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星期一

《敢觀舞台》--劇場空間的流動饗宴——談《金龍》與《Node/砂漠老人》(2013.09.27)


上回,敝欄談過牛棚前進進主催的「新文本戲劇節」首兩個演出──潘詩韻文本、李鎮洲導演的《漂流》和俞若玫文本、張藝生導演的《耳搖搖》。「一節三齣」的壓軸戲就是來自德國文本的《金龍》,九月初於文化中心劇場上演。同一季度,日本遠渡來港演出「多媒體無限系列」的《Node/砂漠老人》,同樣進駐文化中心劇場,兩者皆精妙有趣。

 先論《金龍》。用「千呼萬喚」來形容陳炳釗導演的《金龍》大概不為過。《金龍》是德國劇作家蘭.希梅芬尼(Roland Schimmelpfennig)2010年的新文本,本年五月在澳門藝術節上演過的澳門版《金龍》,令人意猶未盡,前進進版的《金龍》堪稱為香港劇場示範單位。單從空間設計來講,《金龍》已見巧思。甫進場,《金龍》已在舞台後方懸著「甩皮甩骨」的異國亞洲食店「金龍」招牌,舞台設計又把演員身處的廚房設計成既像爐頭,又像廚房去水槽位模樣的下陷空間,切中廚房中人的微妙處境。再加上《金龍》中姐姐賣淫副線,以牆壁後梯的暗角作交代,網狀物料造成的牆壁亮燈後,後梯空間乍現,像極了《旺角黑夜》中儼如泥沼般的亞裔新移民/黑工處境。

 如果只是要講出一個類近於《旺角黑夜》般悲慘的場景情節,《金龍》大概不會採取現在的演繹進路。異國的「金龍食店」糅合了中式、越式、泰式料理,五位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亞裔移民在當中吵吵鬧鬧,間或互相照顧又感覺疏離。陳炳釗採取近乎《NSAD無異常發現》和《十七個可能與不可能發生在2012的戲劇場景》的遊戲模式,以瘋狂亂套、夾纏不清的言說和演出風格,讓《金龍》的五位演員在全劇四十八個場景中,分別飾演十七個不同角色。而且大部分時間均是「男女大兜亂」,男演員演女性角色、女演員反串男性人物,務求達至一種「狂歡節」式戲謔效果。在高速轉換角色中,對演員夾敘夾演的要求非常高,因此《金龍》演員往往以略帶浮誇和刻板,不斷重複呢喃著「深啡色頭髮空姐」和「金色頭髮空姐」,分別吃著簡稱6號餐、25號餐的印尼炒飯和冬蔭功湯。

 《金龍》愈是強調集體印象,曲折地亦帶來人際之間疏淡如水的都市疏離感。最後「o靚仔」因拔牙失血過多而死,再被同伴扔棄河中,更凸顯出在全球化隱性人口流動中,人命淪為「裸命」(Bare Life)的慘況。根據意大利哲學家阿岡本的理論,「裸命」為一種被排除法之外的生命態式,喪失公民權及人權;抑或是政治生命被排除於法治之外,淪為單單活著之自然生命的狀態。換句話說,《金龍》中亞裔黑工也就是顛沛流離、無法制可以庇佑的一條條赤裸的生命。劇中甚至以昆蟲的隱喻來折射出亞裔黑工的困境──「o靚仔」死後回家的獨白末段,刻意為舞台後方的蟋蟀打光,以示兩者的鏡像關係。

 當然,《金龍》的語言和「稍停」的運用混雜有趣。語言從廣東話、普通話、中國家鄉話、南亞語言和德語亦斑駁齊發;舞台指示式「稍停」亦不斷打斷演出,來向觀眾交代情節,令《金龍》全劇在戲謔和悲憫的調子外,多出一份對劇場節奏的實驗。而在喧鬧的《金龍》之後,同一場地,文化中心劇場則上演了不論語言形式和表演節奏均完全相反的「多媒體無限系列」之《Node/砂漠老人》。


 不知不覺,原來先後看過不少「多媒體無限系列」的劇場作品,包括2010年《true/本當(真的)》《非常搞作》《迷走都巿II》、2011年梁基爵《電紫兔/克》、2012年的阿根廷沙畫劇場《幻影流沙》和《水俁安魂曲》。觀乎2011年311日本福島核事故後,除了一些純粹藝術性展現如《幻影流沙》,「多媒體無限系列」的劇場作品,尤其是日本班底,大多傾向於談自然災害和人類生存的相互關係,並傾向於「熱課題冷處理」。去年的《水俁安魂曲》,以留白和沉靜的手法,從日本九州熊本縣最南端的水俁市,由於工業廢水排放污染造成日後轟動世界的「水俁病」,揭示出工業尖端技術給人類及環境帶來無盡的災難。

