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1日星期一

歲月如歌 歌如歲月(2009.12.21)



















漫畫家小克在陳奕迅《H3M》大碟化身填詞人,以〈Allegro Opus 3.3 am〉一曲生動活潑地描繪出香港流行詞人群像:「鄭國江點樣嘔出往事/黃霑點趕起 噚晚醉到黐/盧國沾太堅/林敏聰發癲」,並且笑謂作為一個詞人大概「唔願意太跟阿Y相似/又會諗夕爺又怕抄大師/太崇拜林振強好點子。」在小克幽默風趣的「以詞論詞」之外,還有香港流行歌詞研究者朱耀偉「以文論詞」,以研究和書寫向香港流行文化中最豐盛、最膾炙人口的香港流行歌詞致敬──繼七月份出版的《香港歌詞導賞》之後,朱耀偉在十月份再接再厲發表了《歲月如歌——詞話香港粵語流行曲》。在談新鮮滾熱辣的《歲月如歌》之前,或者我該先申報利益,我是參與過《歲月如歌》的後期稿件整理的。作為成書過程中的參與者,或者可以就着《歲月如歌》的立意、佈局、整體構思和效果,藉着這次寫書評的機會作一些補充和闡釋。

專業判斷與創作視角的交匯

《歲月如歌——詞話香港粵語流行曲》是以香港電台人文節目《詞來的春天》的節目內容為藍本,再輔以資料性的潤飾整理而成的。《詞來的春天》每周一集,每集均邀請不同嘉賓進行對談。《詞來的春天》的嘉賓大部份為香港流行詞壇的重要詞人,如盧國沾、黎彼得、潘源良、向雪懷、陳少琪、劉卓輝、周耀輝、張美賢、MC仁等。節目中的詞人以創作者的第一身角度,回顧和解說自己的作品,並談論對於香港整體流行詞壇發展的一些想法。相較之下,《歲月如歌》與朱耀偉過往的研究著作(《香港流行歌詞研究》、《詞中物》)最大區別恰恰在於,《歲月如歌》已非研究者的單聲道廣播,而是加入了詞人交流聲音的結果,可謂是研究者專業判斷與詞人創作視角的交匯。無怪乎,《歲月如歌》這本探討流行歌詞的小書,竟用上了「詞話香港粵語流行曲」這個古雅的副題。

「詞話香港粵語流行曲」的所謂「詞話」,其實並非「話說」之意,而是指向中國文學文化上的「詩話詞話」論述體。「詩話詞話」是一種介乎創作與批評之間的文類,鍾嶸《詩品》的出現正式宣告了文學批評專門化的「詩話」誕生。當中不但實際批評,並且交代實際批評的標準。與此同時,「詩話詞話」原是文人之間就着詩詞文句作品(文本)的文藝交流活動(有時甚至以唱酬答問方式進行),屬於創作者與欣賞者在鑒賞品味過程中,所進行的同水平切磋。因此「詞話香港粵語流行曲」的「詞話」,同時也意味着流行歌詞研究者和創作者藉着這本小書,彼此引為同道聲氣相通的一種「知音」關係。

流行曲盛衰中的詞人心聲

值得一提的,還有《歲月如歌》的佈局和寫法。《歲月如歌》以歷史和時間發展為經,在不同時段冒起的詞人和歌曲為緯,勾勒出「歌詞」這個主角在漫長「歲月」中的成長發展。如同香港文化研究界及《香港流行歌詞研究》對及香港文化起點的理解,《歲月如歌》同樣從六七十年代開始談香港流行文化的冒起。在經歴「歌神初現」、「獅子山下」、「愛情陷阱」、「為你鍾情」、「光輝歲月」、「四大天王」等輝煌年代後,香港粵語流行曲已步入了「夕陽無限好」的遲暮階段。全因為九十年代以後,全球化年代的華語媒體急速轉型。再加上兩岸的開放,讓愈來愈多人參與流行文化工業。華語歌市場龐大,使得基於市場萎縮而愈來愈單一化的粵語流行曲「外憂內患」,處於漸漸被華語流行曲蠶食取替的危機之中。

《歲月如歌》在不同時段章節的專題部分,藉檢閱不同時期歌曲的特色,分析不同詞人的填詞風格,再在當中嵌入與該種特質和風格關係相當密切的詞人訪談。如「光輝歲月:樂隊組合叱吒風雲」有劉卓輝陳少琪周耀輝,分別談論他們為BEYOND和達明一派寫詞的情況;「非男非女:兩性書寫性別定位」則有張美賢馮穎琪黃敬佩粉墨登場,談女詞人的作品特色等。其中詞人對於某個時段的觀察和親身體會,或者可以進一步幫助讀者了解,香港粵語流行曲如何日漸走入格局單一的死胡同。就如曾為「四大天王」寫過不少大熱歌詞的劉卓輝,在為黎明和張學友寫過〈我來自北京〉、〈我愛ichiban〉、〈只想一生跟你走〉、〈暗戀你〉和〈愛火花〉等作品後,發現它們非但沒有被看待成有信息的作品,甚至歌手也只會把它當成一首普通歌曲去唱,讓他覺得那倒不如乾脆寫情歌算了。

在審視漫長的粵語流行曲高低起跌中,《歲月如歌》最後還是傾向審慎樂觀。近年林夕的〈觀世音〉〈黑擇明〉、王菀之的〈手望〉、林若寧的〈花落誰家〉,周博賢的非情歌〈我愛茶餐廳〉〈菲情歌〉〈亡命之途〉,亦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因此在「一個林夕,一個黃偉文,比一萬本《詩經》都有效果」的時代,所有人都以為「水過鴨背」的流行歌詞,其實正在潛而默化至少七百萬人。《歲月如歌》為我們展示了曾經盛放、未知將來能否嬌艷如昔的粵語流行曲世界。在如歌流逝的歲月中、在夕爺和阿Y的前後左右,還有周耀輝、周禮茂、陳少琪、林若寧、周博賢等一眾隱世高手。正如唐詩的繽紛世界在李白杜甫之外,還有王維李商隱李賀;宋詞以婉約派為最大宗,與之鼎足的還有格律派和豪放派──我們真正擁有的,其實比我們知道的還要多。

原載於《文匯報》書評版,頁C01。

PS. 出街版的《歲月如歌》書評,錯用了第一稿。現張貼老早已發出的修訂稿,以正視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