念,彼此有着高低起伏、不同角度和緯度的都市式觀察省思,也有對於都市欲望的推敲把脈。尤其在現今的奇異世道,欠缺「瘋狂房產」的都市想像,都市故事將不能完整。我特別喜歡《遠大前程》默默把子宮和與房子對照對揚。面對世上最自然最溫暖的「幸福家園」,地產商所販賣的「幸福皇庭」的夢想、誘惑、奢華,一切也不過是資本堆砌的疑似永續的都市化「真實」。
《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
非常林奕華
2010年10月22-24日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原載於「新視野藝術節2010」導賞,頁4-5,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出版,2010年8月。
世界第八奇觀──談《斷食少女.K》(2010.08.22)
早前跟看歌唱選秀節目已「成精」的朋友聊天,選秀節目打着「圓夢」的旗號販賣素人奇觀,已是公開的秘密。關鍵是觀眾還是樂此不疲地,從萬人海選到小胖踢館PK、從《超級星光大道》第一季到《星光傳奇賽》皆逢騷必睇集集捧場。似乎消費奇觀的大眾心理深入骨髓,通通身陷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拼命認同事件、為事件「添加」意義,使之成為我們可以了解、掌握甚至挪用的對象。
董啟章是一位模仿能力非常強的香港作家,往往在巨人肩膀上釋放繆思、新意迭出。本年度前進進主催的《斷食少女.K》,原是攔途截劫了董啟章的小說意念,把董啟章改編自卡夫卡名篇〈饑餓藝術家〉的小說情節──斷食少女K的故事──搶先移植到《斷食少女.K》的劇場演出。《斷食少女.K》由董啟章親自操刀編劇,把斷食少女K與「饑餓藝術」的當代命運,用疑似街頭直擊真人騷的形式演練一次,藉此講述當代社會氛圍下一種「非常態」、「無從歸類」、「格格不入」的生活或藝術形態,掉入浮躁虛無的社會現實的種種遭遇。
《斷食少女.K》的女主人公名叫K,沿用了卡夫卡小說把主角叫做K的自喻習慣(卡夫卡音譯自KAFKA)。K原是個普通求職女孩,一天,K「一日見三份工」後在地鐵月台席地而坐,無意間開始了表演「饑餓藝術」。「饑餓藝術」才開始三天,K惹來人群、媒體和經理人的注意和青睞,紛紛命名、挪用、消費「饑餓藝術」為一種可販賣的新世紀消費概念。於是「饑餓賑災」、「饑餓纖體」、「饑餓病患」、「饑餓抗爭」等巧立名目的計劃,層出不窮地圍繞着K與「饑餓藝術」投機地建設一切。
《斷食少女.K》聰明地抓住幾個最具時代氣息的項目,包括慈善的消費心理、纖體風潮、社會病患化和社會抗爭的表演性等課題,來為香港病態社會把脈。首先,「饑餓藝術」原是當代社會體系的一個陌生藝術/表演項目。當軌外的東西(「饑餓藝術」)要與社會和群眾(地鐵月台)接軌,它便需要通過一道道慣被認知的木人巷,並且用最熟知的「圖利」動機來處理。於是,「圖公利」的賬災騷便視之為「饑餓賑災」籌款秀;「圖私利」的纖體公司行銷其為「饑餓瘦身法」。當「饑餓藝術」表演達百日,以醫學為代表的社會理性「挺身而出」歸納K患上厭食症。「饑餓百日」原屬反常的身體反應。「苦行抗爭」的社運人士卻視K的「饑餓」與「苦行」的「攞苦嚟辛」並無二致,是身體政治的一種。
