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0日星期三

《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目錄及結語




導言

上編 資深詞人

第一章 林夕
第二章 黃偉文
第三章 周耀輝
第四章 資深詞人:黃霑、盧國沾、鄭國江、林振強等
第五章 唱作詞人:劉德華、李克勤、林海峰
第六章 女詞人:何秀萍、張美賢等

下編 後九七詞人

第七章 林若寧
第八章 「填詞人聯盟」:喬靖夫、林寶、陳詠謙
第九章 以詞論事:周博賢、李峻一、林阿P
第十章 跨界詞人:小克、于逸堯、陳浩峰
第十一章 唱作詞人:林一峰、藍奕邦、王菀之
第十二章 香港有班填詞人:方杰、甄健強、黃仲凱、林日曦、梁柏堅等
第十三章 嘻哈詞人:從LMF到MC仁

結語

結語

《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乃是《香港流行歌詞研究》(1998)的續集。續集的任務,自是為「上集」踵事增華,並且順應「上集」所訂定的研究框架,進一步追蹤在過去一段時間「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的發展變化。在過去十多年間,香港流行歌詞的創作量,縱然因為唱片工業的萎縮,整體數字有所下降。香港粵語流行歌詞,卻依然是香港本土流行文化的最大宗。其於香港社會的滲透力,相對於香港電視電影動漫等大眾媒介,實在有過之而無不及。伴隨着YOUTUBE、優酷等網絡傳播形式為聽眾所提供的便利,香港製作的粵語歌曲輕易便進入尋常百姓家。相對歌曲旋律,「香港粵語流行歌詞」一直較為人所注意,香港歌手黃耀明亦曾謂:「其實我和人山人海,一直都更關注音樂上有趣的點子….大家都太看重文字,很多人會研究林夕和黃偉文的歌詞,但從來沒有人會說這首歌的編排把音樂帶到一個新的領域。」

其實,「香港粵語流行歌詞」所以受到重視,與粵語方言區對語言文化的重視不無關係。粵語(Cantonese)是一種屬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較少受北方方言影響,不但用詞比較古雅,而且在聲調上保留了粵音九聲,被漢語語言學家認為是保有古代漢語「中古音」的一支。此外,粵語在遣詞用語上的精緻細密刁鑽程度、句法上的前置後續和語氣詞變化多端,在中國方言中可謂獨樹一幟。2009年,粵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為語言,且確認為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主要運用的五種語言之一,僅次於中國官方語言普通話,為中國廣東、廣西及香港、澳門和東南亞,以及北美、英國和澳洲等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

按照粵方言區的分佈,粵語又有不同的種類劃分:粵海方言(Standard Cantonese) 為廣州方言,又稱「廣州話」、「廣府話」,為粵語的典型代表。隨着二十世紀香港的發展,「港式粵語」儼然成為廣府話的主流,並隱含摩登時尚的本土特色。在香港娛樂工業的帶動下,香港製作的粵語歌曲也成為大中華世界中,流行文化的一個重要構成部份。香港粵語流行曲無遠弗屆,即使是不懂粵語的朋友也會哼上幾句,當然,也順理成章的使得更多朋友,接觸得到它的歌詞。
 
2010年7月5日,廣州市政協召開會議,政協常委會專題報告提交書面建議:為給2010年的廣州亞運會營造良好語言環境,建議廣州電視台綜合頻道增加普通話節目播出時段。該提案引起了社會熱烈討論,廣州更爆發了「粵語保育」維權運動。7月11日的廣州街頭集會上,與會者合唱了〈半斤八兩〉、〈IQ博士〉、〈光輝歲月〉和〈海闊天空〉等粵語歌曲,來傳達「捍衛粵語」的精神。粵語流行歌詞既是粵語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語言結晶,同年8月,在香港舉行的一次以「粵語流行歌詞與粵語文化」為題的活動,更被以「粵語文化」身份註冊的微博用戶關注上載,視之為探討「粵語文化」的一次重要文化活動。

