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5日星期日

《詩珏失調》:對話(二)──〈CHOK〉打開的潘朵拉盒子vs 金曲的製造,或聽覺的消亡(2012.02.05)







詩珏失調 | 梁偉詩、黃津珏

對話(二)








拜林峰〈CHOK〉奪得TVB十大勁歌金曲金獎所賜,區區寫於去年8月的詞評〈CHOK〉,突然得到樂迷文友青睞,點擊飇升。最妙的是當中對〈CHOK〉這份歌詞的解釋,竟被編入網絡《中華百科》「CHOK」一欄。誤打誤撞成為解讀「CHOK」和〈CHOK〉的somebody,自是林峰被「母台」黃袍加身的蝴蝶效應。榮耀歸於CHOK王。倒過來說,大台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屢屢舉親不避嫌,固然是與五大唱片公司未解凍的致命結局,同時亦與香港流行歌曲聽賞版圖欠缺主流不無關係。

回顧香港粵語流行曲的十年金曲圖譜──2002〈好心分手〉〈明年今日〉、2003〈七友〉〈我的驕傲〉、2004〈小城大事〉〈愛與誠〉、2005〈夕陽無限好〉〈無賴〉、2006〈愛得太遲〉、2007〈富士山下〉、2008〈囍帖街〉、2009〈七百年後〉、2010〈陀飛輪〉、2011〈那誰〉。「金曲大贏家」從龍爭虎鬥到孤苗獨長毫無懸念,近年要湊數列出「十大金曲」慘然成為年度公關大災難。多首在頒獎台板響起的「金曲」,聽眾網民異口同聲說「一次都未聽過」的赤裸民意,全線取代八、九十年代「阿邊個邊首歌咁都入唔到十大真係唔抵」的不平則鳴。當然,我們可以理直氣壯的說,媒體開放所面對來自全世界、不同娛樂方式的競爭(近有Lollipop-F棒棒堂、少女時代練舞功,遠至Lady Gaga搶灘登陸),香港粵語流行樂壇每年有一首「金曲」交差,已是功德無量。

想深一層,如果說香港娛樂方式太過開放的話,倒不如說香港媒體已不復當年勇。1967年無線電視啟播,1979年香港電台首次舉辦中文金曲頒獎禮。在蒙昩的香港本土流行文化拓荒期,香港小姐們個個一夜成名,十大中文金曲首首家傳戶曉、兼且十之八九皆為電視劇主題曲。「金曲」從過去明知派糖還是要爭崩頭,到今天「金曲」標籤一出已幾乎伴隨着竊笑「俾人喵」,可是,「林峰〈CHOK〉攞金中金」卻等同於直接宣佈「金曲話語權」certified──從豬肉台每年表演只要有口人人有份的「金曲」貶值,到〈CHOK〉驚嚇稱帝的「金曲話語權」徹底淪陷──我係當你傻那又如何。認真你就輸鳥。

2012年1月8日,四大金曲頒獎禮完成任務後,網絡和媒體出現前所未有的「金曲表態潮」。豬肉台一夜間跑數跑足百多個獎、專業推介台要潮玩驚喜扮「神選」、官台讓幸福之歌變成末日預言,通通都可以忍。〈CHOK〉掄元卻「是可忍孰不可忍」。翌日起不少網台專欄作者博客臉書玩家,紛紛官逼民反地自撰「我的十大金曲」。四大金曲頒獎禮「金曲」含金量如同「香港小姐冠軍」光環消失般,直線插水。既然爛透的名單可以變聖旨綸音,點解我唔可以重新定義「金曲」?──李安說,每個人心中都有座斷背山;〈CHOK〉卻告訴你,既然「十大金曲」人言人殊,每個人心中都有首「金中金」。

絕處可以逢生。〈CHOK〉的金曲奇遇記,無意間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聽眾看透媒體玩法的腐敗極權之餘,獨立音樂人周博賢亦開腔大談〈CHOK〉的「非典型金曲」模式。原來此曲音域只有6度,旋律亦只圍繞6個音符運行,可謂是一次平淡無倫的反「K歌旋律」、反「過份編曲」的奇異恩典。

junk food每每警示着反式脂肪,可能,從此我們更健康。








珏:金曲的製造,或聽覺的消亡

一名移居洛杉磯的法國人Thierry Guetta,靠賣二手古董服飾為生,很受潮流中人歡迎,有時一件縫製有瑕疵的外衣可以充當成designer的特別設計,謀取幾十倍的利潤,故一家生活無憂。他唯一的興趣就是拿著手提攝錄機左拍右拍,生活瑣事甚麼也不放過,但從不考慮如何處理錄像,也不打算發表個人作品。

直到因為親戚的關係認識到街頭藝術的世界,在這個晝伏夜出、充滿危險刺激、對城市制度正面作出挑戰的藝術形態面前,Thierry根本毫無招架之力,決心要為許多時一瞬即逝的街頭藝術作錄像紀錄,而當今最神秘的英國街頭藝術家Banksy很自然便成為他的拍攝目標。耳濡目染下,Thierry也當起一名街頭藝術家來,並因為Banksy無意的一句說話,傾家蕩產地辦自己的個人展覽。結果這名時裝店阿叔的展覽竟然獲得空前成功,成為洛杉磯的藝術新貴,並為自己取名為洗腦先生(Mr. Brainwash)。

事件令一眾資深街頭藝術家直發呆,因為他們明白洗腦先生在左抄右抄的作品背後,「成功」秘訣就只是一字咁淺,那就是hype。Hype者,炒作也,靠大型廣告、傳媒報導,令人頭昏腦脹不知就裡,審美判斷力都不知道哪裡去了。Banksy認為洗腦先生比自己更為有趣,便把片段整理成紀錄片《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即是參觀完記得購物嘛。