要言之,這種「容不下異類」、「對異類投以怪異目光」的社會總體反應,才是香港病態社會的徵兆。正如「反高鐵」如火如荼之際,「苦行抗爭的八十後」馬上被標籤為「反社會」、「攪攪震」,甚至「八十後雙失搞破壞」。因此,《斷食少女.K》的K因為「饑餓藝術」成名後,不斷被各種力量包裝、收編、治療、拉攏,使K不斷向經理人反覆強調「我只想做饑餓藝術」的心志,如同掉入無物之陣。
與此同時,《斷食少女.K》描繪K與「饑餓藝術」陷入現實處境之餘,也佈置了K父原為「饑餓藝術家」的背景,使得K與「饑餓藝術」的因緣來得有根有據,幽靈化的K父亦不時現身誦讀卡夫卡〈饑餓藝術家〉的原著文字。單從《斷食少女.K》的佈局結構看來,已是相當「董啟章」式互文並置,劇中至少有四位「饑餓藝術家」的故事──K、K父、卡夫卡筆下的「饑餓藝術家」和卡夫卡本人。K的故事固然JUICY八卦諷刺時弊,K父的遭遇主要以「暗場」交代,卡夫卡與其創造的「饑餓藝術家」活於K父的誦讀聲中。這種處理旨在把中世紀的文本世界、卡夫卡世界和父女先後處身的現代世界,扣連成一條鏈條。關鍵是,當K想通過「饑餓藝術」來靠近K父,「饑餓藝術」對K來說彷彿已不純然是一次藝術探索。
董啟章似乎要在《斷食少女.K》讓四位「饑餓藝術家」暗中較勁。K要體驗「饑餓藝術」來讓她更知道父親、K父因為現實放棄「饑餓藝術」、卡夫卡與(書寫)藝術則是生死相繫的生命共同體、卡夫卡筆下的「饑餓藝術家」喊出:「我找不到我覺得美味的食物。假如我曾找到這樣的食物,相信我,我就會悄悄地吃個飽,跟你和大家一樣。」他一直餓下去,很大程度上與「與世道格格不入」有關,因「找不到我覺得美味的食物」,所以拒絕進食、繼續革命。因此,當香港劇評人懇切地探詢《斷食少女.K》「除了藝術之外,饑餓還是什麼?」,劇中的「饑餓藝術」,可以是「變性人要結婚」、「名攝影師出家」、「曾灶財塗鴉」,乃至於在香港書展中朗誦新詩。
當然,《斷食少女.K》還有幾點可以再斟酌談談。很多觀眾頗為抗拒《斷食少女.K》末段K與女結他手唱歌來收束全劇,認為流於《歡樂今宵》的喧鬧意味。《斷食少女.K》自然是想通過較大眾化的形式,來講出K在「看破紅塵」後的歡喜自在。然而,我卻認為K在末段上深山探訪「極品饑餓藝術家」,發現「極品饑餓藝術家」原來也「食雞髀」,《大隻佬》式醍醐灌頂已夠份量,K再換上白底紅花裙子非常「社會化」獻唱似是蛇足,集體吃蘋果等動作也不必過於強調。
其實探討群己關係的《斷食少女.K》背後,還有不少「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饑餓藝術家」──去年奪得藝術發展獎時毫不諱言寫作之路難行的董啟章、「前進十年」的前進進朋友、舞台上醉心表演藝術的演員等等,無一不是「尋異路、走歧途」的K。所以「尋異路、走歧途」,並不是因為可以藉此靠近誰,用日劇的說法,就是「只有和你在一起才會感到幸福」。即使這個「你」,在別人眼中是「世界第八奇觀」。
原載於《文匯報》藝粹版,頁B03。
2010年8月17日星期二
《詞話詩說》--冇(2010.08.17)
《Threesome》大碟中〈冇〉的曲詞風格,在李克勤的歌曲系譜中並不罕見,因為每張李克勤唱片都會出現起碼一首佻皮輕快的歌曲,如〈Mr Children〉等。在詞人林若寧的創作系譜中,〈冇〉就是一份相當獨特、革命性的歌詞。上回本欄談林若寧〈七百年後〉時已提到,林若寧詞風傾向婉約內斂,尤其擅長寫詩意小品如〈撈月亮的人〉、〈慕容雪〉、〈叮叮車〉一類情景交融的雅緻歌詞。2009年年底面世的〈冇〉,卻一反林若寧固有風格,從「入實驗室按禁急掣」的無聊急口令開始,寫出「無為」的人生哲理。