 九月剛上演過的《Node/砂漠老人》,則一反留白和沉靜的哀傷調子,改以全場低頻率的鳴聲、近乎電視無影像「雪花紛飛」的投影,再加上回收得來的碎紙條鋪滿舞台,一切猶如人間廢墟,簡直就是敵托邦的窮山惡水。有趣的是,《Node/砂漠老人》全程以小提琴伴奏,而在不同節奏和投影中,滿地碎紙堆即成金黃禾稻,有時又是發白的現在與未來的沙洲。沙洲中不斷會鑽出不同人物,老人蹣跚地回憶他的前半生,快樂供應商人嬉笑地販賣著夢想和希望,少女身懷愛與恨的痛苦,青年人惘然不知所向。眾人不發一言,但道盡了世道唏噓,投影在眾人身上的光影效果,不斷「描繪」出人物的情緒狀態,如少女身上迸發出煙花般的色彩光條,便折射出愛恨煎熬。

 相對而言,《Node/砂漠老人》較諸《水俁安魂曲》更沒有「情節」,有的只是情境,老人的懊悔和痛苦回憶以舞蹈演出沉重的每一步,光亮的投影如炙熱的沙漠,帶出老人「火宅之人」的一面。這時候,小丑般快樂供應商人完全退場,只有青年人糾纏著老人的身體,曲線投射了老人對世俗的眷戀。最後,劇場的低頻率聲音如心跳探測儀般低鳴停頓,原來我們都是孤獨老人,匍匐在寂寞的星球。

 我們,就在德國視野中的《金龍》、滿載日本情志的《Node/砂漠老人》中,經歷了兩回劇場空間的流動饗宴。


原載於《文匯報》文化版。

2013年9月17日星期二

《詞話詩說》-- 火星文(2013.09.17)



詞人之間的合作,真是一件有趣事,他們每每在作品中「筆鋒相對」,或合力開拓出奇詭的創作世界。據悉,已故詞壇聖手林振強,便曾與周禮茂潘源良組成「三筆管」,除了聯袂打造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林憶蓮《都市系列》的輝煌盛世,更積極維護詞人權益,倡議「邀歌訂金」一類的「訂單制度」。因此,我特別注意詞人聯手創作的作品,像2004年林夕黃偉文周耀輝為達明一派重組而寫的〈排名不分先後左右忠奸〉,堪稱同場較技的夢幻組合,火花四濺。

新生代詞人,也就是我經常談及的「後九七詞人」,就以小克和梁柏堅的跨刀最創意奔騰且自成系統,一系列富有NEW AGE色彩的作品,黑色幽默太空漫遊兼而有之,張繼聰《5+》中〈2013〉、〈杞人〉、〈宇宙搖籃曲〉、〈海馬〉,甚至寄寓了不尋常的時代徵兆和科普密碼。相對之下,小克梁柏堅最新發表的〈火星文〉,可能更「在地」一點。所謂「在地」,從〈火星文〉的「類遊戲之作」,或者可以窺見,我們每天在網絡的言說情緒和溝通方法──

「亂碼起(文字毒氣) 下世紀(文便字秘) 唔唱K(5係話你) e+果陣 又兩Day (成段日記) BTW(是咁的) 又轉Gay(誰換電器) 倉頡想死 數碼控制 怪碼託世 靠智慧按個掣 再廢也有兩個Like 這個笑臉太嚇鬼 括弧砌出mud鬼 講嘜鬼 北漏到厲(So r u 揭定 me) 火星 法定語文(So r u 揭定 me) 火星 偉大語文 傳大腦 入FB 禾巧開心 (撲克牌)XDD So r u 揭定 me」

驟眼看去,〈火星文〉的歌詞,真像是一套無人能夠明白的火星文,尤其是白紙黑紙書寫出來,更是沒頭沒腦,不知所云。這裡所謂的火星文,原是無時無刻都出現的網絡語言集錦。「5係話你」「e+」「兩Day」「So r u 揭定 me」「禾巧開心 (撲克牌)」全是廣東口語的網絡寫法,分別是「唔係話你」(不是說你)、「而家」(現在)、「兩日」(兩天)、「so are you kidding me」(你在開我玩笑嗎)、「我好開心」(我很開心)。香港的網絡語言,多是中英夾雜、日常口語的極致呈現,不但又中又英又日文又越南文,更多是圖形符號,「e+」「開心 (撲克牌)」明顯便是網絡或智能手機聊天或書寫的常用碼。