  仔細考察的話,相對於官方語言(不論是英語還是普通話),粵語的官方身份其實只是一種方言土語。可是因着香港的特殊政治身份,粵語及粵語流行曲恰恰保留了地方及非官方的可能性。正如在廣州「粵語保育」運動中,粵語流行曲儼然成了地方性與國家性,乃至地方與全球化之間討價還價、寸土必爭的軟性博弈工具。在廣州熱烈的「保粵」浪潮下,香港卻似乎從來沒有人保衛過粵語,港式粵語一直以市井地道的姿態,示現着「非常香港」、「非大陸化」的象徵意義。大概在「民族語言」大一統的層面上,無論是港英時代還是後九七的今天,香港的「國家性」都較低,粵語流行曲和流行歌詞也扮演着的「香港身份認同」的獨特角色。無怪乎六七十年代粵語流行曲崛起以後,〈鐵塔凌雲〉赫然便為「香港身份」一槌定音。因此,粵語流行曲亦是以俗文化、次文化的角色,維繫着一種「非官方」的聲音和言說方式。

  不得不承認的是,隨着中國市場的崛起,華語歌曲大有日漸取代粵語流行曲之勢,且看廣州「粵語保育」運動中,與會者所合唱粵語流行曲〈半斤八兩〉、〈IQ博士〉、〈光輝歲月〉和〈海闊天空〉等,依然還是停留在七十至九十年代的代表作品。彷彿倒過來印證了九十年代以後,粵語流行唱片工業已再沒有真正家傳戶曉、深入文化骨髓的粵語流行曲。作為粵語流行歌詞研究者,甚至聽過不少唱片工業業內人士,對於粵語流行曲大有明日黃花之嘆。當媒體愈來愈開放、全球化的趨勢愈來愈明顯,即使在流行音樂的香港聽眾沒有減少的情況下,粵語流行曲所面對的競爭除了華語歌曲,還有日韓歐美流行曲等儇伺着的高手;粵語流行曲愈來愈萎縮的局面,也成了不爭的事實。

  究竟粵語流行歌詞,以及整個以粵語作為表達的香港流行文化,在大陸市場和全球化趨勢下面逐漸萎縮的危機如何化解,抑或走投無路?有人認為,恰恰就是粵語流行歌曲市場萎縮,詞人可以在相對不那麼追求成效的狀態下,實驗粵語流行歌詞的全新創作可能,即如近年以環保為題材歌曲大紅即為一例。也有人認為,市場的因素也曲折地把粵語歌詞的創作,推入精益求精、汰弱留強的單行道。或者世事從沒完美,我們甚至未必能夠得到終極答案。此時此刻,反倒讓筆者想起在中國文學史上唐詩的發展經驗。

  有唐一代詩歌大盛,當中卻經歷了一段創作斷層期──公元770年前後有大批著名詩人辭世(王維死於761年、李白死於762年、高適死於765年、岑參死於769年、杜甫死於770年),新詩人卻尚未能獨當一面(772年白居易劉禹錫剛出生、韓愈才五歲,773年柳宗元出生)。意想不到的是,詩歌創作的低潮竟然造就了文學批評的高潮──批評家開始總結盛唐的創作,出現了釋皎然《詩式》、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等重要的文學批評經典。在香港粵語流行曲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之時,香港流行歌詞研究者卻在整理論述歸納的層面上,積極梳理出香港粵語流行曲、香港詞人在晚近十數載的成長和發展,包括黃志華的《香港詞人詞話》和朱耀偉編著的《歲月如歌:詞話香港粵語流行曲》,還有洛楓以「詞人+歌手」為研究對象的一系列研究等等。

香港粵語流行曲的多種研究緯度,亦牽涉到香港詞人身份的複雜性和跨界性。打從香港流行詞壇的開山祖師黃霑、盧國沾開始,香港詞人大多以「傳媒人」、「文化人」的跨媒體身份填寫流行歌詞。大眾媒體的傳之有效,自然使得「香港詞人」的「給力」創作和一舉一動,皆成為不少鎂光燈的關注點──詞壇教父黃霑的《不文集》和昔日與才女林燕妮的戀情,同樣成為讀者的追看對象;盧國沾更有「三起三落」的傳奇人生,林振強還有引人發噱的「洋葱頭」漫畫和散文連載。詞人的明星效應,為詞人們帶來很多面向受眾的形式,包括盧國沾著有細談寫詞種種的《歌詞的背後》、《話說填詞》(與黃志華合著),黃霑與顧嘉煇也合辦過邀請歌手演唱其作品的《煇黃演唱會》,潘源良又著有歌詞集《醉生夢》等等。