《Threesome》是林若寧與乃師林夕第二次合作包碟寫詞的心血結晶。與首次師徒合作的許志安《In The Name Of...》大碟相較之下,《Threesome》明顯是林夕林若寧師徒之間的對碰遊戲──〈嬤嬤〉VS〈富豪雪糕〉、〈樹懶〉VS〈樹海之下〉、〈早餐A〉VS〈最後的早餐〉、〈寂寞嘍囉〉VS〈二十四城記〉、〈有為青年〉VS〈冇〉。當中並以林夕〈有為青年〉和林若寧〈冇〉的相反相成,最為幽默有趣。前者談「有為」可能產生的反效果,〈冇〉則表明「無為無煩惱」想法,開首即以取材自廣東話急口令、帶有RAP色彩的唱詞,營造出相當HEA的感覺──「入實驗室開個掣 你伯伯找你弟弟 一隻龜貴不過雞 話題越說越無題 自問十分低智慧 我每次考試落第 於試卷裡晝烏龜 怕學貫中西….」
在富具有RAP色彩唱詞部分,林若寧表現出急口令夾雜現實場景的幽默感,「於試卷裡晝烏龜 怕學貫中西」甚至可能是時下青年虛無游離的心理反映。緊接着的副歌唱詞,更把生活中令人心煩氣躁的瑣事拼湊排列,揭示出欲望愈多情緒愈容易波動的普遍性──「無聊無煩惱 無聊無煩惱 煩事最好不要碰 我個腦 煩人麻煩到 祈求長生不老 要追索哲理容易老 無聊無投訴 無聊無投訴 大鬧政黨的老伯太躁 無求無回報 何來塵埃清掃 算不到劫數和命數 心中有數」
如果細看〈冇〉的主旨和遣詞,不難發現〈冇〉其實絕非鼓勵觀眾無聊HEA爆。副歌作為全詞反覆吟唱最多的部分,林若寧在〈冇〉其實非常聰明地把核心精神「無為」偷換概念為「無聊」。這不但配合旋律的佻皮活潑風格,同時打正旗號把「無聊」入詞,無疑成功驅除聽眾對「無為」道家哲理的抗拒。取而代之的「無聊」只是「不強求」、「任自然」和「無為無不為」的通俗化代名詞而已。想當然的是,歌名縱然可以寫作〈無〉,為了淺白和口語化的目標,亦以〈冇〉作為定稿。
林若寧在成功把「無為」偷換概念為「無聊」後,〈冇〉的第二段RAP唱詞,乾脆放手具體大談「無為」──「大象亦輸給螞蟻 漢武帝總要讓位 聽老子說東說西 做人學說是無為 大是大非都太細 哪夠印花更實惠 不背起沉重楷梯 跌亦跌得低」──大象螞蟻自是大小對比的極致,帝皇則是權勢地位高低的象徵。當中刻意模中國古典哲學中的老莊故事,把大小高低作逆反的處理,後來的「哪夠印花更實惠」相信也使不少聽眾會心微笑。關鍵是關於「無為」的論述,如「不背起沉重楷梯 跌亦跌得低」,一不小心便非常容易掉入犬儒的陷阱。因此〈冇〉在後續的部份大有自我解說的意思──「一匹布 (說到只一匹布) 無頭沒有腦 無仇沒有刀 (又會變得深奧) 無糖沒有醋 無雲沒有雨 為何又要將摩星嶺看得太高 無為沒有錯 無求得風騷」──〈冇〉想要做到的其實是「破除執着」,沒有必要庸人自擾地「將摩星嶺看得太高」。如能做到「無為」、「無求」,那才是真正的「風騷」。
根據林若寧的說法,他在《Threesome》的五首歌寫作次序首先是〈富豪雪糕〉,之後便是〈樹海之下〉、〈最後的早餐〉、〈二十四城記〉,最後才是〈冇〉。由於寫〈富豪雪糕〉等歌曲的過程漫長又痛苦,到最後寫〈冇〉的時候,便索性隨意所之。我卻認為,恰恰是那一剎的「隨意所之」,不僅僅展示出林若寧在駕馭題材上純熟的一面(〈富豪雪糕〉談父子情、〈二十四城記〉處境化性工作者生涯、〈冇〉則談無求無為的道理),也讓林若寧前所未有地以風趣抵死的角度談「無為」、「無聊」,為「寧系詞風」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
這不是正好應了祖師奶奶張愛玲的金句,快樂愉悅也不過是撒手的一瞬?信焉?
