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7日星期二

《詞話詩說》--詩郵寄(2010.07.27)




早前漫畫家小克操刀的改編詞〈一支得啩〉紅遍大中華網絡。由本年國際無煙日5月31至今,戒煙歌〈一支得啩〉的網上點擊率已超過一百萬人次,成為2010年度的「惡搞」(KUSO)歌詞神話。改編自林夕年度力作〈一絲不掛〉的〈一支得啩〉廣泛流行,固然使其漫畫原載更為人注視,也使得小克的新晉詞人身份浮出歷史地表。2009年,小克鬼馬有趣的作品如〈Allegro Opus 3.3am〉、〈如果我是陳奕迅〉熱爆流行榜,後者更成為年度金曲。從〈Allegro Opus 3.3am〉、〈如果我是陳奕迅〉到〈一支得啩〉,小克在流行歌詞創作中所流露的古靈精怪、幽默慧黠,儼如他的聾貓漫畫公仔,均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小克的創作活力,甚至令人聯想起商台時期的黃偉文。

黃偉文早在商台任DJ時期,已開玩笑地將周耀輝〈萬福瑪利亞〉隨口改作〈曼谷瑪利亞〉,後來更為SHINE〈曼谷瑪利亞〉寫出尊貴千金和紅燈區女郎的兩生花故事。至於小克也在2008年開始為粵語流行曲填詞,在此之前,小克已不時在其作品中改寫歌詞,「惡搞」流行曲及兒歌不下十多首。〈一支得啩〉中小克充份展示出同時「惡搞」兼具佛理的歌詞和藝術化MV的創意力量。不但把沙畫MV中的沙堆形塑成向上飄的煙圈,主人公就在煙圈的漩渦中深陷翻滾,更配上維肖維妙的「煲煙詞」如「誰當初想擺脫薄荷煙感受/過後誰人在遙控煙癮裏浮遊/食到呼吸困難才知變心癮毒咒….」。小克近作〈詩郵寄〉秉承一貫「惡搞」的創意精神,寫出了一份「惡搞」(KUSO)「中國風」的流行歌詞。

廿一世紀初,台灣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批善於以中國古典詩詞、風景典故入詞的華語流行歌曲。這種結合中國古典文化內涵的歌詞和現代流行音樂的旋律、唱法、編曲技巧的中文流行曲風被稱為「中國風」。「中國風」以夢幻組合「方文山+周杰倫」的一系列作品為代表,如〈東風破〉、〈髮如雪〉、〈菊花台〉、〈黃金甲〉、〈青花瓷〉、〈蘭亭序〉、〈本草綱目〉等,首首傳誦一時。亦由於方文山的「中國風」詞意古雅艱澀(2007年得獎作〈青花瓷〉,被視為「中國風」的極致:「色白花青的錦鯉躍然於碗底 臨摹宋體落款時卻惦記著妳…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 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妳 在潑墨山水畫裡 妳從墨色深處被隱去」),方文山後來也出版了《青花瓷》和《中國風》兩部著作來自我解說。

2010年,小克寫給張敬軒的〈詩郵寄〉,全詞均用上由古典詩詞演化融會而成的語句,再混雜了廣東口語,回過頭來「惡搞」出「中國風」方程式的浮誇堆砌──「彎彎月切斷濃霧 絲絲霧割斷情愫 寫一句為哀悼前度前度前度/朝朝暮愛慕如霧 牽牽掛於月前訴 寫一句為傾慕太好太好這新相好/絲絲細雨浪漫滿篇逗號多省略號 私私細語漸白細心修補裝組貼好 ….」

〈詩郵寄〉的開端即拼貼出「中國風」常用的遣詞用語如「彎彎月」、「絲絲霧」、「朝朝暮」、「月前訴」等。這些字眼的鋪排原無深意,只是指向非常顯淺的意思如「哀悼前度」、「傾慕新相好」而已。所謂的「浪漫滿篇」,甚至與「逗號多省略號」同樣只是一堆符號,欠缺精神內蘊。如今「中國風」式的流行華語歌詞,不少都不過是把艱澀得幾百年沒人再用過的字詞,來重新「細心修補裝組貼好」的結果罷了。

〈詩郵寄〉第二部份,別出心裁把「中國風」和廣東俗語共冶一爐,故意營造出「中國風」與現實的格格不入──「春風亂舞動人事 秋水望穿越層次 心中帶著矜持我癡..我痴..我黐…抽刀斷水斷腸字 舉杯痛飲恨如刺 花瓣散落秋池作詩作詩愛的新詩 心中絮語段落半章憾事一章樂事 筆尖種上願望細心勾出編出野史….詩中字 藏著是你名字 你沒有必要去胡思 猜我內心詩詞 何年何月終止」

這裡列出「春風亂舞」、「秋水望穿」的裝飾語句後,不禁自嘲「我癡..我痴..我黐」即「我癡情..我痴心..我黐線」。而「抽刀斷水斷腸字 舉杯痛飲恨如刺」也來湊上了熱鬧。小克以脫胎自李白《宣城謝眺樓餞別校叔雲》名句「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消愁愁更愁」的句子,示範寫出「中國風」的韻味或許並不太難;通過「花瓣散落秋池」的寫法來作詩作詞,也不過是一種刻意為之的死拼硬湊、一種「筆尖種上願望細心勾出編出野史」式的自戀編織(TEXT)──「字戀」。

驟眼看去,〈詩郵寄〉大概是一首情歌。所謂「詩郵寄」,也就是詩意地傳達信息的意思。可是,〈詩郵寄〉的末段還是不忘一語相關忠告聽眾──「你沒有必要去胡思 猜我內心詩詞」──一切原是一場文字遊戲。這總令我想起黃偉文對「中國風」的調侃──「沒有比用『中國風』來反『中國風』更好玩的了」。沒想到阿Y忙於時裝事業的當兒,他的好朋友小克已捷足先登,玩過這個好玩的遊戲了。

〈詩郵寄〉

曲:Cousin Fung
詞:小克
編:Cousin Fung/Edward Chan/Randy Chow/Mica
監:Edward Chan/Charles Lee/張敬軒

彎彎月切斷濃霧
絲絲霧割斷情愫
寫一句為哀悼前度前度前度

朝朝暮愛慕如霧
牽牽掛於月前訴
寫一句為傾慕太好太好這新相好

絲絲細雨浪漫滿篇逗號多省略號
私私細語漸白細心修補裝組貼好

心中事 藏著什麼句子
寄贈我心愛這情詩
別作藉口推辭
看了便會知

詩中字 藏著什麼意思
最後泛起情緒漣漪
釋放自己心事
年華隨落一紙

春風亂舞動人事
秋水望穿越層次
心中帶著矜持我癡..我痴..我黐..