當然,〈火星文〉的取態是過癮中帶有嘲弄,笑言當代的網絡語言和圖形符號,儼如「法定語文」般。你必須了解它的使用方法、潛規則,才能與人溝通,成為名副其實的現代人,正如經典所云的「不學詩,無以言」。而〈火星文〉的第二部分,乾脆進入沉迷網絡世界的微妙心理──

「岸了Line(持續在線) 硬了膠(持續罵戰) 未夠飽(文字食厭) 三五七內 仲有乜(年度大殮) Ng記Duck(向左走) Ng怪Duck(文字欲建) 囧到風濕 有無殺錯 有無放過 有殺錯無放過 嘢嘢退貨 無句Sor 個個↑線 ↑到cut 隻河蟹太多骨 金翅鳥 Joke我隻虱(So r u 揭定 me) 火星 法定語文(So r u 揭定 me) 火星 偉大語文 傳大腦入FB 禾巧開心 (撲克牌)XDD So r u 揭定 me火星 法定語文 火星 偉大語文 So r u 揭定 me 火星 法定語文(So r u 揭定 me) 火星 偉大語文 傳大腦入FB 禾巧開心 (撲克牌)XDD So r u 揭定 me 火星 法定語文(So r u 揭定 me) 火星 偉大語文 藏大氣@4G 再俾Like ATVB I go to school by bus」

網絡,其實只是一個小世界,偏偏現在成了很多人生活中不能或缺的一環,一旦無法上網、沒帶手機便心焦如焚,把自我認同緊緊拴於臉書微博。〈火星文〉第二部分的「岸了Line」「Ng記Duck」「金翅鳥」,自然也是「on line了」(已在線)、「吾記得」(忘記了)、「今次仆街了」(這次倒霉了)的網絡言說示範。更重要的是,〈火星文〉點出了這種「偉大語文」背後所隱伏的時代焦慮。

尤其香港作為一個人口高度密集的社會,集體認同大量通過潮人潮語在起作用,假使「牛頭不對馬嘴」便有起不了哄、落伍之虞。所謂的「俾Like」更成為標誌性的網絡人氣,但凡「呃Like」失敗,發帖者可能便要懷疑自己的網絡魅力「好NgDuck」了。因此,臉書微博的「打咭」愛好者,事無大小均要發帖子發照片,雨天撐傘、開學上課、晚上做飯,無一倖免,惟恐掛萬漏一。無怪乎,我的一位學佛的朋友笑言,臉書微博其實是「貪嗔癡」的溫床。如果,你還不明白〈火星文〉在唱甚麼──唔該你返火星啦,地球好危險架:p



〈火星文〉

作曲:張繼聰
作詞:小克.梁栢堅
主唱:張繼聰


亂碼起(文字毒氣) 下世紀(文便字秘) 唔唱K(5係話你) e+果陣 又兩Day (成段日記) BTW(是咁的) 又轉Gay(誰換電器) 倉頡想死

數碼控制 怪碼託世 靠智慧按個掣 再廢也有兩個Like
這個笑臉太嚇鬼 括弧砌出mud鬼 講嘜鬼 北漏到厲(So r u 揭定 me)

火星 法定語文(So r u 揭定 me) 火星 偉大語文
傳大腦 入FB 禾巧開心 (撲克牌)XDD So r u 揭定 me

岸了Line(持續在線) 硬了膠(持續罵戰)
未夠飽(文字食厭) 三五七內 仲有乜(年度大殮)
Ng記Duck(向左走) Ng怪Duck(文字欲建) 囧到風濕

有無殺錯 有無放過 有殺錯無放過 嘢嘢退貨 無句Sor
個個↑線 ↑到cut 隻河蟹太多骨 金翅鳥 Joke我隻虱(So r u 揭定 me)

火星 法定語文(So r u 揭定 me) 火星 偉大語文
傳大腦入FB 禾巧開心 (撲克牌)XDD So r u 揭定 me

火星 法定語文 火星 偉大語文 So r u 揭定 me
火星 法定語文(So r u 揭定 me) 火星 偉大語文
傳大腦入FB 禾巧開心 (撲克牌)XDD So r u 揭定 me

火星 法定語文(So r u 揭定 me) 火星 偉大語文
藏大氣@4G 再俾Like ATVB I go to school by bus


原載於《文匯報》副刊文匯園,頁C02。

2013年9月3日星期二

《詞話詩說》-- 跑車與坦克(2013.09.03)