〈冇〉
作曲: Bobo Chan
填詞: 林若寧
編曲: C Y Kong
監製: 梁榮駿
入實驗室開個掣 李伯伯找你弟弟
一隻龜貴不過雞 話題越說越無題
自問十分低智慧 我每次考試落第
於試卷裡畫烏龜 怕學貫中西
無聊無煩惱 無聊無煩惱
煩事最好不要碰 我個腦
煩人麻煩到 祈求長生不老
要追索哲理容易老
無聊無投訴 無聊無投訴
大鬧政黨的老伯太躁
冇求無回報 何來塵埃清掃
算不到劫數和命數 心中有數
大象亦輸給螞蟻 漢武帝總要讓位
聽老子說東說西 做人學說是無為
大是大非都太細 哪夠印花更實惠
不背起沉重楷梯 跌亦跌得低
無聊無煩惱 無聊無煩惱
煩事最好不要碰 我個腦
煩人麻煩到 祈求長生不老
要追索哲理容易老
無聊無投訴 無聊無投訴
大鬧政黨的老伯太躁
無求無回報 何來塵埃清掃
算不到劫數和命數 心中有數
一匹布 (說到只一匹布)
無頭沒有腦 無仇沒有刀 (又會變得深奧)
無糖沒有醋 無雲沒有雨
為何又要將摩星嶺看得太高
無為沒有錯 無求得風騷
無聊無煩惱 無聊無煩惱
煩事最好不要碰 我個腦
煩人麻煩到 祈求長生不老
要追索哲理容易老
無聊無投訴 無聊無投訴
大鬧政黨的老伯太躁
無求無回報 何來塵埃清數
算不到劫數和命數
無聊無煩惱 無聊無煩惱
煩事最好不要碰 我個腦
煩人麻煩到 祈求長生不老
要追索哲理容易老
無聊無投訴 無聊無投訴
大鬧政黨的老伯太躁
無求無回報 何來塵埃清掃
記憶化作肥皂泡 都不會老
原載於《文匯報》副刊文匯園,頁C02。
PS.下期預告:黃仲凱〈迷博〉。
2010年8月10日星期二
《詞話詩說》--七百年後(2010.08.10)
今回要談的是──2009年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金帆音樂獎最佳歌詞獎得獎作品──林若寧〈七百年後〉。2009年年終多個頒獎禮上,林若寧為陳奕迅所寫的〈七百年後〉橫掃多個最佳歌詞獎。陳奕迅主唱的歌曲得獎,自然不是什麼新鮮事兒,然而,能夠在玩音樂椅般輪番掄元的林夕黃偉文之中脫穎而出,本身已是一件非常值得投以注目禮的事。
關注詞壇動態的朋友都知道,林若寧為林夕首席大弟子,對林夕作品瞭如指掌,曾於《林夕字傳》、《林夕字傳2》眉批中曲盡其妙。早在林若寧晉身詞壇不久,即獲林夕黃偉文點名稱讚──林夕指出詞人必須具備寫詞的「招式」和「內功」,認為林若寧當時已具備了專業詞人的素質。黃偉文亦將林若寧的詞風歸納為「婉約,卻不失想像力,而且難得在沒有老氣橫秋」,讚賞有加。2001年出道至今,林若寧寫詞已達十年之久,並多次與師父林夕合作,先後在許志安《In The Name Of...》及李克勤《Threesome》合作包碟寫詞。近年更成績斐然,2007年憑李克勤〈花落誰家〉獲多個獎項,被譽為千禧年以後冒起最快、最有機會接棒自成一家的詞壇新人。
