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2日星期六

《敢觀舞台》──表演藝術與文化消費——從《戰馬》說起 (2019.06.22)

繼2018香港藝術節《深夜小狗神秘習題》訪港,今年夏天終於迎來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 of Great Britain)的音樂劇《戰馬》(War Horse),引起香港業界觀演風潮。從事表演、後台、道具、藝術行政、表演藝術教育、藝術評論的,似乎都得看看這齣從英倫揚名世界的經典戲碼。《戰馬》改編自Michael Murpurgo的小說,當中的人馬傳奇曾由史提芬史匹堡,搬上大銀幕變身《雷霆戰駒》。《戰馬》面世逾十載,2007年十月首演伊始,至今已於全球11個國家、98個城市公演。期間獲獎無數,25個獎項中更包括東尼獎「最佳百老匯戲劇獎」。所以成為全球各大城市爭相邀請的劇目,《戰馬》除了情節簡單易入口,主要成功抓住「馬偶」在舞台上栩栩如生的操偶特點,配合與情節無縫銜接的戰爭素描投影,建構出必須親身入場體驗、言語難以曲盡其妙的觀演世界。

2019年,《戰馬》旗手、英國國家劇院的前藝術總監Nicholas Hytner出版《我在英國國家劇院的日子》(Balancing Acts)中文譯本。從2003年到2015年,Nicholas Hytner在英國國家劇院凡12載,致力透過革新商業手法讓觀眾重回劇場。書中詳述Nicholas Hytner如何平衡藝術與商業的心路歷程,不但要承傳戲劇作為英國國粹的文化傳統,在入場數字、營運、國際巡演等層面上,更要追求商業上的成功。說穿了,表演藝術的即時性與儀式感,背後就是一整套文化消費的價值觀。

位於倫敦南岸(South Bank) 的英國國家劇院,與西區(West End)一系列商業劇場,皆為英國表演藝術的心臟地帶。South Bank以英國國家劇院為首的文化機構,不少以推動文化藝術教育為己任,即使不可避免顧及商業營運的元素,亦必須考慮英文文本教育、弘揚表演藝術傳統的文化因素。相對而言,「西區」(West End)則是一個寬泛的地域概念,或指李斯特廣場及柯芬園一帶到牛津街、攝政街和龐德街,或指倫敦市中心西部。該區所展演的戲碼光譜寬闊,不乏合家歡、易入口的定目和明星騷,着力吸引文化消費者及觀光客。然而,不論South Bank還是West End,倫敦劇場都得面對1599年莎士比亞經營倫敦環球劇場(Globe Theatre)以來的問題——必須不斷在娛樂與藝術、創新與傳統、國家與個人、城市與地方、精英與民眾、創作人與導演等多重矛盾之間找到平衡。
 
五月在英倫過境數天,先後在West EndSouth Bank延伸一帶觀賞《ALL about Eve》(原著《四面夏娃》)及《A German Life》。《ALL about Eve》由歐洲當紅炸子雞Ivo van Hove執導、大明星Gillian Anderson, Lily James擔綱,在West EndNoël Coward Theatre舞台演出電影《坐看雲起時》的故事。《A German Life》是電影甘草演員Maggie Smith的獨腳戲,講述一名女子如何被納粹狂潮影響一生。有趣的是,《A German Life》在開幕不到兩年的塔橋劇院 (Bridge Theatre,2017年10月啟用)與觀眾見面,Bridge Theatre恰恰便是英國國家劇院的前藝術總監Nicholas Hytner,於2015年3月離開崗位後,向當地企業募資建造的嶄新商業劇場。Bridge Theatre拓展南岸 (South Bank) 的文化概念,在傳統的South Bank幅員不遠的河岸邊,打造中產文化消費空間糅合娛樂、消閒、購物、飲食、夜店、景觀等元素於一身。

因此之故,從《戰馬》為代表的NATIONAL THEATRE連鎖國際產業鏈 (當然還有NTLIVE),West End, South Bank的表演藝術和文化消費模式,再到Bridge Theatre乾脆盡攬倫敦泰晤士河兩岸的潛在觀眾,以英倫為代表的歐洲舞台表演事業,展示如何在方方面面栽種人與藝術的關係。表演藝術形態由柯芬園的街頭表演、West End車水馬龍中有着巨型廣告陣《獅子王》,伸展到Bridge Theatre甫散場便是倫敦塔橋夜景的宏大景致。在人人打卡的時代,在在堅實地培養出表演藝術觀眾。百貨應百客,文化之都不是一日建成,各種細部操作及點線面編織而成的網絡,更不是抬頭向天大喊便一呼百諾。正如Nicholas Hytner所言:「雖然我們要做的是藝術,但我們明白自己也是身在娛樂業;而這正是本書與國家劇院所觸及的平衡演出(balancing acts)之一。」

言歸正傳,經營劇院、管理人事、發展劇目、尋求贊助、拓展觀眾固然重要《戰馬》的成功,同時揭示成為「劇界勝利組」的關鍵,就是藝術水平。形式偏向精緻馬戲的《戰馬》,將「馬偶」演繹氣喘吁吁、活躍奔騰的真馬,創造出惹人憐愛的生命,顛覆傳統舞台表演和製作的可能性,技術、創意完勝。想當然的是,怎樣的文化土壤就種出怎樣的文化果子,英國國家劇院近作亦有好評如潮的《雷曼三部曲》(Lehman Trilogy),持續造就大都會的「城市品牌」(City Branding)。

原載於《文匯報》文化版。

1 則留言:

marc 說...

謝謝你的分享。祝你找到愛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