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8日星期一

《文化論政》──HONG KONG THEATRE LIVE,不可能的任務? ----從National Theatre Live說起(2014.08.18)


所謂NT Live,也就是英國國家劇院推出的全球影院英國戲劇「現場實錄」的播放。以NT Live為代表的好些劇場或舞台電影,一直是歐陸地區向外輸出表演藝術成果的文化速遞。舞台愛好者不必遠渡重洋,便能在香港院線觀賞到馳名遐邇的世界級演出。而在今夏播映NT Live之前,倫敦環球劇場的莎劇、法國巴黎歌劇院的歌劇,甚至莫斯科紅場的演出等等,也先後登陸香港院線,成績斐然。單就去年夏天的'Opera National de Paris'(巴黎國家歌劇院)系列,已放映了五套歌劇及三套芭蕾舞演出的現場錄影。這些演出都是2012-2013樂季的製作,擔綱演出的更不乏國際著名演唱家或芭蕾舞星。


表演藝術的「現場實錄」,固然是舞台演出中種種精湛演出、甚至舞台精密裝置的一次再現。先撇開該演出如何精采,更準確的描述,「現場實錄」或許更應該是一組文化套餐,盛載着首映紅地毯盛況、幕後花絮、導演演員訪問,甚至劇院周邊環境及歷史文化介紹等等。即如'GLOBE ON SCREEN'(倫敦環球劇場)系列的《第十二夜》,便由位於泰晤士河南岸的倫敦環球劇場外觀開始拍攝,然後才是黃昏後觀眾魚貫入場的場面。其中甚至有一名臥底觀眾,假裝酒醉後在舞台上小便,造成不大不小的混亂場面。這些頭盤美點,既是正文的開胃菜,也示現着當代劇場種種可能性。另一齣NT Live《覲見英女皇》,更在三個多小時放映中,善用了中場休息十五分鐘,介紹服裝組在事前所做的英女皇服裝研究。如在英女皇一生中穿著紫色套裝佔最高比例,佔30%,其次是藍色,約25%,而鞋子則永遠是不同高度的黑色鞋款云云。


作為劇場評論人,固然驚嘆於NT Live橫越全球三十個國家,一千多個場地播放的驚人覆蓋力。然而,我更關注的是NT Live或類NT Live的「現場實錄」的文化定位。與此同時,有表演藝術的歐洲經紀人斷言,表演藝術在下個十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應出現在亞洲。香港本土創作實現「現場實錄」的可能性,亦令人非常期待。


NT Live是一種非常具有吸金能力的劇場電影,尤其亞洲觀眾因為地理阻隔,特別願意花錢入場消費這些文化經典。據香港百老匯院線反映,NT Live在戲院播放的票房數字持續理想。但他們推廣這些作品時,每每陷入兩難---向娛樂版推薦的話,要吸引觀眾看的可是(相對)小眾的莎劇;想登上文化版的話,演出卻是眾星雲集(如《覲見英女皇》的Helen Mirren和《科學怪人》的Benedict CumberbatchJohnny Lee Miller)的劇場電影。結果,NT Live的香港觀眾群,往往只是維持在洋人小圈子或少數舞台粉絲層面,難以普及。說穿了,在香港每年大約有三百多種香港本土戲劇/劇場演出的數字來說,NT Live正在與這些本土演出,競爭/爭奪現有的三、四千名香港戲劇/劇場觀眾。如果,香港要成為官方口中的亞洲文化創意之都,從NT Live的模式出發,香港究竟有沒有可能「造大個餅」,吸引更多非慣性入劇場的觀眾,在非指定戲劇/劇場的演期 (大多是一個周末演三至四場)以外,都能隨時隨地通過HONG KONG THEATRE LIVE (香港劇場電影),接觸香港戲劇/劇場?


香港庫存意識最強的劇團,如進念二十面體、非常林奕華,甚至香港話劇團,一直也有為演出進行拍攝紀錄。但大多是紀錄為本的錄像拍攝,以便日後用作宣傳或供同道檢索之用。縱然,非常林奕華於近月推出《梁祝的繼承者們》音樂劇原聲大碟,也是以演出周邊產品的形式面世。香港劇場/ 劇場演出,似乎還未能在構思演出伊始,便已加入「現場實錄」劇場/ 劇場電影的思考元素。可是,如果要談到HONG KONG THEATRE LIVE原來早有先例。


20125月,鄧樹榮戲劇工作室應倫敦環球劇場邀請,參加「2012倫敦文化奧運之環球莎士比亞戲劇節」,它的《泰特斯2012》成為第一個在倫敦環球劇場上演的粵語戲劇製作。活動結束後,由倫敦環球劇場負責現場拍攝的《泰特斯2012》電影院版,於2013年年底正式在香港院線上映,達五場之多。《泰特斯2012》的電影版,也是迄今為止最接近NT Live模式的香港舞台實驗 鄧樹榮曾謂,「現場實錄」劇場/ 劇場電影,從拍攝之初,鏡頭 (如演員面部大特寫等)已為觀眾選取了觀演的重點,觀眾從中獲得的觀賞經驗是完全不一樣的。再加上現場客觀空間特點 (如天窗透光),說不定更能吸引觀眾,增加日後入場作實地觀摩的可能。


早於2011已引入歐陸CLASSICAL IN CINEMA香港音樂藝術及電影文化推廣協會主席程沛威,坦言歐陸經典演出的電影院版,在香港的確愈來愈普及。就着HONG KONG THEATRE LIVE的可能性 ,程毫不諱言香港與歐陸觀賞表演藝術的客觀條件不盡相同。歐陸市場已發展得相當成熟,入場消費文化節目已是日常生活,再加上歐陸幅員甚廣,增加了觀眾「睇唔到(倫敦)現場睇NT LIVE」的誘因。香港本土卻一直面對觀眾數字有限,及放映空間不足的問題。想當然的是,從長遠香港藝術文化發上着眼,理論上,HONG KONG THEATRE LIVE是有需要實行的,現實上,香港劇場/ 劇場連真正的LIVE都缺乏場地演出,更遑論撥出現有空間加推HONG KONG THEATRE LIVE。此外,HONG KONG THEATRE LIVE的構思,亦涉及需要同時通曉劇場及電影拍攝的人才,乃至於價格高昂的攝錄器材的設置等現實考量。


當香港大部分藝團,還是停留在「社會服務提供者」的角色,生產相對廉宜的演出,並仰賴政府一至三年資助維生、大量人力資源耗費於計劃書與預算表之間。一切類NT Live模式的HONG KONG THEATRE LIVE,大概還是遙不可及。

原載於《信報》文化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