驟眼看去儼如日本政經版《溏心風暴》的日劇《華麗一族》,其中的豪門恩怨卻又似乎比諸《金粉世家》一類的劇集「多了一點什麼」,甚至不是一齣一般意義上的木村日劇。觀乎四十八小時狂煲《華麗一族》期間,重覆得最多的片尾黑白紀錄片非常惹人懸念,當中彷彿隱含着一個不能說的秘密。煲慣劇的觀眾固然不會對一般「黑底白字」的片尾片段感到陌生;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自然也沒有無緣無故的黑白紀錄片。究竟《華麗一族》為什麼要費九牛二虎之力,張羅一段六十年代日本都市鳥瞰式紀錄片?
高爐太陽 戲中有戲
二十世紀乃是日本高歌猛進的現代化歷史時期,日本更是亞洲諸國中學習西化的優等生。尤其是六十年代戰後經濟復甦的關口,阪神地區為日本最早開放的地區之一。日劇《華麗一族》通過家族史所講的兩代人在「父親」陰影下,分別以經營「阪神銀行」和「阪神特殊製鋼」兩家企業,來爭取認同和超越的故事,便隱然是日本從六十年代工業化、七十年代經濟起飛一類歷史敘述的註腳。
2007年面世的日劇《華麗一族》改編自山崎豐子寫於1973年的同名小說(一譯《浮華世家》),相對於忠於原著的1974年電影版,日劇《華麗一族》其實做了相當大刀闊斧而又心細如髮的改動。原著小說與電影版均以父親萬俵大介為第一身講故事,「阪神特殊製鋼」破產更只是大介「小吃大」陰謀中一石二鳥的棋子。據說山崎豐子《華麗一族》參考過1965年日本「山陽特殊製鋼」破產事件為故事原型,電影版更蜻蜓點水式提過「阪神特殊製鋼」熱風爐爆炸後的影響主要反映在金融市場:翌日大阪股市大為波動、「阪神特殊製鋼」股票跌幅更達65日圓之多。至於日劇《華麗一族》不但改為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鐵平為主線,鐵平所經營的「阪神特殊製鋼」更是融洽團結、有朝氣有遠見的夢幻團隊,其「建高爐」(製精鋼)的計劃也被拔高到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的自信自強的「國家心靈」(state-mind)的獨立、以至躋身世界的關鍵。
鋼鐵作為一種可以再生產的工業原料,在戰後工業化、經濟起飛的巨大日本現代化實驗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電視劇中的鐵平以「啟蒙英雄」的姿態,展現對於「建高爐」的執着和寄望;於是「阪神特殊製鋼」工地大量出現原著、電影所欠奉的如同鼓動革命般「鐵平演說、員工受到鼓舞」的激盪人心的場面。鐵平言說的感染力並不在於理想是否能夠實現、激進取態是否可行,而在於「建高爐」的實現被描繪為參與、推進、加速國家現代化的有效途徑,鐵平與員工這種「啟蒙者與被啟蒙者」的感召/詢喚關係亦顯得異常重要。原著中已為美國麻省理工畢業生的(鋼廠廠長之子)四四彥,在電視劇中便「降格」為一鋼廠工人,大結局時則在鐵平引介下與二子赴麻省理工進修冶鐵專業。電視劇第九集亦劇情需要地加插了一場法庭戲,讓鐵平在法庭作供時剖白「高爐─國家」的關係:
「沒有資源的日本企業要和海外企業競爭,只有製作優良的產品,想以我製作的鋼鐵躋身世界之林。...如果摧毀企業志向的這樣的事情也被允許的話,這個國家還有未來嗎?」