林若寧〈七百年後〉靈感來自金像導演安德魯史丹頓 (Andrew Stanton) 執導的動畫電影《太空奇兵.威E》(即《WALL-E》)。故事講述在不遠的未來,地球終於因為過度污染而不再適合人類居住,於是人類乘坐着巨型太空船深入外太空,另覓居所,把地球則交給了「廢物處理機械人」WALL-E處理。七百年後,人類已經淡忘了地球,獨自撿垃圾達700年之久的WALL-E仍舊在清理地球垃圾。不過人類設計的機械人卻沒有忘了人類的根。它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派遣搜尋機械人EVE到地球,嘗試看看地球是否再適合人類居住。
林若寧〈七百年後〉所寫的就是《WALL-E》的故事,並從機械人的視覺出發,談及環保和未來世界的情境──「你那太空艙 能夠發出金色的光 我廢置一方 抬頭便會為你守望 一天天催迫生活在現代化 繽紛星空拋低我寄存繁榮垃圾崗 多得你原諒我骯髒 送你破黑膠 廉價發出歌聲依稀 送你破燈泡 便宜地照亮你天地 一箱卡式帶一直沒落仍能回味 那套舊文藝戲 生生不息的淒美愛情逾越物質跨過世紀」
〈七百年後〉撇開了《WALL-E》中未來人類因過度依賴而變得嚴重癡肥的情節,集中火力點出現代化的生活模式,背後付出未來環境破壞的代價,導致「繁榮垃圾崗」孤懸太空。〈七百年後〉在首段,刻意同上了很多不搭配的詞組,如「繁榮垃圾崗」、「送你破黑膠」、「廉價發出歌聲」、「便宜地照亮你天地」。這裡,不但從極不協調的字詞短語,營造出語言陌生化的修辭效果,同時也相當具體地帶出《WALL-E》化的荒涼世界。相對而言,〈七百年後〉的副歌和中後段則滲進了大路情歌的抒情元素,傳達出窮山惡水中僅有的情懷──
「棄置那棵花 容我帶它的根歸家 送你這棵花 來懷念已逝去初夏 漆黑的星體花葉樹木無從留下 你會在流淚嗎 花開的沙丘滋養我們貧窮地方優美似畫…天天進化熱潮已記不起 用霓虹去建設歡喜 雖則你我被每粒星唾棄 我們貧乏卻去到金禧 文明能壓碎 情懷不衰 無論枯乾山水 舊時年月投入垃圾裡 你我一起同居 仍然能送你 兒時玩具 老地方抱着 一起安睡 七百年 隨年歲 記憶老去 仍然有你的忠心愛侶」
花葉樹木,在任何地方都是觸目可見的景物和生長物,可是在環境已被破壞殆盡的世界裡,彷彿卻是碩果僅存的美麗生命體。花作為環保的指標性關係,在林若寧〈花落誰家〉已有前科,感慨世界快要滅亡時,一朵花會變成怎樣呢?根據林若寧的夫子自道,〈七百年後〉與〈花落誰家〉的共同點,就是將愛情融入保育題材,彼此的方程式相當接近卻又自然流露。與此同時,兩者的寫作重點都是指向我們當下──如果《WALL-E》或〈七百年後〉正廣傳着末世寓言的話,那麼,把地球變成「繁榮垃圾崗」的幕後黑手卻是我們每一個人!