抽刀斷水斷腸字
舉杯痛飲恨如刺
花瓣散落秋池作詩作詩愛的新詩

心中絮語段落半章憾事一章樂事
筆尖種上願望細心勾出編出野史

心中事 藏著什麼句子
寄贈我心愛這情詩
別作藉口推辭
看了便會知

詩中字 藏著是你名字
你沒有必要去胡思
猜我內心詩詞
何年何月終止

原載於《文匯報》副刊文匯園,頁C04。

PS.下周預告:小克〈Allegro Opus 3.3am〉。

更正: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應出自李白《宣城謝眺樓餞別校叔雲》,特此更正,並向讀者致歉。

2010年7月25日星期日

魔戒三部曲之四──談《true/本當(真的)》 (2010.07.25)


















第一次知道《true/本當(真的)》這個演出,是在facebook。朋友在四、五月間已積極籌備六月初要組團到澳門捧場。當時心理嘀咕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騷,可以令一眾「劇場人」如此激動?這才注意到先南渡澳門、再登陸香港的《true/本當(真的)》,原是專攻聲光化電的日本劇場過江龍。為本年度「多媒體無限系列」打頭陣的《true/本當(真的)》,事先張揚是一齣「新媒體.聲音.燈光.舞蹈聯動演出」,通過種種「聲光化電」的設置,撞擊我們在現實世界的固有認知。

《true/本當(真的)》尚未開場騷,首先吸引我的是「導演的話」〈人類的所作所為〉──導演藤本隆行羅列了歷史上多次的「人為事件」,介紹了不少我們原以為是再自然不過的時空尺度、高科技系統、價值取向原不過是約定俗成、真假難辨的人為產物。例如現今通行的格里曆/公曆/陽曆曆法系統,確立自教皇權力;日本以陽曆取代陰曆,則源於明治維新時期「世界化」的欲望。赫赫有名的泛美航空環球航線和和諧式客機,亦由於客觀因素而名存實亡。正本清源,《true/本當(真的)》對世界的真真假假和「使真為真」的種種扣連相當感興趣,於是便創作出質疑世間成規、固有觀念的一次「多媒體無限劇場」。

《true/本當(真的)》把七十分鐘的演出進程,佈置如學校上課時間表,從引子、科學、音樂、體育、語言技巧、社會研究、製圖、數學和生存等九個主題,藉此探討圍繞着我們的種種設定。然而,《true/本當(真的)》的整體演出卻沒有把科目與科目之間在分場上作出嚴格的劃分,反倒是劇中演員以不同的舉動、與器物的接觸、不同的穿著和投影畫面,點滴帶出對現實的反思和詰問。序幕中,白井剛手執水杯作勢要喝下飲料,杯中液體卻發出了非液態的聲音。我們卻無法知道杯中液體為何,大有「汽水樽裡的咖啡」的意思。再走近厚重的木色木桌時,桌上不知何物突然發出鬧鐘的響鬧聲,白井剛於是本能地拍向桌上鬧鐘,可是鬧鐘與響鬧聲之間卻沒有必然關係,拍打鬧鐘卻喚來流水淙淙之聲….。這原是向種種約定俗成、理所當然的關係提出質疑。

體育(課)部分,白井剛跳上厚重木桌,桌面上卻已鋸好多個圓洞,使得站到桌面的他不斷掉到地上。桌面木材中又暗藏磁石,白井剛的舉手投足會令桌上物移動,自我「拍心口」又會出現類近於燒炮仗的聲音。體育和體育課對人體的理解,似乎又一點一點被超越和推倒。這時候,旁邊三層高的金屬建築架上,站着血紅雨衣怪客川口隆夫,以極矯健的動作從架上「降落」到地面,與白井剛圍繞木桌拍打、扭動身體來產生互動。同時也不時把血紅雨衣披到白井剛身上。想當然的是,血紅雨衣內藏具「肌電感應系統」的裝置,使得演員們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會外顯為場內直徑八米的圓環支架上的LED燈的閃現,或電腦影象投影的變化,大有「祂說有光便有光」的意思。

究竟什麼是「肌電感應系統」?根據《true/本當(真的)》的披露,就是以肌電感應器捕捉表演者的微細肌肉反應,微細程度甚至在訊息抵達大腦之前,已經轉化成不同的訊息模式,以無線方式傳送到電腦介面,並隨即化成指令,製造出不同的聲效、同時控制LED燈光及影像操作。表演者的「心念一轉」所帶動的肌肉反應和每個動作,都會通過觸發「肌電感應系統」使舞台上的燈光、聲音、影像產生變化。

於是,在《true/本當(真的)》的語言技巧(課)部份,語言幾乎是付之厥如的。有的只是投影屏幕上,不斷出現又極速消失的仿宋體漢字。文字中不斷放射出對語言的不信任,如藍色有深藍淺藍,那黑色有深黑淺黑嗎?白色有深白淺白嗎?這都是在現實生活中唾手可得,但又從沒被認真考過的問題。社會研究(課)部份,投影屏幕上出現一大堆數字和圖表,像極了在新聞報道和財經消息中可以看見的走勢圖、bar chart或pie chart一類的東西。原來我們一直活在一個資訊數字化圖象化,並且把現實生活抽空的資訊系統中。試問有誰會從這些圖表,得以更加了解社會問題?這些形式主義的東西卻往往反過來麻痺我們的感知,造就「失業率只有百分之六」一類麻木不仁的腔調。

最後的數學(課)和生存(課),主要是川口隆夫與白井剛在厚重木桌周邊的互動。在「多媒體無限系列」的介紹刊物中,其實已刊登了《true/本當(真的)》厚重木桌的「機關照片」。把長方形木桌斜切成三部份的設計內有精密的機械裝置,擔當舞台效果的神經中樞。在數學和生存的環節中,桌上的書本照片地球儀杯子都被隔空移動,奇幻的極致連演員的身體都隨之發出奇異的聲音!不過《true/本當(真的)》的終章卻安排木桌上出現一個個圓洞,演員都掉下來了,白井剛最後站在原屬厚木桌一部份的圓柱體,緩緩拿着牛奶瓶喝着,與序幕的水杯發生格格不入的聲音遙相應。

觀乎此,《true/本當(真的)》成功地將我們日常生活非常熟悉的事物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合十位日本先端藝術家之力研發的聲效、LED燈光及影像操作和演員身上的「肌電感應系統」,不斷顛覆觀眾的感官體驗。當然,如果回到導演開宗明義說要從「人為系統」出發觀照世界,重新審視和拆解現實中種種「必然關係」,可能未必「自其然」;《true/本當(真的)》的成熟精準技術,反而更坐實了「人為系統」的計算精確的必然性。而在這層關係上,「人為系統」一點也不「假」,而是再真不過的「真」。那麼,在後現代社會,假作真時真亦假。如同突然冒出「魔戒三部曲之四」──真的的確假不了,假的可又太真了。

原載於《文匯報》藝粹版,頁B03。

2010年7月20日星期二

《詞話詩說》--貪生怕死(2010.07.20)