因此之故,在鐵平生前從未成功建造的高爐,在劇中經常以「高爐+太陽」重疊影像的夢幻姿態出現。太陽為象徵日本的核心符號已不是什麼秘密,日本國旗上的血紅色圓形便是太陽之意,「高爐+太陽」也就代表着日本的未來。鐵平遺書中的最後一句還在問:「我為何看不見明天的太陽呢?」結果鐵平自殺一場,鐵平不但身穿原著和電影所沒有着墨的「阪神特殊製鋼」制服,鐵平閉目自戕之際亦不捨地張眼再看了金光燦爛的太陽一眼,鐵平悲涼的笑了一笑後開鎗,之後烏雲又再將太陽掩蓋。明顯地,鐵平赫然就是太陽的重影、被人格化為日本的象徵。劇中讓鐵平臨終前「看見明天的太陽」,意味着「鐵平之死」其實是一種「主體的自殺」,主體(鐵平)從中再生為新的主體(鐵平精神);同時亦是「象徵性自殺」,象徵主體的束縛因這種行為和姿態而碎裂。
於是,劇中最後更加插「建高爐」的夢想在鐵平死後半年實現,大結局最後一個鏡頭定格,更把一至九集最後「耀眼的大太陽落在山上」的黑白定格鏡頭、置換了成充滿希望的「漆黑天空中的紅色大太陽」的日出景象。這時候,謎樣的黑白紀錄片終於有了頭緒,《華麗一族》所以在片尾接上一段六十年代鳥瞰日本都市的黑白紀錄片,其實一直以非常獨特的方式在「彩色電視連續劇」與「日本艱難地從戰後蕭條日子走過來的灰濛濛歷史」之間,拉出一種「戲中戲」的構連和結構關係。「鐵平之死」在當中建立了一種差異──「鐵平的『小故事』」結束了但「日本的『大故事』」仍在繼續──「戲中戲」不僅僅是闡釋得以增殖的形式結構,並使之成為《華麗一族》濃烈國族意識形態的基本框架。
悲情救贖 青年日本
如果只是想把《華麗一族》講成一個「日本如何熬出頭來」的故事,為什麼還要用上豪門恩怨、父子情仇的故事結構來包裝和展示?劇中的兩位「父親」萬俵敬介、萬俵大介乃是萬俵家族所有恐懼和陰影的來源。表面上,大介是因為深信長子鐵平是乃父和妻子寧子的骨肉,才害怕別人提起爺爺敬介和抗拒長相酷肖爺爺的長子。骨子裡真正讓大介感到焦慮的,其實是讓自己望塵莫及、碩大無朋的完美「父親」形象。當年大介發現父親把在浴室暈倒的妻子抱回房間內,對父親一貫恐懼一下子便讓不倫的聯想落地生根。父親敬介的認同目光從來就沒有落在自己身上,甚至跟大介說:「賺錢的營生,你和(次子)銀平也做得到,但鐵平是不一樣的。」鐵平與爺爺的「二重身」不斷提醒大介自己的平庸和委瑣的人生。鐵平作為大介的耻辱印記,自然被置於一個創傷性「原罪」位置,正如鐵平遺書所言:「唯一的心願就是得到父親的痛愛,想要得到父親的讚賞。」
歸根究柢,大介和鐵平都是「不純粹的兒子」,兩人都從未得到過父親認可。《華麗一族》全劇雖然佈滿了「鐵平和敬介的重影關係」,真正要講的其實是「鐵平與大介的重影關係」,大結局所加插的「鐵平大介在天王山大宅外對質」就尤為重要。在鐵平質問中大介首次表達了一直活於「鐵平是爺爺的孩子」的痛苦中,所以才不擇手段發展事業,如果可以選擇,情願鐵平「從沒被生下來」。大介這句話不但導致了鐵平自殺,同時揭示了鐵平和大介恰恰是兩個「伊底帕斯王」──鐵平拼命與帶給萬俵家不幸的大介鬥爭,結果發現讓大介痛苦一生的原來是自己這個「孽子」;大介一直想通過銀行合併彌補「鐵平非親兒」的創傷,最後因為合併陰謀而犧牲的鐵平,卻竟是自己的親骨肉。
