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4日星期一

兩名詞人書店相遇──周耀輝《突然十年便過去》、劉卓輝《卓越光輝》(2011.07.04)





有說,粵語流行歌詞以及整個以粵語作為表達的香港流行文化,在大陸市場和全球化趨勢下,正逐漸面對着萎縮的危機。我一直認為,如果真有創作的低潮和低氣壓,這恰恰意味着也是批評和總結時代的來臨。晚近不但由香港流行歌詞研究者,不輟地梳理出香港粵語流行曲、香港詞人在晚近十數載的成長和發展;還有詞人亦積極出山「自我表述」,近月周耀輝和劉卓輝差不多同一時間,出版簡體版的《突然十年便過去》和《卓越光輝》,掀起了讀者粉絲的聳動。周耀輝在五月份便連跑北京廣州等地,巡迴舉辦多個新書分享會;劉卓輝更別開生面,月前在網絡廣邀博客讀友,為其博文結集寫推薦,一呼百應之餘,也出現了未出書已推介和認購的奇異現象。如果你是勤於北上逛書店的動物,就一定忘不了兩名男子街頭相遇的奇景,不,是兩名(香港)詞人(大陸)書店相遇。

2009年籌備香港詞人訪談錄《詞家有道》一書,先後與不少香港詞人談詞聊天。周耀輝和劉卓輝兩位崛起於八十年代的樂隊詞人,可說是受訪詞人中特別具有個人風格的兩位。周耀輝溫文爾雅、心思縝密,事隔兩年還能說出2007年大夥唱K的點點滴滴;劉卓輝豪邁爽朗、不拘小節,首次見面已與我這「星光精」進行兩岸交流──大談「超女」之餘還自稱是李宇春的粉絲。最近,兩位詞人繼無數膾炙人口的香港流行歌詞後,再以文字之花開遍大中華世界,把兩本小書放在手中,也完全可以感受到兩位詞人的性格特徵。

大部分朋友認識周耀輝,大概都是因為他為達明一派、黃耀明、王菲所寫的(非)流行歌詞,如《忘記他是她》、《下世紀再嬉戲》和《流星》等。文集《突然十年便過去》,乃是周耀輝過去兩部文集《道德男人》和《梳頭記》的合輯選本、再加上新近所寫的港版序和簡體版序,可謂是對橫越廿年的心情書寫的一次自我清理。有別於港版(封面羅列填詞曲目)所強調的詞人身份,簡體版《突然十年便過去》大走抒情路線──布面裝禎包裹着小孩在火車窗邊往外看的背影,大有驀然回首的況味。「回憶-時光」更是閱讀《突然十年便過去》的關鍵詞。

當中所抽繹生命某個時刻的想法和感觸,是相當瑣碎、個人的,又很都市很具普遍性。從一次又一次面對舊情(人)、一次談及與人決裂、一次遇到同齡男子的勾引,周耀輝當下的反應都是溫婉得體。有距離的回應後,接着每每寫出驚心動魄的刻骨自省,談及忽然單身者的「慘況」更直白道:「打從中學開始,我已經這樣一個人行街看電影,一個人買東西,一人作決定,一個人自得其樂,一個人自甘墮落。日子總是一個人過的。」有趣的是,「驚心動魄」四字竟成了書評人對《突然十年便過去》的常用語。一部抒情文集所以如此「驚心動魄」,全因為讀者完全沒有預設在「回憶-時光」的文字中,作者竟然會如此毫無保留的,暴露出對世界的悲觀、自我的陰暗面和種種愧疚怨恨。所以「驚心動魄」,同時因為所寫的都是我們──我們都是那因為得不到隨身聽而哭鬧的孩子,我們都是在愛中醜態百出蠢事做盡的痴男怨女──這一切竟都由清癯儒雅的周耀輝以第一身一一道出。或許,這也是詞人的穿透力所在。



同是詞人的散文集,《卓越光輝》則明顯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路數。有「BEYOND御用詞人」之稱的劉卓輝,筆下的《大地》、《長城》首首氣魄恢宏,在網絡世界,劉卓輝卻有「傷感哥」之的奇特外號。作為把劉卓輝新浪博文綜合成書的文集,《卓越光輝》貫徹了「傷感哥」大開大閤的爽朗滑稽行文和作風,大量收集了劉卓輝遊走於大中華唱片工業的見聞經歷。包括開宗明義對「BEYOND御用詞人」一名的駁斥、談及跟BEYOND夏韶聲崔健何勇常寬艾敬巫啟賢等歌手的因緣掌故和相處點滴,就像家駒原來非常愛用護膚品等等;《卓越光輝》甚至毫不忸怩地大談自己如何成為「玉米」(李宇春粉絲),非常有趣。也如同劉卓輝常用的感喟──非常傷感。

《卓越光輝》所盛載的,還有「傷感哥」以港人身份在中國大陸生活的種種感受,諸如低效的銀行客戶服務、電話熱線唬弄普羅百姓等光怪陸離的現象,都使得耿直如劉卓輝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維權行動」,不時只落得啼笑皆非的結果。劉卓輝對小眉小眼的執着,如對飛行哩數的精確計算、各種電訊服務的優惠的關注,甚至身為煙民控訴香港加煙稅的反應,也成了「傷感哥」最真率、最坦然流露真性情的輕鬆文字。如果周耀輝《突然十年便過去》是如此的敏感多情、纖穠合度的淡若無痕談刻骨事,劉卓輝《卓越光輝》便是市井屠狗般的粗線條、喝着小酒哼着歌,痛快地跟讀者有一搭沒一搭地天南地北「侃大山」,同場加映憤怒中年式非常傷感。

想當然的是,詞人文集未必是筆下歌詞的橫向補充,「香港詞人」甚至只是其社會活動中的眾多身份之一。然而,作為周耀輝劉卓輝的詞文讀者,《突然十年便過去》和《卓越光輝》所突顯的,卻是詞人身份的複雜性和跨界性──在歌詞創作的領域上,「香港詞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寫出一首好詞的創作人;詞人每每通過流行曲這個覆蓋力極強的媒體,把一些經過提煉的情感,相當個人的口吻、情緒、價值觀和逆向思維都傳播開去,以歌詞文字跨越性別年齡、針砭時弊、移風易俗等等。因此,「香港詞人」,其實並不單純指向「香港粵語流行歌詞創作人」或填詞從業員,而是一種跨界別的「特殊文人」。風格突出的詞人筆下所產生「為世人立言」的效果,既是香港流行文化中所獨有的人文風景,也回過頭來照亮了繆思的主人。

因此,詞人不時在地域和行當上「雙重跨界」便尤其順理成章──有的憑着其個人才華,在唱片工業創造更多可能性(如劉卓輝在中港台擔任全方位的音樂人角色);更多的是以個人魅力和影響力,跨刀在更深入的文化層面為華文地區的聽眾和讀者,寫出詩歌、散文、小說等不同面向和形式的創作(如周耀輝與林夕同樣擅新詩散文,甚至小說)。尤其微博盛行於世,流行音樂作品的創作人已不再是隱世尊者,而是華語地區都投以注目禮的著名創作品牌。或者,兩名詞人書店相遇,便如同兩名男子街頭相遇,將成大中華文化圈的常態。當然,我們還期待更多詞人,在不同的領域的千里相遇。

親愛的詞人們,我們,在關注你呢。

原載於《文匯報》藝粹版,頁C0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