上回談到陳浩峰在「人山人海」的新作〈車路士的男孩〉,和它與周耀輝〈下世紀再嬉戲〉的跨世紀呼應唱和。陳浩峰雖是詞壇新晉,近年卻產量不少。除了在「人山人海」的品牌創作中新作迭出,「隨團」替其他歌手創作的,如何韻詩〈滿城盡帶黃金甲〉、〈丹賴斯隊〉、鄧健泓〈逾期居留〉和梁詠琪〈鄰家躲貓貓〉等等,分別談「大陸來港自由行」、個性與隨大流、感情過期變質和虐待動物等題材都設想新穎、張弛有致。與此同時,我一直認為陳浩峰的詞,有着一種難以名狀的輕靈,即使是較為沉重的題材,到他手中都會被演繹為具抽離感的輕軟文字。2008年收錄於黃耀明《King Of The Road》大碟的〈貪生怕死〉,雖云是寫於四川大地震之後,當中的寫法足以令人耳目一新。

2008年四川大地震為詞人帶來無盡感觸,除了劉德華調寄BEYOND〈海闊天空〉的賬災主題曲〈承諾〉之外,還有李峻一〈野百合〉。兩者的描繪和演繹都強調了人間大愛、劫後重生的信息,始終不脫「眼淚」、「荒土」、「泥濘」、「生死」、「別離」、「大愛」一類的天災人禍式悲憫寫法。陳浩峰〈貪生怕死〉卻另闢蹊徑,嘗試把大災難的悲劇色彩褪去,回過頭來審視平民百姓普通人的欲望恐懼和價值觀,光是開端就毫不扭怩指出人總是「祈求運氣」和愛「廉宜物美」,相當直白可喜──「祈求祈求祈求運氣 會從天降 同時尋求廉宜物美 咬住不放 搭上永生的鐵路去 敬拜救恩的國度 人人期待 有錯待救贖 不必對不起」

災難已經發生,一般人可能馬上會想到救災扶危的急切性,或更虛無的「為災民打氣」(如「四川加油」一類奇異口號!)。可是,庸常百姓無疑都是「貪生怕死」,陳浩峰的歌詞更推深一步,揭示出人們對生死的態度其實非常現實,對「生」「死」也有特定的內容要求。「生」的時候想要好運、要滿足物慾;又會出盡百寶「搭上永生的鐵路去 敬拜救恩的國度」(如「突然信教」等),一切只是為了「死」後,可以得到救恩和永生,安然上天堂去。在人的心中,無論「生」或「死」皆是欲望化的狀態,副歌中更坦言「貪」和「怕」的具體對象──

「貪 我會貪生也怕死 最愛生 只會嬉戲 怕痛怕苦怕窮怕終於輸不起 死 未了生怎去了死 未到死不會驚怕 最快最新最能了不起 都不會念記 都不過空氣 凡人常人如何懼怕 劫難殉葬 神人靈人如何問卦 最後境況 跌進快速單向道裡 快要見到的結局 無人回望 過去就永別 永別記不起」

有趣的是,我們貪戀的固然是「生」的享受和嬉戲,最「怕」的又可能是另一些東西。我特別喜歡「怕痛怕苦怕窮怕終於輸不起」一句。我們口語中經常說的「我好驚死」或「佢好驚死」,往往不是生理上的「死」而是各種我們不想下墜到的境地,如「痛」「苦」「窮」或「輸」(即失敗)。我們所懼怕的並不容易宣之於口。「怕痛怕苦怕窮怕終於輸不起」的打開天窗說亮話,很容易令人聯想到,明代公安派袁宏道散文的名句「怕痛怕死怕閻羅怕黑夜獨坐」,坦白可愛之餘又直指人心。此外,〈貪生怕死〉也呼應了傳統智慧的「未知生焉知死」。對於真正的「死」,因為太遙不可及而來不及懼怕,人們只對未來充滿了想像。例如偶然會想到要「消災避劫」,又會通過求神問卦來探詢未來等等。說到這裡,或許大家更能明白,被譽為「本屆世界盃最大發現」的占卜章魚,為什麼會被稱為「聖保羅」了。

〈貪生怕死〉最後還是達觀積極的。與其被恐懼和欲望牽着鼻子走,不如懷抱好奇和勇敢的心走下去──「隨時隨地 永遠有趣味 樣樣事新奇 我最貪 我最貪生最怕死 最愛生 只愛嬉戲 最痛最苦最窮最終都輸得起 死 為了生快樂到死 就算死不會驚怕 最快最新最能了不起 都不會念記 都不過空氣」。末段把「怕痛怕苦怕窮怕終於輸不起」的人之常情,進化成「最痛最苦最窮最終都輸得起」的生活勇氣和平常心。那麼,縱然生活中依然有很多令人氣結或不如意的事情,都不會念記、都不過空氣、都微不足道了。


〈貪生怕死〉


作曲:陳樂平
填詞:陳浩峰@人山人海
編曲:梁基爵@人山人海
監製:黃耀明.梁基爵@人山人海

祈求祈求祈求運氣 會從天降
同時尋求廉宜物美 咬住不放  
搭上永生的鐵路去 敬拜救恩的國度 
人人期待 有錯待救贖 不必對不起

貪 我會貪生也怕死 最愛生 只會嬉戲
怕痛怕苦怕窮怕終於輸不起
死 未了生怎去了死 未到死不會驚怕
最快最新最能了不起
都不會念記 都不過空氣

凡人常人如何懼怕 劫難殉葬
神人靈人如何問卦 最後境況    
跌進快速單向道裡 快要見到的結局 
無人回望 過去就永別 永別記不起

貪 我會貪生也怕死 最愛生 只會嬉戲
怕痛怕苦怕窮怕終於輸不起
死 未了生怎去了死 未到死不會驚怕
最快最新最能了不起
都不會念記 都不過空氣

隨時隨地 永遠有趣味 樣樣事新奇

我最貪 我最貪生最怕死 最愛生 只愛嬉戲
最痛最苦最窮最終都輸得起
死 為了生快樂到死 就算死不會驚怕
最快最新最能了不起
都不會念記 都不過空氣


原載於《文匯報》副刊文匯園,頁B09。

PS.下周預告:小克〈詩郵寄〉。

2010年7月19日星期一

《詞家有道──香港十六詞人訪談錄》熱烈上市!!!!!