如果有看過將《WALL-E》片段剪入〈七百年後〉MV的YOUTUBE版本,便可知道配合上《WALL-E》的電影畫面後,〈七百年後〉的確是一首非常動人的情歌。不過正如林若寧所說的,那應該是一首較偏鋒的情歌,偏鋒的程度甚至只有幾個人明白。正在看文章、把〈七百年後〉唱得琅琅上口的你,是那「幾個人」之一嗎?
〈七百年後〉
作曲:柳重言
填詞:林若寧
編曲:C Y Kong
監製:柳重言/ Davy Chan/ C Y Kong/ 陳奕迅
你那太空艙 能夠發出金色的光
我廢置一方 抬頭便會為你守望
一天天催迫生活在現代化
繽紛星空拋低我寄存繁榮垃圾崗
多得你原諒我骯髒
送你破黑膠 廉價發出歌聲依稀
送你破燈泡 便宜地照亮你天地
一箱卡式帶一直沒落仍能回味 那套舊文藝戲
生生不息的悽美愛情逾越物質跨過世紀
文明能壓碎 情懷不衰 無論枯乾山水
舊時年月投入垃圾裡 你我一起同居
仍然能送你 兒時玩具
老地方抱著一起安睡
七百年 潮流裡 瞬息過去
棄置那棵花 容我帶它的根歸家
送你這棵花 來懷念已逝去初夏
漆黑的星體花葉樹木無從留下 你會在流淚嗎
花開的沙丘滋養我們貧窮地方優美似畫
文明能壓碎 情懷不衰 無論枯乾山水
舊時年月投入垃圾裡 你我一起同居
仍然能送你 兒時玩具
老地方抱著一起安睡
七百年 潮流裡 建築統統破碎
天天進化熱潮已記不起
用霓虹去建設歡喜
雖則你我被每粒星唾棄
我們貧乏卻去到金禧
文明能壓碎 情懷不衰 無論枯乾山水
舊時年月投入垃圾裡 你我一起同居
仍然能送你 兒時玩具
老地方抱著 一起安睡
七百年 隨年歲 記憶老去
仍然有你的忠心愛侶
原載於《文匯報》副刊文匯園,頁C04。
PS.下周預告:林若寧〈冇〉。
2010年8月6日星期五
佛洛依德笑我?!──談W創作社與《柯迪夫》(2010.08.06)
《柯迪夫》是我最近跟人談論得最多的舞台演出。
香港劇評人有一種說法,就是香港商業戲劇/劇場一直被討論得不夠,那些場次數字、入座率、觀眾覆蓋率都相當理想的商業戲劇/劇場,彷彿長久被懸置,還沒有得到認真和嚴肅的對待。即如春天舞台、焦媛實驗劇團,還有這次要討論的W創作社,也是近年在票房上取得一定成績的香港商業戲劇/劇場。如果以七月份公演達十九場之多的W創作社《柯迪夫》為例,或許可以對這個「高票房少評論」的(無)劇評現象略窺端倪。
首先表明身份,我是W創作社的老觀眾。九十年代末W創作社創團,首兩部作品《青春殘酷物語》和《戀愛次貨》已表現出對青年心態、社會價值觀的敏感和細節化的拿捏。時光飛逝,再出現在W創作社的觀眾席時,W創作社已是著名的香港商業戲劇品牌,專門擺明星歌星上(舞)台。正因為這樣,W創作社的產品口耳相傳地被認為「一定係星光熠熠歌舞連場好多嘢睇」。從製作角度看來,以王菀之張敬軒為招徠的《柯迪夫》,相信亦是想要符合「一定係星光熠熠歌舞連場好多嘢睇」的期望和約定,把音樂才女才子參演的《柯迪夫》設計為音樂劇,並強調了香港詞壇鬼才黃偉文參與音樂劇的填詞工作,順理成章讓這對熒幕情侶一展金嗓,唱出金牌詞人的嘔心瀝血之作。
