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4日星期日

觀眾的樂與怒 (2007.12.1)


林克歡曾經精準地歸納「導演導戲」與「演員導戲」之間的區別。所謂「導演導戲」乃是指受過正規導演訓練的人士擔任一齣舞台演出的導演,而「演員導戲」的舞台演出則是由演員出身的導演所指導完成的。兩者之間最明顯的分野在於:「導演導戲」強調整體效果,一般都會把演出的各方面都看成相輔相成的有機組成部分,彼此無分軒輊;「演員導戲」卻因為特別重視「演戲」元素,傾向於撥出大量舞台篇幅讓演員有戲可演,往往無視於劇情的合理性或演出篇幅的剪裁,結果使得演出的整體效果大打折扣。而「演員導戲」的通病,同樣出現在一些自以為「演戲大過天」的演出當中。

繼年初《帝女花》2007劇場版之後,同屬香港演藝學院主理的《權.慾 樂與怒》從中國傳統戲曲轉戰英國十七世紀劇作。與莎士比亞同期的英國劇作家約翰.韋伯斯所寫的《權.慾 樂與怒》(原名《瑪菲爾公爵夫人》)首演於1614年,講述守寡的瑪菲爾公爵夫人為了維持身份財產,只能與所愛的管家秘密結婚生子,事情為擔任紅衣主教的大哥知悉,兩個哥哥為保名聲旋即進行「血的清洗」。《權.慾 樂與怒》的劇情一如香港觀眾爛熟於胸的種種宮闈鬥爭片,兄妹雙方為了爭奪爵位財產鬥得你死我活,最後更落得兩敗俱傷。故事的結局亦與《夜宴》和《滿城盡帶黃金甲》同出一轍──該死的人全死光、不該死的人也全死光了。

既要駕馭這樣的一個老掉了牙的故事架構和戲劇主題,《權.慾 樂與怒》於是極力在固有戲劇形式加上種種現代劇場元素,如多場令人血脈賁張的情慾舞蹈、一幕與一幕之間又有結他樂手演奏「樂與怒」音樂等,以為「權」、「慾」、「樂與怒」點題。如同《帝女花》2007劇場版,《權.慾 樂與怒》在情感結構上依然無法擺脫「演戲大過天」的迷思,甚至沉醉於聲嘶力竭地敷演貴族鬥爭場面;欠缺削繁就簡的意識,使得《權.慾 樂與怒》只是一而再不厭其煩地、鋪天蓋地地搬演了原著中一次又一次「我咁靚又咁後生,點解唔可以再結婚?」的人物衝突、重覆一段段噴薄而出如「佢0既生命就好似不斷漂白的衣裳!」的文藝腔對白。可是,從觀賞的角度來說,一齣演出應否進行某種處理並不建基於演員能否駕馭角色或劇情的複雜性,而是在於某種處理在觀眾所身處的當下到底有沒有意義。正如五十年代田漢《獲虎之夜》主人公的臨終自白催人淚下;易卜生《玩偶之家》最後的挪拉關上家門所發出的砰然巨響,也驚醒了沉睡的中國。然而,同樣的劇目即使在2007年的今天演出,觀眾恐怕亦不見得「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故此演出也絕不能但求演員「大把戲做」便照樣搬字過紙。

《權.慾 樂與怒》的整體處理大概有待斟酌。反而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演藝學院在舞台服裝設計上,似乎對維多利亞時代的服裝情有獨鐘。劇場版《帝女花》中明室皇族女性一律綴以富有歐洲維多利亞時代色彩的蕾絲服飾;《權.慾 樂與怒》的十六世紀女貴族和侍女則以《下妻物語》式的「洛麗塔」裝示人。追源溯始,「洛麗塔」(Lolita)裝專指一種模仿法國十八世紀貴族服飾設計的裝束打扮,並經由日本電影《下妻物語 》傳遍整個亞洲。「洛麗塔」裝主要分成四類,分別是一、帶有恐怖感的哥德式優雅服飾(Elegant Gothic Lolita),心中同時存在著天使與惡魔,而非可愛的感覺,主要表達優雅、永遠靜止存活狀態。二、歌德式的(Gothic Lolita),其特徵是採用中世紀歐洲的神秘、恐怖、淒涼的陰暗氣氛。三、可愛的(Sweet Lolita)的,主要是白、粉紅和粉藍色再配上喱士。四、較大方、淑女的(Classical Lolita)。劇場版《帝女花》中昭仁公主與長平公主明顯穿著第三、第四種「洛麗塔」裝,至於《權.慾 樂與怒》則以黑色為基調,混合了第一種恐怖哥德式及第二種哥德式的「洛麗塔」裝,反倒在服裝上出人意料地營造了揭露人性陰暗面的戲劇效果。

出處:2007.12.1《信報》文化版, 3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