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觀眾都被《給美狄亞的男孩們》的小演員吸引入場。《給美狄亞的男孩們》的確湊齊表演藝術所有吸引人的元素——古希臘悲劇底本、現代新視角重閱經典、可愛的小朋友、考掘孩子豐富內心世界反思成人世界價值的單一等等。而我卻奔着那些充滿詩意的畫面成為座上客。線條化的紅船、沉鬱的黑紗,似乎把耳熟能詳的古希臘悲劇《美狄亞》,抹上一層層抽離的詩意。
對於《美狄亞》最簡單的描述,就是家庭暴力、倫常慘案。妻子為報復丈夫的背叛,狠心將兩名親生兒子殺害,作為對丈夫變心的懲罰。這種殺敵八百、自傷一萬二的做法,儼然是古希臘版《天水圍的夜與霧》,匪夷所思。廿一世紀重新審視這宗倫常慘案,很容易發現《美狄亞》的故事原是建基於沒有現代法律觀念的世界,每每以個人意志解決私人恩怨、婚姻危機和家庭問題,甚至出現「復仇過當」的悲慘結果。古希臘時代亦缺乏所謂「兒童權益」的觀念,幼童很自然被視為父母的附屬品,可被隨意操控生死。正如日本思想家、批評理論家柄谷行人,很早已提出「兒童之發現」,指出「兒童」的概念由現代社會投射出「真正的孩童」才出現,現代教育體制、兒童文學便伴隨而生。「兒童」必須接受教育及受到保護,更是現代法律的保障範圍。
走筆至此,可以想見《美狄亞》故事可以開發的緯度實在非常非常多。如台灣當代劇場傳奇早在九十年代,便將之改編為《樓蘭女》。《樓蘭女》講述「美狄亞」說服丈夫,讓兩名兒女將浸毒的黃金冠袍作為結婚賀禮送去給情敵,新娘穿戴後毒發慘死。「美狄亞」更手刃一雙親生子女,鑄成人倫悲劇。《樓蘭女》將故事原型中兩名幼子,改動為一子一女,將現代人「幸福家庭」的想像顛覆,令稚子的犧牲特別令人痛心。晚近希臘舞蹈大師Dimitris Papaioannou的《MEDEA》,着重在構圖和隱喻上重新演繹,強調女主人公的動靜、造型如同蜥蝪,取其涼血動物的心狠。美狄亞殺兩子場面,乾脆將套在左右手上瓷娃娃互撼擊碎,任由娃娃體內紅色紙條噴灑四周。
相對來說,《給美狄亞的男孩們》,差不多完全聚焦於小朋友的天真萌樣、多才多藝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劇場的開端架式已非「說故事」。《給美狄亞的男孩們》由《美狄亞》原故事的結局為起點,五名孩子坐上紅船渡冥河,童稚的聲音、互相嬉鬧的歡笑、LIVEFEED的投影、五名孩子SOLO的才藝表演和自述,觀眾很快便完全投入現代小孩子的想望和腦力無疆界。可是小朋友的篇幅雖可愛卻十分拖曳,甚至與《美狄亞》故事完全割裂。美狄亞夫婦的年青版,每人只有一小段現身,抒發喪子之父和復仇妻子的哀慟。其餘時間他們的身份便是男/女船伕,跟小朋友做遊戲。
幸勿誤會,我沒有反對以小朋友為敘事者或視點,反而小朋友作為編作演員,表演和談吐都十分真誠、得體,也看得出背後家庭的悉心培養。我更關心的是,《給美狄亞的男孩們》如何深化或轉化《美狄亞》故事,令觀眾對《美狄亞》故事有豁然開朗的嶄新體會。當演出小朋友會吹長笛、演奏色士風、彈電子結他,夾BAND和打劍道。我們除了讚嘆小演員的優秀,馬上只能想到現實生活中有更多的「美狄亞」,礙於主觀客觀條件,無法讓子女從小接受優質教育和才藝培養,或逐水漂流或試試運氣,看看能否擺脫階級的循環。
從《給美狄亞的男孩們》為起點,我特別重新聽回彭羚《給我愛過的男孩們》。前者是劇場作品,後者是千禧年前當紅女歌手「告別童稚」的婚前自白。兩者看似千差萬別,實則同樣關懷住在每個人心裡的小女孩、小男孩——
「我傾慕過的 牽掛過的
傷害過的 掙扎過的
謹將這首歌獻上給我 從前每個男孩和盛放的花朵
想像過的 得到過的 等待過的 失去過的
祝我幸福快樂 也冀盼 每一個 都好像我
那不愉快的 不算差的 不後悔的 不結果的
謹將這首歌 向每一個男孩致意 從前陪著我一樣傻
不實際的 不見光的 不便說的 不記得的
祝我幸福快樂 我愛過每一個 請保佑我」
——共勉之。
原載於《文匯報》文化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