然而,小說版和電影版《華麗一族》的開端都曾經介紹萬俵家從前只是一戶小地主,第十二代龍介始進軍商界、十三代敬介建立銀行基礎,到了第十四代大介才以卓越的才能識見鞏固以阪神銀行為代表的萬俵家族企業,並將原為地方銀行的阪神銀行發展為全國性的都市銀行。當中的爸爸大介並不比爺爺敬介遜色,亦沒有經常大特寫爺爺畫像;最後揭盅的「爸爸大介一手害死親兒鐵平」的悲劇也只是為了製造「九死無悔的野心銀行家」形象。換句話說,小說版和電影版所要講的只是一個「不擇手段的銀行家的『成功』故事」,電視劇則講述一個「充滿焦慮的『爸爸大介』和悲情『兒子鐵平』得到救贖的故事」。最後,「鐵平神話」讓大介悔悟過來之餘,亦戲劇性地讓全世界一下子好起來──父親驅逐情婦、母親獲得新生、弟弟夫妻和好、妹妹自由結婚,連夢想高爐也建成了。
當然,日劇《華麗一族》最突出之處,除了加插最重要的「法庭鐵平自白」、「鐵平父子在天王山大宅外對質」、「鐵平遺書」三項重要元素外,鐵平的年輕化亦是全劇改編的關鍵。根據小說版和電影版的交代,鐵平應介乎38至39歲,電視劇版則通過削減鐵平子女的年齡和數目,來讓鐵平更顯得青春煥發。鐵平知音三雲總裁便由「中年前輩」一轉而為「平輩密友」,原著中三雲女兒志保的紅顏知己一角更只好改由「疑似妹妹、實為姑姑」的芙佐子擔任。這種將敘事核心從「遲暮大介」轉向「青年鐵平」的改動,除了要照顧木村拓哉的戲份,同時也連繫和配合《華麗一族》所指向日本這個現代民族國家的崛起,對應了明治維新以來「少年」與「新日本」表裡因依的國族想像。
早在明治時期,重量級人物德富蘇峰已大力強調「新青年」與「新日本」之關係,積極發表〈新日本之青年〉(1885)等言論,揚言「舊日本之老人漸去,新日本之少年將來。」後來又有志賀重昂〈日本少年歌〉(1902)等說法,鼓吹一系列青春、進取、希望的直線時間觀念。由此可以理解,最後萬俵大宅魚池中象徵爺爺幽靈的鯉魚「將軍」壽終正寢,意味着「舊時代已經過去、新時代要來臨」──一個家族的解放正正象徵了一個國家的解放。亦因為要指向「日本發跡變泰」的「戲中戲」宏大敘事(grand narrative)框架,日劇《華麗一族》就要通過華衣美飾、氣勢磅礡的交響樂突顯出不同凡響的氣派和架勢,抒情部分則以Eagles〈Desperado〉表達儼如苦戀般把人折騰得死去活來的華麗(父子)悲情。
非關血緣 請對我笑
另一方面,五、六十年代的日本其實處於一個非常獨特的歷史轉折期。由於冷戰格局的形成,即使是美國在形式上退出日本,或顯或隱的操控關係,卻使得日本在戰後並沒有通向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獨立。日本思想家竹內好曾經指出,明治以後日本取得的獨立僅僅是形式上的,而且為了躋身世界列強位置而犠牲了日本對抗西方列強的可能性,導致了日本現代化從一開始便具有內在的依附性。日本作為學習西方文化的亞洲優等生,積極模仿先進的西方社會,對於美國一直懷有既要認同又要超越的矛盾心情。
《華麗一族》在「戲中戲」的宏大敘事框架下,處處充滿了美國的符號和影子,劇中的厲害腳色全都與美國或多或少有點淵源。在萬俵家覆雨翻雲的相子,原來是從美國離婚回國的美國名牌大學畢業生;所以能夠長驅直進入主萬俵家,主要因為戰後日本取消了女傭制,大介需要另聘人才替出身於公卿貴族的寧子管理家庭。鐵平則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與三雲這對惺惺相惜的密友相知於美國,結局時「家族解放」後二子亦隨四四彥赴美。更顯然易見的是,鐵平一直念茲在茲的「如果高爐建設和進軍海外都能成功,這次父親總該認可我了吧。」當中所指「海外」其實就是美國,來自美國的合同更一度讓鐵平認為「終於得到了美國企業的認可,(鋼廠)開始了築建打入世界的基盤。」