從2011年起,敝欄一年一度客串兼差談國語歌詞,過去「國語」一番的包括〈下流〉(2011)和〈蓋亞〉(2012)。2013年,要談的國語作品是張震嶽的〈跑車與坦克〉。

近十年間,台灣創作歌手張震嶽總共只發表過《ok》(2007)和《我是海雅谷慕》(2013)兩張唱片,堪稱十年磨出一刀一劍。全新大碟《我是海雅谷慕》較諸城市得來又帶點原住民音樂色彩的《ok》,所關注的課題更大,包括人與世界、自然與環保、鞭撻台灣東海岸的發展規劃、世俗「向錢看」的主流價值觀等等。「海雅谷慕」四字原是張震嶽在阿美族的原住民名字和父親名字的結合,《我是海雅谷慕》大走慢活、返樸歸真、反思生活的路線,先後發表了〈破吉他〉、〈走慢一點點〉、〈別哭小女孩〉、〈我家門前有大海〉、〈走慢一點點〉,還有今回要談的〈跑車與坦克〉。

華語流行音樂世界,其實也有大量作品,對於現代異化勞動和高度資本主義發展有所省思。粵語流行歌曲中,就有大家耳熟能詳的My little airport〈邊一個發明了返工〉(2009)和李克勤〈挨風科〉(2010)等。2013年,張震嶽詞曲的〈跑車與坦克〉乾脆單刀直入,將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的生活對舉──「女人手裡的花 男人肩上的槍 女孩一臉瘦巴巴 男孩一臉驚慌 坦克壓過原本是熱鬧的街 異國的士兵帶來糧食和水 毫無未來的百姓已經厭倦 已經厭倦 不想再流淚 女人整型做臉 男人刷卡付錢 女孩不想上學 男孩只想玩 跑車壓過原本是落沒的街 政客和商人帶來經濟起飛 酒足飯飽的胖子已經厭倦 只想減肥」

〈跑車與坦克〉的首段,描繪了第一世界或城市中男女的外觀,女的捧着花、男的有槍傍身好像電影海報般的俊男美女。鏡頭一轉,異域女孩卻瘦骨嶙峋、男孩又生活在不安之中。原來因為戰爭,坦克入侵某些相對落後的地區,第一世界的人帶來糧食和水,也帶來生活的不安穩,使得本已資源匱乏的村子,陷入絕望與恐懼之中。那麼,同一時間城市人又在做什麼呢,原來女的忙着根據都市塑造的女性形象來美容整型,男士付錢即可。表面上,來自城市的「侵略者」固然為村子帶來無限商機,同時也不知不覺間扭曲了原來的價值觀,且看以「酒足飯飽的胖子」為代表的成功模樣,最後生活窮得只剩下減肥。

這裡,〈跑車與坦克〉非常嚴肅地思考了所謂先進與落後、城市與鄉村、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之間的微妙關係。有時候,前者的進取可能引致難以想像的災難。以香港為例,剛於本年八月二十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發表的生態足印數據顯示,目前地球正「出現了我們所說的『生態赤字』,我們在用的都是下一代的資源。」早在七十年代開始,人類已經開始透支地球資源。香港著名環保領袖更謂,香港城市的地球資源透支度,用金錢來表述,相等於月薪三千元(香港人均生物承載力只有0.03地球資源公頃),每月的用度卻達到驚人的四十七萬元(4.7地球資源公頃)!香港人欠下的債,原來一直是其他地區的人們在償還,如同我們所熟知的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之間的「買賣關係」。

最可怕的是,地球先生愈發惱怒,我們也必須承受極端的嚴寒和酷暑、連綿暴雨等異象反撲。在不遠的將來,更估計會出現水源和糧食缺等嚴峻問題。於是,〈跑車與坦克〉的第二部分,乾脆由宏觀的角度出發,揭露世界資源向第一世界的嚴重傾斜──「兩種不同世界 各自在另一邊 總是不得平衡 高低又歪斜 正義猶如謊言 真理萬化千變 我們所相信的 埋在瓦礫堆 轟隆隆的炮聲 舞池裡的鼓聲 有人置身事外 有人沒有家 地球媽媽累了 發燒居高不下 你我卻為了利益 撕破臉」

〈跑車與坦克〉最後形象化地將頽垣敗瓦與紙醉金迷的世界,放在「地球媽媽」的角度觀之,她原來一直承受着苦難,高燒不退已久,紅塵中人還在狗苟蠅營。張震嶽坦言這歌與「反對發展台東美麗灣」密切相關,發展者不免串演着侵略者:「〈坦克與跑車〉裡面反思世界的不公平,有人飽受戰爭之苦,有人卻享受着尖端科技的物質世界。身為公眾人物,希望丟下一顆石頭可能引起一些漣漪。」

