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0日星期五

《敢觀舞台》--都市欲望的冷靜與情熱──談《購人心弦》《電子城市》(2013.05.10)


一節淡三墟。香港藝術節於三月底閉幕後,劇場粉絲、職業觀眾休養生息,迎接四下旬到五月初的幾個演出。包括香港首個連續舞蹈劇場《WALL 44》、城市當代舞蹈團的《購人心弦》、何式凝的《何式性望愛》和陳炳釗執導的《電子城市》等等。其中《購人心弦》《電子城市》,皆從不同面向探索都市人的消費行為、都市欲望、生活科技化和人際的疏離,饒有深意。

《購人心弦》的英文譯名是THE BUYING GAME。坦白說,我也很喜歡血拼,《購人心弦》吸引我進場的也是因為「購物」這個都市課題。不過,如何把談血拼不流於說教,着實是一門學問,像台灣著名女教授張小虹便寫就《百貨公司遇見狼》、《絕對衣性戀》等兼具個人血拼經驗和文化理論的著作。到了城市當代舞蹈團手中,《購人心弦》便成了一齣事先張揚無意深責購物狂、卻銳意要探討人與物之間關係的演出。

人未到,物先至。《購人心弦》還沒開始,文化中心劇場舞台已堆疊了如山如海的商品,化妝品護膚品、衫褲鞋袜、手袋皮具等等等等。你能想像到在血拼行動中的一切,都出現在這場BUYING GAME。然後,舞蹈員們不斷在物質迷宮之中左穿右插,突顯出生活逃不過商品物質。物質迷宮中,第一幕是一連串非常緊張的群舞──身穿裸色的舞者刻意把肢體動作展示得緊張如傀儡,不自由又處身擁擠人群之中,身心無法舒展。第二幕則是舞者們闖入了血拼世界,不但動作大開大閤起來,身上的服裝更出現各種暴烈的糖果色,歡快的輕盈的步履、雀躍試衫的身體動作,不禁令人覺得血拼真是好。

《購人心弦》真正的戲肉出現在下半場,大部分舞台上的商品已被收斂起來,《購人心弦》進入探索人如何戀物、被物操控的矛盾關係。男舞者甫開始乾脆跳入衣服堆中,身旁還有若干男男女女在衣服堆中掏呀掏,好像要打撈什麼。當中既瘋狂又自覺太瘋狂的場面深具象徵意義。物質讓我們依戀,把自我投射進去之餘,也容易讓人失控,流於拜物或符號消費。更重要的是,《購人心弦》排演出一場想要離開物質迷宮的「引刀一快」的場面──八九位舞者同時用購物紙袋把地上的衣衫裝起來,然後把十多二十個滿載物品的白色購物袋,都扔到地洞。地上固然被清空,可是人也同樣虛空,過猶不及,莫過於此。

《購人心弦》末段回到試穿的歡快,還出現了一身玫瑰紅西裝的使者,購物依然是夢幻樂園、賞心樂事,關鍵是人與物、人與人的關係也值得重視。這也切中了都市人真實生活面向。城當的《購人心弦》以比較輕靈的手法談都市物質生活,陳炳釗執導的《電子城市》則相對冷硬,把觀眾拋入冷冰疏離的科技世界。


據說,德國劇作家福克.李希特(Falk Richter)的作品《電子城市》(Electronic City)是陳炳釗自2008年以來創作《哈奈馬仙》、《賣飛佛時代》、《hamlet b.》「消費時代三部曲」的靈感來源和劇場原型。早在進場之前,已有人提示着《電子城市》與《賣飛佛時代》同構地將密集地出現機場的場景。我想,再準確一點,應該說《電子城市》其實是通過電子場景的爆炸,來揭露科技主宰人類生活的赤裸的秘密。《電子城市》由一群行政人員look的男女,各自玩着notebook、ipad、iphone,彼此距離觸手可及,卻又各自沉緬在自己的電子世界,至親至疏。舞台的幕牆不斷閃現紅藍綠色的刺眼液晶體顯示符號,碩大的閃現使得電子/科技成為全球化巨無霸景觀,你我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敝欄同文小西在即時評論中謂,導演演繹上有着美國前衛劇團Wooster Group的風味:角色突然抽離(通過現場廣播節目、主持)變成第三身敘事、矯飾搞笑的戲謔。這也是陳炳釗一般的風格,加上李希特的文本,揉合了冷靜準確與後現代式打閙。我更感興趣的,反倒是李希特的新文本對「身體之密」和「人際之疏」的並置。《電子城市》下半場由真人騷打開局面,攝製隊要拍出空服員joy的生活點滴,看似私密偷窺的情節片段,都是由冷酷無情的拍攝方式呈現。無人對活生生的人真正關心,只追求即時像真的視覺敘事。


至冷至酷,卒之爆發出至熱至親,機場內Tom和Joy由爭吵、打架到親吻、玻璃房內造愛,人來人往、人盡皆知。意味着倒過來挑機,觀眾既然想看真人騷,玻璃房的親密關係又敢不敢正視?人類在高度效能化下的個性壓抑,又有多少宣洩的時機?在舞台燈箱上行政人員look的男女站姿,如名店的櫥窗公仔,線條乾淨又惹人遐想,都市欲望的真幻交纏、線條化形象化高檔化,同出一轍。正如全球化電子產品的功能卓越、外觀優美、高度一致、象徵身份。

順帶一提,完騷當晚導演陳炳釗在臉書寫道:「今晚有個坐在我前面兩排的年青人,戲未到15分鐘就打開他的Samsung Galaxy大芒,不斷瀏覽打字,劇場內根本無法上網,但他死心不息。當時舞台燈很暗,它的芒非常刺眼,沒Usher阻止,旁邊和後面的觀眾沒投訴,足足給干擾了20分鐘。我的心情完全插水,既悲哀,又憤怒!他開芒之前,戲的內容正在描述我們是如何被電子科技所操控!!! 」是的,我們都活在電子城市,都無法不倚賴科技,多少人沒有帶上ipad、iphone就若有所失焦慮不已。可是物極必反,我一直認為,沉迷科技的優越,只是對人生更深刻問題的逃避。於是,《電子城市》的Tom和Joy最後商議着下下周二如何來一次短聚。最終的出路,也回到人本身。


原載於《文匯報》文化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