劇中精密而曲折地捕捉戰後日本的微妙心態。主要場景萬俵大宅,就相當忠於原著地「座落於神戶天王山、面向神戶港」。神戶不僅是日本最重要的對外開放港口之一,更以建有「異人館」、擅造西洋甜品和朱古力而聞名,深具西洋之風。而「面向神戶港」的場景不但讓鏡頭可以輕易捕捉劇中人遠眺「阪神特殊製鋼」鋼廠的操作,也使得鐵平與大介經常「面向神戶港」沉思或對話的情景變得意味深長──從地理上來講「面向神戶港」也就是「面向太平洋」。
同時日本與美國的千絲萬縷的關係主要反映在「阪神特殊製鋼」的經營情況。電影中「阪神特殊製鋼」第一次經營告急,就是因為美元下跌日圓飆升;電視劇中亦積極講述鐵平的美國生意對象對其精鋼樣板讚嘆不已,並謂這種精鋼面世將震驚世界。觀眾對鐵平的認同或多或少亦是植根於這種「父親的認可」。相對之下,原著與電影大費周章交代的關西企業精神、大介籌劃銀行合併計劃追求阪神銀行從「地方(阪神)擴展至都市(東京)」所代表着的關西人要實現進駐日本政經核心(最後合併成「東洋銀行」)的種種抗衡和拉扯,則在電視劇中完全被淡化。
由此可見,電視劇《華麗一族》一直聚焦於日本自我認同的艱難探索。當日本這個主體要「成為亞洲優等生」,哪怕只是一分都要爭取領先、像優等生那樣要得到象徵秩序體系認可時候,現實界創傷(trauma)便已出現,成為永遠無法自我實現的障礙。《華麗一族》六十年代日本都市鳥瞰式紀錄片所暴露的,乃是日本上演這種天天向上、追求認同的欲望框架;大介和鐵平惟一真正終身參與的「成為優等生的戰爭」恰恰鎸刻/鑲嵌在這象徵脈絡中,即使是以家族、生命為代價來完成。那麼,鐵平遺書最後幾句話,也為自己和日本作了最深刻的總結:
「我的人生一直以父親為中心...就算互相憎恨,就算沒有血脈相連,就算是一次也好,多希望爸爸能對我笑。」
原載於 2008.04.18《信報》文化版, 頁61 及 2008.04.19《信報》文化版, 頁31
高爐太陽 戲中有戲
二十世紀乃是日本高歌猛進的現代化歷史時期,日本更是亞洲諸國中學習西化的優等生。尤其是六十年代戰後經濟復甦的關口,阪神地區為日本最早開放的地區之一。日劇《華麗一族》通過家族史所講的兩代人在「父親」陰影下,分別以經營「阪神銀行」和「阪神特殊製鋼」兩家企業,來爭取認同和超越的故事,便隱然是日本從六十年代工業化、七十年代經濟起飛一類歷史敘述的註腳。
2007年面世的日劇《華麗一族》改編自山崎豐子寫於1973年的同名小說(一譯《浮華世家》),相對於忠於原著的1974年電影版,日劇《華麗一族》其實做了相當大刀闊斧而又心細如髮的改動。原著小說與電影版均以父親萬俵大介為第一身講故事,「阪神特殊製鋼」破產更只是大介「小吃大」陰謀中一石二鳥的棋子。據說山崎豐子《華麗一族》參考過1965年日本「山陽特殊製鋼」破產事件為故事原型,電影版更蜻蜓點水式提過「阪神特殊製鋼」熱風爐爆炸後的影響主要反映在金融市場:翌日大阪股市大為波動、「阪神特殊製鋼」股票跌幅更達65日圓之多。至於日劇《華麗一族》不但改為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鐵平為主線,鐵平所經營的「阪神特殊製鋼」更是融洽團結、有朝氣有遠見的夢幻團隊,其「建高爐」(製精鋼)的計劃也被拔高到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的自信自強的「國家心靈」(state-mind)的獨立、以至躋身世界的關鍵。