其實我們的主流文化從來都是朝向這方面走,甚麼琅琅上口的金曲,甚麼大熱播放最受歡迎,這個是審美準則嗎?如果不是,那又應該怎樣審視好壞?誰值得誰不值得奪獎?這個不好答,因為我從來都不覺得音樂是能(或如此輕易地)用作比較的,一樣如此抽象的藝術是怎樣比也有爭論之處。當然你會說流行文化商品嘛,不是比歌曲的優劣,是要能流行起來的勝出,那麼事實上整個主流音樂圈參與的都只是一場洗腦工程吧。

其實我不明白林峯的〈CHOK〉奪得金曲金獎有甚麼出奇,至少我不會為一個不知底蘊的投票選舉有著甚麼樣的幻想,遑論參與。在網上查看,原來公眾投票只是佔總成績的20%,其餘八成都是內部評審的,即是說,這是個有公眾參與「成份」的內部欽點典禮,你還用心認真去看待它幹嗎?但現在的香港就是這樣子吧,媒體每天都把你的腦袋洗來洗去,煞有介事的去報導一個你沒有份投票的選舉。是故音樂頒獎典禮的得獎者必須要用力的哭,因為他們要裝得隆重其事,把公司的宣傳產品推廣出去,得獎者都是頒獎禮的推銷員,藉著他們的演技,為手上的膠獎賦予意義。現在的特首候選人,也必須要裝作關心社會大眾,否則戲就穿崩了。

越想,我就越明白〈CHOK〉的作曲者莊冬昕的苦心。他在無線音樂節目中演出的新作品〈食軟雪糕〉被上載到Youtube,有接近一萬個dislike。在本地主流音樂圈打滾了六年的莊,創作與監製的都是對本地來說較新的曲種,如節奏怨曲、Hip Hop等。他的〈食軟雪糕〉根本就是明正言順要開這個音樂工業一個大玩笑,在4分 45秒的歌曲當中,唱了81次「食軟雪糕」,聽了一半我已經成功被洗腦,對莊也不再陌生。歌曲被網友罵得體無完膚,說沒有內容,沒有東西想表達。我看著覺得奇怪,在主流音樂圈當中,沒有內容的作品是新事嗎?只是〈食〉來得較為赤裸吧。

大眾對〈CHOK〉的指罵,其實就是龐大洗腦網停頓的後遺症。眾所周知,現在主流音樂工業的洗腦先生們鬧翻了,製作金曲的過程是要經過精密計算,各大公司緊密合作,確保參與者人人受惠,才能打造出一首又一首看似差不多但你又會認是實至名歸的金中金。

思覺失調呢兩條友係乜水?

梁偉詩-流行歌詞分析員、文化評論人、香港電台《思潮作動、文明單位》主持
黃津珏-獨立音樂人、自然活化合作社發言人、數碼廣播電台《音樂聲明》主持


原載於《明報》星期日生活。


PS. 延伸閱讀:周博賢〈今朝有歌今朝聽〉(原載於《經濟日報》2012年1月26日)




很多人批評〈CHOK〉,為它能獲得金曲金獎而大喝倒采。但假如跟一些被指為千篇一律的K歌相比,〈CHOK〉其實突破了不少的固有界限。對它的反感,其實是否跟人們對林峰或對無線的反感綑綁在一起?

以歌論歌,此曲的音域只有6度,旋律亦只圍繞著當中的6個音符運行。對作曲人來說,要在這狹窄的音域內運作,已相當不容易,若不與其他歌曲相似,就難上加難。沒錯,你可以說旋律平淡,但限於音域,可以怎樣?當然,以林峰的唱功,音域上其實無需如此作繭自縛,但可能這正是今次實驗的目的,要看看他在這平淡的旋律上可如何發揮?再講,這類hip hop歌曲,通常以rap來表達,極少見有如過山車般高低起跌的旋律。此曲選擇用窄音域少音符的創作手法,以配合歌曲風格,亦算合理。我們常罵K歌的旋律,到副歌時便高得要人嗌破喉嚨,此曲的旋律,不正是突破了這種常規碼?

編曲方面,全曲的配器也相當精簡和克制,沒有很大的發展,亦沒有「過份編曲」的問題。其實,對不少編曲人來說,很容易有衝動一路編一路加配樂器,愈加愈多,唯恐聲音不夠豐富,或害怕老闆嫌少,最後可能犧牲了層次感,令音樂變成一堆雜聲,讓人聽得辛苦。要抗衡這種衝動,欠一點經驗和自信也不行,殊不容易。另外,樂器和聲音的選擇方面,也十分切合歌曲的hip hop風格。要做到此,少一點對這種音樂的浸淫和認識也不行。不然,照例加上鋼琴和弦樂,弄得不倫不類,更令人咋舌!

歌詞方面,詞評人梁偉詩小姐在2011年8月2日於其專欄和網誌已談過,在此不多說。只是經上述分析後,想問其實一首歌的好懷,是否又只是回歸到那個「好唔好聽」的主觀判斷?甚麼是好聽?很多人說《那誰》好聽,我卻沒有多大感覺。難怪連縱橫樂壇多年的黃霑先生,在其生前的博士論文也慨嘆沒有好旋律的方程式和研究。可能創作畢竟是偏門,成敗多少要講點運氣和前世功德。大家亦毋須太認真,今朝有歌今朝聽變算了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