黃志華、朱耀偉、梁偉詩合著的《詞家有道──香港十六詞人訪談錄》繁體字版(香港匯智出版社),現已上市。書中訪問的十六位詞人分別是鄭國江、黎彼得、盧國沾、向雪懷、盧永強、潘源良、林夕、周禮茂、劉卓輝、周耀輝、張美賢、黃偉文、喬靖夫、李峻一、林若寧、周博賢。



後記


2005年,林憶蓮《本色》的第一首歌曲〈Incomplete〉,沒有譜上歌詞只有憶蓮的聲音哼出旋律。在hidden track中,憶蓮坦言闊別多年再做廣東碟時已失去了林振強,那種感覺是一種無法彌補的不完整。〈Incomplete〉就是向林振強致敬的歌曲,也是林振強一次缺席的在場。偶爾,不少愛詞的朋友抱怨,香港流行歌詞研究彷彿是個「遲到的戀人」,還沒有開花結出纍纍的果子,就在那裡錯過了林振強和黃霑。的確如此,兩位詞壇巨匠的缺席無疑是憾事,抱緊眼前人卻可能是惟一令人無悔的投入和敬禮。

《詞家有道──香港16詞人訪談錄》作為香港浸會大學「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計劃」的先導資料整理,是我們與詞人對談的現場文字紀錄。從開始籌備、訂定目標詞人、正式訪談到後期製作,《訪談錄》經歷了整整一年的光景。在過去一年裡,《訪談錄》嘗試一筆一劃勾勒出香港流行詞壇的地形風貌。在不擬設特定研究目標之下,與詞人圍繞其藝術取向、才性氣質展開對談。彼此不但基於難能可貴的知音關係談歌談詞,還分享了對於華語流行詞壇、音樂工業發展的看法,也討論了流行歌詞與文學、社會、文化種種千絲萬縷的關係。一點一滴地,我們逐漸梳理出詞人與詞人之間的承傳牽繫,定格聚焦於某些創作現象,審視了未必很紅很爆但出色精采的作品──香港流行歌詞四十年的洪流,原是婉約通俗酷異刁鑽華麗豪俠純善沉鬱哲理兼而有之。用我一貫的講法,就是唐詩的繽紛世界在李白杜甫之外,尚有王維李商隱李賀;宋詞以婉約派為最大宗,與之鼎足的有格律派和豪放派。時間為我們留下的,在夕爺阿Y前後左右中間,還有一眾默默筆耕的隱世高手。我們真正擁有的,也比我們所知道的還要多很多。

歌詞的力量無遠弗屆,華文世界也有着很多熱愛粵語流行歌詞的朋友。我或許多了一點運氣,可以系統地認識並參與香港流行歌詞的研究。2009年到2010年的《訪談錄》工作,更給我一次過自我清理和親聆詞人教益的機會。對於很多人來說,流行歌詞往往是解悶、娛樂、宣洩、自喻、療傷的渠道,聽眾所買的甚至就是代你傷心的唱片。在我的世界裡,在唱片工業制肘中「戴着腳鐐跳舞」的香港詞人,卻示範了「咩都夠膽死」的種種絢麗舞姿和生存手勢,甚至從不間斷向我們置身的沉悶社會提問--停電一日為什麼不可以是饒有趣味的時刻?今天只做一件事的話,那種小幸福可以有多好?寂寞的人為什麼不正正是有福的?在茫茫人海中淡淡交匯過各不留下印,可能是另一個美麗結局?又或許一切都好,只缺煩惱?!

《訪談錄》終於面世了。這裡,再次感謝十六位受訪詞人在《訪談錄》的推心置腹,還要感謝朱耀偉老師、黃志華先生和羅國洪先生對我的信任。特別要感謝全天候與我並肩作戰的攝影師黃仲文先生和幫忙處理文書的好朋友阿昌。最後,希望愛詞的朋友喜歡《訪談錄》,並衷心祝願詞人和我們還有更多可以送給你。至少還有你,我們所做的才有意義。

梁偉詩
2010.3.31

我們都抑鬱了──談全劇場《極樂花園 E-GARDEN》(2010.07.19)



















憑藉在陳奕迅〈一絲不掛〉MV裏施展「翻雲覆雨手」一戰成名的沙畫藝術家海潮,其實是香港劇場的創意老手。海潮早年已參與不少香港劇場的重要演出,包括2002年的《盂蘭盆祭》系列等。2003年,海潮積極發展「海潮.淨.做愛系列」,發表了《我變態你完全變態》探討生死愛欲這重大課題的劇場作品。海潮以廿多幅的昆蟲繪圖為基礎,演變出「變態」的不同片段及表演藍圖。「海潮.淨.做愛系列」以「七年一度」的姿態,要把系列訂定在2003、2010、2017共十四年內創作完成。在強調快速熱炒即興的香港,把系列的一二三部曲之間的區隔以七年為劃分,本身已是非常「違反常識」的行為藝術。

《極樂花園 E-GARDEN》強調現場即興,是一齣要結合光、音、影、人的多媒體劇場。《極樂花園 E-GARDEN》把整個演出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在屏幕上投影了模擬網絡資訊生活的畫面,如msn的對話形式、被稱為「火星語」的網絡語言、誇張逗趣的表情符號等。投影的最後一幕,更出現了手繪的「LOADING……」 定格,也就是我們在電腦登入中,常見儼如紅線不斷颰升的「溫度計」的模樣。旁邊還有文字說明──「在世界還沒有消失前,網絡世界都正走到末日的地步……」當網絡世界與生活不可分割,我們邁向末日的動作的確也正在「LOADING……」。由此可見,《極樂花園》的譯名被訂為E-GARDEN,也就是說,「極樂世界」就是慾望流動、不遮不掩、凡事皆有可能的網絡世界。

《極樂花園 E-GARDEN》第二部分是類近於「伊甸園+夜店」的場景。首先是海外藝術工作者藍美姬歌聲演繹不同風格的歌曲,作曲人陳詩諾現場演奏三角琴、口風琴等,歌曲創作人林永鏗結他及RAP彈奏演唱。三人的表演模式(主唱藍美姬居中)和場景昏暗如酒廊歌廳的格局,使觀眾猶如置身夜店之中、傾聽演唱人如泣如訴的歌聲。尤其是藍美姬一身超巨型傘裙、超級(假)巨乳、乳頭插上點燃了的蠟燭和巨型日式假髮等,使得《極樂花園 E-GARDEN》的核心部分,充滿了荒誕浮誇、魔幻現實的氣氛。

所以要先詳述這個「夜店」場景的布置和構思,主要是《極樂花園 E-GARDEN》試圖用後場「夜店」、前場「伊甸園」的模式來描述一種原始欲望的狀態。當「夜店」部分的樂隊演唱/奏出不同風格的音樂,理論上,前場由十三人組成的「伊甸園」舞群,便隨之即興跳出不同舞步和動作,使得前後場互相呼應。而在約一個半小時的篇幅中,「夜店樂隊」先後奏演唱/奏出哀怨、慵懶、暴烈、冰涼和抒情五種歌曲;「伊甸園舞者」一律身穿象牙色、具古希臘風格的服裝扭動身體。或二人為一組纏綿互吻、或三人成小組往牆上攀爬,亦有個人獨立地板動作如街舞,展現肢體的力量化語言。及至「夜店樂隊」唱至抒情部分,「伊甸園舞者」全部退去,「樂隊」的林永鏗和巨裙巨乳的藍美姬走出「夜店」,黑盒劇場的幕牆終於打開,二人手牽手沒入黑暗之中。

