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5日星期五

港漂不是那麼漂!──柴子文談港漂(2013.03.13)

從近年的蝗蟲論、D&G拍照事件、光復上水到新鮮滾熱辣的「限奶令」,中港矛盾愈演愈烈。這時候,社會學者、文化研究者,甚至政策研究單位,開始聚焦於「港漂」與「北漂」的對讀。所謂「港漂」,就是近十年香港放寬內地人進港讀書和工作的政策下,漂移到港的內地人;「北漂」則指到中國大陸謀生去的香港人。與典型「港漂」柴子文說起「港漂」,柴子文卻說:「港漂不是那麼漂啊!」

柴子文,七十後媒體人,畢業於南京大學政治系,先後供職於北京《華夏時報》、廣州《南方周末》、香港《亞洲周刊》和大中華電子媒體《陽光時務》,目前為文藝復興基金會秘書長。從南京、北京、廣州再漂到香港,柴子文還差一年就取得「三粒星」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對於近期備受關注的「港漂」、「北漂」,柴子文笑言,他同時做過「北漂」和「港漂」──

「”北漂”原指那些從中國各地跑到北京謀生的”非北京居民”,他們在京沒有身份、沒有戶口、沒有暫住證,也沒有任何社會福利,隨時在街頭會因為被公安盤查而被遣返。他們大部分從事體力勞動等零工,賺取微薄酬勞,又要忍受惡劣的生活條件,更極端的甚至連回鄉路費也沒有。我記得在1999年,國慶五十周年的時候,國家便曾經積極遣返這些”北漂”。在文化上,”北漂”本來是指生活很悲慘的黑工,慢慢卻變成”與政府不合作者”的代名詞。當時在北京,很多文化人都愛自嘲是”北漂”,有點酷酷的意思,就像我從南京漂上北京,也是廣義上的”北漂”。後來我又從中國大陸漂來香港,就自然是”港漂”了。但”港漂”的生活一般是過得去,又有法例保障,所以也不是那麼漂!」

「港漂」都是《甜蜜蜜》主角

2007年,柴子文透過「輸入內地專業人才計劃」來港工作。不管是從「專才計劃」或「優才計劃」留港的「港漂」,在滿足居留條件後,他們終有一天會成為「香港人」,但真正的「北漂」卻永遠沒有機會變成「北京人」,「北漂」和「港漂」之間的原初所指並不完全對等。作為「港漂」,柴子文覺得「港漂」都像極了電影《甜蜜蜜》的黎明和張曼玉,來港追尋更美好的生活。留港六年,更敏感於中港關係的變化點滴──

「近年內地經濟發展迅速,生活中像食品安全、空氣質素等各方面卻沒有保證,甚至會發生很多不公義、投訴無門的事情,令人覺得中國大陸不宜居,特別是有錢人和高官更想要離開。在這種氛圍下,香港在地理上非常方便,生活習慣又似乎較容易適應,成本又不算高,有點像1997前香港的移民潮。另一方面,2007年我初來香港時,中港關係明顯沒那麼尖銳,現在不但香港有很多反對大陸的聲音,內地對港的心態也有微妙的轉變,就像2007年香港回歸十周年,內地很鼓勵大陸媒體來香港採訪,覺得香港是一國兩制的樣板;2012年十五周年,卻很少派人來報道,這種冷處理也反映出統戰方法的變化。」

從排骨仔到大肥佬

談到中港關係,香港著名「北漂」文化人陳冠中在一次訪談中謂:「內地如同大胖子」。意指中國如同一名大胖子,他太胖了,轉身時隨時會無意壓碎身邊人的骨頭。這個笨重的胖子,還未學懂如何協調自己的手腳,身邊人如香港最好為自身安全着想,隨機應變。柴子文非常喜歡這生動的比喻──
「是呀,中國大陸很多人忽然富起來,但在文化上都會看到自己的缺點,也會覺得自己很肥很醜、很想減肥。外來者覺得這大肥佬很不正常,中國從前是很瘦弱的,常常想吸引外資設廠做生意。過去十年,這個排骨仔突然肥胖起來,而且肥得太厲害,精神又特別空虛,有點手足無措,落在外人眼中便成了毫無分寸的暴發戶,只懂豪食豪買豪飲。在這種強弱逆轉的情狀下,中港之間也必然經歷現在不知所措的、過渡的相互關係。」

在「限奶令」被炒作得鬧哄哄的當下,仇陸恐共的情結被無限放大。「港漂」和「北漂」的內地視野,未許不是另一種參照。撥開你死我活、又愛又恨的複雜情緒,回到殘酷的生活,大家其實也是某種意義上的「漂」,更是相濡以沫的「漂」。


原載於《香港經濟日報》文化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