詞人的跨界效應在「後九七」愈演愈烈。在歌詞創作的領域上,詞人所扮演的角色,已不僅僅是寫出一首好詞的創作人,詞人同時也是歌手形象工程的創建者。「後九七」的香港流行詞壇,就先後出現了「黃偉文+何韻詩」、「周耀輝+麥浚龍」、「周博賢+謝安琪」等著名的「詞人+歌手」傳奇組合。更有甚者,就是詞人乾脆登堂入室,藉着流行歌詞成為歌手(和聽眾)的心靈導師,最明顯的例子,自然莫過於「我代你哭」的林夕之於王菲和楊千嬅。由此可見,「香港詞人」每每成功通過流行曲這個覆蓋力極強的媒體,把一些經過提煉的情感,相當個人的口吻、情緒、價值觀和逆向思維都傳播開去,以歌詞文字跨越性別年齡,談佛說理、針砭時弊、移風易俗等等。

另一方面,香港詞人不時在地域和行當上「雙重跨界」──有的憑着其個人才華,在歌手身上創造更多可能性(如黃偉文為陳奕迅2008年的演唱會擔任形象服裝設計,為陳奕迅從歌曲到舞台形象貢獻新猷);更多的是跨刀為華語歌曲填寫國語歌詞,甚至全身轉戰其他華語地區(如台灣流行詞壇四大天王之一的李焯雄,早年創作不少粵語歌詞)──「香港詞人」的身份背後,恰恰隱伏着強大的「文化資本」和公眾影響力。觀乎此,「香港詞人」已不單純指向「香港粵語流行歌詞創作人」或填詞從業員,它的所指其實一種跨界別的「特殊文人」。風格突出的詞人筆下所產生「為世人立言」的效果,既是香港流行文化中所獨有的人文風景,也回過頭來照亮了繆思的主人。且看當今香港詞壇三大詞人──林夕、黃偉文、周耀輝──林黃二人不但經常在媒體曝光,黃偉文更是城中著名「潮人」,在時裝(評論)界享負盛名:林周二人在歌詞世界外,更積極創作詩歌、散文、小說,為活躍於大中華地區的文化界名人。

先別論「有雞先定有蛋先」,跨文化的循環,無疑使得詞人與筆下的歌詞世界,組構成吸引眼球、引人入勝的大千世界。可是,「填詞人」卻是一門無法求職的特殊行業。詞人要不在成為詞人之前,已在傳媒機構擔當一定位置,要不乾脆便是歌手監製的親朋好友,乃至歌手本人。時至今日,這種封閉式「入行」狀態依然,即使是「後九七詞人」群中,亦大致可分為「傳媒人」(林若寧、黃仲凱、小克、梁柏堅、夏至、游思行等)和「親友團」(喬靖夫、林寶、陳詠謙、TIMLUI等)兩類。可幸的是,「後九七詞壇」中亦冒起了一批單打獨鬥的獨立音樂人,如周博賢和林阿P,再加上網絡歌曲的廣泛流佈,使得「後九七詞人」群綻放出更多的可能性。