〈跑車與坦克〉

詞曲唱 張震嶽

女人手裡的花 男人肩上的槍 女孩一臉瘦巴巴 男孩一臉驚慌 坦克壓過原本是熱鬧的街 異國的士兵帶來糧食和水 毫無未來的百姓已經厭倦 已經厭倦 不想再流淚 女人整型做臉 男人刷卡付錢 女孩不想上學 男孩只想玩 跑車壓過原本是落沒的街 政客和商人帶來經濟起飛 酒足飯飽的胖子已經厭倦 只想減肥

兩種不同世界 各自在另一邊 總是不得平衡 高低又歪斜 正義猶如謊言 真理萬化千變 我們所相信的 埋在瓦礫堆 轟隆隆的炮聲 舞池裡的鼓聲 有人置身事外 有人沒有家 地球媽媽累了 發燒居高不下 你我卻為了利益 撕破臉


原載於《文匯報》副刊文匯園,頁C02。

2013年9月1日星期日

《文化KO》--想像大西九(2013.09)



7月27日,西九海濱長廊的《香港春浪音樂節》在暴雨中唱至尾聲。天氣惡劣兼夾現場人流管理安排不善,結束後觀眾群情洶湧力數二十宗罪,紛紛哀嘆「次次喺西九搞騷,都冇好下場,想不到香港春浪都難逃一劫。」仲話慘過水浸爛尾的七一「維穩騷」。作為一名參與過《文藝復興》和《自由野》大型露天音樂節的觀眾,當然不得不承認《香港春浪》方方面面都尚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更關鍵的是,西九海濱長廊的展演空間,既是目前線上提供香港戶外最大音樂展演空間的「大房東」,究竟如何逐漸改變香港觀眾的聽賞習慣?甚至與周邊已然成形的藝文空間隱形連線,成為香港最具特色的文化區?

在炎夏辦《香港春浪音樂節》,明顯實驗着要把台灣「春浪」的理念移植,把唱慣墾丁南灣、鵝鑾鼻公園的歌手們,放到維多利亞港來唱唱看。情況一如去年的《文藝復興》和《自由野》,也儼然是類近於台灣《簡單生活節》和《野台開唱》的搬演。其實,香港觀眾對戶外音樂表演的印象,大都來自過往就着重大天災人禍而來的籌款活動,如跑馬地舉行的《民主歌聲獻中華》,或西九中天地的《演藝界512 關愛行動大匯演》,乃至於滑稽收場的添馬艦《維港巨星匯》等。因此,在入場數字「西九破萬人」的前提下,西九海濱長廊的展演空間任重道遠,能否在硬件上造就戶外音樂展演空間的常態化,且拭目以待。

西九「春浪」之前,筆者七月到台北華山LEGACY睇騷時,赫然發現前身為酒廠的華山文創園區開了電影院,令本已具備LIVE HOUSE、藝術或書籍展覽場地,還有創意產業的銷售點、茶藝館和酒吧等等的華山,具備更強的硬件和多元性。另一邊廂,台北松山文化創意園區的誠品生活松菸店於八月中開幕。誠品松菸店矚目之處,在於它被設計為集合文創商場、書店、藝術電影及表演廳於一身的文化區。而誠品首度進軍酒店業的處女作「誠品行旅」亦將於年底開業,務求打造松山成一座繼台北華山後,一塊更進取、更嶄新的文創基地。

話說早在兩年前的暑假,2011年我到台北參與第十三屆台北藝術節時,主辦方已以松山為主場,主力開拓和宣介松山為嶄新的藝術空間。2001年,前身為松山煙草工廠的松山,由台北市政府指定部分建築物為市定古蹟,經過長期的規劃與整建過後,台北藝術節2011安排大部份演出和重點多媒體展覽在松山進行,藉此帶動藝術人口對松山的認識,確立第二個位於台北市中心的藝文創意基地的位置。同年十月,更於松山舉行台北世界設計大展,展示松山「以古董硬件盛載前衛藝術」這走向國際化的決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拉雜地說了這些,主要是我一直認為大眾對非常具爭議性的「西九文娛區」的想像,其實還不夠。與其糾纏在戲曲中心的外觀美觀與否、英文譯名該如何政治正確,豪宅區無端端擺放幾坨吹氣巨屎是否眼冤,倒不如看看「西九藝文區」或「西九文娛區」如何連結該區的藝文條件,成為「大西九」──百老匯電影中心、與八和會館有場地伙伴關係的油麻地戲院、富有殖民地建築特色的油麻地警署、廣東老街模樣的上海街等等,還有去向未明,但又位置一流的油麻地果欄。

