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2日星期六

《敢觀舞台》── 《狂揪夫妻》(Le Dieu du Carnage)的多個香港版本(2016.03.12)

法國女劇作家Yasmina Reza寫於2006年的Le Dieu du Carnage《殺戮之神》,一直深受香港劇場人喜愛,先後出現香港話劇團、進劇場和神戲劇團三個改編版本。Yasmina Reza可謂是香港劇場的寵兒。香港話劇團曾於2010年及2011年兩度上演Le Dieu du Carnage。由司徒慧焯執導的版本名喚《豆泥戰爭》,取其黑色幽默又帶有兒戲喜鬧之意。2011年,進劇場選擇在同一次「法國五月」的節目時段中,跟《豆泥戰爭》同期較技,演出Le Dieu du Carnage雙語版本《撕殺之神》(演出語言以英語為主、輔以廣東話)。2015年夏天,神戲劇場的《狂揪夫妻》由黃秋生、甄詠蓓、潘燦良、吳君如擔綱;2016年年初重演,吳君如的角色Veronica改由蘇玉華飾演。

Le Dieu du Carnage講述兩對中產夫妻,由於雙方兩名兒子發生爭執、導致其中一人受傷,兩對父母劍拔弩張又不得不碰頭交涉,彼此客套又互相追究。Le Dieu du Carnage故事骨幹相對簡單,兩對夫婦從場面話開始,不着邊際地無所不談,從第三世界文化、種族、階級、動物,談到性小眾問題,直至其中一名妻子安妮,作客時突然在別人客廳嘔吐,故事才急轉直下。四名男男女女愈講愈失控,不斷轉換陣線,如男男對女女,或夫妻對夫妻,處處觸及中產階級的狂妄可笑和兩性矛盾。Le Dieu du Carnage甫在2009年搬演到英美戲劇世界時,立時大受歡迎,橫掃美國百老匯東尼獎多個獎項。

記憶猶新,香港版本以進劇場的《撕殺之神》最具特色。不但活用進劇場傳統以來的雙語劇場特點,更把四個角色改編為兩對跨國婚姻的夫妻,分別是Sean Curran與詹翠珊、李鎮洲與Kathlyn Carson,加上歐亞文化差異,如李鎮洲穿上配有昂山素姬畫像的圍裙走出大廳,進一步笑看異國中產夫妻。《撕殺之神》乾脆在文案上直書:「孩子也許是野孩子,但成人通常更糟,更更糟」。至於香港話劇團版本《豆泥戰爭》則由高翰文、彭杏英、潘燦良、陳煦莉主演,刻劃為人父母的幼稚,故名「豆泥」。由於沒有語言障礙,全廣東話演出的《豆泥戰爭》相對在地,特別強調日常生活的質感,可謂是Le Dieu du Carnage典型香港式轉化。

Le Dieu du Carnage到了神戲劇場手中,固然粒粒皆星。《狂揪夫妻》把全劇定位為「毆鬥式動作喜劇」,在宣傳上已相當勁爆、充滿喜感。就在香港下雪的那個下午,我冒着寒流趕抵演藝學院,黃秋生、甄詠蓓、潘燦良、蘇玉華能量滿滿,舞台佈景精美,整體異常悅目。然而,《狂揪夫妻》在改編上,卻側重抽繹原劇本瘋狂喜鬧部分,放大再放大;對於Le Dieu du Carnage中產夫妻偽善的嘲諷、社會議題的討論,似乎也在四人互鬥中輕輕放過。最後眾人的頽唐崩潰,在一個多小時中也太快太輕易,竟似輕輕飄飄的無處着力,反倒是植入式廣告無處不在,令人大開眼界。

原載於《文匯報》文化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