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日星期日

《文化KO》--想像大西九(2013.09)



7月27日,西九海濱長廊的《香港春浪音樂節》在暴雨中唱至尾聲。天氣惡劣兼夾現場人流管理安排不善,結束後觀眾群情洶湧力數二十宗罪,紛紛哀嘆「次次喺西九搞騷,都冇好下場,想不到香港春浪都難逃一劫。」仲話慘過水浸爛尾的七一「維穩騷」。作為一名參與過《文藝復興》和《自由野》大型露天音樂節的觀眾,當然不得不承認《香港春浪》方方面面都尚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更關鍵的是,西九海濱長廊的展演空間,既是目前線上提供香港戶外最大音樂展演空間的「大房東」,究竟如何逐漸改變香港觀眾的聽賞習慣?甚至與周邊已然成形的藝文空間隱形連線,成為香港最具特色的文化區?

在炎夏辦《香港春浪音樂節》,明顯實驗着要把台灣「春浪」的理念移植,把唱慣墾丁南灣、鵝鑾鼻公園的歌手們,放到維多利亞港來唱唱看。情況一如去年的《文藝復興》和《自由野》,也儼然是類近於台灣《簡單生活節》和《野台開唱》的搬演。其實,香港觀眾對戶外音樂表演的印象,大都來自過往就着重大天災人禍而來的籌款活動,如跑馬地舉行的《民主歌聲獻中華》,或西九中天地的《演藝界512 關愛行動大匯演》,乃至於滑稽收場的添馬艦《維港巨星匯》等。因此,在入場數字「西九破萬人」的前提下,西九海濱長廊的展演空間任重道遠,能否在硬件上造就戶外音樂展演空間的常態化,且拭目以待。

西九「春浪」之前,筆者七月到台北華山LEGACY睇騷時,赫然發現前身為酒廠的華山文創園區開了電影院,令本已具備LIVE HOUSE、藝術或書籍展覽場地,還有創意產業的銷售點、茶藝館和酒吧等等的華山,具備更強的硬件和多元性。另一邊廂,台北松山文化創意園區的誠品生活松菸店於八月中開幕。誠品松菸店矚目之處,在於它被設計為集合文創商場、書店、藝術電影及表演廳於一身的文化區。而誠品首度進軍酒店業的處女作「誠品行旅」亦將於年底開業,務求打造松山成一座繼台北華山後,一塊更進取、更嶄新的文創基地。

話說早在兩年前的暑假,2011年我到台北參與第十三屆台北藝術節時,主辦方已以松山為主場,主力開拓和宣介松山為嶄新的藝術空間。2001年,前身為松山煙草工廠的松山,由台北市政府指定部分建築物為市定古蹟,經過長期的規劃與整建過後,台北藝術節2011安排大部份演出和重點多媒體展覽在松山進行,藉此帶動藝術人口對松山的認識,確立第二個位於台北市中心的藝文創意基地的位置。同年十月,更於松山舉行台北世界設計大展,展示松山「以古董硬件盛載前衛藝術」這走向國際化的決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拉雜地說了這些,主要是我一直認為大眾對非常具爭議性的「西九文娛區」的想像,其實還不夠。與其糾纏在戲曲中心的外觀美觀與否、英文譯名該如何政治正確,豪宅區無端端擺放幾坨吹氣巨屎是否眼冤,倒不如看看「西九藝文區」或「西九文娛區」如何連結該區的藝文條件,成為「大西九」──百老匯電影中心、與八和會館有場地伙伴關係的油麻地戲院、富有殖民地建築特色的油麻地警署、廣東老街模樣的上海街等等,還有去向未明,但又位置一流的油麻地果欄。

油麻地果欄建於1913年,以前是九龍水果批發市場,是珠三角一帶對水果批發市場的俗稱。初期,商鋪只以草棚搭成,直到1920年代至1930年代,香港政府才開始批地讓欄商興建固定樓房,至今尚可見到不少具戰前特色的裝潢。目前果欄中常設約200個水果攤檔,每天凌晨一時至五時都會進行水果批發、競投、交易、轉運等工作,每天約合共銷售約50,000 箱水果。在2009年12月18日,果欄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油麻地果欄長期以來都是香港和九龍市區的水果批發集散地。但據剛發表於《JET》的〈油麻地果欄一百年 生果熟透之後〉數字顯示,果欄近年頗受連鎖超市及買手另覓批發地的影響,搬貨量銳減。如果有一天,果欄式微,一直沒有公佈具體發展方向、更不知花落誰家的果欄,佔據着黃金地段,可以轉型為什麼呢?──我天真又大膽的想,可以做LIVE HOUSE。

在香港LIVE HOUSE大部分處於半地下的狀態,包括以HIDDEN AGENDA為代表的工廈音樂展演空間,一直受困於過時的工廈條例,要不以「曲線生產」(按:「現場表演是為了錄製DVD」)來交代營運狀態,「文化生產」在妾身未明之下偷雞摸狗;要不就如香港唱作人馮穎琪,為了想搞LIVE HOUSE而被逼開餐廳,也就是中環Backstage Live Restaurant,不輟地在做音樂教育和音樂表演的工作。參照台灣的例子,如今不少前線歌手、知名樂團皆發跡於LIVE HOUSE。LIVE HOUSE甚至是現今(非)流行音樂「分眾時代」中,非常重要的音樂發展沃土。從文化願景來說,香港最欠缺的,原是各種藝文空間的平衡和想像力。如果果欄可以成為「香港華山」、「香港LEGACY」,搭配同區的電影院、戲曲中心、戶外表演空間、大劇院、藝術館、展覽館──「大西九」終於齊章了。



