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4日星期三

《敢觀舞台》── Sleep no more—紐約商業劇場的歷險遊戲 (2015.10.31)

說起紐約,不少文化藝術愛好者到此一遊都有一項指定動作,就是觀賞BROADWAY的演出。紐約BROADWAY,應該是最成功的文化大都會品牌。到紐約而沒看過BROADWAY,不但沒觀賞到商業劇場的風貌,簡直就是沒去過紐約,白忙一場。想當然,BROADWAY固然有它非常精密的市場策略和精確計算。然而,紐約商業劇場的多樣性,其實早已走到一個超級成熟和高智商的階段,也出現了從歐洲成功移植到紐約的Sleep no more

Sleep no more是一齣Immersive Theater,即虛擬實境劇場。它的演出場地甚至不是傳統劇院,而是由倉庫改建而成的Mckittrick Hotel。位於紐約Chelsea27街和第十大道交界的Mckittrick Hotel,原為一所廢棄的倉庫改建成的舞廳和酒吧。Sleep No More的原創劇團Punchdrunk來自倫敦,把這家「酒店」的一百多個房間,分別整修成不同主題的表演「實境」,如墳場、森林、貨倉、偷情房間、殺人場所等等。當觀眾完成網上購票後,便必須帶同身份證或護照「check-in」,來換取入場的撲克牌。寄存好錢包手機、戴上大會所發的白色面具,便正式成為Sleep no more的目擊者。

改編自莎士比亞名作《馬克白》(Macbeth)Sleep No More,不但把原著中的背景改為1939年二次大戰前夕的紐約,更繪聲繪影把故事說成,傳說Mckittricik Hotel受到詛咒,開店不久便沒有再經營的「鬼屋」。Mckittricik Hotel扮演着一處被荒廢70多年的空間,讓觀眾親身經歷,親身探尋當中究竟有着什麼駭人聽聞的「過去」。觀眾買票時可以選擇不同的開始時段,如晚上七時或八時。整個劇情一天會重複演三次,每輪大約一個小時,在第三個輪演完後,故事進入最後大結局。若是熟悉原著《馬克白》,自然更能對號入座;Sleep No More所描繪的情感、慾望、權力、妒忌的情緒反應、精神的紛亂狀態,相當幽微細緻,即使沒有相關背景,也完全無礙於對於故事的接收。

回到Sleep No More的遊戲規則。進入Mckittrick Hotel後,觀眾和演員都不能再說話了。白色面具,便是觀眾身份的識別之物,工作人員則用上黑色面具。每個房間的表演,均通過形體動作來進行展演。同一時間、不同房間有不同人物、場景發生故事,觀眾完全自由選擇觀賞的先後次序,或鎖定某個重要劇中人,跟進跟出,如同追蹤一條主要戲軌。因此,每位觀眾在Sleep No More的觀賞經驗可以完全不同,再拼湊出只屬於自己的《馬克白》。

我的選擇是鎖定馬克白夫人。從偷情的房間開始,馬上便看到女性求歡、男士剛從血案現場逃出而婉拒親熱的場面。Sleep No More演員大概都是舞蹈員出身,非常善於通過形體動作表達情感和心理掙扎,與現場佈置精巧的房間場景已然融為一體,說句「飛簷走壁」大概也不為過。還有在小聖堂中的謀殺場面,演員情感到位。豆大的汗珠、殺人後的心悸,我在不同的表演輪迴共看了兩回,均感驚心動魄。

歷時共三小時的目擊和追蹤中,馬不停蹄了兩小時的我,累垮了坐在場內沙發。誰料下個男女吵架的場景,就在沙發上發生,演員都神色自若,乾脆在我身畔演起戲來。於是,觀眾們也自然成為整個空間的一部份,展演隨時隨地就在眼皮底下發生,讓人腎上腺素上升。甚至不時有「古裝人」在酒店有策略地閒逛,引導觀眾去追蹤、看個究竟。最後,故事在舞會舞池中有着一個類近於「大審判」的情節,關鍵人物在結局一刻被問罪吊死。Sleep No More就在環首死刑的一刻black-out,沒有謝幕也不必掌聲,觀眾就在一片驚魂未定中默默回到「酒店大堂」,喝喝水或尋回友伴,再魚貫散去。

作為Immersive Theater (虛擬實境劇場)的佼佼者,Sleep No More通過特定地點改裝成開放式劇場空間。Sleep No More2003年在倫敦創作面世,2009年先登陸波士頓,再到2011年三月直奔紐約,至今已成為紐約最受歡迎且最會賺錢的商業劇場。Immersive Theater在歐美自然有各種各樣不同的形態,Immersive Theater卻為未來的劇場展演形式帶來更多啟示。例如演員觀眾舞台界線的浮動多變、藝團如何為演出場地也相應地虛構出歷史、營造神秘感、如何讓觀眾有一種偷窺秘密或洞悉先機的快感,一切一切已進入了觀眾心理的層面。Sleep No More也改變了一般藝團與觀眾的關係建構,從「賣藝--享受」急轉到「設局--歷險」。當然,先決條件自然是「高智商設局」,才能有後來的「馬克白歷險」。
 
原載於《文匯報》文化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