油麻地果欄建於1913年,以前是九龍水果批發市場,是珠三角一帶對水果批發市場的俗稱。初期,商鋪只以草棚搭成,直到1920年代至1930年代,香港政府才開始批地讓欄商興建固定樓房,至今尚可見到不少具戰前特色的裝潢。目前果欄中常設約200個水果攤檔,每天凌晨一時至五時都會進行水果批發、競投、交易、轉運等工作,每天約合共銷售約50,000 箱水果。在2009年12月18日,果欄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油麻地果欄長期以來都是香港和九龍市區的水果批發集散地。但據剛發表於《JET》的〈油麻地果欄一百年 生果熟透之後〉數字顯示,果欄近年頗受連鎖超市及買手另覓批發地的影響,搬貨量銳減。如果有一天,果欄式微,一直沒有公佈具體發展方向、更不知花落誰家的果欄,佔據着黃金地段,可以轉型為什麼呢?──我天真又大膽的想,可以做LIVE HOUSE。

在香港LIVE HOUSE大部分處於半地下的狀態,包括以HIDDEN AGENDA為代表的工廈音樂展演空間,一直受困於過時的工廈條例,要不以「曲線生產」(按:「現場表演是為了錄製DVD」)來交代營運狀態,「文化生產」在妾身未明之下偷雞摸狗;要不就如香港唱作人馮穎琪,為了想搞LIVE HOUSE而被逼開餐廳,也就是中環Backstage Live Restaurant,不輟地在做音樂教育和音樂表演的工作。參照台灣的例子,如今不少前線歌手、知名樂團皆發跡於LIVE HOUSE。LIVE HOUSE甚至是現今(非)流行音樂「分眾時代」中,非常重要的音樂發展沃土。從文化願景來說,香港最欠缺的,原是各種藝文空間的平衡和想像力。如果果欄可以成為「香港華山」、「香港LEGACY」,搭配同區的電影院、戲曲中心、戶外表演空間、大劇院、藝術館、展覽館──「大西九」終於齊章了。



延伸閱讀~

誠品是西九的原型

文:小西

是的,今次談西九誠品,一所還在紙上談兵階段的「書店」。

當然,空穴來風,並非無因。其實,香港誠品開業一年,便曾聲言三年內希望在中環和九龍再開三家分店。早前有報導指,誠品曾與多間商場洽談,其中包括位於尖沙嘴的The One。此外,誠品也曾表示對西九與活化後的中環街市感興趣,有意在該兩處開店。 而且,西九誠品也並非僅僅「神女有心, 襄王無夢」。其實,早在香港誠品開業不久, 西九管理局成員之一榮念曾,便曾在局中提出,在西九文化區開設誠品店的可行性。

然而,文化區需要書店有什麼出奇?且以誠品過去的「戰績」,進駐西九,似乎也就順理成章。但誠品只是「書店」嗎?根據早前的報導,誠品與商場洽談開分店事宜,除了談租金優惠, 也談商場管理,要求管理部份樓層。換言之,誠品不單「賣書」,便是一門地產生意。其實,熟悉誠品的業務發展都知道,「賣書」從來都不是誠品的主業,售賣高檔生活消閑品與服務,還有商場管理才是。

其實,誠品集團正式成立於1974年,最初並不是書店,而是以餐旅事業起家,代理進口歐美廚房設備。及至1989年,第一家誠品書店才正式開幕。之後 ,第一家誠品商場在1994年開幕,誠品正式踏足百貨零售業,以「連鎖不複製」的方式經營,結合地方的文化特點,將書店空間逐漸轉化為綜合的「生活消費空間」。慢慢地, 逛誠品,人們不單可以看書買書, 還可以飲咖啡,挑選禮品,購買文具,甚至看展覽和演出。換言之,自上一個世紀九十年代中開始,誠品的自我定位已不再是書店,而是商場。

其實,一年前,誠品正是以同樣的營銷理念,與香港希慎集團合作,以優惠租金進駐「重建」後的希慎廣場。所以,當報導傳出,誠品與商場洽談開分店事宜時,要求管理部份樓層,也就並不奇怪。事實上,誠品與企業甚至政府合作,以文化重新打造並代理營商空間,早有前科:2010年,誠品從台北市政府取得管理權的台北車站地下街商圈是其一個例子,至於同文梁偉詩提到,位於台北松山文化創意園區的誠品生活松菸店,則是另一近例。

