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4日星期日

民主的幻覺、選舉的暴力 (2007.11.30)


縱然香港市民真正感興趣的可能是「癲狗鬥葉劉」,但以「兩太對壘」為主的立法會港島區補選戲碼的吸引力似乎一點也不減。從陳太恤髮、葉太親到翠灣邨「體驗生活新一葉」,再到何來從皇后轉戰兩太,港島區補選的大舞台的每日劇情一直以「你方唱罷我登場」之勢,填塞了香港各大報章的版面。及後陳太十成按揭風波、葉太為夫舉行追思彌撒等新聞大概還未夠吸引眼球。結果上周日的選舉論壇過後,「兩太師奶兵團」大打出手的衝突旋即以「選舉暴力」的恐慌性姿態躍登媒體頭條,使得周日補選一下子便被添上「仇人見面」、「爆大鑊」的暴力意味,比諸陸小鳳西門吹雪的決戰前夕似乎更形劍拔弩張。

明顯地,「兩太對壘」甫開始就不可避免地被漫畫化、景觀化為一系列的媒體行為。在媒體行為中,整個立法會港島區補選都是在狂歡節般的氣氛中進行,香港忽然變成了鋪天蓋地無一不是選舉新聞存在的語境。從何來不滿陳太恤髮毅然參選,到柳玉成揚言對兩太「忽然民主」看不過眼,市民所接觸的全是所有候選人一舉一動都被描繪為滑稽、無聊而且無能的「偽語境」。「偽語境」中空洞的話語諸如「我相信市民能分清誰是真民主、假民主」、「香港社會係需要和諧理性」、「工人工資應由市場決定」和「我支持環保」等「偽信息」彷彿得到一種表面眾聲喧嘩的民主假象。當市民被「教育」為如果不從媒體「看」候選人的髮型、衣著、口號,以至選舉論壇中如何為抹黑傳聞解話,將無法決定如何投下神聖一票,我們真正陷入的其實是選舉信息都來自媒體的「偽信息」。「偽信息」不但使得「偽語境」中的一切並沒有與選舉取得真正的聯繫,反倒把一切包裝成娛樂、成就了「真人騷」式的娛樂功能。

既然處身於這樣的社會氛圍下接觸這些景觀,或許不難發現「兩太對壘」乃是香港民主化最新的徵兆。當我們反思選舉的核心理念應該是「選賢與能」的時候,社會現實所展示的從來都是候選人的動員能力而非議政能力。在邁向民主自由的理性實踐中,香港民主的憧憬所滋生出的只是官能上的民主,無視於表面百花齊放的一至八號候選人實則上全是「右派」的集大成。可是,香港市民對於選舉的意識形態體驗卻是由幾十年以來香港的「傳統左派」和「民主派」的一系列對立所構成的,並由此標示出「兩軍對壘的思維模式」下的勢力分佈和選舉術語──如左派對民主派、親中對叛國、愛國商人對漢奸、中產對基層等「選舉(語言)暴力」。這些虛假的對立模糊了真正的對立,例如香港的過於單一化才是香港作繭自縛的癥結,結果標榜理性追求的選舉鏡頭下卻充斥着以「愛國愛港」人士和「真民主」鬥士為主的非理性突圍和躁狂的衝突,民主選舉成了一種幻影、一種以影當真的現代擬象(simulacrum)

當香港觀眾訕笑台灣議員在議政廳內大打出手之時,往往睿智地下定論:「有咁0既選民有咁0既議員,D議員其實是打交俾選民睇架!」然而,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我們,或許不自覺「選舉(語言)暴力」已然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媒體甚至樂此不疲揚言「繼陳太女兒按揭事之後,抹黑者下個目標就是陳太的兄長方曼生!」、「葉太否認為夫舉行追思彌撒係搏出鏡」、「何來個女原來冇返學好耐啦」。這時候「等戲睇」的讀者都成了嗜血的大眾、圍觀的看客,候選人的一切成為看客茶餘飯後的談資。看客醉心於黑幕醜聞敘述的重覆,使得媒體所描述的荒誕、醜怪世界成為「我」可以掌握的世界。霎時間共謀與同情的界線無比模糊,民主選舉成了自我欺騙的幻覺;這種幻覺更以「客觀事實」為偽裝,完成港式民主的新一頁。

從這種選舉思維看來,民主選舉的現代擬象與「客觀事實」的幻覺,才是真正構建了香港的民主現實。真正的對立其實發生在純粹的民主理念與選舉現實,而非出現在「兩位阿太」或「高貴與草根」的對碰。

出處:2007.11.30《信報》文化版, 5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