最後,也就是《極樂花園 E-GARDEN》第三部分,十三位「伊甸園舞者」輪番舞動出場,和巨型投影一同「真情告白」。內容大致是「伊甸園舞者」以真身的角度,講述自己死前要說的話,似要配合《極樂花園 E-GARDEN》所要觸及的快感、末世、(線上)死亡交織的(電子遊戲)世界,極力炮製凝聚一系列由對死亡恐懼產生的末世觀。

作為劇場觀眾,對於《極樂花園 E-GARDEN》的模擬網絡生活的「全劇小序」,大都覺得過癮有趣,活現了新生代社交、溝通、抒情的形式與內容;全劇核心的「伊甸園+夜店」亦構思新穎。關鍵是當觀眾沉醉於「夜店樂隊」所吟唱的哀怨、慵懶、暴烈、冰涼和抒情的五種情緒時,前場「伊甸園舞者」的即興動作和節奏,卻每每與樂曲格格不入。《極樂花園 E-GARDEN》恍如「一個場面、各自表述」──慵懶音樂中有人突然攀牆,冰涼情緒中又夾雜HIP HOP動作….。

即使《極樂花園 E-GARDEN》想要對電腦遊戲的虛擬世界、迷惑人心的黑洞,作出較魔幻迷離的發揮;《極樂花園 E-GARDEN》演至林永鏗和藍美姬走出「夜店」、牽手沒入黑暗之中,概念化的劇場設計已相當完整。末段十三位「伊甸園舞者」輪番真情告白似是蛇足。長達半小時的含淚告別、喋喋不休,嚴重打散了林永鏗和藍美姬消失後所營造出的餘音裊裊。當然,觀眾比誰都明白,在社會都抑鬱化的時代,我們多麼需要「真人騷」。「真人騷」讓我們都合理地抑鬱,在黑盒劇場中默默流淚,來哀悼現實人生的種種遺憾。可是,我還是情願把一切停留在藍美姬消失之前、最後回首與觀眾揮手瀟灑道別的一瞬──那一剎,遠勝千言萬語。


原載於《信報》文化版,頁43。

2010年7月14日星期三

給天使看的戲──談訾瀚《老年男女》(2010.07.14)



香港第三屆「華語紀錄片節」剛於上周圓滿結束。從中港台歐美上百部紀錄片中脫穎而出的十三部「華語紀錄片節」競賽作品題材覆蓋廣泛,有談環保的《呼嘯的金屬》、《三峽別哭》,從女性視角出發的《血日記》、《10到90女流之輩》,分別探討中國地震和還有電視台黑幕的《掩埋》和《喉舌》,談弱勢社群的《算命》、《天井裡的孩子》等。其中以中國大陸各式光怪陸離現象為題的,佔去十三部競賽作品的大多數,似乎突顯出當代中國的社會現實要多魔幻有多魔幻──有膽你就來,絕對比永恒爭產的翡翠劇場和爆冷連連的南非賽事更匪夷所思。

當中我特別喜歡談老人擇偶的《老年男女》。訾瀚執導的《老年男女》主要講述2002到2004年間山東濟南的老年男女,到「長者擇偶服務中心」尋覓伴侶的種種趣事。濟南「長者擇偶服務中心」以類近於社區中心的形式,在零設施提供的情狀下收取老年男女每年五十元人民幣的服務費,讓退休老人有機會「被介紹」認識心儀對象。求偶的老人為了覓得良緣不惜奇招盡出,有的不斷強調自己是退休幹部身家清白,有的張揚家有房產不愁衣食,也有八十四歲的老頭謊稱只有五十四,結果被大眾踢爆只比親生兒子「年長兩歲」。

《老年男女》全片雖然貫徹嘻笑輕暖的風格,卻折射出在經濟急促發展的社會大勢中,老人的需要一直被忽略(包括社工、康樂中心和安老服務都付之厥如)。離開工作崗位後老人便如草芥般自生自滅。濟南「長者擇偶服務中心」以婚姻介紹所的名義,吸引了窮極無聊的老年男女來交朋結友、聊天吃飯、組團郊遊。中心負責人楊陽對老年男女的一式一樣開場白可堪玩味:「你找多大的(對象)?」結果無論中年或老年男人都想找四五十的女士。除了男人總喜歡年輕女人的原始慾望,能夠照顧自己的起居也非常重要──《老年男女》中段就出現大量篇幅,描繪八十四歲老賈那糟透了的生活,家居亂七八糟、吃的如同豬餿──當然,還有性需要的考慮。

《老年男女》直白地交代了年長寡佬偶有性衝動,於是一天便與中心負責人楊陽和另一老頭聊起「買吹氣公仔」的事。有的說「買吹氣公仔」便宜省事,有的嫌不能親嘴聊天。坐在一旁的老賈卻對心儀的對象「石頭蛋」目不轉睛,暗裡數數鈔票想要請她吃飯。可是說到底老年男女求偶還得涉及金錢因素。七十七歲的「乾媽」經濟獨立,對沒有房產只寄居在閨女家的追求者總不置可否,只肯聯袂逛逛大明湖,圖個過時過節「有男相伴」。

訾瀚《老年男女》傾向採取較為幽默的鏡頭和片段,娓娓道來「老人找個伴兒度過餘生」的點滴。沒有呼天搶地控訴老年男女老無所依,反而捕捉了老人在求偶的「突圍表演」中透露種種稚氣的惹笑舉動。就像失禁老頭還要看扭動的女人屁股、住院的老賈嚷着出院後要娶「石頭蛋」、「乾媽」對追求者的連番告白裝聾扮啞。看上去的確有點相濡以沫的意思,可是隨着城市遷拆,「長者擇偶服務中心」先是從市中心遷到較邊陲地區。最後「發展」這隻大獸又悄沒聲駕到,這個老年男女的簡陋落腳處都要被湮沒了。

想當然的是,《老年男女》並不如是揭露黑幕的《掩埋》般,展現出導演猶如律師盤問證人的講故事技巧,把當年唐山大地震前專家對於預報的爭論抽絲剝繭地展開;也不如《上訪》如實紀錄十二年來,北京信訪辦上訪戶有冤難伸的血淚控訴。《老年男女》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從一大堆「單頭」的訪問片段、老人之間率性天真的對話、老年男女被歲月摧枯拉朽的肉身、平凡子女旁觀老年父母單獨生活的無力感,拼貼出最原汁原味的老百姓生活。作為中國二線城市的濟南,其實要比北京上海等想要「超英趕美」的發展龍頭,更具有中國小城的普遍性。濟南老年求偶這個「以婚姻為目標」的社交活動,同時也盛載了「女人要有歸宿」、「男人要有頭家」、「有伴終老」等傳統社會價值觀。

從某個意義上來講,中國大陸的小城可能要比香港更傳統也更前衛──既傳統地認為「男女要有伴終老才好」;又前衛地大派傳單大燒炮仗搞出「長者擇偶服務中心」,大方承認求偶活動不獨限於年輕男女,人人都可以把想要的說出口。素人率真臉龐毋寧是給天使看的戲。相對來說,香港社會可能更呆板保守、想法更單一,只有麻辣八卦的「虐老食屎」和「獨居長者躁狂斬人」的駭人新聞活在A1頭條。


