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日星期三

比生命更大──張艾嘉談《島嶼寫作》系列電影(2012.02.01)




十一月五日,在《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與電影聚會上,張艾嘉與劉若英合作朗誦楊牧〈蘆葦地帶〉,成為網絡瘋傳的一道「藝人+文學」人文風景,為登陸香港的《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揭開序幕。《島嶼寫作》為一系列(共6部)以文學家余光中、楊牧、鄭愁予、王文興、林海音及周夢蝶為拍攝對象的文學電影,嘗試以影像及不同的媒體元素,包括詩歌、書法、戲劇、動畫等,帶領觀眾進入6位文壇巨擘的創作生命。驟眼看去,「文學+紀錄片」似乎是毒得不能再毒的票房毒藥,然而,作為把《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帶來香港的發行人張艾嘉,在自嘲「錢太多」之餘,坦言首次接觸林靖傑導演的《尋找背海的人-王文興》已深感震撼:

「《島嶼寫作》的6部紀錄片,我都是在被邀請的情況下觀賞的。看罷《尋找背海的人》,我第一個想法是:究竟誰會出資拍出這麼好的紀錄片呢?我知道《尋找背海的人》是前後歷時兩年才拍成的。試想想,導演先要去了解文學家的文學世界,而文學家的生活又是很封閉和純粹的,他們往往不想受到外間太大干擾。那麼,導演就必須花長時間來打開文學家的心扉,讓他們願意被人看見生活化一面,最後才能整合其人其書背後的生命感覺。這與我在1978年單單讀王文興老師的《家變》時感覺截然不同,完全是兩回事。」

的確如此,幾乎與世隔絕、只與傳真機做朋友的王文興,素以神秘的「暴力創作法」見稱──每天弓着背刮筆敲桌尋求文字節奏,數十寒暑斷筆破桌無數──日寫卅五字的均速中,終以廿五載之功成書《背海的人》。《尋找背海的人》就正好把這傳說的一幕盡收鏡頭之中。張艾嘉補充道:

「王老師本來也有點抗拒被拍攝,但慢慢便知道拍攝者並不是來獵奇的,而是真心想呈現文學家的生活給觀眾知道。我本人也認為好的藝術家和文學家,很應該給後世留下生活和創作紀錄。好像王老師所關心的就不僅僅是文字,城市中的種種構圖和商品線條也是他的靈感泉源。他家中的衛生間墻壁上就奇異地掛着一把湯勺,在等公車的空檔又會細讀孟郊詩集。因此觀眾可以明白,他為何放棄了所喜愛的音樂和電影,選擇一心一意,專一地生活在文字和節奏的精華之中。」

終日目迷五色、與欲望誘惑耳鬢廝磨的都市人,似乎實在難以感受文學家在藝術上的生命追求,張艾嘉舉出陳傳興導演的《化城再來人-周夢蝶》為例,認為周夢蝶的苦行僧式文學生活,堪稱獨步當代社會:「周夢蝶是個感情很丰富、很浪漫的人,並且太清楚自己容易身陷情網,於是乾脆把標準訂在觀音大使身上,揚言世間最完美的女人就是觀音大使,既然無人較之更完美,便可順理成章潛心學佛寫詩。」

觀眾完全可以通過陳傳興導演的流水賬式拍攝手法,體會鏡頭如何以緩慢,突顯現年九十二高齡的周夢蝶起床梳洗、更衣出門、坐車學佛。孤絕的生活軌跡,醞釀着「雪中取火、鑄火為雪」溫柔與暴烈下的靈魂蠢動。張艾嘉從女性角度指出,有時候文學家完完全全是個長不大的小孩子:「文學家的夫人都擔當着重要的角色,除了照顧起居飲食、了解丈夫,也要幫助丈夫面對所處身的世界。好像楊牧夫人笑言,十一月訪港的那幾天,楊牧老師不斷參加講座、讀者分享會、接受訪問,幾乎是他自廿五歲以來最忙碌的幾天。到我和劉若英在文學聚會中準備唸詩,楊牧老師有點不知所措,但又很期待很高興。文學家就是這樣單純。可以想像,拍攝文學家的生活是很不容易的,他們既生活簡單,更不會把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在全球化之下,大家喜歡的東西都一模一樣,似乎缺少了個人性格。張艾嘉認為,在女性電影和紀錄片方面,依然需要更多拓新。正如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的6位文學家身上,不僅僅體現了「比生命更大」的藝術追求,同時也從文創角度,為台灣添上人文化的一筆:

「6位文學家的這一代畢竟是幸運的。從林海音女士的《兩地》中,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文學之母”對遷居台灣和台灣土生土長的年青作家都非常照顧。在她主編的《純文學》庇蔭下,年青作家可以誠實講真說話、甚至發表具有批判性的作品,孕育了整整一代文學家如黃春明等。其實台灣也不只誕生了六位出色文學家,我想,每處地方都有它的人文氣息、文化歷史,如王文興老師的故居紀州庵、周夢蝶老師曾經擺過書攤的武昌街。台灣就是一個街名也有其歷史淵源,有時看到一些變化小如街名的改動,都令人心有戚戚焉。像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就非常成功地從電影文創方面,勾勒出日治時代的原住民故事、霧社事件等,呈現出台灣這個島嶼的丰富人文資源。」

後記:

艾嘉是一位相當醉心文學的女導演和文化人,認為文學是創作人的養份和資源。她所執導的電影《少女小漁》,來自嚴歌苓的同名小說。近年親撰的舞台劇本《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中,又借劇中女角之口唸出楊牧〈蘆葦地帶〉。在《思潮作動.文明單位》節目首尾,我們先後播出張艾嘉主唱的〈歌〉和〈最愛〉,歌詞分別來自徐志摩和鍾曉陽的詩作。張艾嘉笑言在華語樂壇兩位填詞大魔王羅大佑、李宗盛身上,也體驗和習染了創作人對於文學和聲音的執着;自己近年又特別重視「聲音的表演」,深感聲音有其表達思想感情的獨特之美,這才想到在《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與電影聚會上,與劉若英配樂唸詩。說到唸詩,張艾嘉還說做夢也想不到,之後有不少邀約請她去唸詩呢。這樣看來,即使在媒體時代的廿一世紀,文學的力量還是無遠弗屆,直至消失天與地,藝術的追求毋寧比生命更大。

原載於《走台步》第三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