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5日星期六

《敢觀舞台》──審判榮念曾—— 「實驗實驗展:榮念曾創作50年」與《審判2021》 (2021.12.25)

 

十一月中,「香港文化教父」榮念曾的創作回顧展「實驗實驗展:榮念曾創作50年」,於沙田文化博物館隆重開幕。坐上榮念曾創作時光機,有「花牌秘密花園」的四字詞花牌列陣(曾在華盛頓展出)和巨型「天天」佇立迎賓的展覽廳展示不向面向創作——漫畫中的平面「天天」、被塗鴉發揮創意的立體小「天天」、四字成語的電子卡片牆,到Video Square和儼如巨石陣的錄像圈(曾在柏林展出)——在在從劇場創作、藝術教育、文化政策倡議,到深厚文化網絡人物組成的創意圈子,具像概括榮念曾在各個文化面向、領域的藝術前瞻性與超前意識。

      

展覽開幕後沒幾天,《審判2021》就在文化中心劇場公演。《審判2021》是《榮念曾進念實驗劇場文獻庫——影像重構系列》的最新重構作品。「榮念曾進念實驗劇場文獻庫」編輯整理榮念曾自1978年以來的實驗劇場,由許敖山、胡海瀚將榮氏1994年的經典作品《審判卡夫卡之拍案驚奇》解構重組而成《審判2021》,聲影中尋找、閱讀、回應、解構、論述,乃至審判。《審判2021》在漫長時間軸中理順榮氏劇場脈絡,抽繹出其舞台展演形式和內容,包括流水賬呈現其文化評議的千字文、《挑滑車》般的laptop型舞台。我們彷彿重臨《佛洛依德尋找中國情與事》、《西遊荒山淚》、《舞台姊妹》和《百年之孤寂10.0-文化大革命》現場,最後許敖山唱南音,更點出榮念曾近年聚焦於中國表演藝術形式與香港本土在文化上的血肉相連。密集體驗榮氏「Less is more」的藝術理念和實踐,縱然一切似是精華遊/hightlight,好些說法與表演形式在過去的歲月裡早已耳熟能詳;然而,從1982年進念創團到兆基創意書院藝術教育實踐,赫然令人從榮氏的「以簡馭繁」思維中,想起世紀初德國包浩斯美學和包浩斯主義(Bauhaus style)。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工業革命之初,德國包浩斯美學針對工業革命後批量生產下、流水線上的工具化、碎片化生活,想要(從藝術開始)重新尋回一種完整性。包浩斯學校(1919-1933)的出現,正正希望能培養出新人類,長遠有益於未來的新社會發展。它實驗着一種嶄新的、帶有民主精神色彩的教學方式,打破藝術、工匠傳統與科技的區隔,基礎課程中有「形式大師」。「形式大師」教導學生如何認知人類現實感官中,最基本審美形式和概念,從而訓練出一雙雙敏銳的眼睛,對世界有一套自己的觀察方式,然後才透過自己的藝術手段把它表達或創作出來。另一方面又有「工藝大師」。「工藝大師」多是經驗手工匠人,藝術上都有獨到的本領,如陶瓷、雕刻等。簡單來講,就是「形式大師」會講授視覺藝術中最本質的構成,如圓、方、三角、紅、黃、藍,令人知道基礎的線條組成和色彩元素,給受眾帶來什麼感官或心理衝擊。基本概念搞清楚,就有可能創造長足發展的藝術成果。包浩斯着重分析世界的構成,能夠在極其理性的基礎上創造出嶄新的審美觀念,透過抽像的結構把繁複的外在世界,用簡單的美表達出來。然後才是專研不同藝術形式的「工藝大師」工作坊,學生需要將「形式大師」所講的WAYS OF SEEING,把藝術理念放入具體的創作。由此路進,學生將具備藝術家的眼光、思維和創造力,還有手工匠人的技巧、對材質的敏感等等,真正結合藝術和工藝。這種崇尚理性和專業的審美眼光的展演,恰恰在榮念曾的文化藝術生命中不斷閃現。 

 榮念曾一直以不同形式「表述」文化視野(發起「亞洲藝術網絡」及「城市文化交流會議」等)、美學革命和藝術成果。大至在八十年代伊始把「劇場」概念帶來香港,小至在「創意操場──榮念曾實驗劇場秘笈:青年劇場教育課程」中,講授「身體、聲音、空間、科技、符號、結構」的「六個劇場關鍵詞」(身體性別可以跨越行當、聲音與科技涉及多媒體的參與、符號與文字語言的密切關係、結構直接影響整個表演設計的格式和基盤)…。榮念曾回顧展和《審判2021》中,完全可以體現這一切一切的藝術理想和人文願景。而這許多,最終指向的都是藝術家的素質、文化人的素質,甚至是人的素質。

 
原載於《文匯報》文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