原載於《信報》文化版,頁41。

2010年7月13日星期二

《詞話詩說》--車路士的男孩(2010.07.13)






(圖:此曲由四方果作曲,陳浩峰填詞,李端嫻混音,黃耀明主唱。為2010年黃耀明最新派台歌。)








世界盃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黃耀明在「人山人海」的面書中如是說:「我是完全沒有時間看球。如果你剛剛看得不過癮的話,就聽〈車路士的男孩〉補償一下。」〈車路士的男孩〉乃是黃耀明發表於世界盃期間的最新歌曲。作為「人山人海」成立十一周年的新作,2010年的〈車路士的男孩〉非常具「人山人海」的風格特色──四方果的旋律清新輕軟、陳浩峰的詞慧黠佻皮,還有李端嫻別具鄉郊民謠氣息的混音。當然,《詞話詩說》要談的自然是〈車路士的男孩〉的歌詞,和它的創作人陳浩峰。

由我談陳浩峰並非一件新鮮事兒。一般情況都是我以藝評人的身份,來談他在「進念」的劇場表演。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陳浩峰在《大娛樂家》、《東宮西宮系列》、個人演唱會《假音人之陳浩峰爵士搖滾K唱會》和香港電台《四維賣藝》中多次令人驚艷的歌唱演出。陳浩峰在歌唱和音樂上,還有獨立組合「鹿鳴春」、「假音人」成員和「人山人海」填詞人的多重身份。在「鹿鳴春」、「假音人」時代,陳浩峰筆下的詞不乏對成長的疑惑、環境的好奇、愛慾的矛盾、現實的不滿等等,如鹿鳴春〈佐敦〉,談乘搭由佐敦至屯門巴士的筆觸就獨特有趣。然而,要大眾注意到陳浩峰的流行詞人身份,可能就要到2008年收錄於黃耀明《King Of The Road》大碟的〈貪生怕死〉。

寫於四川大地震之後的〈貪生怕死〉固然直白可喜,最新作品〈車路士的男孩〉卻從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運動──足球──出發,剖析人與人之間乃至於群己之間難能可貴的關係──「嚮往綠如綠草地 奈何白如白雪披/結他輕帶進前奏 委曲了我神氣 分開了你與我自己/穿過一片綠草地 汗流共榮耀躍起 歡呼過我和你 歌聲腳法人氣 怎麼競賽才算優美/在草地 剛巧碰上是兩種風氣 跟我 跟你 追捧簇擁兩個天地/體魄堅壯或嬌媚 都有熱情樂與悲/比粗獷與唯美 想缸瓦愛瓷器 長出了眼神太詭秘…」

說到「車路士的男孩」,大家條件反射的聯想,當然是英超球隊車路士、車仔球員和狂帥摩連奴。〈車路士的男孩〉要說的卻是在儼如球場的「二元對立」空間內,不同風格的「兩個單位」如何相遇較量。「綠如綠草地」、「白如白雪披」明顯就是綠茵球場和球場上的界線。正因為有界線,在賽前會歌國歌奏過後必須分清你我,「兩個天地」、「兩種風氣」就要互相切磋比拼,如同「堅壯VS嬌媚」、「樂VS悲」、「粗獷VS唯美」、「缸瓦VS瓷器」種種各走極端的風格和視野都要對話對碰、要戲劇化的「在一起」。

〈車路士的男孩〉歌詞甜蜜輕軟,音樂底色絕無生死相撲、廝殺火併的火藥味。反倒成功營造出在一門對抗性運動中,雙方「踢一場好波」和「享受快樂足球」的心滿意足。所以出現這種曲折的寫法,相信是與作曲人四方果以此作為求婚曲送給太太有關。根據黃耀明的解說,在香港我們叫Chelsea作車路士,國語跟普通話叫Chelsea作切爾西。在英國,談Chelsea大家都想起足球,或者是時尚的60年代的Swinging London。在美國紐約,Chelsea卻是60年代Pop Art,即普普藝術的震源。Andy Warhol跟他的一幫同志就活躍於Chelsea,還有Velvet Underground and Nico....。〈車路士的男孩〉末段就是對於混搭而和諧的美好展望──「在草地 風吹過夾雜各種香氣/喜好 希冀 彼此走出兩個天地/未明白疑惑猜忌 伴隨流言是與非/喜歡那個遊戲 少不免會神秘 追憶這過程美不美/喜歡你我忘記 當心跳已忘記 改天要約會再嬉戲/草地的氣味 在回味」。

〈車路士的男孩〉中的「車路士」恰恰隱含了不同想法、風格、文化的互相震盪互滲的意思。在大世界的草地上,本該是各種香氣雜然紛陳,球場上的過程美不美可能更值得回味。或許,對於聽慣「周耀輝+黃耀明」歌曲的樂迷,〈車路士的男孩〉很自然會被聯繫到〈下世紀再嬉戲〉(1995)──「仍舊在辨認漸漸淡的氣味 記起當天的鮮花會飛/遊玩在大地漸漸再不顧忌 那曉得剎那轉了天氣/我記起跟你一起花裏遊戲 那笑聲多愉快多美/我記起跟你爭先吸一口氣 走過多芳香氣奇妙世紀/到這天恐怕一切將要忘記 那記憶荒謬更淒美/到這天跟你一起不再頑皮 約定下世紀再嬉戲」。且看周耀輝的華麗經典如何「約定下世紀再嬉戲」,與之在綠茵場上嘻笑流汗會心微笑地完成「上世紀的約定」的──原來是「車路士的男孩」呢。

順帶一提,本文刊出之日世界盃冠軍應已決出。在過去歡笑與淚水交織的一個月,正如文友譚棨禧在文章〈我不必要的生命〉中寫道,足球永遠是心碎而徒勞的,也是集體命運的彼此承認。徒勞與夢碎,流不完的眼淚,並非指向尊嚴或感傷,而是substantial的決定。回首空歡喜心跳狂呼哀號的三十天,陳浩峰〈車路士的男孩〉無疑是睿智的。

〈車路士的男孩〉

主唱:黃耀明
作曲:四方果
填詞:陳浩峰@人山人海
編曲:普普樂團(蔡德才・四方果)
監製:黃耀明・蔡德才@人山人海

嚮往綠如綠草地 奈何白如白雪披 
結他輕帶進前奏 委曲了我神氣 
分開了你與我自己 

穿過一片綠草地 汗流共榮耀躍起 
歡呼過我和你 歌聲腳法人氣 
怎麼競賽才算優美 

在草地 剛巧碰上是兩種風氣 
跟我 跟你 追捧簇擁兩個天地 

體魄堅壯或嬌媚 都有熱情樂與悲 
比粗獷與唯美 想缸瓦愛瓷器 
長出了眼神太詭秘

在草地 風吹過夾雜各種香氣 
喜好 希冀 彼此走出兩個天地 

未明白疑惑猜忌 伴隨流言是與非 
喜歡那個遊戲 少不免會神秘 
追憶這過程美不美 喜歡你我忘記 
當心跳已忘記 改天要約會再嬉戲 

草地的氣味 在回味

原載於《文匯報》副刊文匯園,頁C03。

PS.下周預告:陳浩峰〈貪生怕死〉。


**本文見街之日,周耀輝要回到輸了波的荷蘭,他的心裡充滿了好奇,不知道那是怎麼樣的"戰後"荷蘭。謹此祝福他,在彼邦生活愉快。**

2010年7月6日星期二

《詞話詩說》--我哋大家(2010.07.06)