鋼鐵作為一種可以再生產的工業原料,在戰後工業化、經濟起飛的巨大日本現代化實驗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電視劇中的鐵平以「啟蒙英雄」的姿態,展現對於「建高爐」的執着和寄望;於是「阪神特殊製鋼」工地大量出現原著、電影所欠奉的如同鼓動革命般「鐵平演說、員工受到鼓舞」的激盪人心的場面。鐵平言說的感染力並不在於理想是否能夠實現、激進取態是否可行,而在於「建高爐」的實現被描繪為參與、推進、加速國家現代化的有效途徑,鐵平與員工這種「啟蒙者與被啟蒙者」的感召/詢喚關係亦顯得異常重要。原著中已為美國麻省理工畢業生的(鋼廠廠長之子)四四彥,在電視劇中便「降格」為一鋼廠工人,大結局時則在鐵平引介下與二子赴麻省理工進修冶鐵專業。電視劇第九集亦劇情需要地加插了一場法庭戲,讓鐵平在法庭作供時剖白「高爐─國家」的關係:
「沒有資源的日本企業要和海外企業競爭,只有製作優良的產品,想以我製作的鋼鐵躋身世界之林。...如果摧毀企業志向的這樣的事情也被允許的話,這個國家還有未來嗎?」
因此之故,在鐵平生前從未成功建造的高爐,在劇中經常以「高爐+太陽」重疊影像的夢幻姿態出現。太陽為象徵日本的核心符號已不是什麼秘密,日本國旗上的血紅色圓形便是太陽之意,「高爐+太陽」也就代表着日本的未來。鐵平遺書中的最後一句還在問:「我為何看不見明天的太陽呢?」結果鐵平自殺一場,鐵平不但身穿原著和電影所沒有着墨的「阪神特殊製鋼」制服,鐵平閉目自戕之際亦不捨地張眼再看了金光燦爛的太陽一眼,鐵平悲涼的笑了一笑後開鎗,之後烏雲又再將太陽掩蓋。明顯地,鐵平赫然就是太陽的重影、被人格化為日本的象徵。劇中讓鐵平臨終前「看見明天的太陽」,意味着「鐵平之死」其實是一種「主體的自殺」,主體(鐵平)從中再生為新的主體(鐵平精神);同時亦是「象徵性自殺」,象徵主體的束縛因這種行為和姿態而碎裂。
於是,劇中最後更加插「建高爐」的夢想在鐵平死後半年實現,大結局最後一個鏡頭定格,更把一至九集最後「耀眼的大太陽落在山上」的黑白定格鏡頭、置換了成充滿希望的「漆黑天空中的紅色大太陽」的日出景象。這時候,謎樣的黑白紀錄片終於有了頭緒,《華麗一族》所以在片尾接上一段六十年代鳥瞰日本都市的黑白紀錄片,其實一直以非常獨特的方式在「彩色電視連續劇」與「日本艱難地從戰後蕭條日子走過來的灰濛濛歷史」之間,拉出一種「戲中戲」的構連和結構關係。「鐵平之死」在當中建立了一種差異──「鐵平的『小故事』」結束了但「日本的『大故事』」仍在繼續──「戲中戲」不僅僅是闡釋得以增殖的形式結構,並使之成為《華麗一族》濃烈國族意識形態的基本框架。
悲情救贖 青年日本
如果只是想把《華麗一族》講成一個「日本如何熬出頭來」的故事,為什麼還要用上豪門恩怨、父子情仇的故事結構來包裝和展示?劇中的兩位「父親」萬俵敬介、萬俵大介乃是萬俵家族所有恐懼和陰影的來源。表面上,大介是因為深信長子鐵平是乃父和妻子寧子的骨肉,才害怕別人提起爺爺敬介和抗拒長相酷肖爺爺的長子。骨子裡真正讓大介感到焦慮的,其實是讓自己望塵莫及、碩大無朋的完美「父親」形象。當年大介發現父親把在浴室暈倒的妻子抱回房間內,對父親一貫恐懼一下子便讓不倫的聯想落地生根。父親敬介的認同目光從來就沒有落在自己身上,甚至跟大介說:「賺錢的營生,你和(次子)銀平也做得到,但鐵平是不一樣的。」鐵平與爺爺的「二重身」不斷提醒大介自己的平庸和委瑣的人生。鐵平作為大介的耻辱印記,自然被置於一個創傷性「原罪」位置,正如鐵平遺書所言:「唯一的心願就是得到父親的痛愛,想要得到父親的讚賞。」
