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日星期六

《敢觀舞台》──劇場與科技——《仍…息在零地》與《給下一輪(虛擬)盛世的備忘錄》 (2021.10.02)

劇場與科技,一直是藝術家、表演藝術業界熱衷探討的課題。談劇場與科技的時候,自然不僅僅關注傳統台燈聲或多媒體劇場的應用,而是聚焦於科技化的藝文表演,並透過應用科技及演出場地設備的配合,使得整個觀演經驗立體化、推進想像力。劇場與科技既是世界表演藝術的大勢所趨,Hologram全息投影及3D Mapping光雕投影等,愈來愈多見於舞台;無怪乎不久便與香港觀眾見面、位於九龍灣的東九文化中心,積極與世界接軌,定位為多媒體、科技化演出的創發基地。九月中旬於葵青劇院公演的梁基爵《仍息在零地》,甚至是東九文化中心的特邀項目,在同年APA版《息在零地》的基礎上再發展,使得藝術家在更充裕的資源下,進一步迸發創意。

 

記憶中從2011《電紫兔/克》,梁基爵已在舞台通過複雜的電子合成器奏出不同音樂或聲響,與投影的不規則圖案變化,合成一齣齣「視覺化音樂演出」。多年後的今天,「梁基爵劇場」從早年相對簡單的「撫摸三角畫框便會發出輕柔音樂」,到《仍息在零地》直接安排機械與人類的擁抱/擁吻──《仍息在零地》把場景背景安排在疑似敵托邦的窮山惡水,那是人類一切湮沒後的零地,冷冰的客觀環境與(生命體)渴望human touch的極端氛圍。在沒有強勢的故事主導下,三台機械臂的互動便是舞台上敘事一部分。從開首的撕()紙聲,到後來在程式編寫中創發的刮砂紙聲、機械呼吸聲等等──機械似乎比人類更人類,現實中的人類又比機械更機械。《仍息在零地》在連串媒體藝術、裝置、電子音樂和影像,末段出現「環迴立體聲」般的「如來神掌vee 暈暈」聲效 (: 據悉為immersive sound system),生活化之餘,令人思考場地類似Soundscape音響系統滲透力及燈光級水平的投影系統;《仍息在零地》作為九東文化中心鼎力支持的示範作,在在展示了其中一些可能。

同是劇場與科技的結合,劇場媒體藝術家楊振業主理的Paprika StudioVR (Virtual Reality 虛擬實境) 劇場形式,在較早前發表《給下一輪(虛擬)盛世的備忘錄》,重新改編卡爾維諾名著《看不見的城市》,講出一個不一樣的馬可孛羅「東遊記」故事。2017年的《禁式極樂園》,劇團明顯對於VR劇場躍躍欲試,試行將VR裝置放到前台,開場前讓觀眾「試玩」。相對來說,《給下一輪(虛擬)盛世的備忘錄》的VR實驗更多,VR的情節部分包括不花刺城商業大街、馬可孛羅樂園和克馬塞巴河的360影像,影像不但色彩繽紛,還與觀眾有種種互動,如吉祥物與觀眾打招呼,有小貓在腳邊徘徊可供逗弄,甚至有機械武士被按掣操控等等。

有趣的是,《給下一輪(虛擬)盛世的備忘錄》的VR部份必須要觀眾上眼罩觀演。VR虛擬實境與真人演出的劇場部分,呈「單雙節形式」交替出現。即觀眾進場後,需得在昏暗的場內先看一段VR置身「東遊記」,再卸下眼罩觀賞3D蒙古包模型骨架下「馬可孛羅與忽必烈」的對手戲。前者的VR讓大家以第一身感受馬可孛羅如何走入奇瑰的神秘世界,加上資深劇場導演/演員陳麗珠聲音導航,令人在大觀園中感覺陌生又熟悉;後者則時刻提醒着(眼罩中的)VR世界始終是「戲中戲」,馬可孛羅和忽必烈各有文化背景和情志,互相好奇亦難免針鋒相對。因此,VR與真人之間、戴上和卸下眼罩之間,既是遊走於虛擬世界與現實空間,也是「馬可孛羅與忽必烈」兩個世界的切換。最後陳麗珠的聲音導航溫馨提示觀眾完場後,走出表演場地(沙田大會堂) 便是新城市廣場,催促觀眾回到現實世界,又是另一種「間離效果」。

想當然的是,《仍息在零地》與《給下一輪(虛擬)盛世的備忘錄》分屬兩種不同走向的「劇場與科技」的摸索實驗,機械、音效、投影、虛擬影像與真人舞台演出互滲互動,真幻交纏。如同大家熟悉的Cyberpunk,正是動畫、視覺藝術、電影、文學的不同元素混雜。這似乎已不單是表演藝術可行的實驗方向,藝文世界的combination of low-life and high tech引起觀眾無窮想像,恰恰是最吸引人之處。

 

原載於《文匯報》文化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