林海峰是一位社會及流行觸角非常敏銳的「唱作詞人」。1999年,《好時代》的〈公眾假期〉〈董事長〉,幽默地寫出了金融風暴後失業者眾、民怨沸騰的社會狀況。2001年,《十大傑青》的〈那個下午我在舊屋燒炭〉,不但調侃了何秀萍名作〈那個下午我在舊屋燒信〉,還寫出了低迷社會氣氛下「封窗後加炭….愛渡假屋在炭燒」的自殺風潮。2003年,《我撐你》的〈何展翅與劉毅進〉嘲諷政府推行的展翅計劃與毅進課程虛有其名,淪為製造更多失業者的「進修祈福黨」。2005年,《三字頭》的〈男子組〉〈三字頭〉談「男人三十」的恐懼和童稚化的心理傾向;同一張大碟的〈流行曲〉,則創作出一首「以流行曲拆解流行曲」的歌曲。〈流行曲〉用一首流行曲的篇幅來示範流行曲的成功因子,原來必須包括清唱、震音、假音、三連音,「我愛你抵死無好收場」之類的慘情歌詞等等。

2008年,林海峰《我哋大家》以零八北京奧運大事件為主題,寫出〈GO GO 飛龍〉和〈我哋大家〉兩首笑談香港的有趣歌曲。〈GO GO 飛龍〉描繪出北京奧運前夕,全民皆股「呢鋪點窮?個股市賺死我地」的奇異社會氣氛,而〈我哋大家〉就用惡搞(KUSO)手法,將「港歌」〈獅子山下〉的曲詞,重新編排成一首嘲諷空洞的主流「堂皇敘事」/「大敘事」(grand narrative)的「二度創作」。

1979年羅文主唱的〈獅子山下〉歌詞中所描繪的憤發向上、樸素簡單、和諧活潑,一直被認為是香港「花樣年華」的縮影。這種自覺地紮根香港、同甘共苦的自我形象成為香港本土意識。從香港流行文化研究的角度觀之,〈獅子山下〉正好標誌着香港自我意識的覺醒。作為「港歌」,〈獅子山下〉甚至得到「國家機器」的傳唱和追認。千禧年後,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上任之初,憑著一面高唱〈獅子山下〉一面高揚「香港精神」,輕而易舉搏得「親民」形象。後來中國前總理朱鎔基在2002年11月的一次訪港活動中發表講話,最後引用〈獅子山下〉的歌詞勉勵港人要不怕艱辛、努力奮鬥。

林海峰活用了「港歌」〈獅子山下〉的特殊身份,在〈我哋大家〉中搬演了〈獅子山下〉旋律和著名的歌詞如「我地大家在獅子山遇上」、「我地大家在今天且共濟」等,輕易便把聽眾帶回〈獅子山下〉的印象。然而,〈我哋大家〉整首歌曲風格卻鬼馬調侃如〈流行曲〉,乾脆「以港歌拆解港歌」──「全港大集合然後個個抱一抱/我地大家在獅子山遇上/一起高聲唱吧你係咪要賑災/彼此抓緊信念奧運就係未來/大合唱最好唱吧藍天可愛/我地求求其唱信就會精彩/一起祝福啦啦你我勇闖啦啦/大家大家大家大家也來共創神話/一起跨出啦啦你我發展啦啦/係信就嚟啦大家大家嚟啦/明日會更旺呀…」

林海峰在〈我哋大家〉,用上了所有「萬人大合唱歌」會動用的遣詞用語,「信念」、「未來」、「藍天可愛」、「信就會精彩」、「一起祝福」、「你我勇闖」、「共創神話」、「發展」、「明日會更旺」等。看上去很美,細心一想〈我哋大家〉卻正好展現出,愈是符合主旋律的大眾化工具化歌曲,就愈是不免空洞無聊虛浮呆板。即如「你我勇闖啦啦」、「你我發展啦啦」的「啦啦」其實可以換上任何賓語。似乎「勇闖珠峰」、「勇闖地獄」、「發展工商」、「發展月球」,亦無可無不可。。

於是〈我哋大家〉在副歌以後,進一步實驗在常用常見的大合唱歌詞,夾雜更無聊無厘頭的字眼,營造出反思「求其大合唱」的契機──「一起衝出宇宙你係咪要搭枱/彼此不分國籍一一相親相愛 WoWooo/落力去唱好我地同天比賽/繼續求求其唱信就無天災….香港始終啦啦有你更加啦啦/人山人海大家唔洗怕橫掂有大家/啦啦啦乜都假無你我點啦啦/讓我地大家 So La Me La Do La/全賴你個啦啦」。原來連「衝出宇宙」、「係咪要搭枱」、「信就無天災」都可照唱如儀!

說穿了,林海峰在〈我哋大家〉的睿智,其實與黃偉文〈忘記歌詞〉大有和而不同相映成趣的奧妙。阿Y在〈忘記歌詞〉笑問「RE DO SO RE DO SO 那空白是甚麼?將語言淘汰了都可震動你麼?」反過來令人更珍視字字珠璣的作詞人,林海峰〈我哋大家〉卻透視出「匯演主題曲」、「賑災大合唱」的無聊至死。唱罷「萬人大合唱」的歌詞的確不知所云,當中的腦殘程度恐怕連演唱者都要笑出眼淚。

〈我哋大家〉

作曲:王雙駿
填詞:林海峰
編曲:王雙駿.何炳
監製:王雙駿

維園 點點光已經滿佈 紅館 今晚最多人嘈 旺角亦要封路

全港 大集合然後個個抱一抱 我地大家 在獅子山遇上
一起高聲唱吧 你係咪要賑災 彼此抓緊信念 奧運就係未來
大合唱最好 唱吧 藍天可愛 我地求求其唱 信就會精彩

一起祝福啦啦 你我勇闖啦啦 大家大家大家大家 也來共創神話
一起跨出啦啦 你我發展啦啦 係信就嚟啦 大家大家嚟啦 
明日會更旺呀

華仔 一班Fans已經殺到 陳大 跟班太太嚟埋 華人全部上路
胡溫 大踏步台上向各界宣佈 我地大家 在今天且共濟

一起衝出宇宙 你係咪要搭枱 彼此不分國籍 一一相親相愛 WoWooo
落力去唱好 我地 同天比賽 繼續求求其唱 信就無天災

一起祝福啦啦 你我勇闖啦啦 大家大家大家大家 也來共創神話
一起跨出啦啦 你我發展啦啦 係信就嚟啦 大家大家嚟啦 
人地啦我又啦

香港始終啦啦 有你更加啦啦 人山人海大家唔洗怕 橫掂有大家
啦啦啦乜都假 無你我點啦啦 讓我地大家 So La Me La Do La
全賴你個 啦啦


原載於《文匯報》副刊文匯園,頁C03。

PS.下周預告:陳浩峰〈車路士的男孩〉。

2010年7月4日星期日

給自己的信──談Quattro Station《屋子要塌下來》(2010.07.04)