然而,文化不是從來只賠不賣,為什麼近年不少企業甚至政府,都「忽然文化」,將「創意產業」的論述高唱入雲?其實,一直以來的「創意產業」論述,都比較側重如何將具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產業化(即所謂「文化產業化」),從而為中小企甚至政府,取得營銷利潤。誰不知當台灣前文建會主委陳其南在一次「文化.產業」研討會,提出「文化產業」的觀念時,其實也同時指出,所謂「文化產業」除了包括「文化產業化」,更包含了「產業文化化」。根據陳其南的解釋,「產業文化化」意味著「以文化包裝產業」,或「把產業整合到地方的文化特色之內」。就此而論,誠品的確是「以文化包裝產業」的典範。固然,香港誠品開業一年,本地文化人如陳冠中等,曾批評誠品在香港拒絕本土化,跟誠品原本的本土化行銷方針,也大相逕庭。然而,香港誠品本就是誠品集團西進的第一站,市場本就定位於中國內地以至整個大中華地區,開業一年,卻並沒有把產業整合到香港的地方文化特色之內,也就並不為奇。況且,跟將「本土化」高唱入雲的台灣社會不同,誠品西進,面對中國內地與香港的哈台市場,似乎更標榜帶點異域奇觀性的「台灣本土」,至於這是基於文化政治,還是純粹市場的考慮,便不得而知了。

美國批判地理學家大衛.哈維(David Harvey)曾經指出,跟其他的商品不同,文化商品或活動的特點在於,在全球一體化與同質化的大潮中,這些商品或活動都視為「獨一無二」,而這些所謂特點大多經由當地社群,經年累月的共同(in form of commons)打造而成,而企業與資本家則透過這些文化商品或活動的「獨家租值」(Monopoly Rent),媒取巨利。文化有價,它就像神仙棒一樣,在新世紀的創意文化經濟的體系內,有能耐把原來看似平平無奇的衣食住行,點石成「金」,並在連鎖蝶變的效應下,讓企業的股價翻兩翻。

回到擬想中的西九誠品。基於誠品在「文化產業化」與「產業文化化」方面豐厚的往蹟,西九管理局會想跟誠品合作,自然不過。不過,以誠品一路以來的營銷方針,他們的野心肯定不止在西九文化區開設分店,而是以「連鎖不複製」的方式,結合文化與生活消閒,管理「西九大商場」。然而,西九本身不就是一個「大商場」?只是比一般的港式商場有文化。就此而論,誠品本來就是西九的原型,在誠品生活松菸店與誠品生活西九店之後,誠品的下一個目標會否是中國內地某個城市的整個創意文化園區?


原載於《號外》444期。

《敢觀舞台》--新文本戲劇節2013──談《漂流》與《耳搖搖》(2013.08.30)


盛暑,總是牛棚前進進「新文本戲劇節」的季節。所謂「新文本」自是相對「舊文本」而言,而「新文本運動」更是一個結合創作演出、劇本翻譯、表演研究、教育推廣的戲劇藝術計劃,持續地為香港劇場引入當代歐陸最火熱、最銳利的劇本,讓觀眾認識當前西方劇壇最富創造力的發展。關懷時代、創新形式作為「新文本戲劇」的共同特色,「新文本運動」在2012年,即第一年,以莎拉‧肯恩(Sarah Kane)或「直面劇場」(in-yer-face theatre)為焦點,去年牛棚上演《驚爆》,所呈現的主題因子如戰爭、爆破、性暴力、口交、吃人等,讓不少劇場觀眾大吃一驚。莎拉‧肯恩的《驚爆》更與馮程程的《誰殺了大象》、甄拔濤改編自駱以軍同名小說的《西夏旅館》,為「新文本戲劇節」揭開2012年的序幕。

其實,前進進積極推動的「新文本運動」,可謂所從來久遠矣。打從2006年已不輟地譯介多位歐陸劇作家的作品並實驗演出,包括令人印象深刻的《死亡與少女》(2008年)和「文本的魅力」(2010年)等等。2010年的「文本的魅力」已具「新文本戲劇節」的雛型,大張旗鼓在同一季度串連三位香港劇場導演,分別再現晚近三個歐陸經典劇本──夏洛瓦《母雞身上的刀子》、邱琪兒《遠方》和李希特的《神級DJ》。及至去年,「新文本」計劃正式獲得資助,「新文本資料庫」隨之於2012年5月啟動,成為香港首個以新文本為主題的表演藝術研究平台。

