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7日星期五

《敢觀舞台》--澳門藝術節2013──《長夜漫漫路迢迢》、《同床異夢》、《追尋》(2013.06.07)


轉眼又是一年一度的「澳門五月」,2013年香港藝術評論人對澳門藝術節的「關注力」大增,除了因為香港藝術評論專業機構IATC,與澳門藝術節有協作的駐節導賞和評論「藝術節、好賞析」活動之外,也與澳門藝術節在節目編排和跨地域合作方面有較新的點子,不無關係。即如澳門藝術節2013邀請台灣及馬來亞西劇場導演,分別與澳門本土劇場工作者合作排演劇場作品──《長夜漫漫路迢迢》和《大世界娛樂場》。其中較受到台港注目的演出,便是台灣著名劇場導演王墨林,與澳門演員實驗的《長夜漫漫路迢迢》(Wall of Fog)。

《長夜漫漫》改編自美國劇作家尤金奧尼爾的同名劇目,講述四口之家的種種暗湧,看似正常的一個家庭,其實全家人都有病──父親是吝嗇鬼、母親有藥癮、大兒子是酒鬼、小兒子懦弱無能,從而探討「家」的意義。《長夜漫漫》以灰白為演出基調,演員都赤足灰臉,單從造型已帶出家「家」的暮氣沉沉和灰暗絕望。導演更先後安排演員一對一對地到台前對話,父與子、兄與弟、子與母、夫與妻充滿了矛盾拉扯不理解不妥協;台左更有人不斷把六七張椅子疊高再推倒,周而復始;舞台上被佈置成斜面的台板,從走路時步步為營、踉蹌跌倒隱喻了看上去很美的千瘡百孔。

有趣的是,《長夜漫漫》在過往澳門葡人聚集禮拜之地崗頂劇院演出,宗教意味甚濃。末段吸毒的母親面如死灰地穿上純白袍子,獨白中張開雙臂,站在舞台正中使身體成十字架,懺悔其過錯,其他家庭成員輪番上前,意味着救贖與沉淪的一念之間。捧着血紅玫瑰花,更如同流血贖罪,全劇並在呢喃中落幕。《長夜漫漫》作為一齣跨境合作的作品,實驗意義大於一切,意象如椅子、十字架、聖母像等亦饒有興味。只是情節過於拖曳,對白累贅長篇,演員不時忘詞,近兩小時的演出令演員頗見吃力。慣於主理台北牯嶺街小劇場的王墨林,近年把興趣轉移到一系列的女性故事,《長夜漫漫》亦巧盡心思加入了希臘悲劇和即興劇場的若干技法。大概談一位母親,不得不把她置於家庭脈絡中,《長夜漫漫》大量的篇幅亦耗於家庭成員的言說中,壓軸的母親無奈陷於一種多嘴多舌的沉默。


劇場以外,本年度澳門藝術節中相當吸睛的,還有兩個多媒體舞蹈演出,包括以色列的《同床異夢》和英國的《追尋》。《同床異夢》講述一段兩女一男的三角關係,有真實的「同床異夢」,夫妻二人不咬弦,在與地面呈60度傾斜的床上「齟齬」不斷。失落的丈夫獨室孤室中與(投影中的)女子影像親吻,心思飛到老遠。從雙人床到孤室,婚姻中男人與兩名女性的關係錯綜複雜,還有夾縫中男人的孤獨。第二部分中,第三者如同幽靈般與燈光玩遊戲,男女舞者舞動自天花垂吊而下的兩盞斗笠狀吊燈,人與燈的碰撞、燈與燈的飛舞,都在在暴烈地說故事。最後,鏡子在臥房中乍現,究竟介入者是夫妻關係破裂的倒影還是前因,看來誰也沒法得清。

《同床異夢》演畢,最先浮出腦海的形容詞是「粗獷」,粗獷的舞姿、粗獷的人物關係、粗獷的遐想、粗獷的矛盾掙扎、粗獷的虛妄。《同床異夢》刻意把一切演得明明白白,動作大開大閤,連脫衣更衣都大手大腳完成。與燈共舞一場更滿場吊燈亂飛,眼花繚亂如同局中人的心亂如麻,但場面設計愈簡單,信息愈見明確。《同床異夢》呈現了粗枝大葉但力量澎湃的多媒體舞蹈劇場面貌,最後元配夫人哀傷獨坐黑暗中被標示為「後記--因為夜晚,因為他...」。現代人與人關係之矛盾難言,在終場的壓抑中完成。


當然,《同床異夢》所謂的「粗獷」,是與《追尋》的「細緻」比照而成的。《追尋》由英國舞蹈大師WAYNE MCGREGOR主理,並由英國倫敦的沙德勒之井劇院和美國蒙特克萊的巔峰表演劇團共同製作。WAYNE MCGREGOR一直以巧妙地融合舞蹈、科學、電影、音樂、視覺藝術和科技見稱。今回在《追尋》的舞台上,一切卻非常素淨,在巨大LED幕牆不大亮著的狀態下,由群舞揭開序幕。舞蹈員細緻的動作和精準的肌肉運動,與3200顆燈泡組成的燈牆相對照--人類最原始的身體與高科技之間,這麼近那麼遠。

《追尋》的主旨,在於重現啟蒙時代對知識追求的精神,表達出思想創意如何帶動肉身,一幅令人目眩的燈牆彷如人體中神經線分佈的網絡,從而探索肉身與大腦認知聯繫。《追尋》靈感來自ROY PORTER的革命性著作《理性時代下的肉身》,和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家狄德羅編寫的第一套百科全書,因此舞台我們看見儼然是肉體元素的多樣性,如十多位舞者大有獸性無情的舞姿,黑人舞蹈員身體曲線的被強調,肢體舞動至近乎脫臼的極致。遺憾的是,最後完場也未見3200顆燈泡同時亮起,科技元素相對似是未達極端。


最後,值得一提有繼2011年由西班牙錄像藝團創作的《光影大三巴》添食而來的塔石廣場之《光影遺跡》和鄭家大屋《盛世光影》,同樣借助數碼影像在塔石廣場和鄭家大屋的建築物上為「舞台」,結合先進投影技術和塔石廣場等的塔石廣場和鄭家大屋建築特色,配以不同的圖案動畫。如塔石廣場的新式建築便有MARTIX般的未來世界圖景,鄭家大屋則是荷塘月色般的傳統意象。這都與去年英國KMA新媒體藝團在塔石廣場所布置的錄像互動裝置《交匯》,相映成趣。看來,投影錄像藝術,變成澳門藝術節的必殺技了。

原載於《文匯報》文化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