梁曉端為本地劇場多面手,多次於進劇場及前進進等劇團的製作中擔任要角,其表演風格揉合細緻演技與強烈的肢體語言,在云云新一代本地舞台演員中別樹一幟。金大建來自南韓,曾在被喻為韓國最具代表性的形體劇場Nottle Theatre擔任主要演員。金大建近年在《哈奈馬仙》及《Marcovaldo—乙城的四季》中均帶來了亮眼演出,其別具爆發力的身體觸感,為本地觀眾開啟了認識東方表演技巧的窗戶。二人今次首度以編作團隊Quattro Station的姿態發表《屋子要塌下來》,嘗試從各自不同的劇場訓練和兩家之所長,為觀眾帶來一齣結合形體、聲音、意象的細緻小品。

Quattro Station是金梁二人於2008年在南韓共同成立的劇團,劇團的創作以形體劇場和舞蹈劇場為主,簡單的舞台設計,以及表演者強大的能量,演出充滿無限意象和聯想空間。《屋子要塌下來》更是Quattro Station的重演之作,當時由梁曉端演出獨腳戲,如今二人經歷結婚生女後重演自是別具意義。是次《屋子要塌下來》(與同場加演的《我阿媽迫我》)依然是一齣獨腳戲,講述關於城市、家庭、心靈的都市課題。獨腳戲之難,很大程度上與演員對觀眾的(心神)凝聚力、感染力和壓台感有關,甚至可以歸結於個人魅力。

《屋子要塌下來》的開端〈夢想_現實〉,我認為是非常聰明的設置。如果看過2005年康城影展中王小帥的《青紅》,便會發現當中出現大量的集體體操,以展示極權國家集體主義必須把個體融入群體的刻板操作。《屋子要塌下來》把開端設計為集體在大草原上做體操,金大建就在投影前端依樣葫蘆做出一模一樣的體操動作。這雖是一齣圍繞個人開展的獨腳戲,卻是始於野外和集體的。投射結束後,才把焦點聚於金大建身上,過渡到第二段的「屋子」戲。

我所以對「集體體操」特別感興趣,主要是在外地求學時認識了一群南韓同學。當中曾經服兵役的曾大爆軍中「個體服從集體」特訓中,竟然包括把直昇機飛到大海上空,叫士兵們都往海裡跳,結果造成不少永久傷患!來自南韓的金大建布置在夢想中的大草原,愜意地與大家同呼同吸,毋寧是一種夢想。要回到現實在屋簷下的密閉空間,一個人才能建立自己的領土。第二部份〈領土〉,金大建便帶着箱子,把場景轉到室內小天地,並通過光影形塑出主體剪影與屋子之間的關係。第三部份〈痕跡〉的室內小天地,更讓我們看到一堆堆儼如LEGO積木的木箱,金大建即把它們搬來搬去,努力自娛尋樂。大汗淋漓的當兒,臉上流露出滿足的笑容,同時亦在投影種種韓語詞彙短語中,講述自己的HITSTORY(場刊中〈痕跡〉的英語翻譯為〈HITSTORY〉)。即使我們始終未能把投影句語了解透徹。

第四部分〈在城市中〉室內小天地中的LEGO,被安排了搖搖欲墜的戲份,彷彿最終一切都會塌下來。金大建衝出了屋子,走在繁忙的街道上,可是孤寂也愈擴張。從開端到第四段呈現的「正」、「反」狀態,到了第五部分的〈與你在一起〉才是「合」──既然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也不是理想依歸,〈與你在一起〉即為大家提供了「庸常小幸福」的出路,金大建也把LEGO重新砌成桌椅模樣,並細心佈置一番。從而展現所謂「庸常小幸福」,就是與家人在一起。從國家到個人再到家庭,那屋子已不是屋子(House)而是一個家(Home)。

站在觀賞的角度,《屋子要塌下來》抒寫了金大建經過數年遊走於新加坡、南韓和香港等地的生活體驗,沉澱出更多關於歸家與離家,以及對於香港這個「家」的情感掙扎,《屋子要塌下來》整體已相當完整。站在詮釋的立場,加入了同場加演的洪節華《我阿媽迫我》,為「家」的意涵又加入另一層思考緯度。

《我阿媽迫我》由洪節華以第一身剖白關於「學戲」的種種辛酸,背後最大的壓力赫然來自以「阿媽」為代表的「家」。洪節華的演出主要將金大建在黑盒劇場中所放置的LEGO,弄亂成高低起伏的崎嶇之路,洪節華就在當中躍高伏低講述自己為「學戲」所吃的苦。包括「阿媽」說「姐夫到了迪士尼工作,讓他也把你介紹到那裡去吧」一類的創傷性家常話。在這裡,「家」似乎未必是溫暖的堡壘反而可能是最傷人的力量。

《我阿媽迫我》的篇幅和信息,全都由洪節華以回顧姿態敘述過去的所見所感。關鍵是當《我阿媽迫我》超過一半篇幅皆由「講故」形式呈現,表演方式無疑不免單一呆滯。即如洪節華最後以「我唔想買樓買車,只想做自己喜歡的事」作結,亦流於平鋪直敘。換句話說,《我阿媽迫我》在「怎樣說」的層面並沒有調節好,使得「說什麼」的動人力量大打折扣。令人眼前一亮的,反倒是末段才隆重登場的「BOBO紙」製造的創意婚紗,廉價物料的不規則剪裁,已成功帶出「我走我路」的情志。

同是自我發聲的「給自己的信」,《屋子要塌下來》是慧黠的「庸常小幸福小敘述」,操韓語的金大建由於沒有依賴語言,黑盒劇場的光影運用、LEGO的指向亦清新可喜。《我阿媽迫我》則過於執著話要說出口的「自述體」形式,冗長密集的台詞也成為演員的災難,似是重演「阿媽」喋喋不休、令人頭昏腦脹的符咒式力量多於一切,難以以形體、聲音、意象重塑我們對生命的觸感。不管如何,《屋子要塌下來》作為梁曉端金大建Quattro Station的開山之作無疑清新可喜,今後的創作與實踐也叫人充滿期待。

原載於《文匯報》藝粹版,頁B03。

PS. 鄙人史上最悲傷的生日之一, 真係天都要塌下來了, 希望阿根廷球迷節哀順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