資料庫作為「新文本運動2012-2014」的其中一個重點項目,計劃每三個月發佈一次「劇作家檔案」,引介一位當代重要的歐陸新文本劇作家。至今已發表的劇作家檔案計有Sarah Kane(英國)、Caryl Churchill(英國)、Martin Crimp(英國)和Marius von Mayenburg(德國)。而進入第二年的「新文本運動」,在2013年開始將焦點從英國稍稍轉移到德國,並將於九月發表《金龍》(Der goldene Drache),從而探索德國當代劇場發展的特質和興味。

八月,打頭陣的分別有潘詩韻文本、李鎮洲導演的《漂流》和俞若玫文本、張藝生導演的《耳搖搖》。香港文本創作人和導演的兩齣作品先行,似有意強調「新文本」的本土實驗可能性,《漂流》更是其中虛實交纏的一個詩意文本。《漂流》靈感來自捷克前總統哈維爾在囚時寫給妻子的《獄中書》,潘詩韻將之演繹為七封信箋:回憶、更新、提昇、喜悅、覺醒、發現和創造,再由褟思敏鏡像般演出一位被囚人士妻子的角色。《漂流》作為一齣獨腳戲,嘗試以語言框架區隔妻子日常生活的感知和遠距離與丈夫憑書信溝通的精神囈語。因此,《漂流》的首尾,妻子以廣東話投訴着鄰居的做愛聲浪太擾人,並由現場「扮演」噪音的鬧市打樁聲;踏入與丈夫魚雁傳信的部分,妻子的囈語就變為普通話聲音導航。

單從選角而言,褟思敏飾演一位外型嬌小,受盡外在世界無物之陣不斷侵擾的女性,形神俱佳,超短髮令人浮想聯翩;偶有歇斯底里的小失控、大煎熬,也演得恰到好處。從演出框架來說,語言的設定原是遙指現實中背景相若的真實人物,但落實到精神囈語的獨白,似乎變成大量書面語的背誦。換句話說,以演員的第二語言「聲演」精神的聲音,在劇場上的無法不顯得疙疙瘩瘩。李鎮洲的導演手法,亦傾向將「故事」或「精神狀態」的升沉虛化,從一開始受噪音困擾的妻子被困於白色透明紗罩,到最後出走時鐵架降下,妻子睡在架上,全場燈光盡黑,再亮燈時中庭只餘空蕩蕩的架子,心靈的想掙脫,人的出走,都詩意地完成。

想當然,這些劇場處理自是源於文本的詩化傾向。觀乎潘詩韻在今夏處理的兩個文本《房間》和《漂流》,足見她的觸覺敏銳、情感豐富。我更感興趣的,其實是《漂流》以妻子出走收束,所謂「漂流」既是妻子「精神出路」,也是「具體行動」。即使是詩化的「以劇場寫詩」,落實到劇場亦似乎難以在全劇發展百分之九十,毫無朕兆下突兀「漂流」。這也使得最後妻子的「受不了」,反倒是全劇忽然「實」起來的一筆。

相對而言,《耳搖搖》卻一直很「實」。《耳搖搖》講述一名跑手衝刺前的幻聽,從而引入種種城市躁動、流言蜚語、高官醜聞,再輔以性工作者的副線,似乎更強調了肉體在城市中的糾結。《耳搖搖》最吸引的,反倒是一連串靜默或微弱聲音的迸發,如荒腔走板的小提琴版《獅子山下》。《獅子山下》一直被視為代表香港的「港歌」被惡搞,皮裡陽秋不問而知。計時器的聲音亦貫穿全劇斷續「襯底」,再加上台左定海神針般的巨型「鐘擺」,《耳搖搖》在在皆流露出對時間與聲音的關注。

未許不是俞若玫文本要抒發的社會情緒太龐雜,要說的話彷彿大量山泥傾瀉的下來,跑手、魔術師、山寨熊貓皆一腔醒世恒言。表態的時代,人人都搶着講說話,但劇中的小女生卻不知可以跟誰說話。值得一提的還有張藝生的「導」,張藝生大概傾向將俞若玫的詩化語言具像化,如《耳搖搖》開首的「拍翼的蝴蝶」被演繹為《CLASSIFIED POST》廣告般的拿着報紙跳舞,活潑有趣;最後的「貨櫃中的瑜伽」更是將困鎖空間與屈曲身體對舉的極致,頗見《耳搖搖》「實」的演繹傾向。

綜觀而言,「新文本戲劇節2013」的兩個本土創作各有優劣,而且主題因子都非常「香港」。九月初,來自德國文本的《金龍》將接力登場。期待《金龍》。


原載於《文匯報》文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