香港混雜多元的文化環境,亦催生出「後九七詞壇」特殊的粵語流行歌詞面貌。粵語遣詞用語的精緻細密刁鑽,再加上香港中英夾雜、文白不分、潮語紛呈的語言環境,使得「香港粵語流行歌詞」儼如《絕代雙驕》的小魚兒,在奇瑰有趣的「惡人谷」長大,練就一身奇異本領和鬼馬性格──「大路情詞」以外,還有全口語的〈是但求其無所謂〉〈邊一個發明了返工〉;潮語系的〈周升呢〉〈十卜十卜〉;食字系的〈胭脂非福〉〈韆鞦萬世〉;詞語新解的〈落花流水〉〈花落誰家〉;英法語系的〈陀飛輪〉〈挨風科〉;動漫系的〈金銀島〉〈瑪利奧派對〉;情色系的〈黑房〉〈壯舉〉;宗教系的〈一絲不掛〉〈不可含怒到日落〉;奇人奇事的〈乞丐王子〉〈北半球選美離奇火警事故〉等等--「香港粵語流行歌詞」原是一連串的腹語密碼謎團,也是一系列引人入勝的文字遊戲和秘密花園──相信只有香港這片奇異土地,才可以孕育出「香港粵語流行歌詞」如此不甘平凡、率性而為又樂於飛天遁地的綜合文類,為大中華世界帶來獨一無二的流行亮色。

本書《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就是為了「香港粵語流行歌詞」這種大中華世界的獨特文化產物,立此存照。誠如文首所言,由朱耀偉教授主催的《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作為《香港流行歌詞研究》的續集,同時也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資助(GRF)研究計劃(HKBU241208)的主要研究成果。當中擬設了1997為講述香港流行歌詞發展變化的分水嶺──〈上編〉回顧了「資深詞人」(即出道於一九九七年以前的詞人)在歌詞創作上的後續發展、風格變化;〈下編〉則整理出「後九七詞人」(即出道於一九九七年或以後的詞人)的冒起和風格走向,務求為1997年至今的香港流行詞壇,全面透析其地形風貌、氣候格局。在研究分工上,朱耀偉教授主要撰寫〈上編〉大部分篇幅和〈下編〉中的「嘻哈詞人」部份;筆者則負責〈上編〉的周耀輝、林海峰部分和〈下編〉的第七至十二章,以祈全方位勾勒出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的整體發展脈絡。

  2009年到2010年,就着對於「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的通盤掌握,我們走訪了「香港四代詞人」,並於2010年整理出《詞家有道──香港16詞人訪談錄》。《詞家有道》的出版,乃是本書《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的第一手先導資料整理,為本書的具體研究打開局面。同年5月,筆者在《文匯報》副刊開始了《詞話詩說》的歌詞專欄,得到不少詞人和讀者積極回應。與詞人和愛詞朋友的交流,為「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的研究引入更豐富的思考緯度──「兩個人寫六百萬人的心情」、「這二十年來對香港影響最大的文人是林夕」、「香港人對世界和情感的感知,其實完全徘徊於《粵音韻彙》之中」──香港粵語流行歌詞,作為過去四十年香港文學的最重要文類之一,真正需要的,其實是更多的關注,更認真的對待和更深刻的思考。筆者也不厭其煩的重複──我們真正擁有的,也比我們所知道的還要多很多。

  最後,筆者要提一下跟本書的緣份。猶記得十多年前,朱耀偉教授帶頭做「香港流行歌詞研究」時,筆者還是個中文系本科生。一天,在浸會中文系走廊上,竟然親眼目睹西裝筆挺的朱教授,手推着一車《香港流行歌詞研究》的「學校打印裝釘版」(三聯版前身)!後來在研究生時代,也斷斷續續參與不少朱教授旗下研究計劃的資料整理工作。時光荏苒,從2008年10月至今,「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計劃已進行了兩年多,《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也終於要成書了。這裡,要感謝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資助(GRF)委員會及審批計劃的匿名評審、詞人和愛詞朋友的和支持,特別要感謝朱耀偉教授對我的信任,還有亮光文化的協作出版。衷心希望《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為「香港流行歌詞研究」這一塊,能夠開展出更多的可能性;甚至可以「歌詞作為方法」,激活讀者的好奇之心和眼──一切還只是個開始。


梁偉詩
2011.4.26

1 則留言:

mrpinyin 說...

粵語流行歌曲填詞,可以使用《粵語歌曲填詞法》 (電腦軟件 lyricsAID)

這是廣東話歌曲填詞的工具。適用於流行曲和聖詩,能將音樂簡譜,轉化成數字歌。對每個音符,提供配合廣東話聲調的字,選出成為歌詞。可以在網上創作,或下載到自己電腦中使用。

http://cantonese.web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