歸根究柢,大介和鐵平都是「不純粹的兒子」,兩人都從未得到過父親認可。《華麗一族》全劇雖然佈滿了「鐵平和敬介的重影關係」,真正要講的其實是「鐵平與大介的重影關係」,大結局所加插的「鐵平大介在天王山大宅外對質」就尤為重要。在鐵平質問中大介首次表達了一直活於「鐵平是爺爺的孩子」的痛苦中,所以才不擇手段發展事業,如果可以選擇,情願鐵平「從沒被生下來」。大介這句話不但導致了鐵平自殺,同時揭示了鐵平和大介恰恰是兩個「伊底帕斯王」──鐵平拼命與帶給萬俵家不幸的大介鬥爭,結果發現讓大介痛苦一生的原來是自己這個「孽子」;大介一直想通過銀行合併彌補「鐵平非親兒」的創傷,最後因為合併陰謀而犧牲的鐵平,卻竟是自己的親骨肉。
然而,小說版和電影版《華麗一族》的開端都曾經介紹萬俵家從前只是一戶小地主,第十二代龍介始進軍商界、十三代敬介建立銀行基礎,到了第十四代大介才以卓越的才能識見鞏固以阪神銀行為代表的萬俵家族企業,並將原為地方銀行的阪神銀行發展為全國性的都市銀行。當中的爸爸大介並不比爺爺敬介遜色,亦沒有經常大特寫爺爺畫像;最後揭盅的「爸爸大介一手害死親兒鐵平」的悲劇也只是為了製造「九死無悔的野心銀行家」形象。換句話說,小說版和電影版所要講的只是一個「不擇手段的銀行家的『成功』故事」,電視劇則講述一個「充滿焦慮的『爸爸大介』和悲情『兒子鐵平』得到救贖的故事」。最後,「鐵平神話」讓大介悔悟過來之餘,亦戲劇性地讓全世界一下子好起來──父親驅逐情婦、母親獲得新生、弟弟夫妻和好、妹妹自由結婚,連夢想高爐也建成了。
當然,日劇《華麗一族》最突出之處,除了加插最重要的「法庭鐵平自白」、「鐵平父子在天王山大宅外對質」、「鐵平遺書」三項重要元素外,鐵平的年輕化亦是全劇改編的關鍵。根據小說版和電影版的交代,鐵平應介乎38至39歲,電視劇版則通過削減鐵平子女的年齡和數目,來讓鐵平更顯得青春煥發。鐵平知音三雲總裁便由「中年前輩」一轉而為「平輩密友」,原著中三雲女兒志保的紅顏知己一角更只好改由「疑似妹妹、實為姑姑」的芙佐子擔任。這種將敘事核心從「遲暮大介」轉向「青年鐵平」的改動,除了要照顧木村拓哉的戲份,同時也連繫和配合《華麗一族》所指向日本這個現代民族國家的崛起,對應了明治維新以來「少年」與「新日本」表裡因依的國族想像。
早在明治時期,重量級人物德富蘇峰已大力強調「新青年」與「新日本」之關係,積極發表〈新日本之青年〉(1885)等言論,揚言「舊日本之老人漸去,新日本之少年將來。」後來又有志賀重昂〈日本少年歌〉(1902)等說法,鼓吹一系列青春、進取、希望的直線時間觀念。由此可以理解,最後萬俵大宅魚池中象徵爺爺幽靈的鯉魚「將軍」壽終正寢,意味着「舊時代已經過去、新時代要來臨」──一個家族的解放正正象徵了一個國家的解放。亦因為要指向「日本發跡變泰」的「戲中戲」宏大敘事(grand narrative)框架,日劇《華麗一族》就要通過華衣美飾、氣勢磅礡的交響樂突顯出不同凡響的氣派和架勢,抒情部分則以Eagles〈Desperado〉表達儼如苦戀般把人折騰得死去活來的華麗(父子)悲情。
非關血緣 請對我笑
