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7日星期日

《敢觀舞台》--黑光劇與環境劇場──澳門藝術節2012(2012.06.15)






一年一度的澳門藝術節,每年都吸引不少香港的「藝術人口」跨海看騷去。作為一名香港觀眾,我一直認為澳門藝術節最可觀之處,其實是表演藝術與富有歷史文化氣息的場地之間的微妙化學作用。在儼如拉斯維加斯的冒險金銀島上,澳門藝術節的點子每每令人喜出望外,即如繼去年由西班牙錄像藝團創作的《光影大三巴》,便結合了先進投影技術和大三巴的歷史建築特色;今年第廿三屆澳門藝術節則有英國KMA新媒體藝團,在塔石廣場所布置的錄像互動裝置《交匯》。《交匯》借助數碼影象在塔石廣場劃出「舞台」,讓路人自動成為表演者,不但與周遭環境輕靈音樂互動起舞,更與澳門城市的歐陸氣氛融為一體。

而澳門由歐洲殖民背景、相對悠閒的城市節奏所散發的不真實感,似乎特別能夠結合表演藝術所展示的奇幻世界。因此引入美國意大利進化劇團的《螢火蟲之舞》,同時意味着澳門藝術節銳意開拓東歐重要表演劇種──黑光劇(Black Theater)。黑光劇為捷克戲劇活動中最特殊、知名度也最高的一種。黑光劇的特色是將燈光和色彩作特殊處理,營造出奇幻的舞台效果,也有人稱它為「幻象劇」。黑光劇的舞台佈景是全黑的,演員也全身穿上黑衣或蒙上黑布,台前只以兩盞燈光照射,令演員看起來幾乎是隱形的。演出時演員通常手持塗上螢光的道具、或在身體某些部位塗上色彩,讓舞台上顯現出許多奇妙的影像;有些黑光劇像特技表演,有些則有劇情。黑光劇的演員全身都是默劇表演的細胞,他們嫻熟多變的肢體語言,乃是黑光劇表演的靈魂所在。

《螢火蟲之舞》以黑光劇所標榜的「黑暗中的螢光」、「空中飄浮」、「多媒體」和「默劇」等舞台元素為基本表演形式,聰明地輔以嶄新技藝和嫻熟的肢體動作說故事。《螢火蟲之舞》由螢火蟲在蛹中的動作說起,六位默劇演員「藏身」於巨型氣球所模擬的六個蟲蛹中,展現出人體在氣球中行動的滑稽和進出自如的奇異情境。黑影中演員更以「千手觀音」的形象扮演蟲兒舒展,與舞台上的大自然投影融為一體。當然《螢火蟲之舞》自然要大玩螢火蟲的螢光特質,展演出一幕「課室」畫畫,舞台與觀眾之間的「第四堵墻」成了黑板,讓螢光線條不斷遊走如蛇舞,演員的形體動作亦伴隨着蛇舞翻滾。神來之筆是中後段的「螢光海星跳」──演員穿上儼如海星的服裝,海星邊緣分別綴上螢光綠或橙的滾邊,黑暗中螢光海星不斷跳動升沉。大家正在驚歎,舞台上大光燈一亮讓謎底揭盅,原來玄機就是地上的浮床!

《螢火蟲之舞》所標誌着的「現代黑光劇」固然是澳門藝術節積極引介的一種藝術形式,然而,澳門本土劇場界根深蒂固經營多年的,原是環境劇場。「環境劇場」最主要的標誌,就是讓表演走出劇場,可以在任何既有的現實空間裡演出。這既是當代將藝術「去神聖化」思維的體現,更理想的與在地環境融為一體的戲劇理想。作為與寫實主義對立的思潮,則是從三十年代開始,俄國有人打破舞台和觀眾席的分界,嘗試圓形劇場、長方形劇場、六角型劇場。五十年代起,美國的艾倫‧卡普羅(Alan Kaprow)嘗試「發生藝術」(Happenings),在火車站、森林等特殊現實空間,讓觀眾和演員一起執行演出。每次「發生」都像一個活動,所有的參與者都會有不同的任務、不同的位置,從而產生不同的經驗與感受。那更像是參與某種神秘儀式,而非置身事外地觀賞一部「藝術品」。

澳門劇場界是華文世界致力於「環境劇場」的佼佼者。澳門劇場工作者莫兆忠,曾謂澳門「環境劇場」多屬卡普羅「環境劇場」理論中的「閒置空間」的再利用。多年來包括澳門的「婆仔屋」、「牛房倉庫」、「青州陶瓷廠」、「青州修道院」、「(乙水)仔難民營」等等,這些演出地點雖屬公眾場所,但與市民的日常生活接觸相對較少。澳門藝術節便選取相對容易接觸的硬件(地點),來展演想要推動的藝術形式,例如過去就在古蹟盧家大宅辦過小型中樂演奏會,鄭家大宅在去年更上演過探詢澳門身份的《漂流者之屋》,和今年的《鄭家花月夜未央》。而隆重在塔石藝文館登場的,便是天邊外(澳門)劇場改編自布萊希特《四川好人》(或作《四川好女人》)的《又一好人》。



《又一好人》講述三位神仙來到道德敗壞的四川首府,希望找到真正的好人。他們走遍全城發現處處都是欺詐和計算,偶然遇上善良妓女沈德,卻目睹沈德在俗世洪流中不斷受欺負和欺騙,最後懷孕的沈德決定狠心做人,保護自己和親骨肉。《又一好人》作為一齣寓言劇兼環境劇場,強調了與觀眾在塔石藝文館內的全新經驗──演員不分男女都清一式身穿白襯衫和黑西褲,演完一節的演員又會在館內隨地坐下,可能正正就坐在觀眾旁邊。本來用以展覽藝術品的「塔石藝文館樓梯」,放置了一透明圓水缸,但凡主演沈德的女演員轉換角色時,便當眾走到水缸旁添上戲妝,或劃上一道墨痕,或添上鬍子,使得看慣「塔石藝文館展覽藝術品」如我者感覺新鮮可喜。當然,《又一好人》在兼顧間離效果和環境劇場的巨大壓力下,如能在批判力度再加把勁,自然可以在形式和內容更上層樓。有趣的是,觀演當天塔石藝文館外的塔石廣場正有創意藝墟──場內有單純的沈德為開店和生計煩惱不已,場外有來自東南亞的手工藝者施展創意。一切,都在拼貼出真真假假的澳門。


原載於《文匯報》副刊藝粹版,頁3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