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7日星期五

《敢觀舞台》──澳門藝術節2014──Lucinda Childs《舞》與梅田宏明《非常狀態》(2014.6.27)

「澳門五月」一貫吸引大量香港藝術評論人「過大海」睇騷。事關澳門藝術節年年積極招徠世界級表演藝術戲碼,2014年為國際舞蹈年,舞蹈節目自然特別強勁。除了香港著名舞蹈家梅卓燕、音樂家龔志成參與在一座澳門舊式廣東茶樓演出的《詠舞南音》之外,還有美國Lucinda Childs的《舞》和日本梅田宏明的《非常狀態》。兩者皆是遠渡重洋的澳門藝術節重頭戲。

Lucinda Childs是後現代舞的代表人物,是當今美國最重要的後現代編舞家之一,曾與Robert Wilson & Philip Glass 合作《沙灘上的愛恩斯坦》(: 《沙》是七十年代的美國作品,曾於去年的香港藝術節2013上演)。她的舞蹈以簡約、講求線條的「極簡主義」著稱,往往抽離了線性敘事內容和戲劇情節,回歸到舞蹈抽象形體表演的純粹狀態。本年度在澳門藝術節的作品《舞》,便是「與科技玩遊戲」的一次多媒體舞蹈劇場。

先論《舞》。《舞》由Lucinda Childs夥拍視覺藝術家SOL LEWITT,由SOL LEWITT負責投影在舞台後方的錄像。錄像有時候是一系列的格子,有時候是舞蹈員跳舞的剪影。有時候甚至是在空間上把舞台上下方劏開,造成上下方錄像中舞蹈員和現場舞蹈員,「上下隔床」一同跳舞的視覺效果。在錄像出現前,《舞》由舞蹈員不斷旋轉揭開序幕。舞蹈員的旋轉,就是要用盡舞台上的台板空間。特別是以對角線形式遊走舞台兩極、重複跳躍、傾斜前進等展示方式,強調了肉身與空間的同構關係。再加上像主題樂園旋轉花木馬般罐頭音樂的播放,《舞》的「科技與身體交疊」明顯複製岀現實世界的呆板、重複、偽甜美的生活本質。並且在拒絕講故事、反對炫耀技術、不作奇觀異化的前提下,以最簡單的舞台表演手段發人深省。

其實,所謂後現代舞蹈,發端自美國舞蹈家瑞娜(Yvonne Rainer),並首見於美國《戲劇評論》探討後現代主題的文獻資料中。後現代舞蹈的精神與態度,主要是對講究邏輯線性發展、注重嚴謹形式、強調理智理性之現代舞的反動、反叛及顛覆。與現代舞比較,後現代舞蹈呈現多元面貌,很難歸納定義。但一般而言,後現代舞蹈家較喜以遊戲、反諷的手法,來突顯其與現代舞的「一本正經」「追求典範」之差異。以瑞娜為首包括布朗(Trisha Brown)、高登(David Gordon)、派克斯頓(Steve Paxton)等人在內。他們於一九六零年代初,接受了鄧恩(Robert Dunn)編舞課的啟發與帶領,在紐約傑德森教堂(Judson Church)開始發表實驗性作品。並以此為根據地,結合各類藝術人才共同創作演出,將當時音樂、美術領域之即興、偶發、機率等藝術觀念引入舞蹈的具體實踐之中。既是後現代舞蹈的起源,也形成後現代舞蹈不刻意營造、回歸日常生活、崇尚自然極簡、着重過程經驗、企圖打破「藝術」與「生活」關係界線的美學觀。

至於梅田宏明,乃是日本現代舞壇最受矚目的跨領域舞蹈家。梅田出生於1977年,目前於東京定居發展。日本大學求學期間主修攝影。有深厚芭蕾舞與街舞訓練的梅田於20歲時決定發展舞蹈事業。2000年梅田創立自己的舞團「S20」,舞團歷來的作品有:2002年《碎拍漸境》、2003年《Finore》、2004年《Duo》、2007年《格局N次方》、2008年《Adapting for Distorsion》等。2009年他開始一系列探討動作概念的編舞計畫─“Superkinesis”,至今已創作三支作品:《Centrifugal》、《Repulsion》,及《Isolation》。

出現在澳門藝術節舞台的梅田宏明《非常狀態》,則由《適度異變》、《觸·覺》兩部分組成。攝影出身的梅田宏明,特別重視視覺效果,所展演的多媒體舞蹈劇場,強調以抽象和強烈的反敘事,來探討人類的生存狀態。第一部份的《適度異變》似乎模仿着蟲子,在光秃秃的方框舞台上,把自己置於舞台中央,以快速形體動作,放射出種種掙扎、受約制、微反抗的動作。再輔以現場儼如蟲子低鳴的低頻率音效,可說是另一種複合媒體(mixed media)的形式創作,折射出人類的生存困境。舞台上由投影組成的格子,更象徵着困鎖,蟲子般的蠕動更使生物與高科技的矛盾衝突越發極端。

《非常狀態》第二部分的《觸‧覺》,是一支已巡演歐洲及日本各大城市的獨舞作品。《觸‧覺》創作靈感源於「動態藝術」,實驗以最新的電腦科技編舞。《觸‧覺》着重呈現時間變形、動作難辨與舞者身體移動等極端狀態,身體最後在科技中逐漸消逝,成了一個若有若無的黑影。較諸《適度異變》,《觸‧覺》更簡潔流暢──沒有了低頻音效和格子方塊,只有舞台方框邊緣紅藍綠三原色的轉換,突顯「顏色感知的物裡層面」,賦予顏色與舞蹈更具體的關係,解構連結身體的多元性與舞蹈的規律。《觸‧覺》乾脆把對於「視覺顏色情感形體」思考,融會在低限光線之中的碎拍腳步、關節、腕肘、脖頸的微小到極大的晃動串流中。在音效方面,《觸‧覺》運用高速而機械的音樂,剖析了現代人與科技之間「操控被操控」的微妙關係。

誠如澳門藝術節的介紹,梅田宏明的確是一位難以定位的藝術家。他的作品打破舞蹈的規律,時常表現出一種破碎、割裂的特性。這些都是梅田的舞蹈所表現的主題,充分反映了當代城市人生存狀態,焦慮、急速的氛圍。而且,美國Lucinda Childs、日本梅田宏明,其實共同展示着現當代舞蹈的不同形式和方法,且在世界各個角落永遠存在不斷探索實驗、尋找新的語彙、新的可能的表演形式。
 
原載於《文匯報》文化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