另一方面,五、六十年代的日本其實處於一個非常獨特的歷史轉折期。由於冷戰格局的形成,即使是美國在形式上退出日本,或顯或隱的操控關係,卻使得日本在戰後並沒有通向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獨立。日本思想家竹內好曾經指出,明治以後日本取得的獨立僅僅是形式上的,而且為了躋身世界列強位置而犠牲了日本對抗西方列強的可能性,導致了日本現代化從一開始便具有內在的依附性。日本作為學習西方文化的亞洲優等生,積極模仿先進的西方社會,對於美國一直懷有既要認同又要超越的矛盾心情。
《華麗一族》在「戲中戲」的宏大敘事框架下,處處充滿了美國的符號和影子,劇中的厲害腳色全都與美國或多或少有點淵源。在萬俵家覆雨翻雲的相子,原來是從美國離婚回國的美國名牌大學畢業生;所以能夠長驅直進入主萬俵家,主要因為戰後日本取消了女傭制,大介需要另聘人才替出身於公卿貴族的寧子管理家庭。鐵平則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與三雲這對惺惺相惜的密友相知於美國,結局時「家族解放」後二子亦隨四四彥赴美。更顯然易見的是,鐵平一直念茲在茲的「如果高爐建設和進軍海外都能成功,這次父親總該認可我了吧。」當中所指「海外」其實就是美國,來自美國的合同更一度讓鐵平認為「終於得到了美國企業的認可,(鋼廠)開始了築建打入世界的基盤。」
劇中精密而曲折地捕捉戰後日本的微妙心態。主要場景萬俵大宅,就相當忠於原著地「座落於神戶天王山、面向神戶港」。神戶不僅是日本最重要的對外開放港口之一,更以建有「異人館」、擅造西洋甜品和朱古力而聞名,深具西洋之風。而「面向神戶港」的場景不但讓鏡頭可以輕易捕捉劇中人遠眺「阪神特殊製鋼」鋼廠的操作,也使得鐵平與大介經常「面向神戶港」沉思或對話的情景變得意味深長──從地理上來講「面向神戶港」也就是「面向太平洋」。
同時日本與美國的千絲萬縷的關係主要反映在「阪神特殊製鋼」的經營情況。電影中「阪神特殊製鋼」第一次經營告急,就是因為美元下跌日圓飆升;電視劇中亦積極講述鐵平的美國生意對象對其精鋼樣板讚嘆不已,並謂這種精鋼面世將震驚世界。觀眾對鐵平的認同或多或少亦是植根於這種「父親的認可」。相對之下,原著與電影大費周章交代的關西企業精神、大介籌劃銀行合併計劃追求阪神銀行從「地方(阪神)擴展至都市(東京)」所代表着的關西人要實現進駐日本政經核心(最後合併成「東洋銀行」)的種種抗衡和拉扯,則在電視劇中完全被淡化。
由此可見,電視劇《華麗一族》一直聚焦於日本自我認同的艱難探索。當日本這個主體要「成為亞洲優等生」,哪怕只是一分都要爭取領先、像優等生那樣要得到象徵秩序體系認可時候,現實界創傷(trauma)便已出現,成為永遠無法自我實現的障礙。《華麗一族》六十年代日本都市鳥瞰式紀錄片所暴露的,乃是日本上演這種天天向上、追求認同的欲望框架;大介和鐵平惟一真正終身參與的「成為優等生的戰爭」恰恰鎸刻/鑲嵌在這象徵脈絡中,即使是以家族、生命為代價來完成。那麼,鐵平遺書最後幾句話,也為自己和日本作了最深刻的總結:
「我的人生一直以父親為中心...就算互相憎恨,就算沒有血脈相連,就算是一次也好,多希望爸爸能對我笑。」
原載於 2008.04.18《信報》文化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