延伸閱讀~

誠品是西九的原型

文:小西

是的,今次談西九誠品,一所還在紙上談兵階段的「書店」。

當然,空穴來風,並非無因。其實,香港誠品開業一年,便曾聲言三年內希望在中環和九龍再開三家分店。早前有報導指,誠品曾與多間商場洽談,其中包括位於尖沙嘴的The One。此外,誠品也曾表示對西九與活化後的中環街市感興趣,有意在該兩處開店。 而且,西九誠品也並非僅僅「神女有心, 襄王無夢」。其實,早在香港誠品開業不久, 西九管理局成員之一榮念曾,便曾在局中提出,在西九文化區開設誠品店的可行性。

然而,文化區需要書店有什麼出奇?且以誠品過去的「戰績」,進駐西九,似乎也就順理成章。但誠品只是「書店」嗎?根據早前的報導,誠品與商場洽談開分店事宜,除了談租金優惠, 也談商場管理,要求管理部份樓層。換言之,誠品不單「賣書」,便是一門地產生意。其實,熟悉誠品的業務發展都知道,「賣書」從來都不是誠品的主業,售賣高檔生活消閑品與服務,還有商場管理才是。

其實,誠品集團正式成立於1974年,最初並不是書店,而是以餐旅事業起家,代理進口歐美廚房設備。及至1989年,第一家誠品書店才正式開幕。之後 ,第一家誠品商場在1994年開幕,誠品正式踏足百貨零售業,以「連鎖不複製」的方式經營,結合地方的文化特點,將書店空間逐漸轉化為綜合的「生活消費空間」。慢慢地, 逛誠品,人們不單可以看書買書, 還可以飲咖啡,挑選禮品,購買文具,甚至看展覽和演出。換言之,自上一個世紀九十年代中開始,誠品的自我定位已不再是書店,而是商場。

其實,一年前,誠品正是以同樣的營銷理念,與香港希慎集團合作,以優惠租金進駐「重建」後的希慎廣場。所以,當報導傳出,誠品與商場洽談開分店事宜時,要求管理部份樓層,也就並不奇怪。事實上,誠品與企業甚至政府合作,以文化重新打造並代理營商空間,早有前科:2010年,誠品從台北市政府取得管理權的台北車站地下街商圈是其一個例子,至於同文梁偉詩提到,位於台北松山文化創意園區的誠品生活松菸店,則是另一近例。

然而,文化不是從來只賠不賣,為什麼近年不少企業甚至政府,都「忽然文化」,將「創意產業」的論述高唱入雲?其實,一直以來的「創意產業」論述,都比較側重如何將具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產業化(即所謂「文化產業化」),從而為中小企甚至政府,取得營銷利潤。誰不知當台灣前文建會主委陳其南在一次「文化.產業」研討會,提出「文化產業」的觀念時,其實也同時指出,所謂「文化產業」除了包括「文化產業化」,更包含了「產業文化化」。根據陳其南的解釋,「產業文化化」意味著「以文化包裝產業」,或「把產業整合到地方的文化特色之內」。就此而論,誠品的確是「以文化包裝產業」的典範。固然,香港誠品開業一年,本地文化人如陳冠中等,曾批評誠品在香港拒絕本土化,跟誠品原本的本土化行銷方針,也大相逕庭。然而,香港誠品本就是誠品集團西進的第一站,市場本就定位於中國內地以至整個大中華地區,開業一年,卻並沒有把產業整合到香港的地方文化特色之內,也就並不為奇。況且,跟將「本土化」高唱入雲的台灣社會不同,誠品西進,面對中國內地與香港的哈台市場,似乎更標榜帶點異域奇觀性的「台灣本土」,至於這是基於文化政治,還是純粹市場的考慮,便不得而知了。

美國批判地理學家大衛.哈維(David Harvey)曾經指出,跟其他的商品不同,文化商品或活動的特點在於,在全球一體化與同質化的大潮中,這些商品或活動都視為「獨一無二」,而這些所謂特點大多經由當地社群,經年累月的共同(in form of commons)打造而成,而企業與資本家則透過這些文化商品或活動的「獨家租值」(Monopoly Rent),媒取巨利。文化有價,它就像神仙棒一樣,在新世紀的創意文化經濟的體系內,有能耐把原來看似平平無奇的衣食住行,點石成「金」,並在連鎖蝶變的效應下,讓企業的股價翻兩翻。

回到擬想中的西九誠品。基於誠品在「文化產業化」與「產業文化化」方面豐厚的往蹟,西九管理局會想跟誠品合作,自然不過。不過,以誠品一路以來的營銷方針,他們的野心肯定不止在西九文化區開設分店,而是以「連鎖不複製」的方式,結合文化與生活消閒,管理「西九大商場」。然而,西九本身不就是一個「大商場」?只是比一般的港式商場有文化。就此而論,誠品本來就是西九的原型,在誠品生活松菸店與誠品生活西九店之後,誠品的下一個目標會否是中國內地某個城市的整個創意文化園區?


原載於《號外》444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