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無線電視四十周年台慶前夕,進念《香港電視風雲》與稍後公演的劇場組合《萬千師奶賀台慶》均對以TVB為代表的公營電視免費頻道投下注目禮,並將之問題化地搬上舞台。然而,相比起劇場組合為了《萬千師奶賀台慶》而遭到TVB封殺、繼而鬧上娛樂版頭條,進念《香港電視風雲》明顯相對低調,着力將香港兩條公營電視免費頻道TVB、ATV作為香港文化問題的徵兆,並提出詰問──「無線你鬧左未?」、「亞視你睇過未?」
經過《東宮西宮》系列、《樓市怪談》的觀演經驗,觀眾大概期望《香港電視風雲》同樣嬉笑怒罵、色彩繽紛。然而,《香港電視風雲》卻反其道而行,乾脆摒棄一切戲劇化的舞台語言,轉而以最原始的一問一答,加上問歇性的載歌載舞,帶出「唱佢地」的效果。於是整個演出主要分為四部分:一、黃大徽與陳浩峰讀出要向觀眾做的問卷調查,如「媒體是什麼?」、「一個開着的電視是什麼?」一類的問題;二、先由鍾家誠唱出TVB的「抵鬧」之處,之後楊永德與鍾家誠面紅耳熱地爭論TVB是否「抵鬧」,並展示出TVB翡翠台的電視節目表作為佐證;三、陳浩峰唱出ATV的歷史,並大談ATV未來所應該走的製作方向;四、楊永德與鍾家誠展示香港廣管局的架構及投訴機制,最後四位演員共同介紹香港數碼廣播的未來。
如同學校課堂上的媒體教育,《香港電視風雲》大肆張揚資料性的材料──翡翠台電視節目表、廣管局架構圖、廣管局條例、影視處投訴機制及投訴流程、未來香港數碼廣播的資料,甚至詳細列舉出某些廣管局條例條文及影視投訴判決書的言語,條分縷析。可是,當演出過於沉醉於鋪天蓋地式展示數字和文字,演員忙於從旁解說,似乎一時間忘記了劇場空間不等同於文字媒體或課堂授課。劇場固然存在於許多演出的可能性,但如果只是將舞台作為純粹展現「如何對着power point推敲條文、反覆嘲弄」的場地,那就只會使得劇場淪為「巨型power point放映會」。
尤為令人納悶的是,出自四位演員口中的種種關於香港電視文化的思考角度和抨擊(如演員不斷呢喃「窮人係咪就冇得揀,要睇無線果D低能白痴電視劇先?」),大部分已然白紙黑字載於場刊中的胡恩威:〈香港的電視文化很奇怪〉,當中甚至闡釋得更為明白──「低層人士也有着看高層次節目的權利,免費電視也有着提供高層次電視節目的責任。但香港的免費電視沒有這種理想也沒有這種責任。」(見場刊「導演的話」)──如果舞台上的《香港電視風雲》還沒有胡恩威的文字來得一針見血,那麼,我們為什麼不直接閱讀場刊,甚至直接在網上瀏覽進念newsletter強力推薦的「胡恩威政治與文化評論Blog」?
末段,《香港電視風雲》把對於香港電視文化環迴式詰問歸結到明年啟動的香港數碼廣播,並天真爛漫地指出「香港有了數碼廣播後,就會開放更多免費電視頻道,讓觀眾有更多選擇!」這一副「明天會更好」的口吻,明顯把「有競爭」輕易等同於「有進步」和「有選擇」。更關鍵的是,即使香港數碼廣播真正能夠讓電視製作開拓出更廣闊的空間,那些負擔不起更換數碼電視機的費用的家庭,是否同樣註定要被排除於香港數碼廣播的「福蔭」之外?啟動香港數碼廣播又是否醫治一切香港電視文化,以至香港媒體文化疑難雜症的「十全大補湯」?
其實,進念一直非常關注香港媒體文化,進念旗下的文化評論雜誌《E+E》就曾刊載一系列批評香港媒體的文章,如胡恩威的〈香港娛樂圈基因圖譜〉、林奕華的〈我和TVB的恩恩怨怨〉等,都非常成功地刺激了讀者對於香港媒體的思考。然而,這一系列批判性思考一旦換了場地、換了媒介,如何使得文化議題的鋪張揚厲與劇場的表演性之間取得平衡,大概還需要香港的旗艦實驗劇團為我們作出更圓滿的示範。
出處:2007.10.27《信報》文化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