於是,《柯迪夫》的「戲橋」,便被設計為五名中七學生希望排練音樂劇在暑假參加比賽,可惜在林老師施計打壓下告吹,五人的夢想破滅心靈受創,人生由參賽不成的一刻開始毀滅,開始了十年創傷──十年後王菀之成為毒舌護士,梁祖堯是「老油條」報案室警員,而軒仔更變成有躁狂症的搬運工人。不巧林老師患上喉嚨癌,深悔當年為保飯碗阻撓學生圓夢,決定出面鼓勵五人重拾夢想。各位親愛的觀眾和讀者,單是「參賽不成摧毀人生」的「戲橋」已夠匪夷所思,沒想到更令人目瞪口呆的「創意」陸續有來。五人在十年後演過《柯迪夫》以後竟然解決了人生的所有問題──王菀之搖身一變為愛心護士,梁祖堯頽氣盡消勇敢正氣,軒仔決定「的起心肝做人」、重新追求王菀之云云。
如果當年「參賽不成」是因、「人生毀滅」是果,稍為頭腦清醒的都很容易明白,「參賽不成」是一個「假的因」,「真的因」其實是我們的浮躁社會和抑鬱世代。當《柯迪夫》把「人生毀滅」的因,擬設在「參賽不成」的過去,那就意味着《柯迪夫》可以大肆鋪陳「想當年」的種種細節。包括王菀之彈琴跳舞、軒仔試音、祖堯爭奪角色、師生才藝大比拼等等,皆可如流水賬般演個汗流浹背不亦樂乎,然而,十年後五人重演「夢想音樂劇《柯迪夫》」的具體內容卻可以隻字不提。一切好像港產片(打機化)如《十月圍城》,人人為了孫中山(及其革命密會)天人交戰死去活來;打打殺殺血流成河涕淚飄零後,所造就的目標/成果卻可以是空洞無物的。
撇開《柯迪夫》的橋段不談,《柯迪夫》的製作也有港產片的影子──三個多小時內的確不斷「有好多嘢睇」。開場時王菀之張敬軒又唱又跳一身太空裝演繹〈低科技之歌〉,軒仔試音和與老師比拼時又慷慨示範海豚音,中後段與王菀之來一段天鵝湖舞蹈;間或加插《志明與春嬌》式對白場面如「去邊度食?」「去翠華啦!」眾人的「夢境」還出現了儼如倩女幽魂的精靈,呼喚他們重拾夢想;音樂才女才子王菀之張敬軒同場加演輪流爆粗,經典一幕更是「創傷五人組」齊齊指着病床上的老師罵「八婆」。
《柯迪夫》其實令我困惑驚訝多於一切。打正「音樂劇《柯迪夫》」旗號的同時,《柯迪夫》還煞有介事地,設置幾位演奏者在台右即場演奏樂器。根據最基本的認知,音樂劇中的歌曲理應肩負推進情節的任務,可是《柯迪夫》只把王菀之張敬軒的熱唱歌曲如〈低科技之歌〉、〈小團圓〉、〈BLESSING〉、〈預言書〉等夾雜〈高八度〉〈開籠雀〉幾首新曲間歇吟唱。〈低科技之歌〉作為全劇的開首更與全劇幾近毫無關連,令人費解。當《柯迪夫》終章時全台表演者大跳百老匯華麗歌舞時,坐在絲絨椅子上的我忽然醍醐灌頂,所謂「高票房少評論」可能還是有點道理的。如果我堅持如同「佛洛依德解夢」般仔細推敲分析,我實在怕佛洛依德笑我。
我或者應該開始明白粉絲的心。有人堅持連續看七場,正正因為一切切中他們的要害──如果我說,連我也着實很喜歡王菀之的華麗戲服,和《柯迪夫》序幕時月球投影在煙霧上的特別舞台效果….
原載於《信報》文化版,頁51。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